太原金勝村337號唐代壁畫墓
太原金勝村337號唐代壁畫墓
選自《文物》1990年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1988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為配合太原第一熱電廠擴建施工,在太原市南郊區(qū)金勝村附近,清理了1座唐代磚室壁畫墓〈編號為TD1988 M337)。一、墓葬位置及形制
墓葬位于市中心以南15公里,西距太原西山約2公里,四周地勢開闊,海拔高度886.3米(圖一)。
墓葬為單室磚結(jié)構(gòu),方向190°,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組成(圖二)。墓道由于壓在廠區(qū)馬路之下,無法進一步發(fā)掘,長度不詳。從甬道口處痕跡看,墓道寬約0.75米。
甬道長1.4、寬0.7、高1.38*,券頂,從0.9米高處起券。甬道內(nèi)用磚依人字形碼放封閉。
墓室平面為孤邊方形,內(nèi)長2.9、寬2.8米,磚壁厚米。四壁以單磚錯縫平砌,從高1.3米處迭澀內(nèi)收。墓頂在基建施工中被破壞,根據(jù)殘存情況看,頂部為穹隆形。墓底用一層磚錯縫平鋪。在墓室的北半部,有磚砌長方形尸床,東西長約2.9、寬1.34、高0.22米。墓室四壁和尸床邊緣都抹一層厚約1厘米的白灰泥皮,上施彩繪。
尸床上有骨架殘骸,葬式不明,經(jīng)鑒定為一成年男性。
二、墓室壁畫
墓室壁畫分為墓頂和墓壁兩部分。畫面均以黃色起稿,以墨筆勾出輪廓,然后填以黃、紅、綠等色。
1.墓頂壁畫
由于墓頂在施工中遭受嚴重破壞,壁畫已不存。從施工現(xiàn)場撿到的壁畫殘片看,墓頂繪有日、月、星象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內(nèi)容與1987年在太原化工焦化廠清理的唐代壁畫墓。的墓頂壁畫相似。
2.墓壁壁畫
在墓室四壁用紅色粗線繪出立柱,這些立柱又作為壁畫間的界欄。立柱之上繪斗桃(一斗三升)、欄額、枕及人字棋形補間鋪作。每壁有壁畫2幅,共計帥冨,有門衛(wèi)、仕女女童、樹下老翁圖等(圖三)。
門衛(wèi)2幅。繪于南壁墓門兩側(cè)。畫幅高1.04,寬0。85米。東側(cè)一人頭戴黑色樸頭,唇上留八字胡,頜下有絡腮短須,身著杏黃色翻領(lǐng)長袍,腰系黑帶,掛佩劍,足登烏靴,拱手躬身向墓門而立。人像高0.95米(圖四)。
西側(cè)一人面相豐滿,頭戴黑色樸頭,頜卜留短須,身著杏黃色團領(lǐng)長袍,系黑帶,腰左側(cè)佩劍,,足登烏靴,向墓門拱手躬身而立。人像高0.92米(圖五)。
仕女女童2幅。繪于墓室東西兩壁南端。東壁的畫幅高1、寬1.24*o左側(cè)是一衣著華貴的仕女,面相豐滿,頭梳高髻并貫發(fā)笄,左手持一枝鮮花,右手握一件“丫"形杖,身著曳地素色長裙,外罩橙黃色對襟短褂,袒胸,紅色扱帛搭在肩上,足穿髙頭履。凝視鮮花,神態(tài)怡然。身后的女童身著長袍,腳穿平底鞋,雙手捧杯盤侍立。仕女高0.93米,女童高0。83米(彩色插頁)。
西壁畫幅高1.11,寬1.19米。右側(cè)是一身材高挑的仕女,面相豐滿安詳,頭梳髙髻貫發(fā)笄,左手持一柄拂塵,右手向上伸出二指,回身向后。身著黃地黑色豎條的曳地長裙,外罩素色對襟短褂,袒胸,披帛由胸前搭至背后。身后的女童頭梳雙髻,-內(nèi)穿黃色褲,外罩素色袍,腰系帶,腳穿平底鞋。捧杯盤侍立。仕女高0.95米,女童高0.83米(圖八)
樹下老翁4幅。墓室東西壁各1幅,北壁2幅。畫幅高0,83、寬1.26米。畫面均以老翁和樹木為主要內(nèi)容,旁有山石花草?,F(xiàn)按東、北、西壁順序依次敘述。
第1幅位于東壁北側(cè)。畫面正中有一老翁頭戴冠,身穿長袍,足登高頭履。面前一.蛇,口中銜珠,昂首騰起,獻秣于老翁。右側(cè)是一株蒼相,樹干彎曲,枝吐嫩芽。'兩側(cè)有怪石(圖版伍:1)
第2幅位于北壁東側(cè)。畫面正中是一棵技葉茂盛的樹,樹兩側(cè)各有一頭戴冠,身穿袍,足登高頭履的老翁。右側(cè)老翁左手抱于胸刖,右手伸出二指直指天空,手指間似有云氣飄出;,左側(cè)的老翁N左手掩面,似有悲哀之情(圖版伍:2)
第3幅位于北壁西側(cè)。畫面布局與人物服飾均與第2幅相同。左側(cè)的老翁右手微曲,左手向上伸由二指,面相嚴肅安詳;右側(cè)的則神態(tài)謙恭,雙手捧物,直視前方(圖六)。
第4幅位于西壁北側(cè)。畫面正中是一棵樹,兩側(cè)有叢石花草。一戴冠穿長袍的老翁站立樹下,左手抱胸前,右手拿一小枝樹葉伸于臉前(圖七)。
四、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共11件,多為陶器,破損比較產(chǎn)重,訂以辨認器形的有三彩罐2件、器蓋1件;彩繪陶鎮(zhèn)墓獸1件,施淺黃、褐色彩;陶奩2件、小獸1件、蓮花紋瓦當2件;銅絲1段、“開元通寶"錢1枚(圖九)。
五、結(jié)語
此墓形制與太原化工焦化廠唐代壁畫墓相同。墓室四壁以紅色粗線勾描房屋的立柱、斗棋、欄額和枕,既象征著房屋居室,又兼作壁畫界欄,將畫面分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這種手法與西安總章元年(668年)李爽墓②和太原金勝村4號、6號墓③一致。墓中所出的“開元通寶”銅錢,錢文具有唐代前期的特征。因此我們推斷此墓的年代當為唐高宗時期。
墓室的壁畫雖頂部已遭破壞,而四壁卻保存完好。壁畫中的人物造型線條流暢,生動傳神,門衛(wèi)威武雄壯,仕女高雅恬靜,女童畢恭畢敬,而身著長袍的老翁或凝神沉思,或掩面悲哀。各種不同身分的人物的不同動作或表情,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堪稱太原地區(qū)唐代壁畫的佳作。
執(zhí)筆:侯 毅 孟耀虎
繪圖:暢紅霞
攝影:李建生 商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