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舟學】萊塔尼亞到底映射的是現(xiàn)實中哪個國家?
各位刀客塔大家好。距離萊塔尼亞正式登上舟學研究舞臺已經(jīng)過去了很久,沃倫姆德的薄暮和塵影余音兩個大SideStory(簡稱SS)已經(jīng)為我們研究萊塔尼亞這個國家的背景提供了足夠的開題資料。

萊塔尼亞是以哈布斯堡王朝為核心,包含了神圣羅馬帝國(962-1806)、奧地利帝國(1806-1867)和奧匈帝國(1867-1918)三個歷史時期的雜糅體。
我們先來針對我以上的論斷總體性闡述一下:
神圣羅馬帝國(簡稱神羅)部分:

【注:為了幫助部分沒有大量歷史知識積累的同學看懂,舟學系列會引用一些較為淺顯的歷史概述;未來如果有純歷史部分(有構想,沒行動ing)可能就選擇性省略一些基本知識】
“神圣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國家,版圖以日耳曼尼亞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qū),在巔峰時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勃艮第和弗里西亞(今低地國家)。帝國在建立初期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國家,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后來逐漸成為由數(shù)百個更小的諸侯國所組成的徒有國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
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在帝國中后期,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皇室聯(lián)姻和金錢賄賂,長期壟斷神圣羅馬帝國皇位長達400年之久,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帝國的實際上的首都。
1806年,在拿破侖·波拿巴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棄神圣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圣羅馬帝國從此滅亡?!?/strong>
——引自百度百科詞條“神圣羅馬帝國”
“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加不是一個帝國”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先生對神圣羅馬帝國的評價
對于神羅的推斷,依據(jù)主要來自SS“沃倫姆德的薄暮”。劇情中角色小鎮(zhèn)憲兵隊長的立繪上戴著引人注目的普魯士“獨角獸”型頭盔(普魯士軍盔)。普魯士軍盔是普魯士王國(后來的德意志帝國,現(xiàn)代德國的前身)最知名的代表形象。因此可以看出萊塔尼亞疆域包括了神羅北部,后來事實上完全自治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地區(qū)。

同時,游戲中提及重要歷史名詞“選帝侯”。這個詞的出現(xiàn)基本是神羅參與萊塔尼亞其中的鐵證,因為此政治制度在歐洲歷史上基本就此一家,并且很有名氣和代表性。
另外,根據(jù)prts.wiki泰拉大典中提供的信息,劇情中小羊父母任教的萊塔尼亞威廉大學的原型,很可能是位于柏林的柏林洪堡大學。這一結論進一步論證了萊塔尼亞不至于奧地利帝國,而且還涵蓋了北德意志地區(qū)。
根據(jù)B站知名舟學up主@楊顏同學視頻中的講解,沃倫姆德鎮(zhèn)的原型很可能是漢薩同盟的中心呂貝克市。
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yè)、政治聯(lián)盟。漢薩(Hanse)一詞,德文意為“公所”或者“會館”。13世紀逐漸形成,14世紀達到興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1367年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漢堡、科隆、不來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參加。擁有武裝和金庫。1370年戰(zhàn)勝丹麥,訂立《斯特拉爾松德條約》。同盟壟斷波羅的海地區(qū)貿(mào)易,并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qū)建立商站,實力雄厚。15世紀轉(zhuǎn)衰,1669年解體。
——引自百度百科詞條“漢薩同盟”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楊顏老師的原片,這里不多加贅述。而漢薩同盟的勢力范圍很大部分位于神羅北部波羅的海沿岸城市乃至于內(nèi)地縱深。由此我們推斷出,萊塔尼亞并非狹義的“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而是事實上包含了德意志北部地區(qū)的大德意志。
2. 奧地利帝國(1806-1867)
如上文百度百科所提到的,1806年,在一代歐陸天王,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的脅迫下,神羅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棄神羅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位。奧地利帝國仍然包含了廣袤的領土,包括但不限于現(xiàn)代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領土。
同時,奧地利帝國皇室哈布斯堡王朝不再正式具備德意志地區(qū)領袖的地位,但事實上仍然是德意志地區(qū)無數(shù)邦國中最強大的一個,而其次的老二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普魯士王國,后來的德意志帝國。此時的普魯士王國雖然國力還不如奧地利,但已經(jīng)具備了與其扳手腕的一定能力,再加上德意志地區(qū)的分裂符合其他歐陸列強的利益,普魯士一直與奧地利帝國分庭抗禮,直至最終的崛起。
1866年,普魯士為了統(tǒng)一北德意志(“小德意志”),需要在德意志邦國中樹立起老大的威望,遂在外交天王鐵血宰相俾斯麥、陸軍總參謀長老毛奇以及馮·羅恩將軍(以上三位并稱為德意志建國三杰)的帶領下向奧地利帝國開戰(zhàn)。由于奧地利軍隊內(nèi)部民族過多,行政效率低下,指揮體系落后遲滯等各方面原因,奧地利帝國在短短七周內(nèi)就輸?shù)袅诉@場戰(zhàn)爭,史稱“普奧戰(zhàn)爭”或“七星期戰(zhàn)爭”。戰(zhàn)后奧地利帝國國內(nèi)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急速激化,奧地利帝國征服被迫于1867年向國內(nèi)第二大民族匈牙利王國妥協(xié),賦予匈牙利政治上與奧地利同等的地位,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帝國就此改稱“奧匈帝國”。

說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一個皇帝換成兩個皇帝的歷史與游戲中巫王的倒臺雙子女皇繼位的劇情有謀而和。此外,根據(jù)游戲劇情描述,雙子女皇中的一位“失聲”了。雖然還沒有確定“失聲”這個字眼對女皇的權能有什么樣的影響,但或許在對應著奧匈帝國事實上只有一位君主的情況。
此外,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作為歐洲的“音樂之都”,天然地給人一種音樂天堂的觀感,和鷹角在《沃倫姆德的薄暮》中著重體現(xiàn)的,音樂在萊塔尼亞所擁有的特殊地位十分吻合。
3. 奧匈帝國(1867-1918)

1867年,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匈牙利再次獨立,簽訂《奧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改組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高度的自治權,但奧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國王,成為政合國。奧匈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占據(jù)50%以上的人口,故奧匈的各種國家級事務常需要國內(nèi)12個民族代表共同決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奧匈帝國屬同盟國一方,于1918年因戰(zhàn)敗而解體。奧地利共和國和匈牙利王國成為奧匈帝國的法理繼承國,而在奧匈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獨立民族國家還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等;亦有部分領土被波蘭第二共和國和羅馬尼亞繼承。
奧匈帝國由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奧匈兩國在其國內(nèi)被法律規(guī)定為平等而獨立的兩個國家,國際社會普遍看待奧匈為同一個政治實體。奧匈兩國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領域分別享有自主權,總體財政、外交和國防這三項需交由帝國的中央政府管理。
——引自百度百科詞條“奧匈帝國”
同時根據(jù)prts.wiki提供的泰拉大典中內(nèi)容,“萊塔尼亞”一詞大概率來源于德語中的內(nèi)萊塔尼亞(Cisleithanien)和外萊塔尼亞(Transleithanien),二者皆為歷史上奧匈帝國的領土組成部分,分別位于萊塔河的東西岸,外萊塔尼亞為匈牙利帝國部分,內(nèi)萊塔尼亞為奧地利帝國部分。這無疑又是一個證明萊塔尼亞與奧地利關系的強力證據(jù)。
現(xiàn)如今,雙子女皇治下的萊塔尼亞應當就處于奧匈帝國的歷史階段中。這一部分的論證主要為:萊塔尼亞對音樂的特殊地位;萊塔尼亞一詞的來源;奧匈的二元君主制在雙子女皇身上的體現(xiàn)。
至于萊塔尼亞帝國在游戲中會不會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最終解體的問題,個人認為不太可能,因為基于德奧同屬萊塔尼亞的情況,萊塔尼亞事實上沒有什么鐵桿盟友(本身國力經(jīng)過動蕩并沒有太強,也沒看出和哪個強權有同盟關系),反而和周邊的卡西米爾、烏薩斯等國家都有些小摩擦,似乎不足以產(chǎn)生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一方陣營。其他國家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并且多少國內(nèi)帶點沉疴,域外還有海嗣邪魔侵擾。在我看來,諸國值此危難之際,大概率是不會爆發(fā)泰拉大戰(zhàn)的。當然,劇情最終會導向何方,依然決定于鷹角文案的筆尖之下,讓我們耐心期待吧~
the e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prts.wiki的支持
百度?的支持
@楊顏同學 老師的支持
伏爾泰先生的支持
如有侵權,請務必聯(lián)系我刪除相關內(nèi)容。
—————————————————————————————————————————
插播一下題外話,百度百科是一個十分快捷的查詢方式,但作為一個較為嚴謹?shù)臍v史愛好者,我希望大家對百度百科保持一定的謹慎態(tài)度。前幾周我在查莫扎特的時候,百度百科居然告訴我莫扎特(1756-1791)效力于奧匈帝國(1867-1918)皇室,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大家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推薦從較為權威的書籍名著中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