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想買新書包,被媽媽質(zhì)疑虛榮,苦難式教育還要毒害我們多久

一:
最近,網(wǎng)上有則熱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將“苦難式教育”推上了熱搜。
事情的起因是一個小女孩想換新書包,雖然買的時候很貴,但是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已經(jīng)用了很久,并且已經(jīng)破了一個洞。小女孩不敢直接和媽媽說,卑微的她只能用寫信的方式。

為了讓媽媽理解自己,她特地寫明是因為同學們都換新書包了,并且承認自己是有虛榮心的,因為擔心媽媽拒絕,她又懂事的加了一句:“我知道虛榮心是不能有的,但是我就是想要。如果你嫌貴的話,可以拿我的錢去買?!?/p>
試問誰跟父母要東西,還需要寫申請書。

從孩子的信里,我們不難看出,孩子骨子里的卑微。
那么看到這封信的媽媽怎么處理的呢?

她的媽媽還在糾結(jié),買還是不買?
稱家境一般,一年級買的書包,用了五年了,當時買的算貴的,并且有一個書包,只是孩子不喜歡顏色不愿意背。
再貴那也用了五年了啊,并且書包也確實破了一個洞。至于不喜歡的書包,硬讓孩子背,孩子也不會開心。
最后孩子媽媽解釋到,不想買,并不是買不起,而是擔心自己對孩子物質(zhì)方面的有求必應,養(yǎng)成孩子虛榮的性格。

真的難以想象,五年了,想買一個“新書包”都能扯上“虛榮”。
孩子想要的僅僅是一個書包,并不是多么名貴的衣服。
一個好書包也才不到一百塊錢??稍谶@位媽媽眼里,孩子正常的需求,卻被說成是“虛榮”,這種觀念真是不敢茍同。
其實當孩子媽媽發(fā)帖的那一刻,她已經(jīng)不想買了。發(fā)帖求助只不過是想找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年少不得之物,終將困其一生,對于這個小女孩來說,或許就是一個小小的書包。
等她成年之后,或許會買各種各樣的包包,也只不過是年少不得的發(fā)泄罷了。
二
很多家長都是在窮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是苦難造就了他們的一切,覺得孩子也應該這樣才能擁有和自己一樣勤儉節(jié)約的好品質(zhì),于是苦難教育應運而生。

著名作家王小波曾寫道: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jīng)歷是崇高的。
于是想把這種經(jīng)歷帶給自己的后代,崇尚“苦難教育”。
殊不知,苦難本身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能否從苦難中吸取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
富養(yǎng)的孩子也可以不浪費糧食,而一些家長所謂的苦難教育,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仿佛一直有個聲音在說:我們很貧窮,不值得好的東西,要學會節(jié)省,只能選擇便宜的。
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總是被否定,甚至被說成虛榮心作祟。
這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創(chuàng)傷,讓孩子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覺得自己很糟糕。

有個朋友說她小時候的一件事,就是那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個訂牛奶的盒子,可以訂新鮮的奶喝,看到別人有,她也想要,但是媽媽覺得不值得,教育她,你看媽媽小的時候從來沒喝過牛奶不一樣長大,其實她的家境不差,只是媽媽不愿意。

等她大了,身邊的同學為了提高成績報了輔導班,她自己本身學習成績并不好,于是也想報,但是父母不同意,認為她肯定是平時在學校沒好好學習,才需要報輔導班,并指責她不好好學習,還想浪費錢。

父母不支持的態(tài)度讓她對學習更加抗拒了,以至于后來沒考上大學,早早找個人嫁了。
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她,學會了沉默,學會了苛待自己,即使現(xiàn)在有條件了,也沒買過牛奶,也沒買過貴的衣服,每次買東西都要先看價格。因為她一直接受的就是苦難教育,仿佛省錢成了一切的標準。
苦難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對“享樂”抱有一種負罪感,以及深入骨髓的自卑。
三:
網(wǎng)上一個帖子很火,叫:長大后你做過哪些“童年報復性補償”的事,瀏覽量高達2200萬。

很多人留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把我心愛的小熊,逼我親手從窗戶中扔出去,現(xiàn)在想起它偷偷掉眼淚?,F(xiàn)在買了一屋子像它的小熊,個個像它,個個不是它?!?/p>
“吃零食,母親是生物工程專業(yè)搞零食方向的,從小不能碰零食和路邊攤,長大后我就常住小賣部還有自己擺攤了。”

“今天拿到了我自己賺錢買的平板,等快遞的時候真的高興死了,拿到之后拍了好幾張照片,但開機之后卻不知道該用它干什么,貼好膜之后就靜靜地放在那里,大家都在說我浪費錢,只有自己知道,我在彌補我的遺憾?!?/p>
還有很多例子,都是因為人在童年時內(nèi)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遭遇創(chuàng)傷,內(nèi)心就會出現(xiàn)一個“受傷的小孩”,長大后出現(xiàn)的報復性消費行為,其實都是為保護這個小孩,也就是保護自己內(nèi)心的自卑。
但是這種補償,就像是往破了洞的衣服上打補丁,看起來解決了問題,其實內(nèi)里依舊千瘡百孔。
四:
余華在《活著》中寫道:“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煉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避開?!?/p>
比起苦難,家長更應該給孩子灌輸?shù)氖切腋?。那些童年就被“滿足”的孩子,成年后是什么樣子呢?

有個人這樣分享道:
“怪不得我不愛花錢,不缺錢花,小時候我外公老是給我零花錢,極偏心我,所有親自都知道我是外公寶貝,我爸都不敢在我外公面前兇我的那種?!?/p>
“我小時候住宿去學校我媽每天都問我有錢嗎?給我零花錢買吃的,生怕我餓著。也提醒我買東西要買好的貴的,不要瞎買?!?/p>
這樣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越來越樸素,不報復性消費,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
而那些原本生活不艱苦,讓孩子強行吃苦的人,不僅不能鍛煉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內(nèi)心更加“貧瘠”。

很多家長的問題,在于錯誤地定義了苦難,讓孩子經(jīng)歷了很多沒有意義的“苦”。
真正有價值的“苦”,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甘愿放棄娛樂,放棄沒有意義的社交。
為了內(nèi)心的正義,不趨炎附勢,不為了迎合別人委屈自己。
自律自強,艱苦奮斗,吃這種苦才有意義。
別給孩子童年的創(chuàng)傷了,讓孩子長大后想“治愈童年”。
但怎么治愈呢,那些傷疤已經(jīng)融入了血液之中,壓抑著內(nèi)心的“小孩”,讓我們永遠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成熟”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