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環(huán)頸”的鸻,和它們混亂的命名
混亂,當然說的是中國大陸通用的命名。本來這幾種鸻的長相就不是那么好分,再加上大陸的命名和英文名的對應相當糟糕,和臺灣地區(qū)的命名也基本完全無法對應,甚至兩邊同名的物種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當然一般觀鳥的人大都未必太在意大陸的中文名以外的名稱,但是如果把這些名稱和英文以及臺灣的命名對比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糟糕命名帶來的巨大混亂。
大陸的環(huán)頸鸻=臺灣的東方環(huán)頸鸻
大陸的劍鸻=臺灣的環(huán)頸鸻
大陸的長嘴劍鸻=臺灣的劍鸻
大陸的金眶鸻=臺灣的小環(huán)頸鸻
習慣了大陸命名的肯定對臺灣的命名感到暈頭,但是對比一下英文名就知道問題出在哪一邊了
“環(huán)頸鸻”這個名字真正的主人是 ringed plover,也就是大陸命名為劍鸻的 common ringed plover 和 命名為金眶鸻的 little ringed plover
而臺灣的命名正好和英文對應,為“環(huán)頸鸻”和“小環(huán)頸鸻”(新版的命名中前者更改為了“北環(huán)頸鸻”,后文會再提到)
Common ringed plover 的種名 hiaticula?源于拉丁文 hiatus(河谷)以及 cola(活動者),形容本種在河谷的碎石間繁殖。Charadrius hiaticula 合并起來意思是“在河谷碎石間繁殖的鸻”?。

Little ringed plover 的種名?dubius 拉丁文表示不確定,指最初命名時對本種的分類地位不大確定。Charadrius dubius 意為“分類不確定的鸻” 。

大陸叫“環(huán)頸鸻”的卻是 Kentish plover,名字里連表示環(huán)頸的 ringed 都不帶的,卻搶占了劍鸻本該有的名字叫環(huán)頸鸻了...而臺灣不知道是不是受大陸影響,也命名成環(huán)頸,但是為了和 common ringed plover 區(qū)別,叫“東方環(huán)頸鸻”


而大陸叫做長嘴劍鸻的 long-billed plover,臺灣舊稱劍鸻,新改為長嘴鸻,完全與英文對應。
該種的種名 placidus,拉丁文表示安靜而穩(wěn)重,相對于同屬雙領鸻?C. vociferus 愛吵鬧的習性。Charadrius placidus? 合并起來為“安靜的鸻”。

其實大陸的環(huán)頸鸻,金眶鸻,劍鸻,長嘴劍鸻看成純粹依據外貌特征的命名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其一這幾種鸻都有“環(huán)頸”,金眶鸻和長嘴劍鸻又都有“金眶”,如此命名仍然容易造成記憶混亂和辨識模糊,其二就是和英文的對應錯綜復雜亂七八糟,和國際嚴重不接軌。
前面提過的兩岸名稱的對應關系:
大陸的環(huán)頸鸻=臺灣的東方環(huán)頸鸻
大陸的劍鸻=臺灣的環(huán)頸鸻
大陸的長嘴劍鸻=臺灣的劍鸻
大陸的金眶鸻=臺灣的小環(huán)頸鸻
不過這里的臺灣稱呼是傳統(tǒng)的稱呼,也就是一些舊圖鑒和大家嘴里仍然常能看到聽到的稱呼,在2012年出版的《臺灣鳥類志》(第二版)中的“臺灣鳥類名錄”之中,對很多鳥類的名字做了修改,修改過后的對應關系如下
大陸的環(huán)頸鸻=臺灣的東方環(huán)頸鸻
大陸的劍鸻=臺灣的北環(huán)頸鸻
大陸的長嘴劍鸻=臺灣的長嘴鸻
大陸的金眶鸻=臺灣的小環(huán)頸鸻
做出此修改的原因很顯然是為了不和大陸的名稱產生混淆,修改過后避免了“環(huán)頸鸻”和“劍鸻”在兩岸指不同物種的局面。不過我看更應該修改名稱的是大陸這邊...
另外,大陸的鐵嘴沙鸻(greater sand plover)和蒙古沙鸻(lesser sand plover),臺灣古早的名稱分別叫鐵嘴鸻和蒙古鐵嘴鸻,后來改成了鐵嘴沙鸻和蒙古沙鸻,和大陸一致,而最新版的命名改成了鐵嘴鸻和蒙古鸻。

真的是夠亂的...
順便看一下這幾種環(huán)頸的小可愛的辨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