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加強的邏輯,與清
中國古代史一直是君主集權不停加強。 它是具備內生動力的。尤其是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出臺,意味著世家貴族走向完全瓦解。但同時也意味著地主階級相互連接,它的階級本能會完全控制地主階級。 很簡單的道理,世家們認為天下也是它們的天下,朝代變而它們不變。但地主們的政治地位需要依靠科舉,這是有巨大的不確定性的。所以中小地主們都要聯(lián)合起來。不然,你中舉發(fā)達一世,但你子孫后代可不能保證,甚至當今的榮華富貴,將來轉頭成了燙手山芋。所以它們要擴大聯(lián)合范圍,確保在不中舉無朝官的年份里也能維持在耕讀水平以上,以待后人。所以這些學子,這些地方實力派甚至用各種十分牽強的理由發(fā)展關系。比如語文書里的那篇范進中舉,實際上稍微考究點的古代劇都會體現(xiàn)出來,比如早的大明王朝,近的絲絹案。而人一旦結合為群體,為群體利益代言,那么個人因素就開始相互抵消,而階級本能開始控制了人。 作為個人而言,當不認為天下是它們天下的時候,自己的權勢因為科舉的關系而不能被繼承時,它自然會相方設法用盡權利來為自己和家族牟利。同時,它作為某個鄉(xiāng)紳勢力的代表,也要為它們牟利,因為今日可能是你得勢,將來可能是另一家得勢,必須要相互都聯(lián)合起來,這樣世世代代有人,世世代代富貴。而如果得勢了,翻臉不認人,要當清官了,大義滅親了,那么你如何保證你的下一代也能得勢,一代不得勢,排擠出圈子里,你們家就完了。 同樣,因為在地方上形成了這樣的勢力,且這樣的勢力又與朝堂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那們,我衙門朝堂要運作,也得跟它們合作。? 這種情況下,全天下只有皇帝把全天下視為自己的家產,只有皇帝想去調和矛盾。而那些士大夫就算明白總有一天,矛盾不解總有一天是要反彈的,但地組階級已經完全異化,階級意識已經已經反過來控制人,它也“身不由己”阿(同樣的現(xiàn)象在資本主義里也是常見的,比如現(xiàn)代股份制,每個股份后面的個人思維可能不同,但組合為一個現(xiàn)代公司的時候,獨屬于個人的部分相互抵消,而每個人的增殖要求作為合力被強化,而經理人就完全作為資本增殖本能的打理者,資本的增殖本能控制了人)。 而皇帝為此就需要集權,但越是集權,則地主階級的本能就發(fā)展的更厲害,就越不能放權,就越是要集權。 皇帝自己就越來越不能放心,就越是忙碌。唐玄宗可以說是第一個后世的典型皇帝,唐高宗和武則天對世家大族清理已經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它至少在執(zhí)政初期中期是非常辛苦合忙碌的,它自己說每天都是四更天起床,凌晨三四點,維持了二十幾年。普天之下,無一不敢不管,有所松怠就很快走向惡化,向全天下遍布眼線。所以它后來死活不肯再干了,要好好享受享受。 不過唐朝安史之亂后,唐朝廷本身就開始退化回了藩鎮(zhèn)。 宋,嘗試過與士大夫共天下,且似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緩解了傳統(tǒng)的地主農民間的階級斗爭發(fā)展,或說,發(fā)展方向發(fā)生偏移,而不是轉變?yōu)橥耆膶梗罱K無疾而終。 元一開始對治理沒什么興趣,最后一位試圖勵精圖治,反而完了。? 明朝,朱元璋徹底把皇權發(fā)展到巔峰。宰相被徹底廢除,從此之后不再有任何能威脅到皇位的權臣。如警衣衛(wèi),東廠之類的特務機關的出現(xiàn),皇權對任何人的生殺大權不再被約束。衛(wèi)所制的出現(xiàn),暴力機關與地方利益劃清了關系,它們的榮辱與皇帝,朝廷完全綁定?;实蹞碛辛送耆谋┝C關。真正做到了家天下。 但同時,皇權發(fā)展到巔峰,也就意味著發(fā)展到了最脆弱的階段。朱元璋也是個必須天亮前起床的苦命皇帝。 明建國50年,土木堡之變,衛(wèi)所制被破壞。從此之后,明朝大約維持著朝廷在地方上與豪強們共治,而豪強需要進入朝廷維持自己的地方利益,皇帝在朝廷里又被富裕了無邊的權力,由此形成了平衡。(比如,明朝皇帝真要對付某位朝臣,哪怕是內閣首輔,實際上都是難以失敗的事情。比如嘉靖到萬歷的一系列斗爭,比如崇禎這個末代皇帝,這個對地方完全失控的皇帝,更換18位首輔,其中殺了兩個、50位內閣大學士,殺了18位總督巡撫)。 明朝有太多的皇帝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皇權已經是個什么境地。最終逐漸在地方失控,財政崩壞(順便一提,當開始崩壞,或者皇帝本身沒有這個精力了,它們會干一件事情,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奸臣,因為這時要開始動用非常規(guī)手段,而奸臣可以使用這樣的權力,并且一定是奸臣,一定要人人喊打,要處于隨時可能被反撲的境地,這樣它們只能與皇帝一條心)? 清朝重建了或說發(fā)展了朱元璋的制度,朱元璋是明清制度的發(fā)明者。比如,八旗重新把暴力機關與皇帝朝廷綁定,地方利益無法滲入其中,這樣才有君主集權的基礎。同時,清朝還可以為其套上一層民族的殼,完完全全被綁定,不可能在被脫離。同時,它們甚至文臣也有自己的班底,并不完全需要依靠地方勢力。 皇帝的意志被完全貫徹,封建皇權徹底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 皇帝壓制住了地方豪強士大夫的勢力,稅又能收上來了,階級矛盾有了緩和。但是,這時的皇帝這個職位,已經不是什么正常人可以擔任的了?;实圻@個職位,工作強度已經是在挑戰(zhàn)人類的生理極限了。同時,地方治理,也已經到了人治的極限(只要稍加松懈到哪怕十幾年,都能崩壞的觸目驚心)??滴醯那?0年,雍正13年,和乾隆的前40年,工作強度之大,只能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實際上,到此時,封建地主制最后一點余力全部用完。就算沒有后來的外敵,也不太可能再出現(xiàn)一個所謂的盛世。因為,就僅僅十幾年松懈就開始全面崩壞,嚴重的甚至將來都無法被補救。皇帝能保證自己永遠擁有有這樣的精力和熱情?能保證代代如此?就算能保證,且干的好,反而人口增加事務增多乃至領土擴張,總有一天治理難度會超過人的生理極限,不可能再管的過來。 所以,從矛盾發(fā)展來講,清朝是中國的一部分,因為它延續(xù)的中國歷史矛盾的發(fā)展脈絡,代表的是中國歷史的一種發(fā)展可能。而近代外敵都不是如此,一旦?失敗,則中國自身的矛盾,自身的歷史邏輯都將居于次位。就像,印度的歷史與作為殖民地被英國殖民時期真有什么邏輯關系嗎? 而如果連生理差異都沒有,合適的民族政策能在幾十年內就融合一個民族。清的滿漢之別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階級矛盾。發(fā)展到明清時,朝廷需要一個與其完全綁定的一個群體,朱元璋沒有都要人造一個出來,還復辟種姓進行分化。清庭有現(xiàn)實可以利用的部分,它當然會直接利用。這才是清代即強調滿漢之別,又強調中國正統(tǒng)的真正根源--階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