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不能抵達真相——《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節(jié)選
周:我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尼采的。尼采思想是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他的思想中有相當一部分印證了佛教的真理。西方哲學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徑是形而上學,就是探究有形事物背后的無形的東西,可變現(xiàn)象背后的不變的本質(zhì)。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哲學認為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世界是虛幻的,背后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哲學的使命就是要找到這個本體。尼采對這個思路做了系統(tǒng)的批判。其實這個批判是從康德開始的,康德指出,人類不可能脫離固有的認識能力去認識事物,因此所認識到的永遠是現(xiàn)象,不可能認識現(xiàn)象背后的本體世界。這在西方哲學中是一個革命性的看法,所以康德被稱為哲學領(lǐng)域的哥白尼。到尼采就更進一步,指出現(xiàn)象背后并沒有一個本體世界。最有意思的是,他論證了這個本體或?qū)嶓w的概念是怎么產(chǎn)生的,我們首先錯誤地理解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為它設(shè)定了一個不變的實體即“我”,而本體概念其實就是把這個“我”外推到世界的產(chǎn)物。他的這個觀點和佛教的“無我”“無自性”非常一致,但是比佛教晚了兩千年。 濟:我最近和科技大學的朱清時校長交流過。朱校長隨南懷瑾學習禪修多年,一直在探索佛學,他曾寫過一篇《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認為現(xiàn)在的科學發(fā)現(xiàn)正在不斷接近佛學對世界的認識。 周:佛教是最早提出無自性的。世界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現(xiàn)代哲學和科學都在靠近這個觀點。兩千年的西方哲學一直在搞本體論,到了康德以后,基本否定了這條思路,反本體論成了主流,世界只能作為現(xiàn)象而存在,背后沒有本質(zhì)。這是在向佛教靠攏,所以佛教從哲學上說也是非常厲害的。 濟:人類認識世界的程度,取決于自身的認識能力。如果這種能力來自經(jīng)驗,因為經(jīng)驗是有限的,由此而來的認識也必然是有限的,無法直接抵達無限。但從佛法角度來說,眾生本來就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只是在現(xiàn)有生命狀態(tài)下隱沒不見,需要通過一些特殊手段將它開發(fā)出來。一旦開啟這種智慧,就能遍知一切,無有遺余。因為心的本質(zhì)就是宇宙的本質(zhì),認識心的無限,也就認識宇宙的無限。 周:通常認為,十九世紀后西方哲學已經(jīng)走入死胡同,被稱為哲學的危機,或形而上學的危機。也就是說,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有限的理性無法認識無限,但又沒找到別的手段,所以陷入危機中,不知該怎么辦,最后只能依靠信仰。你就相信上帝吧,上帝是無限的,最后是這樣的思路。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家,要么走向宗教,要么走向詩性的體驗,比如海德格爾?;蛘吒纱喾艞壉倔w論,不談無限,只探究有限,比如語言問題、社會問題。 濟:佛法給人們留下了希望。 周:但是,如果說迷惑是把世界的假相認作真相,這是自我對世界的錯誤認識,那么,正面的東西是什么?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把假相去掉了,顯現(xiàn)的真相是什么? 濟:如何透過這樣一個假相來認識世界真相,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在。通常,我們是靠理性來認識世界,但理性是由文化、教育、思維而形成,是有限的,無法直接通達實相。所以佛法講到實相時,要超越二元對立。比如《六祖壇經(jīng)》講到“不思善,不思惡”,在一念不生之際回光返照,才能頓悟本心,徹見實相。而在思維或意識層面得到的所有認識,其實都是思維制造的影像,并不是真相。佛法修行的根本,是幫助我們開顯自身本具的覺性。有了這樣的智慧,才能擺脫認識上的一切迷惑,通達實相。 周:理性所認識的都是現(xiàn)象,沒辦法認識到世界真相,這個觀點,西方哲學已經(jīng)達到。而之前兩千年的西方哲學,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想用理性去把握世界真相,最后發(fā)現(xiàn)此路不通。所以基本達成了一種共識,就是不可能靠理性去把握世界真相。更進一步,像尼采提出的,世界根本就沒有真相,只存在現(xiàn)象世界,認識就是解釋。佛教認為世界是有真相的,這個真相不是本體,也不能靠理性來認識。我很不清楚的是,怎么來表達這個真相。你說空性,但空性是什么?老子的“道”是不是與此相似? 濟:老子講的“道”,在表達上比較模糊,屬于推理還是體悟,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他沒有提供修證的途徑。而佛法是可以實證的,不僅有關(guān)于空性的理論,還提供了具體的修證路徑。佛法修證的核心,就是通過聞思了解空性,進而通過禪修體證空性。然后進一步作空性禪修,以此清除生命內(nèi)在的無明。所以佛法修行會有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見道,就是見到空性。但見道之后還要修道,依空性禪修,才能通達圓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