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從自認失敗和愚鈍開始!(深思)

成功,從自認失敗和愚鈍開始!我用了很長時間才學會這點。
在社會上,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個聰明人,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哪怕表面上謙虛,心里也還是驕傲的。
就算暫時還沒有成功,也是接近了成功,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害怕失敗,以失敗為恥。
嗯,很多人都是這樣,但大家都一樣并不代表這就是對的。
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追求成功,那就不能跟眾人保持一樣的思想觀念。
這很不容易做到,因為與眾不同意味著承受困難和壓力。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如果一個人太優(yōu)秀,那他必須保持非常高的素質和能力才行。
在庸常的思維觀念中,優(yōu)秀的邏輯是這樣的:你一個月收入8000,我一個月收入10000,那我就比你優(yōu)秀;你買了150萬的房子,我買了100萬的房子,那你就比我優(yōu)秀。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的價值觀是以賺錢多少和占有物質的多少來定義一個人優(yōu)秀與否的。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就是“人以群分”,大家自愿或被迫地分成三六九等,劃分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圈子,這個圈子基本就是他們的范圍邊界。
人們畢生努力所求的,就是能夠往上爬,進入高一等級的圈子。爬上去就是成功,爬不上去就是失敗。

這也是很多人活得疲憊、焦慮和不快樂的原因之一。
但總有一些人不是這樣的思維觀念,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和活法,他們以庸常為恥,他們并不俯視和瞧不起別人,他們只是不愿意活在狹隘的局限里。
他們自認愚鈍,他們往往一開始都是失敗者,他們長期游走在主流的邊緣,好像被社會所拋棄一樣,孤立無援,人生路窄。
比如任正非在43歲創(chuàng)辦華為之前,就是一個公認的失敗者,他搞丟了普通人艷羨的工作,背負巨債,生活落魄,處于人生的低谷。
那時候的任正非,想要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而不得,在體制內,沒有合適的位置和角色留給他。
所以,任正非只能“逼上梁山”去創(chuàng)業(yè),披荊斬棘走自己的路。
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任正非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完全是走投無路下的背水一戰(zhàn),他究竟背負了多少壓力和痛苦,別人很難感同身受。
當公司終于站穩(wěn)腳跟后,任正非在公司大會上潸然淚下:我們活下來了……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一個中年男人突然落淚的時候,他一定是積累了很多的情緒吧。
任正非自認愚鈍,他曾是“失敗者”,因此他能夠專心致志走自己的路,而且他從來不被所謂的“成功”所困擾,他認為華為沒有成功,華為只是在成長。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天地為爐兮萬物為銅,困境其實是一種壓力測試,困難和痛苦是磨煉,燒不死的鳥是鳳凰,有過失敗經歷的人會更能體會什么是成功。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錯誤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關鍵是我們的反應如何。
當你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愚鈍、錯誤和失敗的時候,你就能夠趨近這個世界的真實,這也就是所謂的“活明白了”。
其實,人生無論順逆和成敗,都是自我的修行,一切都是求仁得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