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文化自信,請大力支持電子游戲!

在看到路障的這期視頻前不久,我還看到了一個新聞說是有個叫李燕的全國人大代表呼吁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wǎng)絡游戲服務,具體的網(wǎng)址如下,有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
www.chinanews.com.cn/gsztc/2023/03-08/9967973.shtml
新聞原文明確說的是全面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wǎng)絡”游戲服務,我看了看b站那個新聞視頻下面的評論打的是熱火朝天,這里不予置評。我想向朋友們分享的是我本人就“為什么會有這個提議”產生的思考。
(一)個人層面
大概原因網(wǎng)友們也能說得出,但是我想進行較為深層次的剖析,因為我們的全國人大代表身處中國政界中心,其本人不可能隨意地打誑語。
現(xiàn)在我們口口相傳的網(wǎng)絡游戲(即不考慮從1969年首個網(wǎng)絡游戲《太空大戰(zhàn)》誕生到19世紀80年代期間出現(xiàn)的所有第一代網(wǎng)絡游戲和早期的第二代網(wǎng)絡游戲),歸根溯源,其最重要的核心性質是“盈利性”。當時在海外風生水起的新型盈利手段其受眾自不必說,一定是廣大有經(jīng)濟基礎、自我財富管理意識的成年人。對此,我有以下例證:第一款具有實質意義上的盈利性的網(wǎng)絡游戲《凱斯邁之島》其盈利方式并不同于今天的內購,而是通過玩家付費游玩一定時間來盈利的(本質上就是大家小時候玩的街機),其費用達到了每小時12美元。我敢說當時的外國孩子應該更普遍寧愿花這12美元在食品、玩具,而非一個游戲上。以上例證可以從事實方面證明網(wǎng)游的受眾其實是成年人,其實我覺得這個結論大家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
而今天,無數(shù)的未成年人接觸到了本該不屬于他們的娛樂方式。在國內不乏孩子為充值游戲動用父母大額積蓄的新聞,大家也早已對此見怪不怪。他們沒有經(jīng)濟自主能力、絕大多數(shù)沒有像成年人那樣完善的金錢觀,很容易陷入網(wǎng)游策劃設計的消費陷阱與消費回報所造成的正反饋調節(jié)中,甚至他們對在這過程中所消費掉的金錢沒有一個系統(tǒng)上的認知,這直接引發(fā)了部分未成年人畸形游戲消費的現(xiàn)象。因此將對象針對網(wǎng)絡游戲,從其個人、家庭層面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義。
(二)游戲本身發(fā)展層面
其次,電子游戲是第九藝術是共識,藝術型游戲能讓我們能在游戲之余感受到豐富的審美體驗,正是因為這部分游戲,電子游戲才能被稱之為第九藝術。雖然就藝術博大的包容性“萬物皆可藝術”來講,網(wǎng)絡游戲有其一定的藝術性,但就我們人腦廣義的、宏觀的認知上來講,絕大部分網(wǎng)絡游戲還遠遠沒有達到“藝術”的層次。而根據(jù)席勒--斯賓塞的藝術發(fā)生與發(fā)展論來說,藝術發(fā)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觀為目的的游戲沖動,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既受到自然力量和物質需要的強迫,又受到理性法則的束縛和強迫,是不自由的,這時,人們僅僅以功利為目的觀察外界,就無法獲得以外觀為目的的快樂。人只有擺脫了物質的和理性的強迫,才能偏愛外觀,而不珍惜實在。當人發(fā)現(xiàn)了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純粹外觀的時候,自由開始了,審美開始了,游戲開始了,人性開始了,藝術也開始了。在此處的游戲和審美的共同特征,斯賓塞認為,兩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維持生命,都與功利無關。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游戲在藝術性上能有今天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審美追求”而非“功利追求”呢?
在想通和認可我上述的觀點之后便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出:在國內網(wǎng)游玩家數(shù)十倍于國內單機玩家、國內大部分玩家對“第九藝術”不知所云的今天,適時適度的打壓網(wǎng)絡游戲無疑能加快國內藝術性游戲的起步與早期生產框架的形成,進而促進國內游戲“藝術性”的蓬勃生長。而我相信,相比少部分資本家喜聞樂見的中國游戲“盈利性”的突飛猛進,廣大人民更愿意看得到,是我們中國游戲在“藝術性”上的叱咤風云。
再者,就“游戲”本身這個載體而言,前七大藝術早就經(jīng)歷數(shù)萬、數(shù)千年的沉淀與傳承,第八藝術也經(jīng)過了人類全方面發(fā)展最快的100多年的演化。就與游戲相比,作為人類精神進化的重要載體,前八藝術早已擁有了較為成熟的形態(tài)。而今天的游戲,就一種藝術發(fā)展的時間尺度而言,它還只是母親腹中的胎兒、就像現(xiàn)在的宇宙,正是因為這種原初期難免走下的歪路(目前著重體現(xiàn)為偏離藝術性的發(fā)展)才會導致前幾年游戲被指責淪為“電子鴉片”。因此從修正游戲發(fā)展方向的層面來看,像那個提議一樣的“撥亂反正”早晚會到來,只是形式、地點有別罷了。
(三)全人類層面
而每個時代的未成年人無疑是對應時代全人類的未來,容我在這里不嚴謹?shù)恼f:人對藝術的啟發(fā)與啟蒙、人產生藝術性思考能力的時期全部都處于未成年階段。我本人愚見,一乃藝術性思考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才能塑造一個人的靈魂與心靈,而邏輯性、理性思考能力則對靈魂塑造的作用微乎其微;二乃我們人類每個個體目前對藝術性思考能力的進步材料與提升階梯全部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地球、自然。人,之所以是一個完整的人,正在于Ta擁有獨特的靈魂與心靈。
試想未成年群體在自己靈魂成形與心靈成長的關鍵時期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盈利性的網(wǎng)絡游戲上,減緩、延遲了自己對藝術的感知與感悟。在自己最敏感、最具有想象力的年齡段錯過了放學路上殷紅的漫天晚霞、不曾見四季交替之下鮮花芳草在大地之母的身軀上演奏生命的野性之歌、更遑論用心去傾聽自然的洪鐘,以地球之子的姿態(tài)去熱愛自然。進而使一整代未成年人的靈魂從平均水平上來說更加遠離了自然、心靈平均上更加趨于不完整與不成熟,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將會因此延后多少?!
以上,便是我對這次事件的思考。有幸在此將我的想法分享給朋友們,也謝謝屏幕前的你耐心傾聽。以上全文由我本人鍵盤手敲而成,文案全部通過大腦皮層自動生成~~人類是有極限的,因此難免出現(xiàn)有失偏頗、邏輯錯誤之處,歡迎各位尖銳指出、和諧討論、理性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