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模型 | 小鼠腦出血模型構建(視頻講解版)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傷造成的大腦實質出血。腦出血的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較高,探討腦出血神經(jīng)損傷機制及其防治策略成為近年來神經(jīng)領域研究的新熱點,迫切需要建立一種簡單易行穩(wěn)定可靠的腦出血模型。其中注射自體血制備腦出血模型近似于臨床腦出血的病理生理過程,應用較廣。
動物的選擇
人類腦出血的常見位置為尾狀核(引起對側肢體偏癱),該部位定位相對穩(wěn)定且容易操作,而大鼠的尾狀核是腦內最大核團,較易觀察大腦的生理病理變化,所以一般常用大鼠制作腦出血模型能較好地模擬人類腦出血部位。C57小鼠的大腦約一平方厘米,只有指甲蓋般大小,手術難度大。
下面小助手講述MDL近期開展的C57小鼠自體血注射腦出血模型。
造模方法
顧名思義,將血液注入大腦造成血腫。
(1)麻醉定位鉆孔
腹腔麻醉后,將其固定于立體定向儀上。尤其注意耳針的固定,并盡可能使頭部的表面與立體定向儀的水平面相平行。使用1-2mm牙科鉆在該處鉆孔,并防止周圍軟組織的卷入,有落空感后即停止。
(2)斷尾取血
局部消毒后斷尾,待血液自行流出,不擠壓,以防止混入組織液。
(3)自體血二次注射
抽吸血液10ul,之前用生理鹽水潤洗注射器內壁。將注射器固定于立體定向儀,進入小鼠腦深部。40%自體血在10分鐘內緩慢注入,停留5分鐘,剩余60%自體血在之后15分鐘內緩慢注入。
MDL開展的C57小鼠自體血注射腦出血模型
,時長00:50
用途:
該模型與人類腦出血后釋放多種炎癥因子等病理過程較類似,很適合用來研究腦出血后血腫壓迫引起的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氧自由基損傷以及后期血腫吸收的過程,用來研究腦水腫的機制、各種藥物的療效以及其作用機制是不錯的選擇。
優(yōu)點:
二次自體血注射,方法操作簡單,血腫位置更加精確,除有不可避免的穿刺針道損傷外無其他異體物質和雜質,故該模型的病理過程更接近人的自發(fā)性腦出血。較一次自體血注射,有效地減少針道反流的血量,較好地控制了血腫的大小、形態(tài)及部位。并且可以觀察血液凝固過程中局部腦組織的病理生理變化,此方法與人腦出血后演進過程基本相似,可用于研究腦水腫機制及臨床藥物作用機制。
缺點:
執(zhí)行過程不易控制。注射過快易有血液反流溢出和過慢會出現(xiàn)血液凝固在針內,血腫在腦內的壓力也很難固定,容易出現(xiàn)血腫脹裂腦組織流入腦室形成腦室內血腫的情況,所以形成的血腫在形態(tài)和大小的重復性差。但該模型形成的腦內血腫并非腦內血管破裂引起,血腫量與血腫形態(tài)沒有直接關系,不適合研究出血機制和止血治療。
總結
目前常用的實驗性腦出血模型除了自體血注入腦出血模型,還有膠原酶誘導腦出血模型。膠原酶注入法建立的腦出血模型適合用于評價藥物對腦出血后的治療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