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天下大同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出自孔子之口,見於《孔子家語》和《禮記》中的《禮運》篇。孔子回望歷史,認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現(xiàn)實,形成了他的這一社會理想。在《孔子家語》的記載中,孔子對弟子子遊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ǎng)。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不必為人。是以奸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
??孔子時代,天下無道,禮崩樂壞。他認為堯、舜、禹、湯、文、武時代是一個“有道”之世,那時,人們以天下為公。所謂“背私為公”,“公”可理解為“共”,指人們的公共意識、公共道德。天下為公,是人們都修為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們應休戚與共,協(xié)同一致,強調(diào)要有明確的“社會性”意識,努力做一個“成人”,做“大人”“君子”。所以孔子主張扶危濟困,互相關(guān)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害人,弱肉強食。
??中國文化以孝悌為根本,強調(diào)仁愛精神與敬畏觀念。中國哲學可視為關(guān)於“家”的哲學,以家為本位,由家而國,由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鬃又鲝堄尚?、悌培養(yǎng)愛、敬,把孝與悌看成“人之本”,把愛與敬看成“政之本”。人們由家庭走向社會,中國思想便打通了家庭倫理與社會、政治倫理,把父母對於子女的自然情感進行社會化應用與理解,產(chǎn)生了家國一體的觀念。這是中國“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理想追求的認知基礎(chǔ)。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孔子還簡潔表述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鬃诱淼摹渡袝分芯陀小耙怨珳缢?,民其允懷”的說法,諸子百家也大都重視公義,早期典籍有諸如“公者明”“無私者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類的表述??鬃拥倪@一社會理想影響很大,歷史上這樣的類似表述不勝枚舉。孟子的“民貴君輕”學說,以及後來“公天下”的主張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說“心茍至公,人將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異,這樣才能涵攝去取、中和位育。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是中華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脈,是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對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貫之,由此影響了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的進程。明末思想家說“天下非一家之私”,把“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個人道德要求,激勵著無數(shù)志士仁人。近代,康有為《大同書》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孫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 ? ? ?故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jīng)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tài)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zhí)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是謂之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