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一的視角】09秦始皇的偶像與政哥的入坑之作,“秦”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

韓非,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座奇絕高峰。
韓非之書,是一口凜冽的長劍,閃爍著懾人心魄的清冷光芒。
韓非的悲劇命運,在法家群山中最令人感慨唏噓。
高大瘦削的身軀,冷峻傲岸的秉性,永遠揉得皺巴巴的名貴絲袍,散亂無冠的長發(fā),吟唱式說話的口吃病——這便是韓非在《大秦帝國》中的形象。自童稚之期驟然閃現(xiàn)于議政廟堂,到青少年時代在蒼山學館與李斯同窗,再到為存韓而違心入秦,最終冷清清死于云陽國獄;在自己所經(jīng)歷的每個歷史轉(zhuǎn)折點,韓非都是一道靈魂被撕成碎片的奇異光焰,令人目眩、扼腕,欲語不能而又欲哭無淚。
以生命與學說的奇異光焰,韓非在政治天宇刻下了永恒的印記。
韓非的悲劇,全部來源于兩個根基:生當戰(zhàn)國末世,生身王族之家。
這兩個根基,幾乎必然地決定了韓非的精神將被撕裂的悲劇命運。從第一方面說,韓非思想犀利深邃,極富實踐精神,是戰(zhàn)國法家名士群中出類拔萃的大師。孰料,其生不逢時,戰(zhàn)國的分國變法浪潮已過,秦國催動的統(tǒng)一中國的大潮已經(jīng)席卷天下,山東六國陷入岌岌可危的存亡絕境,已經(jīng)沒有了變法強國的現(xiàn)實條件。當此之時,韓非無論如何孤絕堅持,無論如何憤然努力,都無法像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等法家名士那樣主持一國變法。也就是說,時代主流的變化,決定了韓非的變法實踐的追求必然破滅,政治理想必然地無法實現(xiàn)。當其時也,除了投身秦國統(tǒng)一中國文明的潮流,韓非要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可是,韓非沒有選擇這條功業(yè)之路。
因為,韓非無法擺脫自己的第二根基——韓國王族公子的身份。
作為有驚世洞察力的韓非,其著作問世即流傳天下。自然,這部大書也不可避免地流傳到了當時的秦國,被秦王嬴政看到了,嬴政大為驚嘆:“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當李斯告知秦王,這是韓非的著書后,秦王立即出兵“急攻韓”,威逼韓國立即將韓非送到秦國。此前,無論韓非如何“數(shù)以書諫韓王”,力主變法救韓,韓國都一直沒有任用韓非。此時急難,韓王(韓)安卻將韓非當作了救命稻草,給了韓非一個特使之身,將韓非當作“政治人質(zhì)”送進了秦國。
這就是“乃遣非使秦”這五字史料的真相。
韓非“出使”,韓國當然會有一番秘密謀劃。雖然,史料語焉不詳,然根據(jù)韓非后來的作為,這條邏輯線還是很容易推斷得清楚的。
請讓我們先作一個基于無數(shù)事實的歷史假設(shè):假如,韓非像諸多入秦名士李斯、尉繚、姚賈、頓弱、鄭國等等一樣,全力投入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至少,韓非一定會像李斯一樣,成為秦帝國統(tǒng)一中國文明的功勛巨匠;而以嬴政始皇帝對于國家政治結(jié)構(gòu)的超強掌控能力,也一定不會發(fā)生后來的李斯姚賈“陷害”韓非的事件。果真如此,韓非的命運定然是另一番模樣!
但是,韓非的靈魂卻自我撕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韓非入秦之后,沒有投身秦國功業(yè)大潮,而是力圖存續(xù)瀕臨滅亡的腐朽韓國。為了不使韓國滅亡,韓非先給秦王呈上了《存韓書》,力勸秦國不要攻滅弱小的韓國,而應該攻滅豐饒廣袤的楚國。其后的韓非作為,史料無載。但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后來的事實發(fā)展推定:韓非始終沒有放棄存韓主張,又拒絕介入秦國任何謀劃,與秦國君臣格格不入。從政治實踐上說,這條路既違背時代潮流,又違背現(xiàn)實的政治法則。
但是,我們沒有理由譴責韓非——名士愛國,自有節(jié)操。
即或這個國家確實腐朽,一個人愿意為其殉葬,也當報以足夠的敬意。
否則,便沒有屈原精神,便沒有基于歷史主義而立就的民族精神界碑。
但是,社會價值法則永遠不是一面性的。我們要說的是,政治法則的另一面。就當時的政治實踐說,韓非的存韓之法太過淺顯,很不高明。也許,這就是歷史無數(shù)次上演的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悲劇了。韓非的《存韓書》,極其類似于此前韓國的“獻上黨,移禍趙國”的策略,企圖再次移禍于楚國。戰(zhàn)國之世,歷經(jīng)生死存亡的幾百年殘酷大爭,各國累積的政治經(jīng)驗都極其豐厚,秦國自然更是如此。當此之時,秦國君臣輕易識破了韓非的意圖:將強大的秦軍引向山水無比縱深而滅國難度最大的楚國,使韓國有喘息機會;若秦軍在廣袤的楚國戰(zhàn)敗,則韓國便有再造機遇!對于秦國利益而言,這是一則極為險惡的謀劃。面對如此誤秦之策,秦國廟堂不可能平靜,秦王嬴政不可能不憤怒。
于是,秦國君臣的三項對策相繼出臺了:
其一,由李斯以同樣的上書形式,反駁《存韓書》,揭穿韓非的用心;
其二,在韓非依然毫無悔改的情況下,將韓非下獄;
其三,開始向山東大舉進兵之前,將韓非處死。
就實說,秦王嬴政將自己殷殷強請來的大師下獄,內(nèi)心一定是很矛盾,也一定很苦惱??墒牵趪依?,基于奉行秦法,一個杰出的國君,是不能容忍某個人公然將國家引上不可預測的危險道路的。據(jù)《史記》說法,秦王后悔了,派人赦免韓非,韓非已經(jīng)死了。但是,我對這一說法表示根本性懷疑:韓非尚至死不悔,臨死之前“欲自陳”——要再次陳說自己的主張,自然不可能是轉(zhuǎn)而向秦國表示忠誠效力;政治洞察力與強毅秉性毫不遜色于韓非的秦王嬴政,何能法令既出而悔之?下獄而赦免之說,更與秦法實踐大相違背,不可信。
由李斯出面處死韓非,只是既定對策的實施方式而已。
從政治法則說,將韓非下獄處死,秦國利益使然,秦國法度使然。
說韓非之死是李斯姚賈陷害,是同門相殘,實在太經(jīng)不起推敲了。
作為生命個體之實踐,韓非無疑是精神分裂的悲劇命運。
但是,作為思想家,韓非卻是光耀萬古的偉大星座。
韓非的偉大,表現(xiàn)于對社會政治的深徹洞察。在那劇烈動蕩的大爭之世,韓非自囚深居,思通萬里,燭照天下,將鮮為世人所知的種種權(quán)力奧秘與政治黑幕,悉數(shù)化為煌煌陽謀,陳列于光天化日之下,成為權(quán)力場運行的冷酷法則。一部大書《韓非子》,使古往今來之一切權(quán)力學說與政治學說相形見拙,人類文明之絕無僅有也!即或后世西方極為推崇的馬基雅弗利之《君王論》,也遠遠不可與其比肩。品評《韓非子》,其深刻明徹,其冷峻峭拔,其雄奇森嚴,其激越犀利,其猙獰詭譎,其神秘靈異,其華彩雄辯,其生動諧趣,無不成為那座文明高原的天才奇峰,那個時代的學養(yǎng)旗幟。
《韓非子》之命運,與韓非本人的精神分裂的悲劇命運如出一轍:在一個以求變圖存為主流的時代,在變革家手中,它是焚毀黑暗的熊熊火把;在迂闊守成的保守時代,在陰謀家眼中,它是權(quán)術(shù)之道的猙獰利爪。
用之于變革大業(yè),《韓非子》是開山利斧。
用之于權(quán)術(shù)陰謀,《韓非子》是一劑鶴頂紅!
韓非其人其書,被銳意進取者們一代又一代地揣摩著發(fā)揮著,被傳統(tǒng)的保守主義者們一代又一代地詛咒著謾罵著,不能以公法滅其學,則必以口誅筆伐追誣其人,追誅其心。但是,不管如何咒罵,《韓非子》始終都是揭示權(quán)力場變革法則的歷史鏡鑒,當?shù)勒弑M可以公然反對,然卻不得不悄悄地按照其法則運行。
韓非的政治洞察力,最典型的體現(xiàn)于《孤憤》篇章。
韓非的《孤憤》,不是訴說自己的孤絕,不是宣泄一己的憤懣,而是為天下變法之士的命運憤然呼號。初讀《孤憤》,一身冷汗,眼前夢魘般浮現(xiàn)出翻翻滾滾的慘烈場景:車裂商君的刑場尸骨橫飛,渾身插滿箭簇的吳起倒在血泊靈堂,形同枯槁的趙武靈王正瘋子一般地撕裂吞咽著掏來的幼鳥,嘴角還淌著一縷鮮紅的血……就實說,《孤憤》沒有羅列一個血案,但卻令人驚悚莫名。根本之處,在于《孤憤》以無與倫比地洞察力,燭照了變法志士無法避免的悲劇命運,將血腥的未來赤裸裸地鋪陳開來,冷森森地宣示了變法家的血泊之路?! ?/p>
讓我們來看看,韓非是如何一層層揭開這一鮮血之路的——
首先,變法家的秉性與使命,決定了必然與舊勢力不共戴天。
“智術(shù)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智術(shù)之士明察,聽用(一旦任職),則燭重人(當?shù)罊?quán)臣)之陰情。
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故智術(shù)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如是,智法之士與當?shù)乐?,不可兩存之仇也!?/p>
其次,當?shù)琅f勢力擁有既成的種種優(yōu)勢,變法之士則是先天劣勢?!豆聭崱芬灰涣谐隽水?shù)勒叩幕緝?yōu)勢,謂之“四助五勝”。
四助是:諸侯之助,群臣之助,君王近臣之助,門客學士之助。其所以有此四助,根由是:“當?shù)勒呱脴幸瑒t內(nèi)外為之用?!庇袡?quán)力結(jié)交諸侯,有權(quán)力決定群臣利益分配,與君王之近臣內(nèi)侍利害相關(guān),有權(quán)力財力給士人門客以養(yǎng)祿,故有這四種助力。五勝是:一為官爵貴重,二為朋黨眾多,三為得朝臣多數(shù),四為國人多趨于傳統(tǒng)而一國為之訟(辯護);五為得君王愛信。
與當?shù)勒呦啾龋兎ㄖ繀s是五不勝:官爵低;無朋黨依附;在朝野居少數(shù);缺乏故交根基;與最高領(lǐng)導及其親信疏遠。
其三,如此態(tài)勢之下,變法之士的命運結(jié)局必然是走上祭壇做犧牲。
韓非是這樣說的:“資(根基)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shù)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過誣陷者,以公法誅之!其不可以被以罪過者,以私劍(刺客)窮之!是故,明法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誅,必死于私劍矣!”
這是最為冷酷地預言:變法志士只要違背傳統(tǒng)勢力之利益,只可能有兩種結(jié)局——不死于公法,必死于私劍!終歸是必須走上祭壇,充當犧牲。
其四,變法之士必為犧牲,然變法之士死不旋踵代有人出。
韓非的預言,是冷酷的。但是,韓非并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韓非清醒地看到了變法運動的酷烈,并深刻揭示了這種酷烈的根本原由——社會利益結(jié)構(gòu)的深刻沖突。但是,韓非仍然慷慨宣布:變法不會止息,變法家不會畏縮不前;凡變法之士,寧變法而死,也不愿為腐朽將亡之邦殉葬!
“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沿襲舊途而存國,不可得也!”
最后,《孤憤》篇對國家領(lǐng)袖提出了冷峻的警告:
變法之難,要在君主,君主不明,國之不亡者鮮矣!
變法之士,孤存孤戰(zhàn),不得領(lǐng)袖支撐,變法必敗!
有鑒于此,韓非告誡欲圖變法之君王,該當如何認識并保護變法之士。韓非指出,最要緊的是兩條:一則,不與左右親信議論變法之士,更不能憑著親信議論而評判變法之士。
“修士(人品高尚之士)不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更不以枉法為治……
人主左右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毀誣之言起矣!
治亂之功制于近習,精潔之行決于毀譽,則修士之吏廢。
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
二則,君主一定要明察權(quán)臣朋黨用私、杜絕賢路、惑主敗法之罪行,否則無以變法?!爸饔写笫в谏希加写笞镉谙?,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這就是韓非,靈魂被撕成碎片的悲劇實踐家。
這就是《韓非子》,古典政治理論的最高峰,古今中外無可超越。
這就是《韓非子》,一口奇絕的雙刃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咒罵也罷,贊譽也罷,誰都繞不開《韓非子》。
(附:《大秦帝國》第五部中,與韓非有關(guān)的部分文字)
李斯與韓非的會面是奇特的。
李斯坦誠熱烈,韓非冷若冰霜。李斯滔滔敘說入秦所見,一個多時辰,韓非始終如石雕枯坐一言無對。李斯?jié)M懷渴望地邀韓非一起入秦,韓非卻淡淡地搖了搖頭。夜半之時,李斯怏怏告辭。韓非卻說聲且慢,從大柜中捧出一方竹匣鄭重遞給李斯,又肅然一躬道:“此乃韓非畢生心血也,贈予秦王,敢請斯兄代轉(zhuǎn)?!崩钏贵@愕愣怔地接過竹匣道:“非兄!大作已成?”韓非點頭道:“正本足本,唯此一部?!崩钏沟溃骸胺切植辉溉肭?,卻將大作孤本呈獻秦王,愿聞見教?!表n非道:“我書非呈獻也,贈予也?!崩钏沟溃骸胺切植蛔R秦王,卻將秦王視做友人贈書,誠趣事也。”韓非冷冰冰道:“韓非不識秦王其人,寧不識秦王之政乎!秦王為政,韓非引為知音。法行天下,韓非攘一臂之力,此天下大義也,識與不識何足道哉!”李斯不禁肅然一躬道:“非兄胸懷見識,斯愧不能及矣!然我終不能解,非兄既引秦王為大道知音,又何敬而遠之哉!”
韓非久久沒有說話。
李斯只得告辭去了。
小內(nèi)侍回報說,李斯走后,韓非孤魂般在后園林下游蕩了整整一夜,一陣陣長哭一陣陣大笑,又一陣陣瘋喊:“天不愛韓,何生韓非于韓也!天若愛韓,何使術(shù)治當?shù)酪?!天殺韓非,夫復何言!術(shù)亡韓國,夫復何言!”
…………
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青的秦王
“小高子,酒!”
趙高快步過來:“君上自律,夜來不飲酒的?!?/p>
“如此奇文,焉得無酒!”嬴政重重拍案。
旬日以來,書案旁堆起了五七只空蕩蕩的酒壇,大書房則始終彌漫著一片濃烈的酒香。嬴政就是這樣時而拍案痛飲時而連連驚嘆,晝夜不停如饑似渴地讀完了厚厚三大本羊皮書。饒是如此,猶不盡興。在讀完羊皮書的當日暮色時分,嬴政漫步走進了那片胡楊林,在金紅的落葉中徜徉一夜,時而高聲吟誦時而冥思苦想,及至瀟瀟霜霧籠罩天地,嬴政才回到寢室撲上臥榻鼾聲大起,直睡了三日三夜。
深深震撼嬴政者,是李斯帶回來的《韓非子》。
嬴政博覽群書,可沒有一部書能給他如此說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感受。
讀《商君書》,如同登上雄峻高峰一覽群山之小,奔騰在胸中的是劈山開路奔向大道的決戰(zhàn)決勝之心。讀《呂氏春秋》,從遙遠的洪荒之地一路走來,歷代興亡歷歷如在目前,興衰典故宗宗如數(shù)家珍,不管你贊同也好不贊同也好,都會油然生出聲聲感喟。讀《老子》,是對一種茫無邊際的深邃智慧的摸索,可能洞見一片奇異的珍寶,也可能撈起一根無用的稻草;仿佛一尊汪洋中的奇石,有人將它看做萬仞高峰,也有人將它看做舒心的靠枕,有人將它看做神兵利器,也有人將它看做清心藥石;然則無論你如何揣摩,它的靈魂都籠罩在無邊無際的神秘之中,使你生出一種面對智者的庸常與渺小。讀《莊子》,一種玄妙一種灑脫一種曠遠一種出神入化一種海市蜃樓一種生死渾然,隨著心境變幻莫測地縈繞著你,你可以嘖嘖感嘆萬里高飛卻不知去向的鯤鵬,也可以憤然鄙夷吱吱喳喳而實實在在的蓬間雀,然終歸惶惶不知自己究竟為何物?讀《墨子》,如同暗夜走近熊熊篝火,使人通身發(fā)熱,恨不能立即融化為一團烈焰一口利劍,焚燒自己而廓清濁世?!睹献印肥且环N滔滔雄辯,其衰朽的政見使人窩心,其辭章之講究卻使人快意?!墩撜Z》是支離破碎而又誠實坦率的一則則告誡,一則則評點,若是你不欲復古,縱然全部精讀完畢,你也不知道自己該當如何在這個大爭之世立身?!盾髯印肥枪实姆ü?,疑難者或可在其中找到判詞,無事讀之則很難領(lǐng)悟其真髓?!豆珜O龍子》是巧思奇辯,其說諧趣,其智過人,縱然不服亦可大笑清心不亦樂乎……
只有《韓非子》,使人無法確切地訴說自己、反觀自己。
嬴政已經(jīng)大體廓清了《韓非子》概貌,唯其如此,萬般感慨。
年青的秦王認定,《韓非子》無疑將成為傳之千古的法家巨作。這部新派法家大書前所未有地博大淵深,初讀之下難以揣摩其精華所在,精讀之后方能領(lǐng)略其堅不可摧。從根本處著眼,《韓非子》最大的不同,是將法家三治(法治、術(shù)治、勢治)熔于一爐而重新構(gòu)筑出一個宏大的法家學陣。對于以商鞅為軸心的法治派,《韓非子》一如《商君書》明晰堅定,除了更為具體,倒看不出有何新創(chuàng)。這一點,很令景仰商鞅的年青秦王欣慰,認定韓非是繼商鞅之后最大的法家正宗。若非如此,很可能這個年青的秦王是不會讀完《韓非子》的。
韓非之出新,在于將術(shù)治、勢治納入了法家治道而重新鍛鑄,使法治之學擴大為前所未有的“三治法家”,事實上成為戰(zhàn)國新法家大師。法、術(shù)、勢三說,此前皆有淵源:法治說以李悝商鞅為最顯,術(shù)治說以申不害為最顯,勢治說以慎到為最顯。在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眼中,法、術(shù)、勢三治說雖有不同,但其根本點是相同的,這便是以承認法治為根基。唯其如此,戰(zhàn)國之世將法術(shù)勢三說視為互聯(lián)互生的一體,統(tǒng)呼之為法家。然則,這種籠統(tǒng)定名,卻不能使法家群體認同。在法家之中,三說之區(qū)隔是很清楚的,誰也不會將法、術(shù)、勢混為一談??梢哉f,法家事實上有三個派別,而且是很難相互融合的三個派別。
唯其如此,韓非融三派為一家,使通曉法家的年青秦王驚嘆不已!
…………
最令嬴政感奮不能自已者,還是韓非的《孤憤》篇。
韓非之《孤憤》,不是訴說自己的孤獨,不是宣泄一己的憤懣,而是為天下變法之士的命運憤然呼號。嬴政記得,初讀《孤憤》時一身冷汗,眼前夢魘般浮現(xiàn)出翻翻滾滾的慘烈場景,車裂商君的刑場尸骨橫飛鮮血遍地,渾身插滿暗箭的吳起倒在血泊靈堂,浴血城頭將長劍插進自己腹中的申不害,刺客刀尖閃亮蘇秦頹然倒地,形容枯槁的趙武靈王正瘋子一般地撕裂吞咽著掏來的幼鳥,嘴角還淌著一縷鮮紅的血……
“昭昭《孤憤》,志士請命書也!”更深人靜,嬴政慨然拍案。
《孤憤》沒有羅列一個血案,但卻令人驚悚,令人惕然。根本處,在于《孤憤》以無與倫比的洞察力燭照了變法志士無法避免的悲劇命運,將血腥的未來赤裸裸鋪陳開來給蕓蕓眾生瀏覽,冷森森地宣示了變法家的血泊之路。行法犧牲者的命運,韓非是一層層揭開的:
…………
昭昭《孤憤》,變法家犧牲之祭文也!
烈烈《孤憤》,變法家命運預言書也!
這便是韓非,在那劇烈動蕩的大爭時世,自囚深居而思通萬里燭照天下,將鮮為世人所知的種種權(quán)力奧秘與政治黑幕化為煌煌陽謀,陳列于光天化日之下,成為權(quán)力場運行的永恒鐵則。一部《韓非子》,使古往今來之一切權(quán)力學說與政治學說相形見絀,直是人類文明之絕無僅有也!即或后世西方極為推崇的馬基雅弗利之《君王論》,也遠遠不可與其比肩而立。其深刻明徹,其冷峻峭拔,其雄奇森嚴,其激越犀利,其猙獰詭譎,其神秘靈異,其華彩雄辯,其生動諧趣,無不成為那座文明高峰的天才豐碑,無不成為那個時代的學養(yǎng)旗幟。《韓非子》之命運,如同其《孤憤》所揭示的變法家的命運一樣:在一個變法為主流的時代,他是焚毀黑暗的熊熊火把;在迂闊守成的時代,他卻被傳統(tǒng)學派一代又一代地詛咒著謾罵著,不能以公法滅其學,則必以口誅筆伐追誣其人,追誅其心。然則,不管如何咒罵,《韓非子》都始終是權(quán)力場中無以替代的法則,一切當?shù)勒叨嫉们那牡匕凑掌浞▌t運行。后世有學人馮振,曾云:
“《韓非子》乃藥石中烈者,沉疴痼疾,非此不救;用之不當,立可殺人!雖知醫(yī)者,凜凜乎其慎之!”這是后話。
那一夜,嬴政不能安眠,老酒一爵爵地飲,渾然不知其味。
五更雞鳴,嬴政長吁一聲:“嗟乎!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