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自殺的兩點誤解
若我們身邊一位活潑的朋友突然消失了,你會有什么反應(yīng)?
或許我們第一個猜測都是:他一定出去旅游了??扇f萬沒想到,再得到的竟是其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消息。 若這個人是我們的親人呢?當突然得知此等噩耗,該是何等悲傷;傷痛之余不免思考,究竟什么原因?qū)е铝怂淖詺ⅲ? 其實這個“朋友”就是大衛(wèi),得知其死訊的親哥哥吉爾莫回顧弟弟的一生,聚焦種種現(xiàn)實生活問題,只為尋找弟弟自殺的真相。最終作了回憶錄《消失的人》,并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
關(guān)于自殺的誤解1:活著比死容易 面對有自殺想法的人,千萬別再說“你連死都不怕,還怕活著嗎?” 這句話堪稱“站著說話不腰疼”之最,且它很可能大大促進對方實施自殺的想法。 大部分人是怕死的,所以他們認為連死都不怕的人非常大膽,那還有什么好怕的,活著不好嗎?然而事實上,對重度抑郁癥患者或者想要自殺的人而言,正是因為活著太難了,所以才選擇死亡這種一了百了的方法。 面對困難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逃避。那若“生活”全部就是一個困難的,對于有這種極端看法的人而言,最直接的逃避方法似乎就是——自殺。所以對他們而言,活著真的很可怕。 這正可以解釋為什么40~59歲的中年人是自殺率最高的人群(其中,中年男性又占據(jù)了中年人群的80%)。因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面臨來自社會、工作、家庭方方面面的壓力,生活中的困難撲面而來。 若曾經(jīng)自己的熱愛也被磨滅,如大衛(wèi)一樣“隨著時光流逝,音樂能帶給他的心理慰藉已越來越少,更多地變成了一項生存技能”,如此看來能留戀的逐漸減少,最容易選擇那種簡單粗暴的處理方法。 這里也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區(qū)分興趣與謀生手段。一定要有一項無利益相關(guān)的愛好,它的純粹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慰藉。因為太現(xiàn)實的問題會消磨熱愛:若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的愛好給我們帶來的收益越來越少,你還能欣然接受它嗎?面對生存壓力的同時,你還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世界上的熱愛又少了一項,油然而生的虛無感會帶來雙重打擊。 關(guān)于自殺的誤解2:什么時候最容易自殺 人們常常以為生活限難會導致自殺率上升,其實不然。自殺率上升的時期往往是生活狀況看上去還不錯的時候。菜斯特說:“你可能會覺得生活順遂自殺率下降,生活艱難自殺率上升。然而,現(xiàn)實可能恰恰相反。當一切順遂時,一個人便再也沒有借口將問題歸咎于外在因素,只能回潮自身,由此覺得出問題的一定是自己。 相信不少人認為抑郁癥最嚴重的時候最容易自殺,看著患者逐漸展現(xiàn)生機家人們都會舒一口氣。其實不然,恢復期才是醫(yī)生最擔心的時期!因為真正嚴重的時候,患者不具有策劃這些的能力和執(zhí)行力,當剛開始恢復時,邏輯思維能力恢復、執(zhí)行能力提升,才是自殺高發(fā)期。
自殺的那一刻,他們會想些什么呢? 或許常人會認為他們在糾結(jié),其實真正想要自殺的人,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的狀態(tài)?!盎蛟S,那一刻,他心中的痛苦猶如跌落山谷的瀑布,轟鳴聲下已不再有理性思考的可能?!? 在那一刻,他或許已不能辨認什么是后退,一如被退潮的大海緊緊包圍困守的黑色潮汐,再也沒有了掙脫的能力。 關(guān)于“生”的思考 或許當下的困難很多,但堅持下去,總會有辦法解決的。 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我們都想活著,只是當下不知道如何是好才產(chǎn)生了永遠逃避的方法。你看,我們的身體在為了我們活著做出努力: 我相信我們?nèi)頂?shù)以百萬計的細胞為了我們的生存在隨時隨地地自我犧牲,它們用自己的死亡支撐我們繼續(xù)活下去。當細胞自身對身體產(chǎn)生威脅時,他們會殺死自己。
我們的親人也在為了我們活著做出努力: 為人父母,生兒育女,無程式可依且危機四伏,好像從一開始你就被設(shè)計為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做父母會有很多的收獲與回報,但有時你也要承受無盡的痛苦。
正如鳳凰傳奇在《海底》中所唱:“春日雨,夏蟬鳴,明天是個好天氣;秋風起,雪花輕,海底看不見四季” 最后,請相信:在不久的某天,我們一覺醒來,一定會黑暗盡逝,陽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