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古城,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游平海古城,也能給人這樣的感覺。到過了這里,也就了解了嶺南文化。又或者說,想了解嶺南文化,最好的去處就是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zhèn)東海村,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最初的用途是軍事防御。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民不聊生。明太祖平定天下后,行長久之治,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安邦撫民,保一方水土平安。

古城城墻周長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門四座,各種軍事設(shè)施相互響應(yīng),古城建成后,立即使匪患四起之地轉(zhuǎn)身一變成了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鎮(zhèn)海關(guān)隘。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又在平海城前沿相繼建筑了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等,古城變成為壁壘森嚴的“鎮(zhèn)海關(guān)”,扼守海疆要塞,輻射遼闊的嶺南大地,給予百姓安居樂業(yè)享太平。

清代在對古城加固的同時,還對古城原有建筑設(shè)施修葺一新。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對古城全面進行了修葺。其目的則不再是用于軍事防御,而是為了保存文化。也是因為有這樣的接力修葺,古城的原貌得以保存。
古城1991年2月成為廣東省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鎮(zhèn))并向社會公布。古城現(xiàn)在是廣東省5A級旅游景區(qū)和全國5A級旅游景區(qū)。

城內(nèi)有惠東現(xiàn)存最早的石橋,位于惠東縣平海鎮(zhèn)六鄉(xiāng)村石橋頭村村口、建于清朝,4橋墩5孔眼,石橋橋面寬1.4米,長約30米。石橋數(shù)十米處有一塊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橋梁五度,今經(jīng)年深久遠,慘遭洪水傷頹,沙壓橋梁,路坎成坑。為方便村民進出,村中賢達出面籌集資金,修數(shù)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住之橋”。石碑記載了石橋的年歲,也昭示著石橋的“行由品”,石碑的背后銘刻了建橋捐資者的姓名及捐資額。
石橋歷經(jīng)230多年風雨的侵蝕,除河中一個橋墩部分坍塌外,其余橋墩及橋身均完好無損??梢娊ㄔ煺叩木媲缶?。
古城還保留了古十字古街原貌,即"十字古街"。一排排、一座座,展示著古代民居的風貌。和諧共生,互依互助。

古城建筑無不表達和沉淀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就此,古城便不愧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走進這座嶺南文化的“活化石”里,你還會發(fā)現(xiàn)她蘊藏的文化里,不但有嶺南文化的威武不屈,不畏強敵,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風貌,也有縈繞在古城鄉(xiāng)親彼此之間的沁人心脾的脈脈溫情。既有自強不息的古城人民的創(chuàng)造,也有古城人民對大自然的無比尊重和天人合一的宣誓。
城內(nèi)有七口古井,按照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依次命名。七星井深約8米,均用規(guī)格石塊砌成,十分堅固。井徑全是圓形,井臺有方有圓。七口水井水質(zhì)隨氣候變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輪換交替,保證城里人一年四季喝到好水。

七星井不但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的風貌,也體現(xiàn)出了古城人民的生活智慧。這一文化的影響特別長遠和深刻,城內(nèi)富有神話色彩的“師泉”古井就是明證。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瑯奉旨率三萬水兵駐扎平海,等待風起乘風東渡收復(fù)臺灣。當時正遇到干旱,軍中缺水。駐軍發(fā)現(xiàn)平海天后宮旁有一被填廢井,施瑯聞訊立即下命挖掘,并暗向媽祖祈禱。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難,泉水也從此不竭。施瑯以為這是神賜甘泉濟師,親書"師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現(xiàn)位于平海村天后宮。

除了古城保留下來的古建筑承載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外,古城傳承至今的人文同樣體現(xiàn)出嶺南文化獨特的品質(zhì)。比如平海古城的獨特語言。
人們把平海話稱“軍聲”。它是一種以北方語平海古城音為基礎(chǔ),融進了廣州話、潮州話、客家話的匯合體,對多種方言能運用自如,對答如流。充分體現(xiàn)了嶺南文化的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匯納功能。這一功能的直接好處就是“曉得平海話,走遍通天下”。

至于古城創(chuàng)造的文藝,更是琳瑯滿目,賞心悅目。誕生于古城的鯉魚追春、蛟龍出海、五鳳朝陽、喜慶豐收、出水芙蓉、八仙過海、水淹金山、醒獅、金龍表演等朵朵藝術(shù)奇葩,給予生活全方位的渲染和教化,看一次聽一回就讓人無法忘卻。

于是,在平海古城,你總是能隨處可見其他地方很難見到,見到也不會像這里這般普遍的社會安詳、人的安詳大氣象。
在平海古城,上空總會飄蕩著絲絲青云直上的煙云,空氣中隨處都彌漫著焚香的煙味,一路可見形形色色的各姓氏各宗族的祠堂,香火正旺。
在煙霧繚繞,燭光搖曳的神廟里,佛像前,慈眉鶴發(fā)的耄耋老者,端坐在祭凳上念念有詞地頌著經(jīng),身旁塑料編制的提籃里放置著香和蠟燭,顯然是來燒香拜佛的。你走到他們身后咫尺處,他們也全然不覺。

于是,你仿佛讀懂了什么是信仰,也看到了信仰的功能。它讓人一生到老心無雜念,活出內(nèi)涵,活出慈祥。
一瞥之間,你就明白了信仰不是掛在嘴邊說的口頭禪,信仰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覺和定力。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要見一面,你就會忘不掉,也只要打個照面,你就會打心底里對他(她)肅然起敬。
人是要有點信仰的。無論你信馬列,還是信仰釋儒道,還是信神,都行。因為,人不能沒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但必須是真信仰,而不是“偽信仰”“假信徒”。時下,最讓人看不起的那些馬克思主義的“偽信徒”“假共產(chǎn)黨員”,他們嘴里喊的比誰都好,調(diào)子比誰都高??瓷先サ烂舶度?,肚子里卻是一肚子的男盜女娼,一肚子的壞水。這種人,我們要警惕和甄別。從這個意義上講,去一趟平海古城,真的能夠收獲“方法論”——如何識別人有沒有信仰。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筑一座城。文化由人創(chuàng)造,目的也是人?!熬尤缬癯伤?其必由學(xué)乎”。平海古城這方嶺南文化的“活化石”,值得你走進,值得你擁有,也值得廣泛傳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