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oys WKC VS14 1/144 Ki-45屠龍 簡單考證①:1-A款

重投,因為我今天早上10點左右修改了一兩處疏漏,結果到我重投的現(xiàn)在依然沒過審,這樣等下去要到什么時候
我也懶得找渠道問什么情況了,直接ctrl+c重寫一個.......
-
本來是做不了模型休閑用的,結果一不小心又搞了一晚上……哎,還是夾著尾巴做人吧,這篇完了乖乖復習去了
資料來自網絡,在機翻之上進行修改,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1-A-a?Ki-45改甲 飛行第4戰(zhàn)隊 第2中隊
1944年,山口縣小月機場


▲圖中即為為停在山口縣小月機場停機坪的1-A-a款,飛行第4戰(zhàn)隊的黃色39號Ki-45改。
畫面中央,這架飛機在緊接著駕駛艙后側的機身正上方追加了2門向上的Ho-103 12.7mm機槍(朝上射以攔截高度更高的轟炸機)的第2中隊的夜間戰(zhàn)斗機型Ki-45改甲,照片右端延長機頭的Ki-45改可能是丙或丁型。



? 飛行第4戰(zhàn)隊,是1944年6月15日晚B- 29首次空襲日本本土的北九州時全力出動的戰(zhàn)隊,其和照天隊(即使用探照燈的部隊)合作行動,配合默契,在2小時多的空戰(zhàn)中取得了擊墜6架擊傷7架的戰(zhàn)果。畫在垂尾上的第4戰(zhàn)隊的標志為紅色,則代表第2中隊,在這個戰(zhàn)隊標志之上再畫上白色或黃色的機號“39”。



需要注意的是,這款實物有一個極其嚴重的Bug,就是你把垂尾標志的水貼泡水貼上去之后
就會發(fā)現(xiàn)
數(shù)字“39“是透明的!極度影像觀賞體驗
我手頭有一架,我是打算用00000號筆勾線畫出來了......

這個在以前F-toys的其他系列也有出現(xiàn)過,比如Workshop21 70年代機的薩博J35“龍“的水貼,感覺除了直接畫或者遮蓋噴涂,目前暫時無解。




1-A-b Ki-45改乙 飛行第13戰(zhàn)隊
1943年7月-12月,格洛斯特角機場2號跑道/東機場,西新不列顛島,巴布亞新幾內亞
1943年3月由川崎在明石建造,生產編號1023。
裝備一門37毫米機炮,其他的武器據(jù)信是裝了二挺12.7mm機槍和一挺7.7mm后射自衛(wèi)機槍。

1943年5月在拉包爾被分配給飛行第13戰(zhàn)隊,上表面為斑駁的綠色迷彩,下表面為天灰色。機身后部涂有一條橫貫豎直截面的白色線,機徽輪廓為白色。垂尾標志由一個橙色(欸?)日之丸為基礎,在其之上畫有三個白色箭頭,意為“一3“(或者說三個“一”),這是飛行第13戰(zhàn)隊的標志。1943年7月30日,第13戰(zhàn)隊抵達格洛斯特角機場。1943年9月22日,這架屠龍在格洛斯特角機場時因未提及的原因被評估為無法使用,但是可以修復。
(所以這個標題是什么鬼www)

這里提一下這個機場。
格洛斯特角機場戰(zhàn)前由澳大利亞人修建,是作為民用機場使用,最開始僅有一條跑道。
1942年12月17日,太刀風號驅逐艦和39號巡邏艇搭載350名日軍于此登陸,迅速占領了格洛斯特角機場,日本人將此地稱為“Tuluvu”。
同月下旬日軍馬上施工了第2條跑道,自此,原先的舊跑道被稱為格洛斯特角1號跑道,及“西機場”;新施工的跑道被稱為格洛斯特角2號跑道,及“東機場”。這個機場同時被陸軍馬鹿和海軍馬鹿用作前線機場。






到1943年10月19日,格洛斯特角機場的防御包括12門大口徑高射炮和34門小口徑高射炮,其中包括日軍設置的假目標。
格洛斯特角機場從1942年12月下旬開始成為美軍轟炸機和戰(zhàn)斗機的重點關照對象,直到1943年12月26日美軍登陸。該地區(qū)因為受到第5航空軍的猛烈轟炸,以至于因此誕生了一個新術語:把目標“格洛格洛掉”("to Gloucesterize" a target)。

1943年12月26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1師在格洛斯特角登陸,日本第53步兵連隊在連隊長角谷弘毅*的指揮下于12月29日撤退到格洛斯特角機場,并將他們的防御集中在機場西南的“剃刀背山”上,這是一條設有掩體的山脊。30日,海軍陸戰(zhàn)隊第5團第1、2營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對此地進行了攻擊。日軍在該日黃昏時被擊敗。
【*:這里不知道為什么原文是Kouki Sumiya,但是核對日維可以發(fā)現(xiàn)角谷弘毅是此時的聯(lián)隊長,加上Kouki就是弘毅的發(fā)音,得出這個結論】
1943年12月30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占領了格洛斯特角機場。


▲1943年12月31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將軍威廉·h·魯珀圖斯在2號跑道的一式陸攻殘骸附近舉行了升旗儀式。
在占領格洛斯特角后,海軍陸戰(zhàn)隊找到了一架完好無損的Ki-61,生產號 263。這架飛機被繳獲后立即被運往澳大利亞進行技術評估。ATIU(盟軍技術情報單位)對許多其他殘骸進行了調查。

日軍第65旅團團長松田嚴率支隊在山中固守進行了持久戰(zhàn),一個月后接到向同在新不列顛島上的拉包爾轉進的命令,有組織的戰(zhàn)斗結束了。
到拉包爾為止長達數(shù)百公里的叢林轉進中,很多人在路上因病餓而死。格洛斯特角戰(zhàn)役就此結束。
……
……
……
扯了這么多,我們的屠龍呢?
1943年12月30日,該機在格洛斯特角機場2號跑道被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繳獲。這架飛機基本上完好無損,但缺少了左引擎。還好著的那個引擎生產編號是1878,建于1942年11月。
之后,飛機被ATIU評估,發(fā)現(xiàn)了該機的生產編號和發(fā)動機的生產編號。



▲背影,1944年2月1日美軍攝影





該機最終的命運未知。被熔了重回歷史的循環(huán),大概是其最好的歸宿。
待續(xù)......
資料來源:(不分先后,且僅文案來源)
文林堂《世界的杰作機》No.021 陸軍二式復座戰(zhàn)斗機屠龍
https://pacificwrecks.com/airfields/png/gloucester/index.html
https://pacificwrecks.com/aircraft/ki-45/1023.html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0%E3%83%AD%E3%82%B9%E3%82%BF%E3%83%BC%E5%B2%AC%E3%81%AE%E6%88%A6%E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