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21首戰(zhàn)登場,055單挑北約航母編隊,太平洋血染沙場;日落太公島09-...

不管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要講究邏輯。建立在相同基礎上的事情,確實應該放在一起來說;但是建立在不同基礎上的事情,如果被放在一起來說,就是在偷換概念。
我無意間翻閱到某位網友關于這個視頻寫下的文章。我個人理解,這位網友在論證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的邏輯應該是:
“應以視頻系列內容為大前提進行討論”
“紅紫方在這一集得到了足以讓綠方所有加強變得合理的加強”
“紫方的現實戰(zhàn)力更加低下,故視頻內容更加合理”
……
我為什么認為這篇文章有問題:
首先,該文章指出,有關于這篇文章的討論應該建立在以往視頻的設定之上。
這就引發(fā)了第一個問題:該文章所強調的紅紫方在“這一集”所得到的加強是否能確實賦予綠方之強化以合理性?
因為如果按照文章觀點,紅紫方在這一集“開了很大的掛”;但是綠方早在本系列開始的時候便占據了設定優(yōu)勢,本集兵推建立在進行到這一集之前的戰(zhàn)局以及設定之上,以此可認為綠方所占優(yōu)勢應為戰(zhàn)略級,紅紫方在本集得到的加強,應僅為在戰(zhàn)術層面短暫取得的“加強”,二者是否真正平等?如果文章作者反駁“該兵推本來就是測試紅方在被削弱到什么程度才有傷亡”,那么“紅紫方在這一集得到了足以讓綠方所有加強變得合理的加強”這條邏輯是否還能站的住腳?
其次,該文章所詬病的紫方的現實戰(zhàn)力與兵推戰(zhàn)力之間的矛盾。
而第二個問題也在這里:至此,我們做判斷的標準到底應該是視頻還是實際?我們想象中的“實際”是否與真實相吻合?
如果承認視頻設定對于有關探討的主導,那么文章引入所謂“真實”進行探討是否合理?文章引以為傲的“3000枚拉瑟姆”在“真實”情況下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3000枚拉瑟姆”、“紫方真實戰(zhàn)斗力”、“紅綠導彈產能”……在現實情況下的狀況是否真的能與網絡估計相吻合?如有認為能吻合的觀點,請問評判標準又是什么?
而且該兵推程序本就有一個無可洗脫的問題:就是即便不考慮雙方數量,紅紫方的單個裝備性能也遭到了削弱,綠方的武器性能則為最理想狀態(tài)……請問這種情況下討論事實是否嚴謹?
如此看來,該文章的三大主要邏輯在“自相殘殺”。
最后說一下我看完視頻以及評論和筆記的種種感悟吧:
首先,雖然館長在很認真、很努力地做兵推,但是館長畢竟不是一個專業(yè)的軍事指揮人員,兵推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簡單的“站樁式海軍回合制海戰(zhàn)”?,F實中中美俄日歐等國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基本可以肯定會更加靈活、更加專業(yè);博弈方式也會更加多樣、更加謹慎。我個人認為至少中國一般不至于主動向深海戰(zhàn)區(qū)貿然挺近。所以我們愛國的網友沒必要太較真,“理性自由”的友人們也沒必要過于得意。
其次,就是大家關于現實中會怎樣的討論。個人認為,沒有意義。中美的戰(zhàn)時動員能力到底誰能更勝一籌?俄羅斯雖然打烏克蘭打了很久,但是在面對美國的時候是否能激發(fā)所有潛力亡命一搏?戰(zhàn)時到底誰的武器性能發(fā)揮得更好……這些靠想永遠想不對的。
最后,就是有關于網絡素質的問題。有些b友瞧不起抖音,本質原因是因為抖音網絡環(huán)境不友好;但是如果某些b友見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亦或是見到對于視頻內容還不熟悉的人就亂扣帽子流放抖音,請問這樣的b站真的比抖音高貴嗎?
唉,祝新號愉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