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大儒:被崇禎削職為民,拒絕清朝拉攏而自盡
明朝末年,有一位官員因直言敢諫而得罪了崇禎皇帝,兩度被削職為民。可是到了明朝滅亡后,他卻拒絕清朝貝勒的拉攏,以絕食自盡的方式殉國,他就是明朝最后的儒家大師劉宗周!許多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此人在儒學(xué)發(fā)展的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劉宗周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

一、仕途坎坷
劉宗周是浙江紹興人,由于父親早逝,他是在外祖父家中長大,通過勤學(xué)苦讀,在萬歷二十九年考中進士,時年24歲。之后,劉宗周接連為母親、祖父、外祖父守喪,所以直到萬歷四十年,他才入京任職。在途經(jīng)無錫期間,與東林黨首領(lǐng)高攀龍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之后,劉宗周卷入黨爭,遭到解職,回到家中潛心研究學(xué)問。
天啟元年,劉宗周被重新啟用,他剛正不阿,一入朝就對魏忠賢、客氏進行彈劾。當(dāng)時,言官們只彈劾客氏,糾彈魏忠賢,是從劉宗周開始的。天啟四年,朝廷任命劉宗周為通政司右通政,但此時東林黨已經(jīng)遭到魏忠賢的打擊。劉宗周因此拒絕接受任命,反而準備彈劾魏忠賢,結(jié)果被免為庶民。

二、削職為民
到了崇禎帝即位后,劉宗周也重新得到任用,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崇禎帝的問題,“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煩”。之后,劉宗周又反對崇禎帝任用宦官,同時彈劾馬世龍、張鳳翼、吳阿衡等人,結(jié)果惹怒了崇禎帝。后來在溫體仁的詆毀下,劉宗周又被削職為民。直到崇禎十四年,崇禎帝才想起劉宗周。
劉宗周向崇禎帝提出了許多建議,其中就包括準備南遷的計劃,“防通、津、臨、德以備南下”,可崇禎帝沒能采納。這年閏十月,“姜埰、熊開元以言事下詔獄”,劉宗周上書救援,結(jié)果又激怒了崇禎帝。生性多疑的崇禎帝甚至懷疑劉宗周與他們結(jié)黨,打算將其革職,交刑部議罪。內(nèi)閣輔臣不肯下發(fā)圣旨,在崇禎帝面前懇請,劉宗周這才沒進監(jiān)獄,第三次被削職為民。

三、自盡殉國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義軍占領(lǐng)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消息傳到南方,劉宗周扛著長矛,徒步來到了杭州,指責(zé)巡撫黃鳴駿為何沒有發(fā)喪討賊。黃鳴駿以“甲仗為具”為由推辭,劉宗周大怒,之后與朱大典等人召集義軍。福王朱由崧即位后,劉宗周認為大仇未報,所以沒有接受官職,自稱“草莽故臣”,并獻上進取之策。
到了第二年五月,清軍占領(lǐng)南京,六月杭州也被占領(lǐng)。劉宗周得到這個消息時,正準備吃飯,他聞訊后推案痛哭,此后不再吃飯。之后,清朝貝勒博洛派人招降劉宗周。劉宗周嚴詞拒絕,并且表示“國破君亡,為人臣子,惟有一死”,“若遂與之死,某之幸也”,“或加之以鐵鉞而死,尤某只所甘心也”。絕食三十六天后,劉宗周離世,終年68歲。
參考資料:1.《明史》;2.《明實錄》;3.《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