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原著精讀筆記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卡爾·馬克思 著)(一)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社會背景:19世紀上半頁,德國正經(jīng)歷從封建專制向工業(yè)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轉折,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中心由法國轉移到德國,適應當時德國社會變革需要,在黑格爾哲學解體后,形成了以施特勞斯、鮑威爾、費爾巴哈、施蒂納等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運動,這場運動從不同角度對宗教和封建神學展開批判。究其原因,一者宗教相對自立,不易受到政治的影響、當局的壓迫;二者原本的黑格爾哲學對宗教的闡述就不是十分明晰,存在著很多闡釋的可能。
原文:
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jīng)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文章第一句話即指出,“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這仿佛是在表明,馬克思所展開批判也理所應當?shù)匾宰诮膛袨榍疤?,對宗教的批判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的起點。例如,列斐伏爾就持這種觀點,他對這句話解釋道:“在馬克思看來,所有批判的基礎是對宗教的批判。為什么呢?因為宗教認可了人與其自身的分離,認可了神圣與世俗、自然與超自然的分裂?!钡鋵崳R克思的原義并非如此。我們只要聯(lián)系這句話的上文,“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jīng)結束”即可知,馬克思這里所表達的意思是:在德國,由青年黑格爾派所展開的對宗教的批判已然結束,馬克思不再尋求回歸到宗教批判這一已經(jīng)被耕耘過的土地,而是要將批判的地平推進到一個更深的維度。換言之,馬克思不再直接致力于對宗教的批判,而是展開了對宗教批判本身的批判。這一點,也可以從下文馬克思關于德國宗教批判成果的概述中得到說明。這就是說,馬克思在下文中對宗教本質的概述并非完全是自己的思想表達,而是對以青黑格爾派為代表的既有的宗教批判成果的高度凝練和批判性陳述。
原文:
謬誤在天國為神所作的雄辯一經(jīng)駁倒,它在人間的存在就聲譽掃地了。一個人,如果曾在天國的幻想現(xiàn)實性中尋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xiàn)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尋找非人了。
這句話概括了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成果,即將宗教的本質歸結為“天國的幻想現(xiàn)實性”,而這種幻想的現(xiàn)實性又無非是人的此岸的現(xiàn)實性的反映。因此,當天國的假象被戳穿之后,宗教在人間的信仰也就“聲譽掃地”了。
原文: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jù)是: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jīng)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chǎn)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jù)。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xiàn),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xiàn)實性。因此,反宗教的斗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斗爭。
這句話是對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根據(jù)的進一步指認,即將宗教看作是異化了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是現(xiàn)實這一“原型”的“影像”或“映射”。而馬克思則又明確地將人的現(xiàn)實視為“國家,社會”,顯露出對費爾巴哈自然主義宗教觀的超越性。因為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是建立在“不具有真正的現(xiàn)實性”的人的類本質之上的,同時又是回避世俗的政治斗爭的。而馬克思則鮮明地傳達出開展世俗斗爭、政治斗爭的呼聲。正如《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言:“他(費爾巴哈)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他沒有注意到,在做完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因為,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一事實,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發(fā)生革命?!?/span>
原文:
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xiàn)實幸福。要求拋棄關于人民處境的幻覺,就是要求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 是它的神圣光環(huán)——的批判的胚芽。
正如有學者指出,這兩段話與布魯諾·鮑威爾的語言相仿,大致可以看作是對鮑威爾宗教批判觀點的總結。與費爾巴哈退居于山林、對世俗斗爭表示緘默不同,鮑威爾則積極地表明了政治斗爭的姿態(tài)。馬克思此處所言宗教是現(xiàn)實苦難的表現(xiàn)和抗議,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人民的鴉片也受益于鮑威爾。行文至此,馬克思也基本完成了對德國宗教批判成果的概述,他在清理這些成果的基礎上,開啟了對宗教批判的批判,也就是由宗教批判進入到了政治批判。
小結:馬克思的批判哲學并非以再次回復到對宗教的批判為起點,而是在總結、概論、清理和批判德國既有的宗教批判成果的基礎上,直接進階到了政治批判的水平。宗教批判是一份準備性的前綴,政治批判則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主題。政治批判的前提是“原本”即德國的政治歷史和現(xiàn)實,而批判的主要對象是“副本即聯(lián)系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