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相信,自有力量

后疫情時期,許多人仿佛更焦慮:
身邊誰誰誰又“陽”了,
搶N95口罩、布洛芬、抗原,卻都買不到,
有點小癥狀就開始和新冠聯系,
更怕家里老人或孩子“中招”了!
從心理角度來講,與其擔心,不如相信。
相信通過自身心態(tài)調整、幫助家人一起做好防護,
有可能成為10-20%的幸運者,
即使“陽”了,也會早日康復!
有這么神奇?
看看火爆全網的抗新冠斗士“Nice爺爺”!
?

74歲感染新冠,與病魔抗爭了整整三個月,
在重癥監(jiān)護室待了48天,3次病危,昏迷40天,
最終康復。
除了醫(yī)生護士們的盡職盡責,更有“Nice爺爺”自己的努力。
他覺得在艱難的人生中,保持樂觀很重要。
大學時因反戰(zhàn)和反種族歧視入獄,中年經歷了喪子之痛,晚年還感染了新冠。
但他說“生活總有一個轉角,總有挑戰(zhàn),總有一些需要嘗試的事情。如果你積極應對,你就能拐過轉角。”
這就是“相信的力量”!
?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柯爾療法”,由法國心理學家柯爾于1910年發(fā)明。
對于那些因為萎靡不振而出現各種身體狀況的患者,他要求他們每天早晚閉上眼睛,坐(或躺)在安樂椅上,全身肌肉放松,小聲地念出一句話: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并且必須早晚重復20遍。
這時,不要讓任何具體的事情(無論是疾病,還是生活中的麻煩等)侵擾自己的思想,只保留“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這個愿望,人的潛意識就會把它們記錄下來,從而讓身體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狀態(tài)。
柯爾的這種治療方法,是心理學【安慰劑效應】的一種現實運用,也是“相信的力量”的理論基礎。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安慰劑效應】其實就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暗示。
潛意識可以說是在人們的意識下存在的一種神秘力量,與意識之間相互控制,潛意識會不自覺地將這股力量釋放出來,影響我們的身心。
【安慰劑效應】之所以會產生,在于兩方面:
1、期望效應
當人們對某個事件產生積極預期的時候,期望效應就會引導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朝著這個目標進展。
2、條件反射
在“巴甫洛夫的狗”實驗中,每次給狗喂食之前,實驗者都會響鈴,多次反復后,鈴聲一響,狗就分泌唾液,因為狗習慣了鈴聲與食物之間的關聯性。
所以,【安慰劑效應】可以產生一種類似于藥物的反應,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

“相信”,正是源于【安慰劑效應】,立足當下,給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有戰(zhàn)勝現實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的決心,對未來有所期待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
中科院王福生院士說,好心態(tài),是最好的免疫力。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也發(fā)現,選擇相信,自有其改變結果的力量。
“相信”,在疫情時期可以給自己和家人“賦能”,推動身體朝著期望的良好結果發(fā)展,反之,“擔心”,雖然也是愛的一種表現,但無形中會增強緊張情緒、減弱雙方的能量,讓病毒可能趁虛而入。
怎么讓自己擁有“相信的力量”?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譯穎,為大家提供了心理調適指南——
一、做好這兩方面,現實:做好個人防護;心理:賦予自己正能量。
讓自己享有安全感、平靜感,這是相信的前提。

?
二、記住6句心理知識的話
?

三、應對過度焦慮心理學方法
?

請收納!
相信你終會擁有“相信的力量”,
撐過這個寒冬,迎來春暖花開!
(圖片摘自網絡,原創(chuàng)文案,轉載請注明出處:易境文化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