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波蘭電影《盲琴師》:不幸卻又被音樂之神眷顧的孤獨藝術家

不幸卻又被音樂之神眷顧的孤獨藝術家,“紅、黃、藍”的彩色內心與現實的悲慘,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電影長河中塑造了很多經典的大銀幕盲人角色,也有很多以鋼琴為元素的經典電影。所以當 鋼琴+盲人 組合到一起,對我有種特別的吸引力。
★ 孤獨感?
這部來自波蘭的小語種電影《盲琴師》,正是講述盲人鋼琴家 米耶特 的傳記電影。本身是人物傳記電影,劇情沒有太多可創(chuàng)作的地方。但電影還是很能激發(fā)情緒,給人一種孤獨感。人物命運坎坷,非常有傳奇性。
關于孤獨感,電影中有一場印象深刻的戲。當他寫完一首自己非常滿意的曲子。打電話去邀請人來欣賞、分享自己的喜悅時,打了好幾個電話卻沒有一個赴約的。最后只能和一個流浪漢分享那一刻。
★“黃紅藍”內心與現實的反差
電影至少三次出現 米耶特 用琴鍵表達“黃、紅、藍”顏色的場景。一邊按著琴鍵,嘴上一邊說著對應的顏色。
黃紅藍是三原色,可以調出世界上的所有色彩。盲人鋼琴師 米耶特 眼中世界是黑色的,但他喜歡穿彩色的衣服。米耶特 愛音樂,也熱愛這個世界。每次他得不到理解時,“黃紅藍”的按鍵聲都展現了他的脆弱和孤獨。
★ 道具意象
除了鋼琴這一電影的重要道具,門、窗也是電影的重要意象。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電影多次強調了關門的場景,并每次都給到門鎖的特寫鏡頭。同時伴隨著巨大的聲音。
每次“關門”場景的出現都伴隨著 米耶特 一種情感的流失。小時候老師生氣失望時、在華沙初露頭角時好友的離別、與制作人鬧掰時、示愛表白遭到拒絕時。每次也都給米耶特的心門上一把鎖,逐漸遞增了孤獨感,逐漸自閉。
電影中 米耶特 三次打開窗戶。
第一次開窗,為了得到室友的黑膠唱片、追逐夢想。打開了音樂的啟蒙之路。
第二次開窗,自己合作搭檔、創(chuàng)作靈感繆斯的拒絕。一種情緒的宣泄,也像是事業(yè)的轉折。
最后一次,則像是自我滿足后,毫無留戀的另一種人生選擇。
★ 僅有的溫情
正是在這悲慘的底色下,電影中 米耶特 見到鋼琴偶像 埃文斯 時手舞足蹈的喜悅,顯得格外可愛、美好。
他不討好他人的音樂風格,桀驁不馴的偏執(zhí)性格,使得與很多同行有了過節(jié)。在和一位黃頭發(fā)鋼琴家(實在想不起名字了)斗琴后的惺惺相惜、互相欣賞。兩人和解后的推杯換盞,也成為電影唯一讓人感到溫情的地方。
童年的遭遇、親情的傷害、短暫愛情友情的流失……,米耶特的 29歲的一生真的太悲慘了,也太可惜了。他的才華和音樂,本該讓更多人欣賞到。
??演員表現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以表達很多心情、情緒。當演員決定飾演一位盲人時,相當于自費一半功力,無疑讓表演有了很多限制。
但 大衛(wèi)·奧格尼克 把盲琴師 米耶特 詮釋的繪聲繪色,其演技可見一斑。
電影用了很多仰拍鏡頭、還有對牙齒、耳朵、胡須等的特寫鏡頭,同時配有ASMR般的聲音。這些都很好的表達了當時情景下主人公的緊張、慌亂情緒。但可能也讓普通觀眾感到不適。
電影在剪輯上有點支離破碎,使得劇情有點亂不夠流暢、不夠吸引力,不能讓人一直保持專注。
★ 電影員評分:6 分。
關注@電影員,第一時間輸出影評,為你探路、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