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手術的應用解剖

乳房疾病是婦女常見病,包括乳腺炎癥、增生性疾病、良惡性腫瘤等,乳腺癌的發(fā)病率近年來逐漸上升。常用的乳房手術包括乳房膿腫切開引流術、乳腺腫塊切除術以及各種乳腺癌根治手術。乳腺癌作為一種全身性疾病需要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手術方式包括根治術、擴大根治術、改良根治術以及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術加腋窩淋巴清掃術。目前,在我國大多數醫(yī)院中常用改良根治術和保留乳房的根治性手術。本章針對這些手術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范地闡述,內容豐富,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本章作者武正炎教授系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乳腺內分泌學組原組長,師從著名的Fisher教授,為該領域著名專家,在乳腺、甲狀腺專業(yè)有很深的造詣。讀者有機會從本章中分享他對乳腺外科豐富的經驗及深邃的理解,定獲益匪淺。
應用解剖
乳腺位于前胸壁淺筋膜淺深兩層之間,其間貫穿由結締組織束形成的乳房懸韌帶(Cooper ligament),對乳腺組織起支持固定作用。乳房后間隙位于淺筋膜深層和胸大肌筋膜之間,這一間隙的存在使得乳腺組織在胸壁上有較大的活動度(圖2-解-1),其表面皮膚張力線(Langer lines)以乳頭乳暈復合體(nipple-areola complex)為中心呈環(huán)形分布(圖2-解-2)。

圖2-解-1 乳腺結構示意圖

圖2-解-2 乳腺表面解剖
乳腺實質由15~20個腺葉構成,每個腺葉由20~40個小葉組成,每個小葉由10~100個終末導管小葉單位形成。腺葉間導管在乳暈下方匯合成大約10個獨立的輸乳管,開口于乳頭(圖2-解-3)。整個導管系統(tǒng)呈樹枝狀分支,多見14級分支,分支類型以2分支型為主,各分支間無吻合。

圖2-解-3 乳腺導管小葉系統(tǒng)示意圖
乳腺各腺葉、小葉間無明顯肉眼解剖界線,故手術無法做到腺葉切除或區(qū)段切除。乳管鏡多可觀察至4~6級導管,應用纖維乳腺管檢查與灌洗時,不會造成腫瘤細胞的小葉間播散種植。
乳腺血供主要來自胸外側動脈(發(fā)自腋動脈)和胸廓內動脈(發(fā)自鎖骨下動脈),前者從外上方向進入腺體,后者在近胸骨緣處穿肋間肌以穿支形式分布于乳腺內側,以第2、3、4穿支較為粗大(圖2-解-4)。神經支配來自第2~6肋間神經前支和外側支。乳腺實質受自主神經支配,對疼痛不敏感。
乳腺淋巴系統(tǒng)分為淺淋巴系統(tǒng)(上皮下叢和真皮下叢)和深淋巴系統(tǒng)(皮下叢)兩種。在乳暈處,上皮下叢和真皮下叢匯合形成乳暈下叢。乳腺淋巴回流方向為由淺叢至深叢,真皮下叢流向乳暈下叢,然后經乳管淋巴管、小葉間淋巴管至皮下叢。大約97%淋巴引流至腋窩淋巴結,3%引流至內乳淋巴結。內乳淋巴結位于1~6肋間的胸膜外脂肪組織中,沿胸廓內血管分布。第1、2肋間有胸內筋膜,第3肋間以下有胸橫肌。

圖2-解-4 乳腺血供
腋窩呈錐形,上為腋靜脈,內側為側胸壁,外側為背闊肌,前為胸大肌、胸小肌和鎖骨下肌,后為肩胛下肌,下為背闊肌和前鋸肌結合處,內為脂肪和淋巴組織(圖2-解-5)。腋窩淋巴結按其與胸小肌的關系分為三組:Ⅰ組位于胸小肌外側,Ⅱ組位于胸小肌深面,Ⅲ組位于胸小肌內側(圖2-解-6)。

圖2-解-5 腋窩解剖

圖2-解-6 腋窩淋巴結分組
與乳腺癌手術相關重要結構有胸長神經,胸背神經血管,胸內外側神經和肋間臂神經(圖2-解-7)。

圖2-解-7 腋窩乳腺癌手術相關重要結構
胸長神經在腋部緊貼側胸壁中部幾近垂直下行,走行于肋間臂神經后方,約在第4、5肋水平分支進入前鋸肌,支配第4肋以下的前鋸肌,切斷該神經可致“翼狀肩”。
胸背神經與胸背動(靜)脈相伴而行,位于肩胛下肌前面,毗鄰背闊肌內緣,與肌肉間有疏松結締組織相隔。胸背神經損傷可致患側上肢內收無力。
胸內外側神經命名來自其相應的臂叢神經束起源而非支配部位。胸外側神經起源于臂叢神經外側束,伴胸肩峰血管走行,穿鎖胸筋膜至胸大肌后面,發(fā)出分支支配胸大肌鎖骨部與胸骨部內側部;胸內側神經起源于臂叢神經內側束,伴胸外側動脈走行,支配胸大肌的下外側部。胸內外側神經損傷可致胸大肌萎縮。
肋間臂神經為第2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于第2肋間隙胸小肌外緣后方穿出胸壁,在腋靜脈下方約1cm處橫跨腋窩,越過背闊肌前緣進入上臂,該神經損傷可致患肢上臂內側感覺麻木、酸脹、疼痛等癥狀。
胸小肌外緣、背闊肌內緣和腋靜脈是腋窩淋巴結清掃時的重要解剖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