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被傷害與侮辱的人們(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2015)
《被傷害與侮辱的人們(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2015)》 陀思妥耶夫斯基 209個筆記 ◆ “描繪人內(nèi)心的全部深度” >> 因為“大”,就多了包容,才生出種種闡釋。那么作家真正的本義在哪里呢?當然是在作品里,但要使本義外化,又須通過閱讀,而閱讀的主體卻又各有各的立場和觀念,于是轉(zhuǎn)而為無盡的,甚至相悖的評論。作品的本義游弋在閱讀和評論之間。 >> 所謂批評,并非完全客觀的闡發(fā),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解讀,甚至還附帶著對文學的要求。 >> 好的批評視角會有十分精彩的發(fā)現(xiàn)和闡釋,它體現(xiàn)的是批評家自身的睿智和素養(yǎng)。 >> 批評和研究終究是相互依存,很難分割清楚的。 >> 當一個人物成了大眾的話題,他就成為各種思想的載體、對話的平臺,人們會借他的名聲來說自己的話,使它成為話題的注釋或旁證。 >> 每個讀者本身就是批評家,因為任何閱讀都是事實上的批評,毋庸筆者贅言。 >> “雙重人格”的傾向在這里只是最初的開端,它將在嗣后的作品里不斷深化,成為陀氏最主要的母題之一。 >> 陀氏當時對文學性的側(cè)重,例如強調(diào)文學的“想象”和“幻想”,即后來所謂的“幻想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民主主義派對社會使命的重視,強調(diào)文學應同專制農(nóng)奴制度作斗爭并宣傳革命和社會主義的主張產(chǎn)生分歧。陀氏認為“這是強加給文學的……有辱于它身份的使命”。 >> “小人物”、“雙重人格”、“幻想家”、“罪惡與情欲本能”、“被傷害與侮辱的”等等。這表明陀氏的小說真正的著眼點也許并不全在正面的寫實上,更在審視人的本身、剖視人性以及挖掘人生本義上。 >> 長達九年的苦役和兵營生活,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一方面,親歷底層生活極大豐富了他對生活的認識,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更趨深刻,形成了獨特的哲理性探索,但長期親歷流放和苦役,無可否認也加重了他對人生苦難和社會陰暗的感覺。 >> 與底層生活的緊密接觸,使他更關注人民的思緒,特別是根植在民間的宗教意識,一種尋求權(quán)力階層和平民之間和解的傾向在他身上開始顯現(xiàn)。 >> 善良成了白癡,仁愛變成無用,狂暴顯示為力量,怯懦裝扮成理性,美命定了要被踐踏和毀滅,惡卻愈加肆無忌憚、擾亂一切。 >> “俄羅斯性格”似乎只是一個褒詞,其實作為民族性格來講,它“既偉大,又孱弱”,充滿正反矛盾和斗爭的習性才是正常的。 >> 陀氏說:“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不,我是高度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者,我的意思是,我描繪人的內(nèi)心的全部深度?!? >> 人性的弱點反過來控制人本身,帶著悲劇性的意味。 >> 《少年》寫了俄國資本主義進程里人們浮躁的心態(tài)和欲望的變化。七十年代人們急切的發(fā)財欲望腐蝕著年輕一代人的靈魂。作家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普遍極端個人主義,表示出明顯的擔憂,他想從宗教思想里找到適合的藥方,當然是不現(xiàn)實的。 >> 陀氏一生,磨難不斷,除了政治上的迫害,經(jīng)濟窘迫也是他和俄國其他大作家不一樣的地方,往往預支計劃中作品的稿費,以解眉急。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他的寫作風格,而為有些評家所詬病。 >> 但陀氏的寫作風格正是沖動型的,不加掩飾的內(nèi)心激動,急于表達的思想觀念,形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別具一格的文風。他不可能像托爾斯泰或屠格涅夫那樣字斟句酌地反復修改文稿。 >> 感情的激流一路狂瀉,有時甚至顯得痙攣糾葛的文風,構(gòu)成了陀氏小說的別樣格調(diào)。很難說他寫的是美文,但有著不作掩飾的內(nèi)心披露,深入骨髓的無情解剖,作家自己常常會忘情于展示嚴酷的真實,以致只求將它們?nèi)鐚嵆尸F(xiàn)于讀者的眼前,不作表面的抑揚,卻把判斷留給讀者自己。 >> 文學的力量在于敏銳的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的深刻,在感性的圖像里展示世界的真相和人性深處的奧秘。 >> 善與惡常常會共同棲居在一個人身上,人的本性里就有獸性與人性,當獸性占上風的時候,就出現(xiàn)惡行,人性卻支持著人的善行。 >> 小說作為一種思想現(xiàn)象,和其他人文學科是處在同一發(fā)展長河中的,只是文學是借助著形象來表現(xiàn)和認識世界,它和哲學之借助于抽象和共性、概念和邏輯來演繹世界,至少在方法上是不同的。 >> 但是人類認識的發(fā)展在不同的學科中卻往往有著同步性。因為人都生活在同一個歷史進程里。 >> 按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理論,“人按照天性法則,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低的人(平凡的人)……他們是一種僅為繁殖同類的材料,而另一類則是……具有天稟和才華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里能發(fā)現(xiàn)新的見解。……第一類人就是一種材料……第二類人則永遠是未來的主人。第一類人保持著這個世界,增加他們的數(shù)目;而第二類人推進這個世界……” >> “蕓蕓眾生,人類中的普通材料,生存在世界上只是為著經(jīng)過某種努力,通過某種……血統(tǒng)的交配而終于生出了多少具有獨立精神的人,甚至一千人中只有一個。也許一萬人中出一個,……幾百萬人中出幾個天才,而偉大的天才,也許是世界上有了幾十萬人以后才出現(xiàn)的” >> “真正的統(tǒng)治者,他才可以為所欲為,攻破土倫,在巴黎進行大屠殺,忘記在埃及的一支軍隊,在莫斯科遠征中糟蹋了五十萬條人命,……拿破侖、金字塔、滑鐵盧……”這里說的幾百萬人中才能出一個的人,其實就是“超人”。 >> 拉斯柯爾尼科夫說:“這種人有權(quán)利昧著良心去逾越……某些障礙,但只是在為實現(xiàn)他的理想(有時對全人類來說也許是個救星)……如果開普勒、牛頓的發(fā)現(xiàn),由于某些錯綜復雜的原因,沒有能夠為大家所知道,除非犧牲一個,或者十個或者百個,或者更多妨礙者的生命,那么牛頓為使自己的發(fā)現(xiàn)能讓全人類知道,就有權(quán)利,甚至有義務……消滅這十個人或者百個人?!? >> “立法者們和人類社會的建立者們……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罪犯,……他們也不怕流血,只要流血對他們有利,人類社會中多數(shù)這些超人和建立者都是非??膳碌膭W邮?。所有這些人都是偉大的……”這類幾十萬以至幾百萬人中才有一個的“超人”可以使千千萬萬人毀滅,可以踏過尸體和血泊,人們卻認為這是為人類造福。 >> 人類的認識,都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進化到一個新的境地,有時是哲學家用推理和演繹的方法先作了預示,有時卻由偉大的文學家用形象來先期作了表現(xiàn)。 >> 陀氏自己說“我描繪人內(nèi)心的全部深度”,以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為己任,這說明他十分自覺地從人的內(nèi)心、心理、意識上切入去了解人心的秘密。但他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不以推論的形式來表述他的看法,但他創(chuàng)造的文學形象是厚重的,有著充分的心理的和哲學的依據(jù)。這也是陀氏的心理剖視要高出于文學中一般心理描寫的道理。 >> 農(nóng)奴制借著宗教的力量在民間形成很普遍的“苦難救贖”的思想,這是無助百姓的精神寄托。 >> 東正教以苦難來救贖原罪的觀念根深蒂固,在人世用苦難來凈化自身,用寬恕他人來尋找內(nèi)心慰藉和平衡,變成了很高尚的行為準則。 >> “痛苦能洗盡一切”,這是深入俄國農(nóng)民性格里的一種意識,它只能加劇惡的橫行。但這種意識至少在當時已經(jīng)成了俄羅斯性格的消極組成部分。 >> 這種宗教文化意識,它彰顯為崇高一面的時候是“救贖”,露出它破釜沉舟一面的時候則是“自虐”。 >> 她拒絕“新生”,卻手焚十萬盧布來嘲弄報復這一群心懷鬼胎的人,明白無誤地表現(xiàn)了一種“自虐”的傾向。 >>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人稱作為“殘酷的天才”,因為他對人物內(nèi)心解剖的犀利與無情,常常令人不寒而栗。 >> 在陀氏的作品中,這種不斷變幻的母題旋律,是很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說明作家對這個世界有著十分概括性的認識。他通過這些關鍵概念演繹了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社會、歷史的認識。 >> 我們習慣于對一個作家描繪的內(nèi)容作出判斷,陀思妥耶夫斯基卻總想留下一點讓人遐想的余地,包括俄國評論家定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復調(diào)結(jié)構(gòu)”[5],正是這種特殊風格的表現(xiàn)。 >> 歷來小說理論的著眼點,或在小說體裁的限定,如長篇、中篇、短篇;記事體、傳記體、虛構(gòu)體、書信體,或人物小說、事件小說、家庭小說、社會小說、歷史小說、哲理小說、抒情小說、紀實小說等;或在構(gòu)成小說的要素,如:情節(jié)、人物、場景、語言、風格、主題等。小說的要素是小說存在的形式,是小說之所以為小說的理由,是小說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依據(jù)。 >> 小說的內(nèi)涵是分層次的。小說可以在故事情節(jié)層次上被閱讀,也稱作事件層次。 >> 社會歷史的層次較之情節(jié)和故事要更進一步,因為它著眼在與故事相關的社會、政治、歷史的主題,也就是時代的層次。 >> 這些主題也許并不具有永恒共通的意義,但它們有著時代的迫切的內(nèi)涵。不僅促使當代人思考,而且是長久的歷史鑒照。 >> 好人受苦,惡人當?shù)?;有活力的青春被毀滅,為非作歹者左右他人的命運,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它的出路在哪里?誰的罪過?這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社會的寫照。 >> 對于生活在這個社會里的人們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它會引起別林斯基等人的驚呼,但它也會引起后來某些社會階段里人們的共鳴。 >> 個別的事物走向本質(zhì)的共通,具體的形象趨于抽象的普遍。小說在經(jīng)過了故事情節(jié)畫面、社會歷史含義之后,最后的境界是永恒共通的哲理。 >> 它是無數(shù)具體故事情節(jié)和社會歷史圖像的普遍概括。它不會因事過境遷而失去活力,卻能把表象指歸到本質(zhì)。 >> 作為小說家,他必然要透過人性來觀察現(xiàn)象的本質(zhì)。他說過要“在人身上發(fā)現(xiàn)人”,所謂“窺視心靈的奧秘”。這是作家最終的著眼點。 >> 社會現(xiàn)實是弱肉強食,強力和擴張對軟弱與安分的排擠,但作家在永恒的人性層次上要說明的卻是善與惡原本就共存于一體,人性與生俱來有著“雙重”性,魔鬼與天使共居一處乃是人的天性,人性的復雜和變異都來源于此。 >> 因為作者最終也沒有在他的書里投下一個十分明確的結(jié)論。但他促使你對書中的敘事進行思考,每一個人物的聲音都可以在你耳邊絮叨,都在表明自己存在的理由,作家本人到底站在哪一個人物的后面,反而很難讓人捉摸。這就是所謂的“復調(diào)”。這個理論是借用了音樂上的一個術語。好比音樂的聲部,原來的小說都是一個基調(diào),伴隨著和聲,但現(xiàn)在像巴赫的賦格,出現(xiàn)了平等的聲部,就像鋼琴演奏,本來是右手的基調(diào),左手是低音的和聲,現(xiàn)在兩個相互爭鳴的聲部,出現(xiàn)了復調(diào)音樂。 >> 陀思妥耶夫斯基卻往往在一個人的性格里放進了兩重的變數(shù),這是一。另外作為善、惡典型的人物,都可能一語道破事物的真諦。 >> 根據(jù)巴氏的理論,這樣的小說結(jié)構(gòu),會產(chǎn)生行為以外、語言以外的含義,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結(jié)論。所以就能促使讀者的思索,擴大小說的容量。 >> 巴赫金論及陀氏小說中“對話”的概念,主人公的自我意識是對話化的;這個自我意識在自身的每一點上,都是外延的,同自身、同他人、同第三者有著一種對話的關系。 >> 他要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思想類型。他們存活在和不同的思想聲音的“對話”中,甚至這種對話是潛在的、只是在上下文中隱含著的。 >> 所以作者往往會虛化故事的環(huán)境、日常生活的細部刻畫,轉(zhuǎn)而用不同性質(zhì)的對話來表現(xiàn)作品的容量。他的人物很難用傳統(tǒng)的術語來定義,如性格、典型、正面主人公、反面人物等等。因為作家自己的聲音和評價也混跡在人物的相互關系或?qū)υ捓铮易髡叩穆曇粢参幢啬茏笥胰宋锖颓楣?jié)的發(fā)展。 >> 對陀氏這樣的作家最好還是不抱先入之見,隨著作者的安排,先領略他的思想,然后再來作認真的思索。它不是消閑的讀物,卻能長人心智。 ◆ 第一部 >> 整條街上驀地陽光閃爍,沐浴在燦爛的光芒里,所有的建筑仿佛都突然亮堂起來。它們那灰色、黃色、臟兮兮的綠色頓時失去了陰沉沉的樣子;仿佛心里敞亮了,仿佛渾身一震或被人用胳膊肘捅了一下。 >> 可是陽光熄滅了;寒氣逼人,刺得鼻子生疼;暮色漸濃;店鋪里都點燃了煤氣燈。 >> 他的一舉一動都似乎是無意識的,是由上緊的發(fā)條所驅(qū)動,——這一切使初次遇見他的人都不禁大為驚訝。 >> 這條狗一步也不離開他,好像和他是一個分不開的整體,而且它和他是那么相像。 >> 似乎這兩個生物終日死在什么地方,太陽一落就突然復活,只為來到米勒的糖果店,執(zhí)行某種無人知道的神秘使命。 >> 近來我在自己心里所發(fā)覺的這種由瑣事引起的無謂煩惱有什么意思呢?而且它妨礙我生活,妨礙我清醒地看待人生。 >> 可是,盡管我在躊躇、抱怨,卻還是留了下來,同時疾病使我越來越難受,我終于舍不得離開暖和的屋子了。 >> 他已成為眾人好奇的對象,仿佛他的那顆頭顱遠在月亮上,而不是在地上。 >> 他慌張起來,費勁地哼哼著彎下腰,急忙將帽子和手杖一把抓住,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臉上帶著一副可憐的微笑——那是在不該待的地方被人趕走的可憐人的卑微的笑,他已經(jīng)準備離開房間。 >> 這位可憐、衰邁的老者那逆來順受、匆匆忙忙的身影是那么令人哀憐,有時叫人看了那么心痛,仿佛心在為之流血,因而包括亞當·伊萬尼奇在內(nèi),所有的人都轉(zhuǎn)變了對事態(tài)的看法。顯然,老人不但不會冒犯任何人,而且他自己時時都覺得,他在哪里都可能像乞丐一樣被人趕出去。 >> 他的臉越發(fā)紅了,天真地以為自己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 老人沒有動。我拉起他的手;手毫無生氣地滑了下去。我看看他的臉,碰碰他——他已經(jīng)死了。我覺得,這一切仿佛是在夢中。 >> 所有這些往日的印象有時使我激動得痛苦不堪,備受折磨。這些回憶在筆下比較具有一種相對安撫的、和諧的性質(zhì),不再那么像一場噩夢、夢魘。這是我的感覺。 >> 光是寫作過程就有很大好處:它使我得到慰藉,使我平靜,把我的回憶和病態(tài)的夢幻化為一種活動、一件工作…… >> 啊,我那幸福的童年!多么荒唐,在二十五歲的時候,還在懷念、惋惜童年時光,而且在垂死的時候還懷著歡樂和感激的心情,回憶幸福的童年! >> 那時的天空照耀著那么明朗、那么不同于彼得堡的太陽,而我們幼小的心那么熱烈而快樂地跳動著。那時四周是田野和樹林,不像現(xiàn)在這樣只有一堆死氣沉沉的石頭。 >> 這是生活的初次顯現(xiàn),神秘而誘人,和它接觸是那么甜蜜。 >> 尼古拉·謝爾蓋伊奇是那種極其善良、天真而又富于幻想的人,他們是那么高尚的俄羅斯人,盡管有人對他們說三道四,而且他們一旦喜歡上誰(有時天知道為什么喜歡),就會把心交給誰,他那依戀之情有時會發(fā)展到可笑的程度。 >> 雖然他生性節(jié)儉,幾至吝嗇,但一擲千金卻毫不在乎,他把錢輸給他用得著的人,即使輸了巨款也絕不皺一皺眉頭。 >> 阿遼沙的一切決定和向往都是由于他那容易沖動、異常敏感的天性;由于輕浮,有時簡直輕浮得荒唐;由于太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自己又太缺乏主見。 >> 總之,地方上那些愛搬弄是非的男男女女所散布的流言蜚語,多得連一本書也寫不下。但最令人吃驚的是,公爵對這一切居然深信不疑, >> 當然,對尼古拉·謝爾蓋伊奇多少有點了解的人,按說聽了針對他的那些誣蔑之詞,連一個字也不會信;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大家都非?;钴S,大家都在議論紛紛,飛短流長,大搖其頭,于是……一致加以譴責。 >> 無事生非的人是不會打瞌睡的。 >> 可是后來我每天都能發(fā)現(xiàn)她身上的新的特點,在此之前我從未發(fā)覺,仿佛故意瞞過了我,仿佛姑娘在故意向我隱藏她自己,——這樣的猜測使我多么喜不自勝哪! >> 對我來說,她對我的勞動、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的一句贊揚的話,將勝過我后來所聽到的賞識我的文學批評家們所有最令我引以為榮的評論。 >> 假如我曾經(jīng)感到幸福,那并不是在我最初陶醉于成功的時刻,而是在我還不曾向任何人朗讀或出示過我的手稿的時候:在我充滿激情,滿懷希望和夢想,沉浸于對勞動的熱愛的那漫漫長夜;那時,我醉心于我的幻想,進入我所創(chuàng)造的角色,仿佛他們就是我的親人,仿佛他們就真實地生活在我們之間;我愛他們,同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悲傷,有時甚至為我的淳樸的主人公一灑最真摯的同情之淚。 >> 他看到我突然有了錢,了解到文學勞動可以獲得多少報酬,這時,他僅有的一些疑慮也就煙消云散。他由懷疑一變而為熱情洋溢地充滿信任,像孩子一樣為我的幸運而興高采烈,突然對我的未來充滿異想天開的希望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幻想。 >> 他期待的是一種仰之彌高的高雅的作品,也許他自己也理解不了,但一定要高雅;卻突然那么平常,一切都那么熟悉,——完全就像平常在我們周圍所發(fā)生的事情。 >> 能讓人理解周圍所發(fā)生的事情,并難以忘懷;能讓人認識到,最卑微、最渺小的人也是人,該稱之為我的兄弟! >> 當然,你自己也要光明磊落;必須靠工作,靠真正出色的工作去得到金錢和榮譽,不要拉關系走后門…… >> 不過,你要正直,瓦尼亞,要正直,這是最要緊的;要正直地生活,不要自命不凡!你前程遠大。要老老實實地干一番事業(yè),這才是我想說的話,這才是我真正想說的呢! >> 你知道,才華這東西并不是放在錢莊里的存款;你倆都是窮人。 >> 目前正在他們身邊醞釀的不幸,將比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更讓他們揪心。 >> 不,瓦尼亞,我的孩子,看來繆斯女神自古以來就待在閣樓上挨餓,而且還要在那里待下去。是呀! >> 我心痛如絞,愁腸百結(jié),我看到她那蒼白、深陷的面頰,患熱病似的干裂的嘴唇,在長長的黑睫毛下面,眼睛閃著熾熱的火焰和強烈的決心。 >> 她一言不發(fā);她終于看了我一眼,似乎在責怪我,她的目光含有那么鉆心的痛,那么強烈的痛苦,我明白了,即使我不說,此刻她的那顆受傷的心也在流血。我明白了,對她來說離家出走是多么痛苦的決定,而我的一番為時已晚、于事無補的話語使她受到怎樣的折磨和傷害; >> 假如我不總是留在他身邊,經(jīng)常地、每時每刻地留在他身邊,他就會不再愛我,把我忘掉,拋棄我。 >> 只有盲目、瘋狂的忌妒才會使她作出如此乖謬的決定。不過,我自己也妒火中燒。討厭的忌妒使我控制不住自己。 >> 娜達莎本能地感到,她將是他的主人、主宰;他甚至會成為她的犧牲品。她在預先品味著神魂顛倒地愛,并折磨她所愛的人(恰恰是因為愛他)的快樂滋味,所以她急于首先犧牲自己獻身于他。 >> 真的,在此之前,我什么也不怕,現(xiàn)在卻怕了起來:我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天哪!一個人在他決心忠誠地負起責任的時候,卻偏偏就沒有盡到責任的能力和毅力嗎? >> 她的臉色蒼白得像死人。在阿遼沙喋喋不休的時候,她一直注視著他;但她的眼神越來越黯淡而呆滯,臉色越來越蒼白。我覺得,她后來就不再聽了,而是處于一種失神的狀態(tài)。 >> 那是絕望的目光;這駭人的目光我永遠也無法忘記??謶忠哺腥玖宋?;我看出,現(xiàn)在她才真正地意識到,她的行為是多么可怕。她竭力想對我說什么,甚至張口要講了,卻突然暈了過去。 >> 在這一瞬間,我的幸福頓成泡影,生活也就折成了兩段。 >> 天氣潮濕、寒冷,下著雨夾雪。傍晚太陽才露了一下臉,一縷迷路的陽光大概是出于好奇,朝我的屋子里瞥了一眼。 >> 記得,我還有過一個想法,如果出現(xiàn)什么奇跡或魔法,能讓我把最近幾年所有過、所經(jīng)歷的一切全都忘掉,那有多好;忘掉一切,保持清新的頭腦,以新的活力重新開始。那時我還有這樣的幻想,還希望獲得再生。 >> 我本來就想盡快離開住處,去哪兒都行,哪怕走進風雨和泥濘。 >> 我稱之為神秘的恐怖。這是一種最難以忍受、最折磨人的恐懼,我在害怕什么東西,可我自己也講不清楚它是什么,那是某種不可理解、超出常規(guī)的現(xiàn)象,但它一定會出現(xiàn),也許就在此時此刻,仿佛為了嘲笑一切理性的論據(jù)而來到我跟前,作為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站在我面前,一個可怕、丑陋、確定不移的事實。 >> 通常這種恐懼越來越強烈,毫不理會任何理智的論據(jù),以致在這種時候,理性即使分外清醒,也無法對抗感覺。理性不起作用,它成了無用的東西,精神的這種分裂更加劇了提心吊膽的恐懼感。 >> 這幻影突然活靈活現(xiàn)地印入了我的腦海,同時我心里驀地有了一種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心,覺得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必將發(fā)生,說不定已經(jīng)發(fā)生了,只是我沒有看見而已,因為我是背對著門,正是在這一剎那,也許門正在被推開。 >> 文學把你送上了小閣樓,還要把你送進墳墓! >> 他不由自主地指指那霧蒙蒙的街道,陰暗潮濕的空氣中閃著幾盞路燈的微弱的燈光,又指指那些污穢的房屋、人行道上由于潮濕而閃閃發(fā)亮的石板,指指那些愁眉苦臉、怒氣沖沖、渾身濕透的行人,指指彼得堡宛如潑了濃墨的黑沉沉的天穹籠罩下的這幅街景。 >> 有些感情細膩的人,特別倔強、純潔,羞于表露感情,無論在人們面前還是在私下都羞于向愛人表露情意,而在私下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情意只是偶爾暴發(fā)出來,而壓抑愈久,暴發(fā)就更熱情、更猛烈。 >> 他對我和安娜·安德烈耶夫娜總是很嚴厲,很暴躁,甚至愛挑刺兒,好像因為自己會體貼人,能委曲求全而在發(fā)脾氣,生自己的氣。 >> 我們當時都這樣想。他在一心一意地等待著女兒,不過他等的是她一個,等她悔悟甚至從自己的心里抹掉對她的阿遼沙的記憶。這是他寬恕女兒的唯一條件,雖然沒有人這樣說過,但你看看他就會明白,就會深信不疑。 >> 他意志薄弱,是個意志薄弱的頑童,意志薄弱而又冷酷無情 >> 離什么樣的人們?你是說那些強盜,那些造謠誹謗、忘恩負義之輩?這樣的人到處都有;你放心,在西伯利亞也能找到。 >> 那些天性非常善良但神經(jīng)脆弱的人往往如此,他們固然善良,卻會沉浸于自己的悲哀和憤怒而以一吐為快,無論如何也要找機會發(fā)泄一下,甚至不惜傷害無辜,而受傷害的多半總是他最親近的人。 >> 我從自己的心里挖出去的東西,也許帶著鮮血,帶著痛苦挖出去的東西,永遠不會再回到我的心里來了。 >> 他在我們面前已經(jīng)不再害羞了,一陣猝發(fā)的愛的沖動,使他又無數(shù)次地親吻著片刻之前他所踐踏的那幅肖像。仿佛在他心里壓抑太久的對女兒的情和愛,現(xiàn)在要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噴涌而出,要以爆發(fā)的力量把他擊得粉碎。 >> 對這位優(yōu)秀的女性來說,原諒和寬容好像是一種無上的快樂;她仿佛能在寬恕阿遼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種特別的、細膩的美妙之處。 >> 看到她那么溫順而寬容,阿遼沙忍不住了,馬上就主動招認一切,表示懺悔,——為的是減輕良心的責難,“改邪歸正”,他這樣說。 >> 我們早已有個約定,如果她很想見我,而且一定要見我,就在窗口點一支蠟燭,這樣,我在近處走過的時候(我?guī)缀趺客矶紡哪抢镒哌^),就憑窗口那不平常的燈光,就能猜想到,她在等我,她需要我。 >> 風雪停了,一條大路被雪光照亮,夜色中千百萬只蒙眬的眼睛在閃爍………… ……接著:有時我驀地聽見——激情洋溢的歌唱,清脆的歌聲與鈴聲和諧地飄蕩:‘啊,我的他,何時、何時才來,依偎在我的胸脯上!我這兒,何嘗不是生活!曙色曦微,朝霞的光芒在玻璃窗上與寒氣嬉戲,我的茶炊沸騰在橡木桌上,爐子噼啪作響,爐火照亮屋子的一角那彩色帳幔下的一張床……’ >> 有時我驀地聽見——那同一個聲音在唱,歌聲伴隨著鈴聲憂傷地飄蕩:‘我的知己在何方?我怕他走進來溫情脈脈地擁我入懷!我這兒,算啥生活!——又窄小,又陰暗,是我這寂寞的空屋;窗孔透進風寒……窗外只有一株櫻桃樹,還隔著結(jié)滿冰花的玻璃,茫然不見,也許它早已枯萎、死去。算啥生活呀!彩色帳幔已經(jīng)褪色;我在病中徘徊,不愿去探望我的那些親人,沒有誰罵我了——身邊沒有貼心的人兒……只有老太婆在嘟嘟囔囔……’--- >> 這個詩句含有多少柔情、憂傷,以及回憶帶來的苦澀,而這苦澀是你自己引起的,而你在這苦澀中自憐……天哪,這寫得多么好啊!多么真實呀! >> 即使我為了滿足他的愿望回到家里,他還是會懷念過去的幸福時光而傷感,因為我不再是他當初所愛的那個孩子而郁郁寡歡;人們總是覺得過去的一切更美好!回憶往事總是令人痛苦! >> 還要再經(jīng)歷一番痛苦才能贏得我們未來的幸福;忍受新的痛苦就是爭取未來幸福的代價。痛苦能使一切凈化…… ◆ 第二部 >> 娜達莎不能容忍貶低阿遼沙,尤其是因為她自己也意識到,他有點傻氣。但她從來不對他說出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說,怕傷了他的自尊心。 >> 這張臉之所以令人望而生厭,恰恰是因為它的表情不是它自己的,而永遠是偽裝的、做作的、臨時借用的,于是在您的心里有一種想法會油然而生,覺得您永遠也不可能看到它的真實表情。再仔細地觀察一下,您會覺得,在這永遠偽裝的假面下掩蓋的是惡毒、狡詐和極端的自私。 >> 我傾向于往壞處想而不是往好處想——這是冷漠無情的人所固有的不幸的特點。 >> 我承認:我非常愛鉆營,愛金錢,愛顯要的地位甚至官銜;我明明知道,其中有很多都是庸俗的偏見,可是我喜歡這些偏見,根本就不想加以壓制。不過在有些情況下,就必須另作考慮,不能用同一個尺度去衡量一切…… >> 她的眼睛閃著智慧的光輝,同時又流露出宗教裁判官似的不信任甚至猜疑。 >> 我熱情地勸說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怎么會那樣吸引我。在我的感情里,除了惻隱之心,還有點兒別的。似乎有一種東西在不可抗拒地把我吸引到她的身邊,是情況的神秘莫測,還是斯米特給我留下的那離奇的感受,還是我自己的夢幻般的心境呢,——我不知道。 >> 多少年了,我獨自飄零,混一天算一天,卻忘不了過去。往事難忘啊! >> 我們走吧!讓我們聊一會兒,然后又是一別十年。 >> 我接受賄賂而又維護真理;在綿羊面前我是好漢,在好漢面前我就是綿羊。 >> 我的時光已經(jīng)過去,黑馬洗不成白馬了。我只說一點:如果我心里不是還有人性的呼聲,今天我就不會出現(xiàn)在你面前,瓦尼亞。 >> 在俄羅斯人當中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往往有卓越的才干;但這一切在他們身上似乎都亂糟糟地糾纏在一起,而不能發(fā)揮作用,不僅如此,由于某些方面的弱點,他們能有意識地干出違背良心的事,他們不但總是在墮落下去,而且自己早就明白,他們正在走向毀滅。順便說一下,馬斯洛鮑耶夫還沉溺于杯中之物。 >> 我在哪里發(fā)現(xiàn)自己的財產(chǎn),就從哪里把它拿走 >> “我說,瓦尼亞,往往有這樣的情形,如果你最初不喜歡一個人,那么這幾乎就是一個預兆,說明你以后一定會喜歡他。至少我的情況總是這樣?!? >> 她的多疑是出自內(nèi)心的純潔。她驕傲,那是高尚的驕傲,她不能容忍她所推崇的東西在她的眼里成為笑柄。 >> 心地最善良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特點她也許是得自父親的遺傳,而且在她身上表現(xiàn)得很顯著,那就是——過分贊揚別人,固執(zhí)地把他看得比實際上更好,憑一時的熱情夸大他的優(yōu)點。這樣的人以后會因為失望而感到心情沉重;如果覺得自己也負有責任,那就更加沉重。為什么要對別人寄予過高的期望呢?這種失望隨時都在等著這樣的人。他們最好安靜地待在自己的角落里,而不要踏入社會;我甚至注意到,他們是那么喜歡自己的角落,以至離群索居變得孤僻了。 >> 我的嚴厲和傲慢往往來得正是時候,顯得更有權(quán)威,有時人就是渴望能挨一頓訓,那樣他才舒服。 >> 我嘛,老兄,就我的天性和我的社會地位而言,是這樣一種人,他們自己干不出什么正經(jīng)事,卻教訓別人去干。 >> 我想,這是她的習慣,或者……或者可憐的孩子經(jīng)歷了太多的痛苦,以至她對世界上的任何人也信不過了。 >> “我要把它撕掉。我沒有請她打扮我。她自己要把我打扮起來,是她強迫我的。我已經(jīng)撕掉一條了,這一條我也要撕掉,撕掉它!撕掉!撕掉!” >> 那時我并沒有寬恕她。我哭的是一去不復返的幸福時光,為破滅的夢想,而不是為現(xiàn)在這樣的她而痛哭。 >> 我也許時??奁?;我并不羞于承認,正如我并不羞于承認我曾愛我的孩子勝過世上的一切。所有這一切似乎都與我眼前的行動不一致。 >> 您要求她具有的堅強,也許您在她出生時就不曾給她。 >> 埋怨,欺凌,成為一個頑童的妻子,這個頑童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厭倦她的愛情了,而一旦結(jié)婚,他就會不再尊重她,使她受盡委屈和凌辱;與此同時,她的熱烈的感情遇到的是對方的日漸冷淡;忌妒、痛苦、地獄般的生活、離婚,也許還會發(fā)生真正的罪行…… >> 在有些情況下,錢可以讓人保持獨立的地位,獨立地作出決定。 >> “您要喝茶嗎?”她打斷了我的話,她似乎覺得挺難繼續(xù)這樣的交談,所有純潔而正直的人在當面受到稱贊的時候往往如此。 >> “受得了。人家罵我,我就故意沉默。人家打我,我就總是沉默,總是沉默,讓他們打,我就是不哭。我不哭,他們會氣得更難受?!? >> 她兩手痙攣地摟著我的雙膝。她那被長期壓抑的感情,猛然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噴發(fā)而出,于是我明白了,她有一顆異常堅韌的心,執(zhí)著地隱蔽著自己,而隱蔽得越頑強、越堅決,流露內(nèi)心感情的欲望便越強烈,終于引起不可避免的大爆發(fā)而突然忘我地、全身心地沉湎于愛,沉湎于感激、溫情和眼淚…… >> 這里在亂紛紛的生活中沸騰著麻木不仁的利己主義,互相沖突的利害之爭,觸目驚心的腐化墮落,暗中肆虐的犯罪行為,這里是無聊而反常的生活的暗無天日的地獄…… ◆ 第三部 >> 如果我知道我的信念是對的,我就會堅持到底;如果我不偏離自己的道路,我就是一個正直的人。 >> ‘主要的不是智慧,而是指引智慧的天性、良心、高尚的人品和教養(yǎng)’。 >> 認識到自己是傻子的傻子,已經(jīng)不是傻子了! >> 相反,你們似乎不想讓人們知道這些道理,把所有的人都變成侏儒,使所有人的身材、鼻子都符合某種尺寸,某種準則,——好像這一切真能辦得到似的! >> 愛情是要過去的,而差異總是會保存下來。 >> 你怎會沒有想到,如果你沒有錢,如果你沒有能力履行自己的義務,那么你也就沒有權(quán)利做丈夫,你就沒有理由承擔任何責任。只有愛是不夠的,愛要通過實際行動來表現(xiàn);可你的想法是:‘雖然你跟我會受罪,但是你得跟我一起過日子’,——要知道,這是不人道的,這不是高尚的態(tài)度!高談博愛,熱衷于全人類的問題,卻又對愛情犯罪,這是不可理解的! >> 您想,婚期可以無限期地拖下去;同時新的戀情卻滋生了,這一點您已經(jīng)發(fā)覺。于是您把全部希望就建立在這場新的戀愛的基礎之上。 >> 您想,終究有一天,他會拿舊戀和新交作比較:那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習以為常的;那里總是那么嚴肅,那么苛求;那里忌妒他,罵他;那里看到的是眼淚……即使和他淘氣、玩耍,也好像不是把他看作同輩,而是把他看作孩子……最主要的是,一切都是老一套而毫無新意…… >> 我覺得阿遼沙也真奇怪:他仍然愛她,出于愧疚和感激的心情,也許比過去愛得更強烈??墒切碌膼矍閰s牢牢地占據(jù)了他的心。結(jié)局如何,無法預見。 >> 這里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一顆不讓自己受騙的敏感的心。 >> 這些無賴同所謂的正人君子打交道總是占上風。那些人是那么高尚純潔,要哄騙他們是很容易的。他們僅限于表示高尚的憤慨和輕蔑,即使可以采取法律措施,也不愿訴諸法律。 >> 還有另外一點也使我有受辱的感覺,就是上流社會那種粗魯無禮的派頭:他不回答我的問題,仿佛不予理會,用別的問題岔開,想必是要提醒我,我太執(zhí)迷不悟,太不自量,竟敢提出這樣一些問題。 >> 可他的想法叫人厭惡。他強調(diào)的是,這種改革和改良的精神很快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結(jié)果;人們看到這些結(jié)果,就會幡然醒悟,于是不僅革新的精神會在公眾中(當然是指一部分公眾)消失,而且人們將憑著經(jīng)驗認識到錯誤,從而以加倍的熱情擁護舊事物。 >> 阿遼沙一定是滿懷激情地依戀著她。既然他不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那么他就會愛上那些替他思考,甚至替他憧憬未來的人,——而卡佳已經(jīng)把他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 >> 只要有什么使我不好意思,我馬上就問問我的心,如果我覺得問心無愧,我也就安心了。永遠都應當這樣。 >> 現(xiàn)在你們所描寫的都是貧困,潦倒,公務員,惹是生非的軍官,官吏,以往的歲月,分裂活動,我知道,我知道。 >> (我看出他是這樣一種人,只要看到有人多少受到自己的控制,馬上就會讓對方感覺到這一點。我是在他的控制之中,不聽完他想說的一切,我是不能離開的。對這一點他非常了解。他的腔調(diào)突然變了,變得越來越放肆而輕佻,越來越帶有嘲弄的意味)。 >> 他那么卑鄙下流、厚顏無恥,那么恬不知恥地終于在我面前撕下自己的假面具,并且從中得到一種滿足,也許甚至是一種快感。他要欣賞我的驚訝,欣賞我不禁駭然的神情。他發(fā)自內(nèi)心地蔑視我,嘲笑我。 >> 只要有一天(不過,從人的天性來看,這是永遠不可能的),要是有一天,人人都把自己的全部實情寫出來,所寫的不僅是他怕對別人說,而且無論如何也不會對別人說的東西,不僅是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怕說,甚至對自己有時也不敢承認的東西,——那么這個世界上就會臭氣熏天,我們所有的人一定會窒息而死。 >> 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面前無所不談,而且絲毫不以為恥,這樣突然撕下面具,這樣厚顏無恥,有一種特殊的快感。 >> 但這種樂趣的最強烈、最刺激、最令人震撼之處,在于它的神秘性和恬不知恥的言行不一。這是對伯爵夫人當眾宣揚為崇高、卓絕、不可違背的一切的嘲弄,而且本質(zhì)上也是惡魔似的狂笑,是有意識地踐踏一切不可踐踏的東西,——而這一切都做得肆無忌憚,放縱到了極點,連最狂熱的頭腦也不敢想象,——這才是主要的,才是這種樂趣的最鮮明的特點之所在。是的,她是有血肉之軀的魔鬼,不過這個魔鬼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 人類一切美德的基礎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義。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利己成分就越多。愛自己,這是我所承認的唯一信條。 >> 生活就是商業(yè)交易,別把錢白花了,可是得到服務就要支付費用,這樣您就履行了對別人全部義務,——這就是我的道德 >> 你們的一切新思想我都知道,不過這些思想從來不曾使我感到羞愧,沒有必要。我不懂什么叫良心的譴責。只要對我有好處,我無所不為,我們這樣的人多得不可勝數(shù),我們也確實活得很好。世上的一切都會毀滅,只有我們永遠不會毀滅。從世界存在的那天起,我們就已經(jīng)存在。整個世界都會沉沒,可我們總是能浮上水面。 >> ‘道德越是高尚,其中的利己主義成分就越多’。 >> “您的目的達到了,”我說,氣得渾身發(fā)抖?!拔彝?,您要在我面前表示對我和我們大家的憎惡和輕蔑,沒有比這樣吐露隱私更厲害的手段了。您不僅不怕您的這些隱私會使您在我面前名譽掃地,甚至認為對我不必害羞……的確,您像那個裹著披風的瘋子。您不把我當人看?!? ◆ 第四部 >> 現(xiàn)在一切已成往事,塵埃落定,而我至今還是不了解她那備受凌辱、受盡折磨的病態(tài)的幼小心靈的全部秘密。 >> 奇怪,現(xiàn)在,當我被所有我曾經(jīng)深愛的人們所離棄而獨臥病榻的時候,當初往往被我所忽略并且很快被忘懷的某個細節(jié),有時會驀地讓我回憶起來,在我的心里有了嶄新的意義,足以解釋我甚至一直留在心頭的疑問。 >> 往往有這樣的情形,我在房間里踱步,下意識地希望快點兒有誰來侮辱我,或者對我說一句可以被視為侮辱的話,我就可以快點兒摔東西撒氣。而女人家在這樣撒氣的時候,就開始極其委屈地傷心哭泣,那些特別容易激動的女人甚至會發(fā)歇斯底里。這種情形很普通,也很常見,往往是因為心里另有隱痛,想和人談談心,卻無人可以傾訴。 >> “好人并不期望別人先為他做什么,涅莉。他們喜歡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得啦,涅莉;世界上好人是很多的。不過你倒霉,在你需要的時候,卻未能碰到他們?!? >> 我媽媽也討過飯,她在臨終時親口對我說:永遠做個窮人吧,寧可討飯也不要……討飯并不可恥:我不是向一個人乞討,而是向所有的人乞討,所有的人和一個人是不一樣的;向一個人乞討可恥,向所有的人乞討并不可恥 >> 她好像瘋了,而且似乎在感受著這瘋狂中的喜悅;她似乎也意識到,這樣做不光彩,不好,卻又似乎在放任自己鬧下去。 >> 人們說,飽漢不知餓漢饑,而我,伊萬,還要加上一句,餓漢也并不總是知道餓漢饑呢。 >> 她受了虐待,傷口不能愈合,于是她好像故意要用古怪的舉止,用不信任任何人的態(tài)度來觸痛自己的傷口;好像她自己在欣賞自己的傷痛,欣賞這種痛苦中的利己主義,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這樣觸痛傷口并欣賞自己的傷痛,我是能夠理解的:許多受欺凌、被侮辱,遭到命運的迫害而深感命運不公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 我看到,她心情十分沉重,而且心灰意懶。任何外來的干擾都會引起她的氣惱和煩躁。在這種情況下,深知我們隱私的親密朋友的干擾尤其叫我們惱火。 >> 可憐的娜達莎!她哄著這個長不大的孩子,坐在他身邊傾聽他的愛情的表白,并且為了使他安靜下來,向這個天真的利己主義者杜撰不久結(jié)婚的美麗神話,此時她是怎樣的心情啊。 >> 顯然,在寫了幾行之后,他把自己最初的寬容看作是軟弱,并引以為羞,最后,他由于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深感痛苦,因而以憤怒和威脅結(jié)束了這封信。 >> 他能夠理解,她現(xiàn)在多么傷心,多么需要親人的安慰。不過他還是不能釋懷,認為自己受到了女兒的侮辱和傷害。他大概有一個想法,認為她終究不會首先來遷就他,也許還認為她根本不會想到他們,沒有和解的愿望。在我看來,這就是他的想法,因此他才沒有把信寫完,也許因此而更強烈地感到受了屈辱,誰知道呢,和解也許還要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 >> 要是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秘密,光是這一點就會使他感到羞慚懊喪而憤恨不已,并且出于自尊而固執(zhí)地不肯寬恕女兒。 >> 目前她那么悲傷,即使能充分明了、理解這一事實的震撼力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悟和切膚之痛,這要等到以后,在她陷入最后的壓倒一切的傷感和絕望的時候?,F(xiàn)在還為時尚早。 >> “你瞧,瓦尼亞,我居然認為,我愛他并不是像平常女人愛男人那樣,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我對他的愛是……幾乎是一種母愛。我甚至覺得,世間根本就沒有兩個平等的人之間的愛情,啊?你說呢?” >> 我覺得她是在有意觸痛自己的傷口,感到有這樣的需要,——一種滿懷絕望和痛苦的需要……一個在感情上有太多失落的人往往如此! >> 她痙攣地、緊緊地擁抱著阿遼沙。她很少說話,卻久久地凝視著他,那是痛苦的、宛如瘋狂的目光。她傾聽著他的每一句話,卻又好像一點也不了解那些話的意思。 >> “愿意?!彼卮鹫f,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以一種奇怪的目光久久地注視著我;她的眼神里似乎有責備的意思,我心里感覺到了這一點。 >> 她的小小的心臟在我的手心里急劇地撞擊著,仿佛要從胸腔里跳出來似的。 >> 貧窮不是罪過,為富不仁才是罪過 >> 他就那樣一直坐到黃昏,而在昏暗的暮色里,他的樣子是那么可怕,那么蒼老…… >> 盡管我們被傷害,盡管我們被侮辱,可是我們又相聚在一起,讓那些傲慢而驕橫,傷害并侮辱我們的人得意去吧!讓他們?nèi)フu謗我們吧!別怕,娜達莎……我們要手牽著手出去,我要告訴他們:這是我鐘愛的女兒,這是我無辜的女兒,你們侮辱她,傷害她,可是我,我愛她,我要永遠為她祝福!……” ◆ 尾聲 >> 在文學界他一輩子都只是一個出版商,但這有什么錯呢?他明白,文學需要出版商,而且他看得很準,很及時;他理應得到榮譽,受到尊敬,不言而喻,這是出版商的榮譽。 >> 不過“文抄公”順便提到,我的作品總是“有一股汗味”,意思是說,我寫作時汗流浹背,費盡心機,不斷修飾潤色,使作品散發(fā)出叫人膩味的匠氣。 >> 她沒有想到,她會遇上這么多好人,會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我高興地看到,她那顆憤世嫉俗的心變得寬容了,她向我們大家敞開了心扉。她以一種異乎尋常的熱情呼應著大家的愛,和過去不同,她現(xiàn)在被溫馨的愛所包圍,而過去的生活只能在她的心里孕育著不信任、仇恨和固執(zhí)。 >> 她是上帝派來,彌補我們大家所遭到的苦難。 >> 夕陽下的碧綠的小花園歷歷在目。園中飄來青草和剛剛綻放的紫丁香的清香。涅莉坐在圈椅里時而溫柔地看看我們大家,傾聽著我們的談話。有時她興奮起來,也不知不覺地說點兒什么……不過在這樣的時候,我們聽著,通常會感到忐忑不安,因為在她的回憶里有一些不能涉及的話題。 >> 涅莉還從來沒有對我們這樣詳細地講過自己的往事。我們非常注意地聽她講。在此之前我們知道的只是她的其他一些回憶:一座昏暗、陰沉的城市,它的沉悶、麻木的氛圍,污染的空氣,華貴卻又總是污漬斑斑的府第;它的暗淡、蒼白的太陽,那些使她和媽媽受盡摧殘的惡毒而幾近瘋狂的人們。于是我想象到,在那骯臟的地下室,在凄風苦雨的夜晚,母女相擁躺在破舊的床上,回憶自己的過去和去世的亨里希,以及異國的名勝古跡……我也想象著涅莉,在媽媽死后,獨自回憶著這一切,而那時布勃諾娃要以毒打和野獸般的兇殘摧毀她的意志,迫使她墮入不幸的深淵…… >> 她后來發(fā)瘋,并不是因為他不愛她了,拋棄了她,而是因為她看錯了他,他居然能欺騙她,拋棄她;因為她的天使變成了卑鄙小人,侮辱她,傷害她。她那浪漫而瘋狂的心靈無法忍受這樣的變故。 ◆ 譯后記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書信中寫道:“我有自己看待(藝術中的)現(xiàn)實的觀點,大多數(shù)人幾乎稱之為荒誕與獨特的東西,對我來說,有時正是現(xiàn)實的本質(zhì)。現(xiàn)象的普遍性和對這些現(xiàn)象的刻板的觀點,在我看來還不是現(xiàn)實主義……” >> 他主張透過“浮在表面上的東西”,在現(xiàn)實生活的似乎荒誕的事實中揭示客觀地隱藏于其中的無限豐富和復雜的內(nèi)容。 >> 這是一個陰暗的故事,是那些陰暗的、令人痛心的故事之一,這些故事在彼得堡陰沉的天空下,在這座大都市的那些黑暗隱蔽的小胡同里,經(jīng)常地、不易覺察地、幾乎是隱蔽地一一發(fā)生,這里在亂紛紛的生活中沸騰著麻木不仁的利己主義,互相沖突的利害之爭,觸目驚心的腐化墮落,暗中肆虐的犯罪行為,這里是無聊而反常的生活的暗無天日的地獄…… >>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些條件不是削弱,而是加劇了“人的獸性特征”。而善良人們的忍耐和美德有時會成為對惡人胡作非為的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