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風 簡兮”和“唐風 采苓”新探

本文對詩經(jīng)邶風 簡兮和唐風 采苓各提出了一種新解讀。在解讀過程中也探討了說文解字對苦,古,苓,爾雅對蘦釋義的謬誤。
A new interpretation is developed toward Bei Wind- Bang Bang and Tang Wind- Collecting ungus of Book of Songs. Two items in Shuowen Jiezi are discussed accordingly.
邶風 簡兮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
左手執(zhí)龠,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邶風 簡兮的字面平白, 解讀爭議頗多, 不才拋磚再添一種新解讀。簡兮的微妙,在于萬舞和西方美人之風馬牛不相及,以至各種解讀中都難以調(diào)和兩者的關(guān)系。
毛詩有“刺不用賢也。衛(wèi)之賢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百度百科有:鄧荃《詩經(jīng)國風譯注》認為是描寫舞女辛酸的詩歌,翟相君《詩經(jīng)新解》卻考定詩中舞者為莊姜,此篇是諷諭衛(wèi)莊公沉湎聲色的作品。案據(jù)詩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這一隱語,可知有關(guān)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詩經(jīng)選》、高亨《詩經(jīng)今注》、袁梅《詩經(jīng)譯注》等認為是衛(wèi)國宮廷女子(貴族婦女或一般侍女)贊美、愛慕舞師的詩歌。大概是一位女子在觀看盛大的“萬舞”表演時,領(lǐng)隊舞師高大威武英俊的形象,引起了她的愛慕,于是就產(chǎn)生了這首贊美的詩篇。
毛詩進一步解釋:伶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后世多號樂官為伶官。毛詩里特別指出伶氏, 是依據(jù)口口相傳/軼史,還是因國語 周語中周景王問樂律于伶州鳩而推斷,我無法判斷, 總之毛詩推斷伶氏就是做此詩之人。從醋意滿滿的結(jié)句“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得出是以下刺上之詩,這個判斷是準確的。
詩經(jīng)中彼字是個高頻字,基本結(jié)構(gòu)有彼+物和彼+人兩種用法。其目的就是在強調(diào)主體與其物,與其人的對立性和獨立性,可以是空間上的, 也可以是類別上的, 也可以是感情上的。正風中沒有彼+人的例子,一團和氣。邶風,鄘風和衛(wèi)風中有以下例子, 可以看出敘事主體以彼字來強調(diào)主客彼此的不同,感情的對立。這也進一步佐證了毛詩的判斷:刺也!
邶風 簡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p>
邶風 柏舟: “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邶風 泉水: “孌彼諸姬,聊與之謀?!?/p>
“公庭萬舞“是自殷商以來的祭祀舞蹈。商頌 那有“萬舞有奕”,“衎我烈祖”,以萬舞享祀商湯列祖。 魯頌 閟宮有“萬舞洋洋”享祀魯祖周公,詩中更言明是秋嘗大祀。兩首詩的共同點都是祭祖大祀,所以簡兮中的萬舞的場景也極可能是祭祖大祀。甲骨文中也有不少萬舞的卜辭, 多被釋讀為祭天求雨之舞或舞人。
“萬”就是蝎子。郭沫若曾經(jīng)考證商的祖先契“即是商星,即是閼伯,而中國之古商星本即視為蝎形也。契之名本為蠆,然以其毒蟲,故其后世子孫諱之而改為同音之契”。不過,從殷人以蝎形為徽識、以蝎形為發(fā)簪來看,殷人并不在乎蝎為毒蟲。蝎子有旺盛的生殖力,所以有充分的理由把蝎子尊為祖神或生殖神。殷人的祖先又與蝎形商星有聯(lián)系,故殷人以蝎代指祖先,即殷人的祖先契之名取音于蝎是很有可能的。“在黃河中游伊洛平原的靈寶、鞏縣、鄭州、商丘、徐州一線,直到1949年,都有蝎子廟,把蝎子作為主神保護神崇拜”。這個地區(qū)恰恰就是殷人的核心地帶,邶地鄘地衛(wèi)地則是這個地帶的核心,殷商的京畿所在。周朝繼承了大邑商的先進文化,以殷人為周史官,承殷人萬舞以享姬周列祖,這在魯頌 閟宮一詩中也得到了證明。在殷商故地,跳原汁原味的萬舞祭祀周祖,大概就是簡兮一詩描寫的場景了。

http://qiyuan.chaziwang.com/etymology-16811.html
試想一下,在殷商京畿故地,一個殷商貴族作為新朝的史官,樂官奉命作詩獻賦, 寫下了“簡兮簡兮。。?!保砻嫔喜娠L言志,歌功頌德,實則悲嘆殷人自己“天命靡?!保坏貌粫r時刻刻“自求多?!?。 面對昔日殷人的洋洋萬舞,周人的神尸牌位,腹中苦水,口中酸汁:人家的祖宗啊,人家的祖宗是西方來的。
“云誰之思”是設(shè)問式直抒胸懷:今天祭祖好盛大,可是祭祀的是誰人呢?美人一詞指列祖,而非其時君王。即使到了楚辭時代,這個意義也沒有改變。屈原思美人一辭明白無誤的敘述了屈原以身殉國之志,所思美人,也是其苦苦追索的美人, 就是已經(jīng)在天的楚國列祖。因思美人而進一步追隨美人上天西去,言志殉國也。以下這一段,不就是屈子寄言于天的形象描寫么?西周時期,天帝和列祖實為一體,祭祖即祭天,傳統(tǒng)的說法是紹穆配享與天(上帝),當今簡化的說法就是祭祖。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媒絕而路阻兮,言不可結(jié)而詒。
蹇蹇之煩冤兮,陷滯而不發(fā)。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達。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豐隆而不將;
因歸鳥而致辭兮,羌迅高而難當。
本詩的起興也有違詩經(jīng)原則,起手述事,而最后一段,以起興“山有榛,隰有苓”帶來整個詩風的轉(zhuǎn)折,帶來強烈的對比。大膽猜測的話,這也是詩家有意為之,以殷商之意逆姬周之禮法,此意實全詩之主旨也。
山/坂有A,隰有B的是詩經(jīng)典型的一種起興,不僅僅作為寫作的起興,也是國風中描寫各地風情的一部分。以下是詩經(jīng)里所有帶有這個句式的詩句:
小雅 四月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邶風 簡兮:“山有榛、隰有苓”
衛(wèi)風 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鄭風 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
唐風 山有樞: “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
秦風 車鄰:“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
秦風 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山有苞棣、隰有樹檖”
檜風 隰有萇楚 :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觀察以上列表,正風沒有山/坂有A,隰有B的句式,雅頌里只有一首四月,是關(guān)于周南漢水流域的詩,后期變風之詩??梢缘贸鼋Y(jié)論,此句式為正風之外的標準句式,很有可能是西周史官,樂官對諸侯國采風的要求,否則難以解釋正風沒有一詩的現(xiàn)象。雅頌中原隰頻頻出現(xiàn),但無一描寫原隰之所有,也算側(cè)面佐證了這個特點。衛(wèi)風 氓雖然用了這個句式,其意完全不著調(diào),跟全詩風格相類。縱觀以上各例,各國風物迥然不同,榛和苓會不會就是邶地的典型風物呢?考查詩經(jīng)中榛苓的詩,除簡兮有:
鄘風 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曹風 鸤鳩: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
小雅 青蠅: “營營青蠅、止于榛”
大雅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唐風 采苓: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
榛出現(xiàn)于鄘風不奇怪,邶地鄘地衛(wèi)地是故殷商京畿一地也。曹風也不奇怪,與邶鄘相鄰,都是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有相同的風物。比較難以解釋的是小雅大雅中的榛。試提出一種可能性:大雅小雅是姬姓位列公卿諸侯的詩作,周伯,召伯,衛(wèi)伯,魯伯,晉伯,鄭伯,虢伯。。。等的詩作,外加周人頻頻南下的南國,其國風物各異,跟宗周京畿并不完全一致。
苓只出現(xiàn)于邶風和唐風,是個稀罕物。況且唐風故地在翼城,黃河中游的汾河盆地,風物當于邶地不同。苓出現(xiàn)于“首陽之巔”尤為奇特。
唐風 采苓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首陽山/中條山 采苓
采苓于山巔,跟隰有苓相悖。隰,低濕之地者也,河谷之畔,大湖岸邊也。海拔兩千米的首陽(中條)山巔和邶地濕地,難道都能生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說文釋苦有“大苦,苓也。從艸古聲??刀徘小薄H绱酥匾粋€字一筆帶過,也可能是許慎的無所適從。茯苓,豬苓“甘、淡,平”,跟苦字風馬牛不相及,又是一個悖論。采葑采葑,首陽之東。葑即蕪青,從邶風 谷風之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來看, 即使葑不是蕪菁,也是一種根部可食用的蔬菜??纯瓷厦娴牡貓D,在首陽之東采葑,可是貽笑大方了:這里是著名的運城鹽池,不毛之地啊。由此判斷,以上采苓采苦跟其地名的對應(yīng)皆為謬言。時至今日,國人莫以為苦者,大苦也,黃連也: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涼濕蔭蔽密林中,其首陽之巔也!這也印證了詩中采苦首陽下乃妄言。
再次回顧采苓全詩,三段均起興于眾人皆知的妄言,告誡其君和人民不要相信那些流言,那些流言就像是告訴你去首陽之巔采苓,首陽之下采苦,首陽之東采葑一樣,都是荒誕不經(jīng)之事!很明顯說文的苦字釋義被采苓一詩的誤讀所誤導(dǎo),牽強得出大苦即苓的結(jié)論:那生在首陽之巔自古就以大苦入藥的草在采苓里被稱為苓,即苦=苓。對比下圖甲骨文,金文的苦字(甲骨,金文字形為猜測),和黃連的形狀,不難得出苦字的本意是黃連,大苦也。而且此字成為 艸部的字根,其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神農(nóng)嘗百草,一定是那最苦的給他印象最深,以大苦為根本,辨別百草的甘苦,也滿符合中國文化的底蘊。之后甘苦成為中文對人生的重要評價詞匯,也順理成章。


http://qiyuan.chaziwang.com/etymology-7529.html
【爾雅·釋草】“蘦,大苦?!臼琛拷窀什菀病;蛟慌c苓同,《詩》采苓采苓是也”??醋中芜@個草就不是長在高山之巔的,是長在潮濕隰地的好吃的草-大苦,能好吃么?此字當為苓,即使不是茯苓,也是某種好吃的菌類。精通本草的人士可以驗證一下先秦古方里苦,大苦,苓,蘦其藥性和作用是否分別對應(yīng)于黃連和茯苓。
說文釋古為“十口”, 亦或“十甘”。在今天看來完全是無稽之談,查看十字的演化也可佐證。古釋為故的可能性更高。故,死亡也。即使在今天,親朋故去,也是人生最難以入口的苦澀滋味。古加上艸部,此草之味道,如親朋故去也。
苓生于邶地之隰,不生于首陽之巔,這是周人的常識也。榛苓起興,在每一個懷念故國的殷人心里,就如唐詩“城春草木深”之感?!昂嗁夂嗁狻?, “萬舞洋洋”,可惜“故國三千里”,“黃河入海流”,早已是人家西方美人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