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72歲離婚被批“老不正經(jīng)”,歲月大了,不配離婚嗎?


|警告:本文不含任何科普及數(shù)據(jù)內(nèi)容,請酌情食用。
1
今天上午,#北野武離婚#的一條新聞被頂上了熱搜,不同于年輕一代明星的婚變傳聞,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的這次離婚事件,爭議焦點卻盯上了他的年紀。

到了“72歲”的高齡,已經(jīng)是走到人生后半程的人了,還折騰出婚姻變故,顯然超出了許多網(wǎng)友的接受尺度,紛紛開腔批判,以正風氣。

先不說北野武的婚外戀等明星八卦,我們只想問一個問題:72歲的老人,沒有離婚的權(quán)利嗎?
在東亞文化圈里(歐美的不清楚,有了解的碟子可以留言介紹),離婚始終算是人生經(jīng)歷上的一個污點,所以我們才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俗語。雖然近年來,社會風氣逐漸開放,離婚也不再羞辱啟齒,但對老年人來說,卻依舊不那么包容。
大家隨意設想離婚的兩個人,恐怕第一時間想出的要么是不到三十的年輕人,要么是40-50歲的中年夫妻。一想到兩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去民政局領(lǐng)離婚證,總覺得有點另類。
而一想起戀愛,基本上都是年輕男女的畫面。與老人有關(guān)的最多是風風雨雨一輩子后,相互扶持的畫面。
一個老人如果離婚或者躍躍欲試地去談戀愛,總帶著那么點“老不正經(jīng)”的感覺。
但是,他們除了走的路更長一些,人生的經(jīng)歷更厚重一些,臉上的皺紋更多更深一些,在情感需求上,與年輕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愛情不分老少嘛。
2
《和陌生人說話》第二季的一期節(jié)目中,講述了兩個老年人婚戀的故事。在北京菖蒲河公園的相親角,每天上演著幾百上千位老人尋找伴侶的情節(jié)。

從采訪聚焦的兩位本地老年人“胡師傅”和“李經(jīng)理”出發(fā),我們看到了他們在追尋愛情、排解孤獨上真實而熱烈的需求。
他們或是喪偶,或是離異,遠離子女而獨居,在很多個深夜,他們甚至只能靠開著一整晚的電視聲,才勉強睡得了覺。
在菖蒲河公園的相親角,新人來了,會立馬被圍上去。相親角以老年人為主,跨度從30多歲到八九十歲,在他們這個老年相親的群體,初次認識的開場白,往往開門見山,一向直來直往。
“你是什么條件?”、“一個月掙多少?”、“有社保嗎?”、“你看我有戲沒戲?”……都是剛認識時直接拋出的問題,胡師傅說,到了他們這個年紀,反而沒有什么顧忌。
胡師傅今年60多歲,妻子幾年前因病去世,病了7年,他也幾乎住在醫(yī)院照顧了7年,陪伴妻子走過了人生的最后歷程。
此后,他相繼交過好幾個女朋友,也是相親角的常客。談過很漂亮的女友,也有過感情很深的經(jīng)歷,甚至在晚年戀愛上做出過年輕人才有的“出格”舉動。

胡師傅說,在60多歲的年紀,曾經(jīng)還在大白天和女友在馬路上接吻,引來路邊一車乘客的觀望。年輕時都從未這樣,但那時就產(chǎn)生了“為愛瘋狂”的感受。但后來,或是因為女兒的反對,或是對方另覓他人,胡師傅總是愛一回,傷一回。
雖然人已經(jīng)邁入老年,但他依然是個為愛而生的奇男子。他現(xiàn)在交往的女友,已經(jīng)相識一年了。雖然斗嘴不斷,但每周一到周四,胡師傅會帶女友去醫(yī)院針灸;會耐心幫女友按好衣領(lǐng),免得進風著涼;在針灸時,會不時關(guān)切溫度“燙不燙”;面爭吵后,還是會拿出給女友買好的提子。

他一貫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著關(guān)心與愛護。他說,在愛情上,自己就是一顆滾燙熾熱的心。對于另一半,他仍然會用盡全力呵護,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她。
對于老年人來說,感情仍舊是生活中的必備嗎?為什么胡師傅和現(xiàn)任吵鬧了一年,也沒有真正分開。談到這個,胡師傅一改最初的眉飛色舞,臉色暗了下來。
他說,“你不知道一個人時有多么孤獨寂寞。”

一個人在家的日子,為了讓房間顯得不那么空曠,老胡經(jīng)常讓電視一宿一宿開著,在電視聲音中睡著,醒來后,房子里還是只有電視的聲音。
情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它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麻木,漸漸成為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所謂老年人羞于談愛,只不過是社會的一種偏見,也是老年人在社會壓力桎梏下的自我閹割。
李先生是北京人,華僑背景,曾經(jīng)結(jié)婚兩次,離婚后都是凈身出戶。提到在相親角的經(jīng)歷,他說,第一次去時,感到很興奮,覺得找到了希望。

后續(xù)的日子,雖然始終很難遇到合適的人,但好像存在一種微弱的可能,總有一種力量推著自己也想去試試。如同年輕時每天上班,現(xiàn)在每天去公園報道。
李先生最近的一次急診,更加深了一個人對晚年孤獨生活的恐懼,找到一個合適的女人共度余生,成了更殷切的愿望。
記得當時疼痛難忍,汗珠大顆大顆從額頭滴下來,但是按照醫(yī)院掛號流程,要排隊,交體檢表才能接受看診,后來越來越體力不支,他實在急了,直接闖進診療室,打了一針后才冷靜下來。出院后他買了個墊子,鋪下來直接躺在地上,蜷縮一團,心里只剩下空虛和寂寞。
離婚后,身邊沒有陪伴的人,凡事都是自己一個人扛,生病遇事,總不能找年邁的80多歲老母親解決。
李先生談過一個北京女友,他很喜歡對方的氣質(zhì),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當時鼓起勇氣走上前去,還套用了墨西哥電影《葉塞尼亞》中的搭訕套路——
你的漂亮是你的過錯。

這句土味情話讓李先生看到了春天。但后來女方?jīng)]有看上他的條件,糾結(jié)了一個星期后,還是給他發(fā)了一張好人卡。
李先生雖然回復了一句“既然這樣,祝你幸福”后瀟灑離開,但他坦誠地說道,其實不想走,其實他想留。當時還是雨天,走出來后淚水和雨水混雜在臉上,走了幾步后就如同偶像劇里的男主角一般開始了“日劇跑”,因為再不跑就會哭出來。

他把這段感情描述為“雨里情”。

“找一個自己真正想要的人”李先生談到擇偶需求時,表示自己對愛情的追逐始終沒有放棄。他說,公園里一些人來來往往,有時候,會突然聽到消息,有人去世了,很多人眼中,這并不算什么新鮮事。

在尋愛的路上,有些人半路走了。有些人尋找共度余生的對象,有些人的目標是尋找性愛伙伴。這個相親角,也成為混雜著愛、性、死亡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地方,它像是一處沼澤地,讓人們陷入之后,難以全身而退。

李先生說,他也清楚地知道,這條路上成功的幾率很小,但就是那么一絲光亮,也讓他看到了希望。
3
提到上海相親角,人民公園作為老年人為子女相親的勝地,廣為流傳。但其實宜家餐廳作為老年人的相親或聚會場所,也有些年頭了。

沒有人組織,就這么自然而然,上海各個小區(qū)、街道、弄堂的老人們自發(fā)來到這里,有些為了聚會,有些為了約會。已經(jīng)持續(xù)了快十年。
2016年澎湃新聞曾經(jīng)采訪過這些活躍在相親角的老人們。有些互不相識,也默認著坐在一起。為了抓緊時間,他們也會直白地詢問對方的條件:“你有什么條件,我有什么條件,大家都說清楚,不要浪費時間”。

不止外貌,房子、退休金、家庭情況也都是他們選擇對象時最關(guān)注的東西。這一點上,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要求,和年輕人一樣,一如既往地堅持著自我定制的標準。
路行知曾是外事干部,早年從去過50多個國家,與初中文化的妻子漸漸在很多理念上不和,結(jié)束了27年的婚姻。后來有了紅顏知己,同居10年,但二人并不打算結(jié)婚。
房本上是否加名字、是不是一起還貸款、未來分開后錢要怎么算,這些擺在現(xiàn)實面前的問題,不僅成為兩人默契選擇同居的原因,也是擺在許多老年人婚姻面前的魔咒。
今年60歲的張愛娟身材纖細,打扮入時。喪偶20年,張愛娟獨自養(yǎng)育兒子長大,孩子結(jié)婚后不愿意和她同住,她一個人在家里寂寞,又沒有交往的對象,就來宜家散心。
面對路行知的搭訕,她一面一臉嫌棄地說“一個男人跑了51個國家,他會一個人跑嗎”,一面還是口嫌體正直地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
今年快70歲的趙先生,孩子早已成家,互相也很少過問,自己一個人獨居的大部分生活,覺得真的無聊至極,每天一個人吃飯、睡覺,甚至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
后來在宜家遇到了談得來的對象,兩人都想共同生活。但不僅面臨各種閑言碎語,雙方家里的兒女也不同意,覺得黃昏戀是件丟臉的事。現(xiàn)在也只能在宜家見見面,聊聊天。
在這里,不說話的人很容易受到忽視,大家的聲音一層高過一層,都在竭力地表達自己。
“很難遇到合適的人”,這幾乎是所有受訪老人的共識,但一面感慨著,老人們還是不由自主地來了,來尋找一個排解孤獨的出口。

在默認的每周相親日,宜家餐廳的就餐區(qū),一些老人們?nèi)宄扇旱鼐奂谝黄?,他們中間一些人,總在熱鬧地表達著什么,還有一些人的眼神飄忽,似乎在餐廳里四處游蕩,眼睛掃過眾人,像在尋找什么。
群居是人類的本能,除卻吃飯、睡覺這些延續(xù)生命的生理需求外,人總會多追求些什么。他們需要表達、需要被理解、需要愛與被愛、需要同伴。
然而時下,年子女婚后不再與父母同居,離異或喪偶的老人們,孤獨成了擺在他們面前最難解的問題。在拋出“黃昏戀是羞恥的”這種言論之前,我們更應該正視的是老年人真實又正當?shù)那楦行枨螅驗樵趯ふ覑矍榈穆吠旧?,沒有人是可恥的。在尋找愛情的期限上,也是沒有時間規(guī)定的。
談到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兩人自2004年結(jié)婚,網(wǎng)友們對這場“祖孫戀”從未停止過風言風語,而這場爭議從頭到尾,最受關(guān)注的只有懸殊的年齡?;蚴琴|(zhì)疑翁帆的“企圖心”,或是諷刺楊振寧“有傷風化”,卻不愿意承認,這也會是源于愛情本身的相互吸引。
回到北野武,作為一名搞笑藝人出身,集“嚴肅”與“戲謔”于一身的獨特藝術(shù)風格,他創(chuàng)造了太多榮獲國際電影大獎的經(jīng)典作品,作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界珍寶,身負著資深藝術(shù)家的身份,似乎能夠解釋他任何怪誕的行為。但拋去他本人背景身份的標簽,我們是否能正視這份自我定義愛情的權(quán)利,把自我尋找和選擇伴侶的自由,還給老年人。

更多精彩文章,盡在飛碟說微信公眾號:feidieshuo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