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相思話琵琶

琵琶是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有“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的美譽。今天,我們就來講述和琵琶有關的歷史和故事。
1.暖玉琵琶寒月膚,一般如雪映羅襦
琵琶由“頭”與“身”兩大部分構成,頭部主要包括“弦槽”、四個“軫子(弦軸)”和“山口”等。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稱“頸”部,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狹下闊,底呈半圓,中空,是琵琶的音箱。琵琶共有四根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個小孔內(nèi)。覆手中央處的面板上有一個小孔,稱作“納音”或“出音孔”。琵琶的四根弦,由粗到細分別稱為纏弦、老弦、中弦、子弦。排列在琵琶頭部兩側的四個軫子,由上至下分別稱為纏弦軫、老弦軫、中弦軫、子弦軫。系弦時,弦必須固定匝系在規(guī)定的軫子上,即纏弦系在纏弦軫上、老弦系在老弦軫上、中弦系在中弦軫上、子弦系在子弦軫上,不可隨意匝系。
制作琵琶對材質的要求較高,琵琶的頭與身以及軫子多用硬木、鐵梨木、花梨木、雞翅木、酸枝木、黑檀木、紫檀木等,一些高檔琵琶的相軸多用牛角、牛骨、象牙等制作。
琵琶發(fā)聲十分特殊,音量大,音質清脆明亮;同時,琵琶發(fā)出的基音中又伴有豐富的泛音,使琴聲的傳播中衰減小,極具穿透力。
2.琵琶誰人制,長撥別離愁
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出現(xiàn)在秦朝,社會上開始流傳一種圓形、帶有長柄的樂器叫作琵琶。其名“琵琶”是根據(jù)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琵琶彈奏時主要使用兩種技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
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中記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币饧磁咽球T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批,向后挑進稱把,根據(jù)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tǒng)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琵琶發(fā)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出現(xiàn)在北齊至唐代時,曹氏琵琶家族是當時的杰出代表。琵琶名家曹妙達在北齊時因善彈琵琶被封王,到了隋朝后又被封為宮中樂官。
唐代是琵琶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繁盛期,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甚至兩軍對壘也以琵琶作為饋贈禮物,“兩軍相見醉琵琶”。當時也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琵琶詩詞,如“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是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而且在樂隊中也處于領奏地位。唐代后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yōu)樨Q抱演奏,開始用手指直接彈,而不再用撥子演奏。

琵琶構造方面也有明顯的改變,主要是由4個音位增至16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這樣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形制的大膽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
《錄要》,又被叫作《綠腰》《六幺》《樂世》,這是唐代著名的大曲。關于曲子名稱的來歷,也有一個故事。
據(jù)傳唐貞元年間,樂工進獻新曲,樂曲清新委婉,唐德宗非常喜愛,但嫌曲調太長,于是命樂工節(jié)錄其中的精彩部分進行演奏,故名《錄要》。此曲流傳很廣,白居易在《聽歌六絕句內(nèi)樂》中說:“管急弦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誠知樂世聲聲樂,老病人聽未免愁?!卑拙右子衷凇稐盍Α分姓f:“六幺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庇纱丝梢?,在唐代,《錄要》與《樂世》《六幺》《綠腰》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
3.《琵琶歌》與《琵琶行》
關于《錄要》的演奏,唐代元稹專門寫了一首《琵琶歌》。為元稹彈奏此曲的樂師叫李管兒,是段善本的弟子。
琵琶曲起,就像江峽猿啼,在三峽落雪的山峰間回蕩;像晴空鶴唳,響徹云霄;像帶霜的利刃,劈破竹節(jié);像絕塞孤城的胡雁,哀泣悲鳴;像亙古的冰層,戛然一聲巨響,冰面急速破裂。
在《琵琶歌》中,詩人用“月寒一聲深殿磬,驟彈曲破音繁并”來寫快彈和重彈,用“因茲彈作雨霖鈴,風雨蕭條鬼神泣”來烘托彈奏時候的氛圍,用“低回慢弄關山思,坐對燕然秋月寒”描繪彈奏時的情態(tài),用“百萬金鈴旋玉盤,醉客滿船皆暫醒”來夸張彈奏的效果。
與元稹酷愛琵琶一樣,唐代還有一位名人也非常喜歡琵琶,那就是白居易。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他送客到湓浦口,夜里聽到船上有人彈奏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彈奏琵琶者,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經(jīng)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后來年紀大了,紅顏退盡,嫁作商人婦。白居易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奏幾曲。她彈完后,有些悶悶不樂的樣子,說起了自己少年時的歡樂之事,而今容顏憔悴,在江湖之間輾轉流浪。白居易離京兩年來,隨遇而安,而今歌女的話使他感觸頗深,于是便撰寫一首長詩——《琵琶行》贈送給歌女。


歌女出場時“猶抱琵琶半遮面”,僅是轉動琴軸撥動琴弦試彈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tài)就已經(jīng)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聲音隱含沉思,似乎在訴說著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著頭隨手連續(xù)彈個不停,用琴聲訴盡心中無限的往事。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迸寐曇粫合窕ǖ紫峦疝D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xù);又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突然“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的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著歌女的琵琶聲,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秋月的影子,此情此景,白居易脫口而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p>
4.五弦與南音
五弦琵琶按照《隋書音樂志》的記載,漢魏時期,西域樂人經(jīng)“絲綢之路”從印度把五弦琵琶帶入中國,開始在中原地區(qū)盛行,后來又流傳到南方地區(qū)。唐代杜祐《通典》記載:“……然吹笙、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至河清以后傳習尤盛?!痹诙鼗捅诋嬛?,有20多個洞窟中畫有五弦琵琶。

唐代詩人對五弦琵琶也特別偏愛,他們在許多詩歌中描繪著五弦琵琶的妙響。白居易在《五弦彈》長詩中寫道:“……五弦一一為君彈。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風拂松疏韻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鶴憶子籠中鳴。第五弦聲最掩抑,隴水凍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試聽,凄凄切切復錚錚?!贝嗽妼ωS富的弦音描繪得細致入微、淋漓盡致??上У搅怂未?,這種五弦琵琶逐漸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有一把螺鈿紫檀琵琶,這把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藝精細,通體施有螺鈿裝飾,腹面上嵌有一騎駝人撫琵琶的畫面,這把琵琶是在唐代時傳入日本的。

收藏于日本奈良正倉院的唐代五弦琵琶
南音琵琶在琵琶發(fā)展歷史上,自唐代發(fā)展為豎抱,但福建南音琵琶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因而又有“橫抱琵琶”之稱。南音琵琶主要流行于閩南和臺灣一帶,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樂器之一,常和南音洞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
南音琵琶的演奏方法非常講究,從演奏姿勢到手指的技法都有完整的一套規(guī)則。如果翻看南音琵琶的背面會發(fā)現(xiàn),那里精心雕刻了這把琵琶的名字。
有的南音琵琶名稱會和它的主人相掛鉤,有的則是琵琶制作者根據(jù)這把琵琶的特性來命名,例如深滬御賓社的古琵琶“裂石”就是以音色來命名的。
5.情感曲中傳
傳統(tǒng)琵琶曲可分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琵琶武曲在樂曲格調上的特點是敘事性和寫實性。著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常用掃弦、快夾掃、煞音、絞弦、推并雙弦、拍、提、滿輪等演奏技法,雄壯慷慨、氣魄宏大。
唐代詩人王翰在他的《涼州詞》中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甘醇的葡萄美酒盛在精美的夜光杯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戰(zhàn)士們個個豪情滿懷。武曲的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將軍令》《滿將軍令》《水軍操演》等。
文曲偏向抒情,旋律優(yōu)美動人,擅長表現(xiàn)自然風景和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演奏過程中以運用揉弦、拉弦等左手技法為主,格調細膩、輕巧、幽雅。
蘇軾在《訴衷情·琵琶女》中說:“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分明繡閣幽恨,都向曲中傳?!迸门∩徢俾暻逶健⑼褶D,細細聽賞,樂聲分明是在訴說著繡閣中的怨恨,聲聲感人。琵琶曲總是那么多愁情:“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蔽那拇砬坑小墩丫鋈贰稘h宮秋月》《琵琶語》等。
文武曲即文曲與武曲的結合,代表曲目有《陽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江頭明月琵琶亭,一曲悲個萬古情“。在清雅的琵琶聲中,人們被一步一步地牽引著,流下了千年的相思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