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被迫北遷的南方文士,居然能開創(chuàng)出華夏詩壇的新風尚
詩詞硬知識 NO.7
北朝詩壇⑤庾信們的長安時代
北國的渾樸之氣和南方的綺靡之思,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匯通,
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風,
并迅速推廣開來影響了整個長安文學,
甚至融貫了千年以下的華夏詩壇。
????宇文氏的崛起
自秦漢以來,長安作為帝國的心臟,一直以來都是北中國文化底蘊最為深厚之地。幾番人世滄桑,五胡亂華的戰(zhàn)火讓這個古老的都城遍體凌傷。雖然在前秦和后秦時期,有賴于國君的重視,也曾經(jīng)有過短暫的國學復(fù)興,無奈這些政權(quán)都如曇花一現(xiàn),北國的文學天空依然是陰霾蔽天。
宇文氏的崛起頗具戲劇性。
宇文泰本來只是爾朱榮部將賀拔岳手下的一個小角色,在鎮(zhèn)壓關(guān)中起義軍時立功得以遷升,出任為夏州刺史。后來賀拔岳被人殺害,他出人意料地被中下級軍官迎為統(tǒng)帥,而成為關(guān)隴地區(qū)的實際掌控者,這一年宇文泰年僅二十八歲。
后來北魏孝武帝西奔投靠,野心勃勃的宇文泰容不下剛強的帝王,十二月他殺了元修,第二年正月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并將都城遷至長安,建立西魏。名正言順的宇文氏從此坐大,走上了攜天子以令諸侯的道路。中國人向來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年輕的宇文泰野心勃勃,他立足于關(guān)中這片沃土,敢于和樹大根深的六鎮(zhèn)軍閥高歡一爭高下,還利用南方蕭粱內(nèi)亂之時出兵巴蜀、江陵,將勢力拓展到了南方。
其實,就軍事以及綜合國力而言,宇文泰治下的西魏與高氏東魏不可同日而語,但當高氏父子沉迷聲色不能自拔之時,宇文泰能夠?qū)彆r度勢,及時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lǐng)域進行改革,并重用漢族士大夫蘇綽為其謀劃。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原本窮居關(guān)中一隅的宇文氏得以迅速崛起,在與東魏的爭霸中逐漸占據(jù)上風,最終于577年由其兒子宇文邕滅掉北齊,徹底KO高氏一統(tǒng)北中國。
??? 大誥體的蒼白復(fù)興
西魏初年的關(guān)中地區(qū),人才凋敝、文勢單弱,簡直是文化沙漠地帶。對于這個一窮二白的王朝,總設(shè)計師蘇綽選擇了正統(tǒng)的漢儒文化,應(yīng)該說他還是非常了不起的。漢儒文化根植于本土,它既正統(tǒng)又注重實用,極利于政權(quán)的建設(shè)和爭奪天下,同時出身于邊鎮(zhèn)苦寒之地的宇文泰軍閥集團本就崇尚實際,不喜奢華,大道至簡的漢儒文化無疑是極其契合他們的價值觀的。
蘇綽之于宇文泰的地位相當于北魏初年崔浩的角色,他參與中樞,制定國策,軍國文翰多出其手。他奉宇文泰之命制定了一種獨特的文體——大誥體,這是完全復(fù)古的文體范型?;咎卣骶褪切形挠谜Z直白樸素,毫無文采可言,完全就是奔著簡單實際的目的去的。
在很長的時間里,長安文壇就是這樣蒼白著臉龐,一本正經(jīng)地奔走在復(fù)興的道路上,直到庾信、王褒等一批南方文士的到來。
當宇文氏的北周國力日益強盛之時,南方的蕭梁卻頹勢日現(xiàn)。經(jīng)過侯景之亂,南梁境內(nèi)一片混亂,蕭繹在江陵繼位勉強保住國號,只是這艘曾經(jīng)的巨輪早已千蒼百孔。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使臣這個工作他早已干得爐火純青,卻從不曾想到,再回首時他鄉(xiāng)卻變成了故鄉(xiāng)。
他四月出使,十月西魏出兵攻梁,十二月江陵城破,元帝蕭繹和諸多大臣被殺。庾信的老母親和妻子卻被“快遞”至長安,被迫“搬遷”的庾信從此成為了北漂。與庾信一同羈留北境的南來文士還有王褒、蕭偽、宗稟、劉璠等。
文學積養(yǎng)深厚的南方士人對于長安詩壇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他們不僅使長期消沉的當?shù)匚膶W驟然勃興,對整個文壇風氣的改觀更是意義非凡。
??? 南北文風的交融
南來文人雖然都是齊梁文壇的大家,但他們?yōu)殚L安文壇所帶來的卻并非靡靡的齊梁之風。他們承襲了一貫的詩文技巧和某些既成的風格,但無法割舍的家國之思和“二臣”的獨特人生體驗,讓他們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北國的渾樸之氣和南方的綺靡之思,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匯通,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文風,并迅速推廣開來影響了整個長安文學,甚至融貫了千年以下的華夏詩壇。
當時活躍在長安詩壇的除了南來士人之外,以宇文毓和宇文護為首的當?shù)刭F族子弟也雅好詩文,積極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他們的部分詩作經(jīng)過時光的淘洗留了下來。雖然這些作品模仿的痕跡還很明顯,但依然具有非常的意義。從他們的作品來看,這些詩人們雖然創(chuàng)作了一些極具齊梁風格的詩作,但北地精英世代累積的修養(yǎng)、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卻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依然保持了北國特有的渾樸與厚重。
就以在詩歌史上不具姓名的尹式留下的一首《送晉熙公別》為例:
《送晉熙公別》——尹式
太行君失路,扶搖我退飛。
無復(fù)紅顏在,空持白首歸。
色移三代服,塵化兩京衣。
道窮方識命,事去乃知非。
西侯追孫楚,南津送陸機。
云薄鱗逾細,山高翠轉(zhuǎn)微。
氣隨流水咽,淚逐斷弦揮。
但令寸心密,隨意尺書稀。
全詩對歷仕齊周隋之一生作了深刻的反思,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無以為拒的滄桑和悲涼?!暗栏F方識名,事去乃知非”,隨波逐流的人世非我所愿,也非我所能。一生碌碌,白首而歸,所有人均失路于這個時代,遙想孫楚和陸機,幾百年的滄桑里唯留血淚斑斑。易代之際,個人的命運與整個社會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尹式在時代的呼吸間,唱響個人的悲音,這樣的詩作融入了現(xiàn)實的厚重和個體的悲涼,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
????南方“天團”的涅槃
真正為長安詩壇帶來崢嶸氣象的,是以庾信、王褒為代表的南方詩人“天團”。
對于在這場浩劫中無奈留居北地的庾信們來說,不僅是現(xiàn)實生活的新生,亦是藝術(shù)生命的涅槃。
蕭粱一朝,庾信與其父親庾肩吾共仕東宮,榮寵一時,從庾信留存下來的詩作來看,那一時期他的作品顯然不脫宮體詩的特征。雖然王朝已經(jīng)危機四伏,但他們依然沉浸在寶馬香車的奢靡生活。因而作品大都立足于日常生活,立意空泛,華美的詞藻描寫的是蒼白的生活面貌,沒有沉重,沒有悲情,閑適、輕松是詩作的基本格調(diào)。
入北之后,這一批人都受到了宇文氏的厚遇,他們不僅在朝中擔任高職,即便是宇文皇子們亦對他們禮遇有加。可是職場的榮光始終難抵故國之思,深陷異國的無奈和二臣的屈辱,始終是橫亙在他們心間的一根硬刺。于是情緒的翻涌便幻化為情感飽滿的文字,人的情感一旦經(jīng)過生活的磨練,便會呈現(xiàn)別樣的質(zhì)感。那些亡國喪亂之痛,午夜夢回之時的心傷,于無聲處的珠淚,曲筆傳真情,無一不動人心弦。
《渡河北》——王褒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王褒的一首《渡河北》當是羈臣之思的代表作品,蒼茫的北國風光里,縈繞著一種綿密的惆悵況味。全詩音韻和諧,對仗工整,同時又具有蒼勁悲涼的格調(diào),不知不覺間,“宮體”的內(nèi)核已經(jīng)悄然遠離。
蒼茫的北國是有魔力的。
黃沙漫天的蒼涼時空,似乎比小橋流水更能直達人心。皓月當空,長風萬里,在天高地闊的永恒里,更能觀照人生的渺小,也更能激蕩人的志向。南來的詩人們無奈地融入這片陌生的土地,卻迅速地適應(yīng)了這片“土壤”,并結(jié)出了遠不同與以往的豐碩成果。他們不僅為沉寂于“大誥體”的長安詩壇注入了活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以庾信和王褒為代表的“庾王體”更成為長安詩壇的風標。
???長安時代的價值
北朝文人詩最終的成熟來自于南北兩種詩風的融匯,但無論是本土詩人還是蕭粱遺民,他們?nèi)趨R的結(jié)果依然是以北詩的固有風格為美,以北詩的固有氣質(zhì)取勝。庾信和王褒早期詩風綺麗、典致,一旦入北,詩風變?yōu)楸?、剛健。他們將南詩的綺麗和北國的凄蒼融合成為一種新體詩,完成了一個時代詩歌品質(zhì)和價值體系的建構(gòu)。
南方詩歌講究辭彩的精美以及音韻用典的精工,北地詩歌崇尚語言的質(zhì)樸和情感的剛健,這種剛?cè)岵?、以氣質(zhì)取勝以文飾為美的詩歌格局,是初唐革新派詩人最佳的詩藝選擇。以陳子昂為代表的初唐革新派詩人,就從這南北融合的詩歌格局中得到了寶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借鑒并進一步改進這一詩歌范型,進而從形體上完成了詩歌革新的使命。文質(zhì)并重的詩歌美學,也為唐詩的氣象萬千奠定了堅實的美學基礎(chǔ)。
如果說晉陽詩壇貢獻給唐詩的是源自漢魏遺風的進取精神,那么,長安詩壇呈現(xiàn)給唐詩的則是一個成熟的詩歌標本,是一種由內(nèi)到外的藝術(shù)布局。
當初宇文泰扣留庾信可能僅僅是出于惜才,上位者的強權(quán)思維往往游離于人性以及人權(quán),是非的判斷依據(jù)只關(guān)乎價值的考量。在歷史前行的軌道上,南北朝的人才流動事件沉淀著的是一代人的哀傷。但跳開時空的界限,回望這些蒼茫而荒涼的歲月,你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當時的苦痛與割裂,就不會有那個完美而清新的庾開府,也不會有華夏詩壇的華麗新生。
所以我們要始終相信:人生逆旅,無論好的壞的,都是最美的風景。
關(guān)于北朝詩壇的解讀到此結(jié)束,
想要了解更多詩詞知識,敬請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