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體制內的年輕人,是世外桃源的神仙日子,還是高度世俗的生活

離開大城市,回到縣城,是這兩年的年輕人趨勢之一。同時伴隨著高學歷低就業(yè)的趨勢,各類小縣城,似乎正成為諸多海歸、名校碩士的選擇。
比如坐標湖北某縣城,一位朋友監(jiān)考了這邊的事業(yè)單位考試。一個縣城發(fā)改委的事業(yè)編,竟然有100多個人報考,并且里面有四個海歸,還有武大、蘭大,南大的,感覺很卷,一起監(jiān)考的領導也說,以前回縣城考公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二本三本的,而這兩年,哪怕是下面街道的崗位,都不少211的碩士。
我因為一直做職業(yè)輔導,所以很多親戚朋友會和我商量小孩的發(fā)展。然后我發(fā)現(xiàn),商量來商量去,回到老家進入體制內,還是最多的。
這些年輕人,成為縣城里的新的中產階級。
在網(wǎng)上,也有很多這種回到縣城體制內工作的故事和日常分享。
有人覺得,這是神仙般的生活,不用加班熬夜,通勤時間短,中午回來吃飯睡個午覺。
有人覺得,這是向世俗低頭,因為這里的生活,沒有新鮮和激情,只剩下一眼望到頭了。
我通過訪談、觀察朋友圈,發(fā)現(xiàn)進入縣城體制內的年輕人,有如下生活特點。
第一,他們的消費較好。
這類縣城體制內年輕人,飯局較多。似乎每周都能攢個飯局。而我回想自己,上次和朋友吃飯,幾乎是兩個月前的事情了。我問了一下身邊在北上廣的朋友,都感覺飯局并不多——職場中不多,生活也不多,哪怕是多年的朋友,也得提前邀約,一年有兩回吃飯就不錯了。同學的聚會更是幾年才有一次。
而我問了在縣城體制內的朋友,幾乎每周都有1-3個飯局,或者是單位同事一起吃一頓,或者是朋友邀約就吃一頓。
除了飯局,精品水果、服裝購買、以及附近農家樂、釣魚這些消費也是很不錯的。我記得有一次國慶聚會,我縣城的同學說,她朋友圈的女性,誰衣柜里都有幾件千元以上的衣服,春夏秋冬分別有兩身衣服。
為什么縣城的體制內,消費能力會這么好?有幾個數(shù)據(jù)。
一是大家普通認為,體制內的收入,換算成體制外的收入,可以按照1:3或者1:5的比例。也就是說,我在體制內,收入4000元,相當于體制外的1.2萬以上收入。所以縣城體制內的年輕人,是當之無愧的中產階級,有自信有消費能力。哪怕這些年輕人,每天吐槽自己幾千塊錢的月薪,其實這份消費也說明了其內在自信,或者叫優(yōu)越感。
二是這些年輕人,通常還有父母的補給。在縣城里,有朋友有錢有閑的年輕人,多數(shù)父母也是體制內,所以父母有退休金,因此買房買車養(yǎng)育孩子,能夠得到父母的很多補貼。大家都是這么過的。而畢竟世上所有的饋贈,都已經(jīng)暗中標注了價格。所以接受饋贈,也就要接受干預。我在輔導縣城的同學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婚姻、買車、要不要換工作中,父母都有絕對的影響力。

第二,社交中,工作和出身占主要成分。
大家聚會中,如果有不太熟悉的朋友,幾句話問出在哪里工作,父母都是做什么的,愛人在哪個單位,馬上就將這個人定位好了。
也因為這樣,不是體制二代的年輕人,會感受到人情冷暖了。比如我輔導的一位985碩士,考了兩年,考到山西一所縣城的事業(yè)單位。她這樣描述自己的社交圈子。
一是日常社交,單位領導組織大家周末逛農家樂或者燒烤的時候,我其實和大家不太融洽。大家也算是照顧我,有時候不讓我?guī)巢?,也會主動開車捎上我,但是我總覺得沒意思,去了兩次就不去了。
二是相親和婚姻的等級序列。她說,“這邊的婚姻,高度商品化。我被人評價,學歷還行,不夠年輕,也不漂亮,再加上父母都是外地的打工的,不是體制內,所以我在婚姻市場,被介紹的都是二類本科或大專,且個子不高的男孩。有的給我介紹的男孩,學歷不好,也并沒有體制內的工作,但是父母都是體制內的,相親的介紹人,言語之中就是告訴我,各方面條件都稱斤輪兩的分析過了,這就是你應該匹配的。”

第三,工作會認真做,也不是什么神仙工作。
這些回到縣城的年輕人,通常學歷不錯,在單位里是真要干活的那一批人。所以倒也不會一杯茶一張報紙等下班。他們還是很忙的。
一是各類會議和寫材料,在年底忙的時候或者集中學習的時候,忙到晚上9點,也不是很少見。
二是各類主題活動。表演節(jié)目、聚會、排練,這些也經(jīng)常占用周末的功夫。而且作為年輕人,在這種場合,也往往被安排要積極表現(xiàn)。
三是工作中的人際矛盾,以及來自領導的壓力,也是一樣的。偶爾晚上聚會,也會吐槽一下,今天怎么領導就和吃槍藥一樣找茬。然后單位年會的一頓酒,也會有誰和誰,由來已久的恩怨。
以上生活,在我看來,其實不是遠離競爭和紅塵的世外桃源,反倒是更加世俗化的生活。
只是這里沒有失業(yè)的風險,所以競爭并不是發(fā)生在業(yè)務上,也不是顯性的,而是用更隱晦的方式,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和排序。
而且從消費到交友,都范式化了。
因此,并不是單純的年輕人,適合這種縣城體制內,而是符合下面三個條件的人,才真的適合縣城體制內:
第一條,你的父母也是體制內的。
第二條,你有較好的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這里的適應能力是理解規(guī)則和適應規(guī)則。
第三條,你喜歡這種紅塵和世俗氣息。
通過這一些列比較,我為什么有一種詭異的感覺,就是大城市的白領,固然每天平均兩小時通勤,居住的房子也不大,反倒是有一點天地寬廣、遺世獨立的味道。
以上,并不是要貶損,世俗化也好,浪漫主義也好,沒有比生活更個人的事情了。
選擇了,就去適應,別抱怨,因為“我哪有其他選擇”“我也沒辦法呀”,是最沒意思的狀態(tài)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