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的中醫(yī)課2.4:多層面、多參數(shù)
為什么我在講述中醫(yī)的時候,很少提及“科學”二字?因為,科學所認知世界的方式是平面推導的,過于局限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之中。如果我們長期接受這個思維,會在看待很多問題(尤其生命現(xiàn)象相關)的時候陷入混亂。
人體的運轉并不是某個單一因素引起的。比如說,通過人體對于溫度的耐受力可以區(qū)分出體質寒熱,而且寒熱在某些時候確實是主要因素(比如寒性體質導致的寒痹、胃痛、完谷不化等),但是,并不是(絕對不是)說只有寒熱這一個因素。類似的,濕度(即燥濕)也是影響人體的一個因素,比如說身體偏燥的人可能容易便秘、皮膚干燥等等,同樣的,燥濕也不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唯一因素。我們看,寒熱、燥濕都會影響人體,但寒熱、燥濕各自都不是影響人體的唯一因素,而且即便“寒熱 + 燥濕”也不足以判斷人體的健康。因為人體是多層面的,在每一個層面又是多因素的。再比如,臟腑五行也是判斷人體的一個層面(看到問題的角度),但是五行在人體的運作法則至少兩種,一種是四維輪轉,一種是五行生克,而每一種五行又是一個參數(shù)。所以,單單從臟腑五行的層面來說,就有兩種模式、五個參數(shù)。用五行生克來說,最常見的就是肝膽刑脾胃,即五行肝膽木克脾胃土,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補土疏木,中醫(yī)方子“逍遙散”就是代表。四維輪轉來說,比如胃氣不降引起的問題,一些人吃飯過飽就會失眠,或者做夢特別多,餓一餓的話就會明顯好轉。還有一些人一旦吃飯較飽,眼睛視力就會下降,節(jié)制飲食立即好轉。這些問題就是胃的降機不利引起的。總結起來,人體的運作,至少包含了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六經(jīng)、臟腑、氣血食郁等等這些層面的因素。
單層面、單參數(shù),就如同一些人鼓吹的只要“扶陽”就可以治一切病一樣,單純從陽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是單一層面,陽盛與否就是單一參數(shù)。很遺憾,人體沒有這么簡單。我們在上一節(jié)講了中醫(yī)的平衡,平衡觀念只有在看待問題的某個具體層面(角度)時才可以落到實處,在這里我們再打個比方。單層面、單參數(shù)就好像圓球上面放了根筷子,只要左右兩端力矩相等就能保持平衡。多層面、多參數(shù),就像圓球上面放了一個盤子,盤子必須在任何水平方向上都處于中心位置,才能能保持平衡。類比于中醫(yī),中醫(yī)辨證就像圓球上的盤子,氣血是穿越中心的一條直線,寒熱是穿越中心的另一條直線,同樣的,六經(jīng)、臟腑、三焦……是穿越中心的一條又一條的直線,如果這個盤子偏了,我們就需要在盤子的合適位置加上或者去掉一些重量,讓盤子達到平衡。這就是中醫(yī)辨證的要義。
類比歷史朝代。比如說,我們讀歷史,關于明朝滅亡,有的人說是因為朱元璋消滅士族引起的,有的人說是經(jīng)濟問題引起的,有的人說是軍事原因引起的,有的人說是文人治國引起的,有人說是北方草原民族崛起引起的,甚至有的人說是氣候、自然災害引起的,……。如果你站在他們某一個觀點角度看,似乎各自都都有道理,但是,當你跳出來,把每種看法當做一個參考思路的時候,就不知道誰對誰錯了。實際上,一切亡國,肯定都是因為某些窟窿越折騰越大。一開始的時候是個小窟窿,沒有堵住,又出現(xiàn)一個窟窿,后來,一大堆窟窿。但是,在任何現(xiàn)場,分析問題的時候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眼前必須要立即解決避免傾覆的窟窿,另一個是需要長期解決可以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窟窿。抓住了這兩個重點,結合當前形勢,就可以解決問題。明朝為什么會滅亡?一個又一個的窟窿,只有當時的明白人知道。
科學是一個【分科】的東西,這是科學的萬惡之源。即使幾乎所有的人都不這么看。比如說,研究氣象的人很少能夠跳出氣象問題去看待事物,同樣的,研究經(jīng)濟的人很少能夠跳出經(jīng)濟現(xiàn)象去看待問題,研究軍事的人很少能跳出軍事是去問題。遇到問題,大家都只是從各自的角度出發(fā),造成很容易在全局中缺乏主次。所以說,玩科學的人很少有全才,這就是科學的局限性所在。我們前面講了,人體不是從單一層面就可以包打一切,比如氣血層面就難以解決臟腑復勝方面的問題,一個對氣血問題很熟悉的人,學問仍然是不圓滿的,仍然不足以給人治病。所以,面對生命現(xiàn)象,需要的是全才,你必須要能夠從各個方面看問題,看準問題,看出問題,才能談得上解決問題。
生活中的道理大都非常簡單。比如說,家里網(wǎng)絡路由器壞了,那么我們看,常常有4種可能性,一種是電源出了問題,一種是入戶寬度出了問題,一種是機器損壞,一種是設置不當。假如是機器損壞了,當機器損壞的時候,靠解決入戶寬帶是絕不可能解決問題的,不論怎么折騰入戶寬度也不行。在分析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上就錯誤了,沒有找到原因,自然也是無法解決問題。解決路由器問題的過程和中醫(yī)辨證的思路完全一樣,道理非常簡單,任何正常人都能夠明白。但是,市面上的中醫(yī)治病時往往會犯糊涂。如果我們不知道路由器出現(xiàn)故障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死扳著“知識性”的那幾個分型,遇到變數(shù)的時候就會貽誤患者。
再比如,可以把中醫(yī)的辨證模型看做是國家的海、陸、空三軍,不同的軍種具有不同的作戰(zhàn)優(yōu)勢,不同的軍種作戰(zhàn)方式的側重點也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義在于恰當?shù)倪x擇,而不是說,我們只有一個陸軍,把陸軍裝備到極致可以吊打海軍、空軍,不是這樣的。從生活常識我們知道,當困難超出了我們擅長的領域,要想利用自己領域的優(yōu)勢去解決這些困難,往往可能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這是不值得的。解決辦法,就是再引進一套與之不同的解決方法,彌補當前的不足。常??吹接腥斯拇凳裁础傲?jīng)辨證搞定一切”,我對此頗不敢茍同,這類思想,和我們說的“陸軍打敗一切”一樣極端。比如說《金匱要略》所言的“血痹”,“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有人問我,這里的血痹算不算六經(jīng)辨證中的太陽???我說,與其說這是太陽病,還不如說是營衛(wèi)或者氣血的病。為什么要去死磕六經(jīng)辨證?六經(jīng)之外就沒有別的法則了?我們學醫(yī)是為了治病,而且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做學問固然沒有錯,但是,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最要緊的。讓我說,只需要借用六經(jīng)辨證所擅長的方面(用其長處)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六經(jīng)辨證匯通于其它辨證模型之中。而且我們看到,很多人搞的“匯通”都不是很理想,常常不能自圓其說。
這一篇,總結起來,就是說,健康人體的是多個層面(角度)達到各自平衡的復合體,中醫(yī)辨證,就是從不同的層面去識別處于某個層面的最典型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