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愛學習,韓信缺乏履歷,兩位秦漢名將真是天生奇才嗎?


本期話題
根據(jù)《史記》的記載,項羽少年之時三度輟學,學書、學劍、學兵法,干嘛嘛不成。而韓信呢,在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前甚至連一場象樣的戰(zhàn)役都沒有指揮過。兩個履歷如此不堪的人卻成為了秦漢之際最閃耀的將星,真是他們生而知之、天縱英才呢,還是別有原因呢?


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墩撜Z·述而》)如果逆向理解這番話,那孔子的言外之意似乎是:他并不否認這個世界上有人“生而知之”的可能性,雖然他自己走的是苦學力行的一路。
“生而知之”的人長什么模樣?倘若我需要別人的獻議,或許會收到這樣善意的提示:去讀《史記》的《項羽本紀》和《淮陰侯列傳》,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和韓信就是“生而知之”的天才。
《項羽本紀》說: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庇谑琼椓耗私碳?,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史記·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戰(zhàn)場上的楚霸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伤抉R遷說,項羽在自己的少年時代并未刻苦鍛煉軍事素質(zhì),學書,學劍,學兵法。竟然三度半途而廢。這個將門虎子看起來更像是個學啥啥不成的半吊子。
但就是這樣一個“劣等生”,真到了戰(zhàn)場上,其所爆發(fā)出來的戰(zhàn)斗力之強悍,令人瞠目結舌:
(項羽)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
——《史記·項羽本紀》
這是項羽一生中的最后一戰(zhàn),發(fā)生在烏江之畔。他率領二十六名騎士同漢軍短兵相接,貼身肉搏。戰(zhàn)友們相繼倒下,而項羽卻一以當百。司馬遷明明說項羽學劍不成的,那這等單兵格斗的好身手哪兒來的呢?只好說“生而知之”罷了。
雖然項羽臨死前抱怨“天亡我”,但上天對他的眷顧似乎還不止天生神力這一點而已:
(黥布)遂西,與上兵遇蘄西,會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
——《史記·黥布列傳》

項羽死后,他麾下曾經(jīng)的第一員猛將黥布起來造劉邦的反。劉邦御駕親征,與黥布對壘于淮北。黥布祭出了項羽行軍布陣的絕招,劉邦躲在庸城城樓上遠遠兒地望見,心里就開始生怯了。
《三國演義》也曾寫道,諸葛亮死后,他的泥胎木偶嚇跑了司馬懿。和虛構的諸葛亮相比,真實的項羽不遑多讓。可司馬遷明明說項羽早年學兵法不過淺嘗輒止,并未卒業(yè)。那這嚇壞了漢高祖的精妙陣法哪兒來的呢?恐怕又只好說“生而知之”罷了。
《史記》當中的“天才”將領似乎特別多,除了項羽,最有名的要數(shù)韓信。根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韓信從軍伊始,在項羽帳下做執(zhí)戟郎中。后來轉(zhuǎn)投劉邦,境遇稍有改善,但也不過是個管后勤的治粟都尉而已。以執(zhí)戟郎中和治粟都尉的身份,料想韓信沒有機會出任戰(zhàn)役指揮官。
可是公元前206年,因為蕭何的鼎力推薦,韓信突然被劉邦超擢為大將軍。楚漢戰(zhàn)爭的大沙盤第一次推到韓信的面前,他馬上就展現(xiàn)出了不可思議的戰(zhàn)場指揮能力。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這位“菜鳥”指揮官一再寫下諸如此類為后來軍事學家稱賞不已的神來之筆。
韓信的指揮藝術是怎樣練就的?——“兵仙”,似乎人力已經(jīng)不足以解釋這個問題了,只好歸功于造化罷了。


《史記》中的這些秦漢名將真是“生而知之”,還是司馬遷的記載有缺失疏漏呢?坦率地說,我個人更偏向于后一種解釋。這個世界上是否真有“生而知之”的人,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存而不論。
但我絕不相信以秦漢之際軍事學發(fā)展水平的嚴密和精細,有誰可以不經(jīng)過刻苦學習便輕而易舉地掌握它。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流傳至漢代的軍事學著作劃分為四個不同的分支,分別命名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陰陽家”和“兵技巧家”。這四家當中,前兩家應該被視作軍事指揮藝術的不同流派。
班固解釋說: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zhàn),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鄉(xiāng),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漢書·藝文志》

以權謀致勝的將軍,突出地表現(xiàn)為計深慮遠,出奇制勝,戰(zhàn)役指揮的立足點落在旁著上;而以形勢見長的統(tǒng)帥則更偏好兵貴神速,狂飆閃擊,戰(zhàn)役指揮的主要思考聚焦在正著上。前者的杰出代表是《韓信》三篇,后者的成功典范則是《項王》一篇。
這就是說,與儒分為八、墨離為三的趨勢相仿,秦漢時代的兵家至少分化出了以韓信和項羽為代表的兩個不同流派,并且這兩個流派的風格很可能還是不兼容的。因為《史記·淮陰侯列傳》說:
(韓信)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史記·淮陰侯列傳》
除了風格流派的日益精細化,彼時的兵家還衍生出了兩門輔助性的學科分支。其一是“陰陽家”:
陰陽者,順時而發(fā),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漢書·藝文志》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這應該是一門涉及軍事氣象的學問。通過對星象、氣候的觀測和把握,為己方營造有利的戰(zhàn)場條件。至于“兵技巧家”,則是關于軍事裝備的專門之學: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上述四門之學共計53家、七百九十篇著作,不靠刻苦鉆研,誰能對此這些體系完整、流派歧生的兵家學說“生而知之”?
雖然《史記》當中沒有直接證據(jù),但我相信韓信早年一定花大功夫研讀過若干兵家著作:
自春秋至于戰(zhàn)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漢書·藝文志》

班固說,西漢建國后,韓信曾與張良合作整理前代流傳的兵法著述。張良早年學過《太公兵法》,這是《史記》有明文的。愿意和“學而知之”的張良連手序次兵書,說明韓信也不是“生而知之”。否則這些著作對他有何價值,他又干嘛在這上頭花心思?
韓信早年要是學過兵法,司馬遷為什么又沒做記載呢?
如果我們的思考并不僅僅局限在回答這個問題上,而是將范圍放得更大,就會發(fā)現(xiàn)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諸名將傳記往往呈現(xiàn)出這樣一種普遍現(xiàn)象:相比于儒、墨、名、法等諸子流派,司馬遷對兵家的學術淵源和學術傳承往往語焉不詳。
孫臏、龐涓、吳起等兵家名流,司馬遷雖然也曾提到他們拜師學藝,但拜誰為師,所學兵法的思想旨歸、源流演變究竟怎樣,卻沒有一字記載。這同《仲尼弟子列傳》甚至《老子韓非列傳》相比起來,記載缺失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我有理由推斷,《項羽本紀》載楚霸王少時研兵、三度中輟應該不是他完整的求學經(jīng)歷。對項羽軍事才能影響至重的若干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可能都在缺筆之列。
至于《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拜為漢軍大將之前沒有參加過哪怕一場象樣的戰(zhàn)役,拜將后卻突然屢出奇計,無堅不摧,這個奇怪的現(xiàn)象恐怕也只能用記載殘缺來作解釋。
我們不妨將《史記》中記載的諸多文官與武官的仕宦履歷作一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相比于文官履歷,武官的履歷尤其是早期履歷缺失非常嚴重。
范睢怎樣從魏國逃亡來秦,如何干謁秦昭王,《范睢列傳》記載甚詳;可白起什么時候參軍,在獲得左庶長的顯爵——秦爵總共二十級,左庶長為第十級——之前有過怎樣的經(jīng)歷,《白起列傳》一辭不置。
李斯辭別荀卿,西游秦國,如何從文信侯呂不韋門下的一個小小舍人一路遷升到九卿廷尉,史事班班俱在;但王翦和蒙恬,二人擔任將軍之前經(jīng)歷了怎樣的晉升過程,在《史記》中幾乎就是空白。
不但記載先朝名將的早期履歷殘缺如此,就算本朝名將,《史記》的記載亦復如是。比如文帝朝最著名的文臣賈誼,司馬遷是以其擔任的第一份正式官職即秩六百石的博士為起點來做記載的,彼時的洛陽少年才20歲出頭。相形之下,為同時名將周亞夫立傳,司馬遷卻把仕途記載的起點拔高到了其出任中二千石的河內(nèi)太守,這就意味著周亞夫在《絳侯世家》中一出場就已經(jīng)年近不惑了。
武官的履歷空白這么多,究竟是司馬遷有意省筆呢,還是因為文獻史料不足,不得已而為之?我想,后一種可能的幾率應該更大。
因為和記載那些年代疏遠的武官不同,對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這三位與自己并世的名將,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和《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就詳細記錄了他們的早期履歷:
李廣:武騎常侍(秩八百石)—→隴西都尉—→騎郎將—→上谷太守(秩二千石)
衛(wèi)青:平陽侯家騎—→給事建章宮—→建章監(jiān)、侍中—→太中大夫—→車騎將軍
霍去?。菏讨校〞r年十八)—→剽姚校尉—→驃騎將軍
衛(wèi)、霍還能勉強說得清楚,時代稍早一點兒的周亞夫就不得不留下空白。武官仕途履歷的文獻整理之難,由此可見一斑。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返過去看《淮陰侯列傳》,大概就不會想當然地認為韓信拜為大將前連一場象樣的戰(zhàn)役都沒有參加過了。
所謂“天才名將”,只是因為《史記》的記載缺失而造成的假象罷了。戳破這個假象之后,我們應該繼續(xù)深究的是:《史記》中對兵家的學術源流和武官的早期履歷的記載缺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王先謙《漢書補注》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chuàng)。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chuàng)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授權。
歡迎分享轉(zhuǎn)發(fā),您的分享轉(zhuǎn)發(f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