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歷史#01】羅德西亞風波
? 源起 ??
? ? ?1895年,英屬南非殖民地總理,南非殖民公司頭子,狂熱的帝國主義分子塞西爾·約翰·羅德斯(Cecil John Rhodes)通過對當地馬塔貝萊國王洛本古拉采取欺騙利誘的手段宣布他代表英帝國征服了贊比亞河和林波波河河間地區(qū)及贊比亞河以北地區(qū)的廣茂土地,并以自己的名字將這片土地命名為"羅德西亞"(Rhodesia),并將其以贊比亞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從此,開始了英國對羅德西亞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 ? ?英國在羅德西亞的統治是建立在白人移民統治集團上的,在南羅德西亞,英國大力向此移民,并在1893年,1897年兩次鎮(zhèn)壓了當地黑人的反殖民斗爭,前文提到的那位國王洛本古拉在羅德西亞多地組織反英武裝,直到1894年的一場戰(zhàn)斗中犧牲,洛本古拉死后,英國殖民者繼續(xù)在羅德斯的帶領下向北推進,開拓了北羅德西亞

? ? 進入20世紀,英國為了自身殖民利益,于1923年在英屬南非領地高級專員米爾納設立南羅德西亞立法會議,并給予南羅德西亞"自治領地"地位,而相鄰的北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殖民地僅有"保護國"地位
? ? ?1923年10月,通過立法會議公投,英國將地方行政權力轉交南羅德西亞白人移民組成的立法委員會,正式宣告南羅德西亞不再是英屬南非轄地的一部分,而是直接由英國政府領導的"南羅德西亞自治領地"正是這一刻開始,"南羅德西亞白人國家"這個概念初步形成
中非聯邦
? ? ???二戰(zhàn)結束后的英國殖民體系搖搖欲墜,去殖民化的浪潮開始襲卷英帝國的每一處殖民地,1951年,重新執(zhí)政的保守黨丘吉爾政府為保證對英屬中非地區(qū)的統治,開始策劃"中非聯邦"草案,將二戰(zhàn)結束后成立的,意在控制,協調南羅德西亞,北羅德西亞,尼亞薩蘭三塊殖民地經濟,并為英帝國保持對當地殖民統治的"中非理事會"推上臺前,1953年6月,在保守黨政府的支持下,英國議會通過了"中非聯邦法案",1953年9月7日(一說10月23日),英殖民當局不顧當地人民的反對,將南羅德西亞,北羅德西亞,尼亞薩蘭三塊殖民地合并為面積與南非相當,足足12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中非聯邦(Central African Federation)"也即"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

?????聯邦成立的消息公布后,除少數南羅德西亞白人殖民統治集團拍手稱快外,迅速引起激烈反彈,四十萬尼亞薩蘭人民集資募捐籌足了旅費,派出代表團向英國當局抗議"聯邦計劃",羅德西亞反殖民主義人士在聯邦首府索爾茲伯里開展示威游行,然而英國當局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的要將聯邦法案推行,在1953年后,英國為三地分別制定了有利于英國殖民統治的憲法,并勾結當地白人統治集團,尤其是聯邦主體的南羅德西亞的立法會議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和多民族分而治之制度的破產,英殖民當局的一系列種族主義政策使聯邦內部的矛盾再一次激化,而1960年的布拉瓦約事件更是為聯邦敲響了喪鐘
???1958年,中非聯邦第二任總理加非爾德·托德上臺,托德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一邊設立黑人教育體系和緩和種族矛盾的政策,另一邊加強中非聯邦的武裝力量,將原本個自從屬于三地區(qū)的民兵組織重組為國防軍,并從英國主子手中接收了大批武器裝備,1960年,南北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的反殖民主義者齊聚南羅德西亞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約,號召當地黑人抗議聯邦對于黑人的歧視政策,托德政府眼見抗議聲勢浩大,出動地方軍警鎮(zhèn)壓游行人群,當場造成12人死亡,英國政府迫于壓力派出由蒙克頓子爵率領的25人調查委員會赴中非調查,在南北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人民的反抗浪潮和同年3月21日南非當局對抗議專門針對黑人的"通行證法"的示威人群進行武裝鎮(zhèn)壓,并槍殺72人,打傷240余人的沙佩維爾慘案的相互作用下,英殖民當局放棄了通過中非聯邦維持自身在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殖民統治的妄想
? ?1961年,聯合國大會成立由美蘇牽頭的"17國委員會"(后稱"24國委員會"或"非殖民化委員會")監(jiān)督南非和中非聯邦白人殖民政權的種族政策,在國際壓力下,英國殖民當局開始實行較開明的殖民政策,1961年2月英國提出《中非聯邦憲政改革議建》指示中非聯邦政府"允許非洲人參與聯邦民主政治,參與選舉"此后中非聯邦的崩潰進程進一步加快,1962年在由黑人民族主義者海斯廷斯·卡穆祖·班達(Hastings Kamuzu Banda)為首的尼亞薩蘭大會黨(NCP)的施壓下英國政府同意舉行選舉,實行自治

? ? 選舉的結果是亳無懸念的,1962年10月,在尼亞薩蘭,大會黨取得過半數席位,在北羅德西亞,50年代初興起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運動(ANC),在肯尼恩·大衛(wèi)·卡翁達(Kenneth David Kaunda)的領導下,取得多數席位

? ? ?1962年11月,中非聯邦政府在英國的指示下,召開立法委員會,并通過決議,呼吁南羅德西亞,北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脫離中非聯邦分別獨立,一年后,中非聯邦走到了覆滅的最后時刻,1963年12月31日,英國政府宣布統治英屬中南非洲殖民地十年的殖民地政府"中非聯邦"宣告解散,在之后極短的時間里,北羅德西亞的卡翁達于1964年1月宣告獨立并成立贊比亞共和國,尼亞薩蘭的班達于1964年7月6日正式獨立并成立馬拉維共和國,中非聯邦從事實上退出歷史舞臺

羅德西亞危機
? ? ??中非聯邦的破產和贊比亞、馬拉維相繼的獨立或自治使羅德西亞(此處開始,"羅德西亞"無特別標注均指南羅德西亞)的白人農場主和白人統治集團對英殖民當局倍感失望,同時,羅德西亞的白人民族主義開始登上羅德西亞政治舞臺,早在1961年,英當局便拿出了《南羅德西亞憲法》草案(即1961憲法),要求羅德西亞立法會允許當地非洲人直接參與羅德西亞政治,實行"多數人政治"在外界看來,英國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自1923年獲得自治地位以來,32萬白人牢牢把持著羅德西亞的權力,而400萬黑人卻連出門也要被當局檢查"通行證"至于投票權更是想都不要想
? ? ??然而,英國殖民政府難得做的一回人事(當然,本質上英國也是為了利用《1961憲法》維持羅德西亞殖民地,讓非洲人擁有"政治權利"保持黑人與白人"種族共存"從而保證當地英國資產的穩(wěn)定和英國對羅德西亞的影響力),羅德西亞的兩方都不領情,白人當局認為《憲法》草案是英國對"1923年自治"的踐踏,是對"羅德西亞的再殖民",而黑人也認為這是英國殖民當局為維持殖民統治的鬼把戲,是"英國人的圈套",也拒絕參加羅德西亞的選舉,繼續(xù)爭取完全的獨立,建立一個黑人的"大津巴布韋(來自古代曾統治贊比亞河流域的黑人國家-津巴布韋帝國)",由此,白人與黑人的沖突進一步升級,黑人民眾在民族主義者恩達巴寧吉·西托萊(Ndabaningi·Sithole)和羅伯特·加布里埃爾·穆加貝(Robert Gabriel Mugabe)領導的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ZANU,也即津民盟)的帶動下與羅德西亞白人當局直接進行武裝對抗

而英國也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釀成了"羅德西亞危機"
? ? 1963年1月,羅德西亞立法委員會向英國留守的羅德西亞專員正式要求獨立,數日后,專員向立法委員會遞交英國政府的決定,在文件中,英國表達了對羅德西亞獨立的支持,但提出了被后世稱為"獨立五原則"的條件即
1、實行多數人政治
2、不修改"1961憲法"
3、允許非洲人參與政治
4、采取措施結束種族歧視
5、確保南羅德西亞所有種族都支持獨立
英國通過五原則意在維持地區(qū)穩(wěn)定,使白人與黑人達成共存,為英國的撤出營適一個有利的內部環(huán)境,有利于英國在當地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能給美國作作樣子,且保證不會出現羅德西亞黑人一氣之下投蘇,獲得蘇聯支持繼而打造一個南部非洲的紅色碉堡
? ? ??英國的算盤珠子打得響,羅德西亞這邊不可能不清楚,為保持白人農場主和白人移民統治集團的地位,羅德西亞方面在后續(xù)幾輪談判中持強硬態(tài)度,就是吃準了英國人不愿留下收拾爛攤子又不想一走了之放棄對羅德西亞控制力的矛盾心理,談判就此陷入僵局,直到1964年4月,羅德西亞大選后,這場"羅德西亞獨立危機"有了一個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羅德西亞國父
? ? ? 1964年4月,在羅德西亞的首府索爾茲伯里,持續(xù)數日的大選落下帷幕,執(zhí)政黨羅德西亞陣線再次擊敗羅德西亞民族黨(1963年底前稱統一聯邦黨,是中非聯邦和羅德西亞的"執(zhí)政黨")羅德西亞陣線主席伊恩·史密斯(Ian Smith)出任總理

? ? 1919年4月8日,在南羅德西亞小鎮(zhèn)塞盧克韋?,1898年來到此處淘金的蘇格蘭人佐克·史密斯(Jock Smith)迎來了他的幼子,他為這唯一的兒子取名為"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史密斯于1938年開始在南非羅德茲大學攻讀商學士學位,二戰(zhàn)期間,史密斯受殖民政府號召于1941年加入羅德西亞皇家空軍,在皇家空軍中任少尉,1944年,史密斯在意大利波河流域執(zhí)行轟炸任務時被德軍擊落,逃生后受當地抵抗組織掩護于1945年初與美軍會合
? ? ? ?戰(zhàn)后,史密斯回到南非繼續(xù)學業(yè),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塞盧克韋開辦農場,1948年當選立法會議議員,1953年,中非聯邦計劃推出,史密斯因為支持聯邦計劃而加入了中非聯邦第一任總理戈弗雷·赫金斯爵士(Sir Godfrey Huggins)的統一聯邦黨,聯邦成立后史密斯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升遷,于1958年擔任統一聯邦黨黨鞭,1961年末,新任總理韋倫斯基向英國妥協,同意接受《1961年憲法》中規(guī)定的多數人政治,史密斯當即表示退出統一聯邦黨和立法會,他宣稱:"我一生不許有非洲人的政治"
? ? ? 在白人的羅德西亞,與史密斯持相同觀點的人有很多,其中就有羅德西亞農場主,煙草大王利爾福德,利爾福德與當時羅德西亞許多白人農場主一樣,認為400多萬的黑人一但掌權,那些統一聯邦黨的太爺沒事,畢竟統一聯邦黨一直代表的是城市中的大資產階級和金融家,黑人怎么也鬧不到他們頭上,但白人農場主們不一樣,既有舊仇血債,又有分配土地的現實需要,黑人們第一個開刀的就是他們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大批白人農場主紛紛支持史密斯脫離統一聯邦黨后建立的羅德西亞改革黨,有了支持的史密斯開始四處聯絡其它持種族主義的右派政黨,1962年3月,改革黨和自治領黨,羅德西亞協會合并重組為羅德西亞陣線,右派人士,陣線主要組織者溫斯頓·費爾德任黨魁,史密斯任黨主席
1962年12月大選中,羅德西亞陣線這個代表鄉(xiāng)村白人農場主和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的政黨首次擊敗了執(zhí)政黨統一聯邦黨,這是自1923年以來統一聯邦黨的首次失敗,在費爾德的新政府中,史密斯獲得了副總理兼財長的職務,但他顯然不滿足于此
? ? ? 1963年中非聯邦終于走到了盡頭,尼亞薩蘭和北羅德西亞的獨立今南羅德西亞頗為眼紅,然而費爾德政府引發(fā)的羅德西亞危機使黨內失去了對獨立談判和費爾德的信任,1964年4月,史密斯取代費爾德,并在大選中勝選,擔任新任政府總理
? ? ? 史密斯在上臺后開始加速與英國政府談判,先后兩次前往倫敦與英國首相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舉行會談,但拒不承認英國提出的多數人政治,被國內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的霍姆實在沒有心氣與史密斯爭論,談判就此停滯,而史密斯卻認為這是英國的讓步,并向國內宣稱"獨立己近在眼前?。⒂?964年9月開始準備所謂獨立公投,在這時,史密斯的心中開始蘊釀起了一個計劃,那便是繞開英國,直接單方面宣布獨立!
威爾遜與史密斯
???1964年10月,時隔多年,唐寧街11號又再次迎來了一位出身工黨的首相,詹姆士·哈羅德·威爾遜(James Harold Wilson)上任首相伊始便面對著這個隨時準備引爆的羅德西亞危機

? ? ? ?威爾遜不希望羅德西亞在史密斯的統治下成為下一個南非,更不希望羅德西亞投向蘇聯或不結盟運動,讓羅德西亞當局同意五原則后獨立,但又仍保持英聯邦國家身份對英國來說是最好的結果,由此,1964年10月27日,威爾遜政府發(fā)表聲明,威脅史密斯政府如果召開"不符合多數人政治的公投"或"不經與英國協商直接宣布獨立"將"得不到英國政府的承認",并且英國將對其實行"嚴厲的經濟與外交制裁"
? ? ? 威爾遜的這一招的確震攝住了史密斯政府,令其不得不重新評估羅德西亞在英國的全面制裁下是否能保持穩(wěn)定和生存

? ? ?但立法會中的獨立投票是不可能避免的了,1964年11月,羅德西亞立法委員會召開獨立協商會議,并為獨立公投進行初步討論,11月4日羅德西亞所謂"公民投票"結果出爐,在絕大多數黑人無權投票的基礎上,58091票支持獨立,而反對的僅6906票(數據援引自潘興明.中非“白人國家”及其崩潰之原因【J】.世界歷史.1993(06):21-28+127)
? ? ?眼前事態(tài)加速升級,英國于1965年2月派出了由加德納勛爵和埃文·瓊斯領導的代表團再次重申只要羅德西亞同意五原則,英國將全力支持羅德西亞獨立
? ? ? 然而,為了自身統治地位,史密斯政府堅決不同意英國的條件,并于1965年4月公布政府白皮書,說明英國的制裁不會威脅到羅德西亞,反而會重創(chuàng)英國在南部非洲那占海外投資總額四分一的資產,同樣英國也不可能會出兵羅德西亞,總而言之,史密斯政府認為"英國的制裁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 ?白皮書公布后,羅德西亞國內一片歡騰,既然英國不可能干涉,那還等啥?獨立呀!
單方面獨立
? ? ? ? 1965年6月,英國威爾士事務大臣克萊德溫·休斯受遣前往羅德西亞首府索爾茲伯里與史密斯會晤,在會談中,休斯有感于史密斯的頑固,向老領導威爾遜求援,威爾遜深感:"休斯無能,看來我必須出山?。?/p>
? ?? 于是在1965年10月,威爾遜和史密斯在倫敦進行會談,在有關英國投資和制裁問題上兩人談得很愉快,但在有關獨立問題上,史密斯態(tài)度極其堅絕,不論威爾遜說任何平等民主的泛話還是指出1964年11月的公投沒有效力,因為沒有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黑人參與投票,史密斯一口咬死這是羅德西亞的內政,英國無權干涉,五原則也是純扯淡,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 ? ? 10月中旬,威爾遜親赴羅德西亞舉行二次會談,這是威爾遜最后一次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羅德西亞問題,也是為了給以威爾遜不關心"帝國事務"而指責他的保守黨一個交代,在會談中,史密斯再次重申"羅德西亞的事務羅德西亞自己解決,羅德西亞不會在英國強加的1961憲法下走英國希望的憲政道路"這次會談也無功而返
? ? ? ?10月25日,羅德西亞配發(fā)石油供給劵,正式標志著英國失去了所有威脅羅德西亞的手段,羅德西亞單方面獨立進入最后的倒計時
? ? ? 11月5日羅德西亞召開獨立公投,結果與1964年11月公投如出一轍
? ? ??1965年11月11日晨時,威爾遜與史密斯通電話,邀請后者再次來倫敦詳談,史密斯婉拒后徹底切斷了與倫敦的通信,威爾遜之后召開工黨內閣會議,而羅德西亞首席大法官比德爾還正帶著英國的最后提議往返于索爾茲伯里和倫敦之間
? ? ? 上午11點整,羅德西亞正式宣布"單方面獨立"

? ? ? 與史密斯政府的彈冠相慶不同,與《單方面獨立宣言》同時到來的還有英國的暴怒,威爾遜早有預料史密斯的單方面獨立,卻沒想到這一天來的如此之快,英駐羅德西亞總督吉布斯宣布解雇總理史密斯及其政府各部門部長的職務,史密斯的反應則是限期總督和英國專員離開羅德西亞
? ? ? ?羅德西亞白人殖民統治集團的獨立立即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包括美蘇中英等多國在內均發(fā)表了遣責聲明,英國將其識為"南部非洲的叛亂",美國宣稱史密斯政權有違去殖民化的國際共識,蘇聯和中國指責羅德西亞的獨立是殖民者自導自演的一場為維持殖民統治的鬧劇,羅德西亞國內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和其它反史密斯政權的進步黨派一致宣布不承認史密斯政權,并組織武裝力量與史密斯政權分廷抗禮?
? ? ? 然而,除了這些隔空喊話,在史密斯看來國際社會并沒有什么大動作,正當他認為英美不過是口嗨幾句而已,沒什么大不了的時候,他忘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在海嘯來的前一秒,大海都是浪靜風平的
??
反應與對策
? ? ? 1963年,當英國提出獨立五原則時,美國國務院公報支持英國的決策,當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斯蒂文森被問及相關問題時,他回答:"我們相信,英國將全權處理羅德西亞問題,不會使南羅德西亞成為鄰國及非洲大陸安全與和平的威脅",斯蒂芬森大使的回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政府將羅德西亞問題交由英國主導的態(tài)度
? ? ? 但當局勢進一步升級,英國己無法克制史密斯政權明目張膽的搞種族政策,美國深知非洲民族主義的浪潮己愈演愈烈,史密斯政權如果繼續(xù)整些擬人的種族政策勢必要把津民盟(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簡稱)推向蘇聯或不結盟運動一邊,這是美國不愿看到的
? ? ?盡管史密斯試圖打出反蘇的免死金牌,但美國還是在聯合國授權投票中給史密斯政權判了死刑
? ? ? 11月后,聯合國安理會相繼通過216、217號決議,對羅德西亞進行制裁,要求各國停止對白人政權的軍售和石油貿易,然而此時,羅德西亞仍然能通過與其臭味相同的白人南非和葡萄牙安哥拉、莫桑比克屬地獲得物資,在1966年4月9日安理會221號決議授權英國艦隊在莫桑比克海域阻止輸送石油和物資的貨輪前,羅德西亞通過這種方式維持了正常生產生活,并出動了羅德西亞防衛(wèi)軍和來自全球各地的白人雇傭兵向多個津民盟武裝陣地發(fā)起攻擊

? ? ?1966年3月,有了美國的支持,威爾遜政府設立羅德西亞委員會,負責與史密斯政府的會談,展開了一系列被稱為"為對話而對話(Talk about the?talks)"的談判,在9月的英聯邦會議上,威爾遜作出承諾:限期史密斯政府在三個月內通過外交解決,否則將向聯合國申請全面制裁
? ? ? 1966年12月2日,被逼無奈的史密斯在英國"泰戈(tiger)"號巡洋艦上與威爾遜進行會談,英國要求史密斯放棄《單方面獨立宣言》并辭職下臺,由英國組建一個臨時過渡政府完成五原則要求,再舉行公投和大選實現"一個具有廣泛人民基礎的政府",史密斯斷然拒絕,認為接受等同于投降,但史密斯也做出了讓步,將白人A類選區(qū)和黑人B類選區(qū)寫入憲法并增加B類選區(qū)席位,同時允許成立皇家專門調查組對羅德西亞的種族歧視問題進行調查
? ? 但在最后的簽字階段,史密斯又表示自己沒有權利繞開立法會簽署協議,聲稱自己要回索爾茲伯里才能給出答復,威爾遜十分惱火卻也只能讓其回羅德西亞
? ? ? 待史密斯回到索爾茲伯里后立即翻臉不認人,先是要求延長答復期限,之后聲稱自己從未與威爾遜達成協議,最終協議被羅德西亞內閣會議一致否決了
? ? ? 英國大為惱火,英帝國雖日薄西山,也一個小小羅德西亞三番五次欺騙帝國,威爾遜政府的外交大臣喬治·布朗前往聯合國要求聯合國進行打擊,同時在英聯邦內申請了強制性制裁措施,同時宣布:英國不會承認任何非多數人政治的國家,并聲明只有當羅德西亞出現實質性轉變,英國才會考慮承認羅德西亞
? ? ? ? 在1966~1968年的兩年時間里,美國一直在各個方面支持英國對羅政策,林登·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政府秉承自肯尼迪時代一貫的非洲政策,即"打造一個非洲人的非洲,一個去殖民化的非洲,一個安全,和平,穩(wěn)定并服務于美國在非利益的非洲"

? ? ? 在1967年12月30日-1968年1月11 日的非洲統一組織會議上,約翰遜的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Hubert Horatio Humphrey)向與會各國許諾"美國決不會支持白人羅德西亞政府",對于美國來說,以英國為指導處理羅德西亞問題,既可以保證羅德西亞留在西方陣營,也避免英美在羅德西亞問題上產生分歧
? ? ? ? 在這一基礎上,對于1968年的聯大2383號決議要求英國用武力解決羅德西亞問題,美國投下反對票,并呼吁各國理性對待羅德西亞問題,英國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再次嘗試外交解決
? ? ? ?1968年10月9-12日,英羅領導人再次在"無畏"號軍艦上召開會議,威爾遜在會議舉行前就承認,不會對羅德西亞獨立合法化附加懲罰性的條件,但史密斯政權必須堅守五原則中的第二條(即不修改有利于英國的1961憲法),英國不承認未能實現多數統治且憲法修正案缺乏外部司法審查的殖民地獨立,史密斯勉強同意刑事案件能上訴至英國樞密院,?但憲法修正案則不行,因為這不僅侵犯了羅得西亞的立法主權,還為黑人議員否決修正案提供了保證
? ? ? 這一次"無畏"號會談后,威爾遜政府將羅德西亞問題列為次要事項,這樣的轉變或許與聯合國的全面制裁下英國不再好與羅德西亞單方面達成協議有關
? ? ? 但這并不意味著英美放棄了打擊羅德西亞,1968年12月,英美共同組織了"贊比亞空運"
? ? ? 初時,贊比亞的銅礦一個重要出口國正是羅德西亞,且贊比亞的石油主要來源也是羅德西亞,這樣的形勢使贊比亞存在支持史密斯政權的可能性,為了在羅德西亞周邊孤立史密斯政權,英美極力游說贊比亞的卡翁達,讓其拒絕承認羅德西亞并投入制裁,作為補償自12月19日贊比亞加入制裁且被羅德西亞切斷石油運輸線后,英美出動百架計次的運輸機,共同為贊比亞提供了3000噸石油,維持了贊比亞近一年的生產和生活
? ? ? 同時,英美還極力推動了進行強制制裁的聯大253號決議,宣布羅德西亞白人政權構成了"對區(qū)域和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執(zhí)行了聯合國第一次強制性制裁
? ? ? 這一切都向史密斯政府傳遞一個信息:與英美直接對抗勢必遭到巨大的打擊
?
初入70年代
? ? ? ?羅德西亞在內戰(zhàn)和制裁中走入了70年代,盡管內憂外困,史密斯政府仍然數年如一年的惡心英國人,1970年3月2日,經過史密斯集團多月的籌劃,宣布退出英聯邦,改制為共和國,定國名為"羅德西亞共和國",此時的英國首相是保守黨人士愛德華·希思(Edward Richard George Heath)希思對于遠在南非的羅德西亞遠沒有威爾遜上心,而且從事際上說,當羅德西亞驅逐英國專員和英國通過制裁令撤回使館時,羅德西亞已與上千公里外的聯合王國沒有什么關系了,希思沒有表示出過多的反應,史密斯收到的譴責已經堆積如山了,多一張不多
? ? ? ?對于羅德西亞白人,這場史密斯政府自做主張的共和戲是不亞于1965年11月單方面獨立的,在他們心中這就是"羅德西亞的新生"

? ? ? 在改制為共和國的同時,為安撫國內的溫和派白人和拉攏溫和派黑人,史密斯通過了1970年憲法,將"多數人民主"和"黑人平權"幾個最大的政治呼聲通過“黑人與白人享有同等伙伴關系”的想法巧妙的掩蓋了羅德西亞實際上推行的種族政策,史密斯政府的口頭支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不少溫和黑人和黑皮白心的山竹人(大多數是地方部族分子,因不滿津民盟等左派武裝的活動,看到史密斯1970憲法的“黑人與白人享有同等伙伴關系”固而支持白人政府)
? ? ?在大批山竹人中有一位山竹人與其他人不一樣,其他山竹人不能說有多信任史密斯,都是秉承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與白人政府合作的,而這位來自衛(wèi)理公會的埃布爾·滕德卡伊·穆佐雷瓦(Abel Tendekayi Muzorewa)主教,似乎是真的希望黑人與白人通過和平合作的方式共存

? ? ?1971年史密斯政府迎來三豐收,一是軍事上的勝利,自1966年羅德西亞黑人在津民盟領導下開展武裝斗爭以來,就受到了贊比亞人民和卡翁達總統的支持,抵抗組織通過游擊戰(zhàn)的方式來往與羅贊邊境之間,讓防衛(wèi)軍疲于奔命,極大鼓舞了非洲人民反抗白人殖民統治集團的信心,在一連串的失敗下,史密斯政府于1970年底設立軍事封鎖線,在羅贊邊境贊比亞河每隔30公里設置一個3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當游擊隊游走在邊境時,轄區(qū)內的快速反應部隊便會出動打擊游擊隊,在這種"囚籠政策"下,缺少訓練和組織力的游擊隊經常被打散,然后被反續(xù)的黑人偽軍(1970年史密斯政府為緩解民員緊張設置的非洲人協防軍,初期由志愿者組成,1977年初后改為強制征兵)挨個消滅

游擊隊在羅德西亞的打擊下被迫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斗爭,通過對游擊隊的慘酷鎮(zhèn)壓,大量中間派黑人倒向了白人政府,這也就引出了史密斯政府在1971年的第二個來自內政上的勝利
? ? ? 1971年3月,溫和派的穆佐雷瓦與其它一些溫和主義和部族人士在索爾茲伯里簽定協議,將零散的溫和黑人組織合并為"非洲人全國委員會"(ANC),在非全委成立的過程中,經??梢钥匆娪惺访芩沟娜嗽趶闹杏巫撸_德西亞陣線雖不允許黑人加入,但也是樂意與像非全委這樣的山竹人政黨合作的,因此,史密斯政府給予了非全委以合法地位,在羅德西亞后來的歷史中,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
? ? ? 第三大勝利是外交的成就,1972年4月英國首相希思利用"穿梭外交"從莫桑比克到達索爾茲伯里與史密斯會晤,希思一改威爾遜政府的強硬態(tài)度,做出了巨大讓步來解決自1965年單方面宣布獨立以來的羅德西亞問題,英國建議黑人在立法會的代表議席不應按黑人納稅比例劃分(1970憲法和威爾遜在1969年提出的過渡政府草案中均有此設想),而是要按黑人在大選的投票人數來劃分,至于黑人和白人雙方的議席也不應設下相等的上限,可是,有關教育及財富的資格限制仍然保留一段時期,使黑人在投票名冊內始終占小數,史密斯一直認為工黨站在黑人一邊,而保守黨則是一直與"文明人"站在一起,對于保守黨政府的讓步史密斯十分滿意,史密斯認為"讓激進的歧視在有道理和合理的情況下得以維持"故而表示接受,僅管大量非洲人指出了提案是"英國政府與羅德西亞人聯合在憲制上強奸非洲人"然而,對于羅德西亞白人政府來說這真可是一個勝利
? ? ? 1971年是羅德西亞最光明的頂點,但到了頂峰后,前路便是灰暗且危陡的下坡路
? ? ?
游擊戰(zhàn)爭
? ? ? 1972年,英國在與美國協商后撤回了此前才提出的草案,轉而再次要求史密斯下臺,史密斯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始做俑者,其無后乎"上次誆了威爾遜,這次自己也被下套了,羅德西亞再一次被東西方和不結盟運動集體拉黑
? ? ? 很快,在英國這一反悔的作用下,由津民盟牽頭,多支游擊隊一瞬之間冒了出來在贊比亞邊境向防衛(wèi)薄弱的白人農場發(fā)動突襲,等羅德西亞軍隊來掃蕩時,游擊隊又撤回了根據地
? ? ? 本來志得意滿的史密斯立馬又被黑人們一腳踹進了坑里,多個溫和派黑人組織宣布與史密斯政府脫離關系,1972年中,史密斯在聽聞邊境一些馬紹納人部落與黑人游擊隊暗中合作密切,直接宣布延長自1969年全面制裁以來的國家戒嚴,徹底在國內執(zhí)行他的白人專制統治

? ? ? 1972年12月,贊比亞的津人盟武裝和莫桑比克的津民盟武裝聯合在多個方向聯合向羅德西亞軍陣地發(fā)起攻勢,攻勢規(guī)模不大,但卻在多個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建設了根據地,1973年后,兩支游擊隊武裝已發(fā)展了2萬余人,在東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多個地區(qū)建立了根據地,羅德西亞軍隊雖龜縮于城市中,但武器裝備的全面輾壓還是使游擊隊在多次圍剿中損失慘重
? ? ? 1973年史密斯政府轉變了打擊方式,從設置快反部隊圍堵游擊隊變成了集中優(yōu)勢兵力在游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區(qū)發(fā)動大規(guī)模掃蕩和種族滅絕政策,待游擊隊組織恢復后再次給予打擊,不要求全殲游擊隊,只求給予游擊隊最大的殺傷

? ? ? 1974-1975年,史密斯政府連續(xù)獲得兩個噩耗,一是1974年葡萄牙郁金香革命后,左翼政黨上臺,并拒絕了史密斯政府進入葡萄牙莫桑比牙屬地內圍剿津民盟(主要原因還是9月7日后莫葡簽定確定莫桑比克準獨立的《盧薩卡協議》,莫桑比克黑人大力支持津民盟并強烈要求葡萄牙新政府與羅德西亞斷絕合作),如果說第一個勉強可以接受只不過是羅德西亞又多了近千公里的戰(zhàn)線的話,第二個噩耗就是對史密斯政權的當頭一棒
? ? ?1974年,種族主義者,南非總理巴爾薩澤·約翰內斯·沃斯特在一次會議中提出將不再支持羅德西亞單方面獨立,之后,這一設想變?yōu)楝F實,南非政府正式宣布放棄支持羅德西亞單方面獨立,一并提出史密斯下臺以"解決困擾南部非洲人民多年的羅德西亞問題"

? ? ? 南非拉黑羅德西亞后,史密斯政權徹底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孤兒,同時使羅德西亞失去了軍事支持,南非用羅德西亞獲得了向英美表忠心的投名狀,而羅德西亞再次陷入了外交困境中
? ? ? 1974年,史密斯當局以"陰謀罪"和"叛國罪"查封了多家反種族主義媒體,并宣布全國戒嚴狀態(tài)將持續(xù)至1977年
? ? ? ?1975年6月,莫桑比克完成獨立議程,正式形成了對羅德西亞的封鎖,這一事件的影響是明顯的,1975年后,羅德西亞經濟持續(xù)走低,軍力也從萬余人的武裝力量被裁減為九千至八千人,羅德西亞改造的作對地支援的C17出擊架次也從日出擊7架次變?yōu)橐恢軋?zhí)行一至兩次掃蕩行動
? ? ? 在莫桑比克、贊比亞的直接支持和中蘇的間接支持下津民盟和津人盟的武裝力量在莫桑比克和贊比亞境內整合

? ? ?1976年4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杰拉德·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指示國務卿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領導他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評估南部非洲問題(主要是羅德西亞、南非、安哥拉、納米比亞)

4月23日,基辛格以穿梭外交的形式出訪南部非洲各國,4月27日,基辛格在盧薩卡發(fā)表演講,著重強調了美國對羅德西亞的政策"美國以道義原則、國際法和世界和平的名義支持南部非洲的自決、多數人統治、平等權利和人的尊嚴"為此他提出解決問題的"十點計劃"或稱"基辛格方案",但實際上,基辛格旨在通過南部非洲問題和平解決以提升美國影響力,從而遏制蘇聯在南部非洲的擴張
在基辛格的壓力下,南非總理沃斯特再次要求史密斯接受多數人政治,史密斯卻還試圖延長"臨時狀態(tài)"并保持羅德西亞陣線的執(zhí)政地位
但當1976年10月,穆加貝的津民盟和恩科莫的津人盟統合為津巴布韋愛國陣線的消息傳到索爾茲伯里時,立即引得羅德西亞朝野震動
10月28日,由南非牽頭,英美暗中斡旋,愛國陣線與史密斯政權在日內瓦舉行談判
史密斯政府在日內瓦談判中仍然故作出一幅毫不在意的恣態(tài),對于愛國陣線提出的多項有關舉行民族公投和平權政策的提案置若罔聞,仍舊或明或暗的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并威脅愛國陣線一切談判前提應是羅德西亞陣線在新政府中繼續(xù)保持執(zhí)政地位
日內瓦會議就此不歡而散,基辛格的方案也未給羅德西亞帶來和平與統一
?
過渡政府時期
? ? ?愛國陣線的壯大使史密斯政府的軍事壓力陡增,進入1977年后,前線大規(guī)模的掃蕩使兵員數量短缺,史密斯政府開始在鄉(xiāng)村地帶大拉壯丁,并在支持史密斯的一些部族中強征民兵

1977年5月30日,羅德西亞軍隊向莫桑比克境內的愛國陣線武裝發(fā)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阿茲臺克行動"羅德西亞軍隊出動500余人的傘兵突擊隊(史密斯政府稱之為特別空勤部隊SAS),通過C-47運輸機向愛國陣線營地發(fā)起攻擊,

戰(zhàn)斗中32 名游擊戰(zhàn)士犧牲,當地莫桑比克人民也被羅德西亞軍隊屠殺
? ? 羅德西亞的軍事行動激起了軒然大波,1977年6月30日,莫桑比克政治委員會常務委員馬塞利諾·桑托斯在安理會控訴羅德西亞軍隊的暴行,安理會通過411號決議,要求"英國作為管理國有責任對南羅德西亞非法政權對他國的非法入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終結南羅德西亞非法政權"同時該決議還呼吁世界各國繼續(xù)維持對羅德西亞的封鎖,并強烈譴責了通過民間渠道仍向史密斯政府運輸物資的南非白人政府
"阿茲臺克"行動的負作用是明顯的,莫桑比克加大了對愛國陣線的支持,游擊隊的回擊越發(fā)迅猛,8月6日,游擊隊在索爾茲伯里引發(fā)爆炸,殖民當局強調此為恐怖襲擊,而愛國陣線聲稱此為對史密斯政府入侵莫桑比克的回應,11月23-25日,羅德西亞防衛(wèi)軍再次組織了對羅莫邊境的圍剿,這場針對邊境愛國陣線營地的"流浪者"行動取得了"巨大勝利",白人軍隊用黑人游擊戰(zhàn)士的鮮血裝點自己的勝利
? ? ?進入1978年,戰(zhàn)爭雙方已經殺紅了眼,一邊南非、羅德西亞、納米比亞南非駐軍狼狽為奸,共同組織了聯合空軍司令部,對愛國陣線的多處營地進行轟炸,另一邊愛國陣線也將恐怖襲擊作為對白人的報復,1978年9月3日,愛國陣線用薩姆-7型導彈擊落了羅德西亞航空的"子爵"號客機,機上乘客僅8人幸存
羅德西亞局勢一天天升級,英美并不愿看見羅德西亞變成下一個安哥拉(內戰(zhàn)后投靠蘇聯),加快呼吁各方繼續(xù)談判,但自日內瓦會議不歡而散后,愛國陣線一直拒絕與史密斯政府坐下來好好聊,倒是對用槍桿子把史密斯打跑的興趣更大
而史密斯方面在1978-1979年的幾次大規(guī)模行動中已經成了全世界人人喊打的非法政權了,各國不僅人身攻擊史密斯是"南部非洲的納粹",對于執(zhí)羅德西亞護照的旅客直接拒絕入境,史密斯政府的合法性已經到了歷史最低點
在這種情況下,穆雷索瓦的山竹人組織"非洲人全國委員會"進入了史密斯政府的目光中
早在1978年2月,在英美的支持下,史密斯政府與穆雷索瓦的非全委,變節(jié)的西索爾,聯合人民組織的領導者奇勞酋長在索爾茲伯里召開會議,為了防止愛國陣線執(zhí)政,四方于3月3日簽署"內部解決"的協議,3月11日,史密斯在眾人擁簇下,正式宣布成立"過渡政府"其就任總理

1978年10月,史密斯訪美,在與美國國務卿萬斯的會談中,史密斯虛情假意的承諾會召開選舉,制定憲法
而到了1979年,隨著國際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史密斯政府又開始打起了另一個算盤
1979年4月,史密斯宣稱根據1978年內部解決協議,制定新憲法,并隨即召開偽選舉,一切發(fā)展的極為迅速,5月,根據選舉結果,獲五十一席的非全委獲勝,而穆雷索瓦宣誓就任新一任總理,并改國號為"津巴布韋羅德西亞聯邦"
形式上,聯邦成為了一個黑人白人團結的共和國,但實際上,這不過是穆雷索瓦的一廂情愿,不過是史密斯的緩兵之計,名義上,民族平等,但實際上,在內政,外交,司法,選舉多個方面,白人都具絕對地位,史密斯本人還擔任此政府的"不管部長"(集內政,司法大權于一身)
萬幸的是,津巴布韋人民早看出了穆雷索瓦-史密斯政府的反動本質,愛國陣線宣布"聯邦不存在合法性,要求穆雷索瓦政府放棄抵抗,召開真正廣泛的選舉"
史密斯的計劃是失敗的,而他所締造的所謂的這個聯邦,自然也是短命可悲的
?
《蘭開斯特大廈協定》
? ? ?1979年,英國迎來了它的新一位掌舵人,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Hilda Thatcher)這位集狂熱與冷靜,執(zhí)著與靈活,堅定與自信的鐵娘子還未踐行她的"偉業(yè)",便先將目光注意到了羅德西亞

? ??5月份其上臺伊始,便宣布英國準備接受"內部解決"并承認穆雷索瓦政府,這也意味著英美在羅德西亞問題上產生分歧,卡特政府在羅德西亞問題上舉棋不定,但最終卡特還是選擇否定"內部解決"的合法性,6月7日,卡特在演講中宣布"經過認真的考慮,我決定繼續(xù)對津巴布韋-羅德西亞實施制裁。這是因為,首先,我絕對相信,美國最好的利益不是取消制裁,其次,我同樣相信津巴布韋人民最好利益應該是限制那些以利用南部非洲形勢來進行的外來干涉。……我認為我的決定符合這兩條要求。”?后世一般認為卡特的決定是基于團結非洲國家和愛國陣線為目的的,這也是為了防止蘇聯借機擴大對愛國陣線的支持,甚至是直接出兵,卡特自然不希望看到蘇聯在南部非洲攻城掠地,發(fā)表此宣言也是有原因可尋的
? ? ?1979年6月以來,愛國陣線與穆雷索瓦政府的戰(zhàn)爭陷入僵局,雙方都呈現出疲態(tài)
? ? ??8月1日,英聯邦會議在盧薩卡召開,與會的坦桑尼亞尼雷爾呼吁羅德西亞重新制定憲法,舉行國際監(jiān)督下選舉及所有黨派的談判。撒切爾與尼雷爾達成共識:制定新憲法、由英國監(jiān)督的選舉、選舉期間?;?。在卡靈頓勛爵的努力下,各方同意前往倫敦談判
? ? ?8月6日,撒切爾邀請穆佐雷瓦政府和愛國陣線前往倫敦參加會議。9月10日會議在倫敦蘭開斯特大廈(Lancaster House)召開
? ??撒切爾一直希望由英國主導羅德西亞問題,無論是5月宣布將接受內部解決還是8月在盧薩卡會議明確提出內部解決"在一些重要方面是存在重大問題的"并表示英國希望謀求一項"英聯邦和整個國際社會都認同并為羅德西亞及其鄰國人民提供和平前景的解決辦法"都是基于這一目的,而美國也樂意讓英國出這個風頭,因此在接下來的蘭開斯特會議中一直從旁協助
? ? 無論如何,愛國陣線與白人政府現已坐在一張談判桌前,開始為羅德西亞問題的最后解決進行談判,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不可能是英美帝國主義賜予的,而是13年來,津巴布韋人民斗爭所取得的
? ? ?蘭開斯特會議的第一階段主要討論制訂羅德西亞獨立憲法問題,與會各方同意在津巴布韋組成一個有一百個議席的議會,其中八十名議員由普選產生,二十名在白人選民中選出,但白人在議會中不再擁有否決權,國家實行立憲總統和執(zhí)行總理內閣制
? ? ?第二階段討論走向獨立的過渡期安排問題。與會各方同意過渡期為兩個月。過渡期間,穆佐雷瓦現“‘政府”停止工作,由英國任命一位具有行政和立法權力的總督負責行使政府的職權,并在英國當局和英聯邦觀察員的監(jiān)督下舉行自由和公正的大選,產生獨立后的新政府
? ? ??關于羅得西亞當局同愛國陣線之間?;饐栴}的討論是會議的最后階段。與會各方達成的原則協議包括如下內容 英國通知南非當局,羅德西亞“在英國總督行使權力時期不容外來干涉” 由肯尼亞、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斐濟五國組成一支近一千二百人的維持和平部隊,以便有效地控制當局的空軍和執(zhí)行全面的監(jiān)督任務,關于停火期間愛國陣線和羅德西亞當局的部隊脫離接觸等具體問題,將推遲到停火執(zhí)行階段時進一步談判
解決
? ? ? 雖有明確的階段,但談判仍然艱苦,在關于收回白人農場土地的問題時,愛國陣線拒絕給予白人特權,要求白人土地無償收回國有,在白人公民權問題上,穆雷索瓦政府幾番退會以威脅愛國陣線讓步,最后有關軍隊的談判則更為艱難,穆雷索瓦政府要求愛國陣線放下武器,接受政府指揮,而愛國陣線也反過來要求當局軍隊解除武裝,談判幾次陷入僵局,最后,在一次幾位領導人的秘密會談后,英國作出了讓步,給出了折中方案,給予兩支軍隊以平等地位,并將空軍移交愛國陣線
在會談中,史密斯及其黨羽數次破壞談判,堅持擁護種族隔離制度,并且賊心不死,指使SAS入侵肯尼亞,卻遭肯尼亞軍隊迎頭痛擊
但史密斯等跳梁小丑的胡攪蠻纏無法阻止會談的成功,1979年12月12日,《蘭開斯特大廈協定》簽署,16日,卡特宣布停止自1967年以來的制裁令,持續(xù)十數年的羅德西亞內戰(zhàn)基本結束
?
尾聲
? ? ? ?1980年2月,津巴布韋議會召開選舉,這是自1923年以來首次有廣大黑人參與的選舉,結果毫無懸念,穆加貝和他的津巴布韋愛國陣線取得了勝利,穆加貝宣誓就職臨時政府總理,1980年8月,羅德西亞停止存在,愛國陣線宣布成立獨立的津巴布韋共和國,結束了白人政權羅德西亞14年的統治,新政府履行了《蘭開斯特大廈協定》并驅逐了史密斯及一幫種族主義者,這個曾經的"羅德西亞國父"最終在南非渡過余生,獨立后的津巴布韋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繁榮,卻在失敗的土改后陷入了惡性通貨膨脹中,最終經濟完全崩潰,那個在中文互聯網上流傳甚廣的笑話"津巴布韋幣" 原因也來于此,不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完)
?

參考文獻資料
百度百科
維基百科
黃學淵.美國卡特政府的南羅得西亞政策研究(1977-1980)【D】.江西師范大學.2020(12)
李英杰.英國工黨威爾遜政府與南羅得西亞單方面“獨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74-78
李春放.論南羅得西亞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原因【J】.世界歷史.1991(03):58-67+127
陳贊威.南羅得西亞白人政權片面“獨立”的真相【J】.世界知識.1965(22):9-11
金文.南羅得西亞的“憲法”【J】.世界知識.1965(22):30-31
秦殿杰,姜顯明.羅得西亞制憲會議前后【J】.世界知識.1980(01):14-16
畢元輝.將冷戰(zhàn)與非殖民化相連接【D】.東北師范大學.2014(12)
止戈.“中非聯邦”的始末【J】.世界知識.1965(22):31
潘興明.中非“白人國家”及其崩潰之原因【J】.世界歷史.1993(06):21-28+127
王慶.極端種族主義分子史密斯【J】.世界知識.1965(22):24
陳贊威.動蕩中的南部非洲【J】.世界知識.1979(14):3-6
(資料過多,且來源復雜,如若缺失或侵權,我會自行刪除本文)
后記
非專業(yè)科普,難免有錯誤,望指正,本文一切觀點立場與中國政府立場一致,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65(14):239-240,也自行刪除不適宜內容,望審核朋友不必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