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節(jié)(Dragon Boat Festival),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1],是
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及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
,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2008年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
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
端午節(jié)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民間傳說端午節(jié)尚
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的說法
,但最廣為流傳是紀念
屈原
,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楚國人不舍賢臣屈原,
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魚分食,人們自發(fā)蕩舟江河以驅散魚群,或投米團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
。后來這個風俗流傳下來,逐漸發(fā)展成為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端午習俗??垂?jié)日由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倍耍艥h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墩f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jié)”?!堆嗑q時記》:“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shù)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fā)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jù)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最后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和家里人一起吃粽子。 素材和文字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