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河西之戰(zhàn)秦國擊敗魏國,為何沒能擴大戰(zhàn)果?
河西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qū))地區(qū)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前后反復交戰(zhàn)數(shù)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恰逢魏國精銳喪失殆盡,國力大損,最終秦國收復河西之地。不過,在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則牢牢占據(jù)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并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圍繞著河西之地,秦國和魏國先后進行了五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

在第一次河西之戰(zhàn)的時候,魏國因為國力上的強大,得以奪取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之地。在第二次河西之戰(zhàn)中,秦國調集50萬大軍反擊魏國,卻被吳起率領的5萬魏武卒擊敗,這導致秦國元氣大傷。但是,秦國并沒有放棄對河西之地的爭奪。到了秦獻公這位君主在位時,秦國在國力恢復之后,又發(fā)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
一
首先,就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來說。公元前385年,秦獻公即位。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元年),秦獻公廢除自秦武公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同年滅西戎狄族,設立狄道縣。公元前379年(秦獻公六年),秦獻公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qū)改建為縣,由秦國君主直接掌握,派官吏進行管理。在縣制得到廣泛推行之后,秦獻公的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強。

對此,在筆者看來,秦獻公所推行的變法,不僅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也為商鞅變法的實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十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閑時進行作戰(zhàn)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國實行連坐,是由商鞅變法所推行的。但是,實際上,早在秦孝公和商鞅之前,秦獻公就已經采用了類似的策略。
基于此,在秦國的國力得到增強之后,秦獻公自然將目光聚焦到了河西之地,因為只有奪回河西之地,秦國才能東出中原。公元前366年,魏國在武城(今陜西華縣東)筑城,被秦國擊敗。接著秦國在洛陰一帶打敗了魏國、韓國組成的聯(lián)軍。彼時,魏國在位的君主是魏惠王,而就曾經訓練魏武卒的吳起,已經離開魏國,投奔到了楚國(也即魏國出現(xiàn)了人才流失的)問題。對于魏惠王這位君主,將重心放到了中原之地,比如魏國的都城,已經從安邑遷移到了大量,再比如魏國和齊國之間,就圍繞著中原霸主的寶座,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魏惠王的種種舉動,導致魏國在河西之地的實力越來越薄弱,這也是秦獻公可以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二
到了公元前364年,秦國將領章蟜領軍越過黃河,攻入魏國的河東,在石門(今山西運城縣西南)大敗魏軍,并斬首6萬魏軍,魏國在趙國的支援下,秦國才退兵。這時,周顯王派人向秦國祝賀。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省翼城縣南)北岸與韓、趙聯(lián)軍大戰(zhàn)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陜西省韓城市南)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占領繁龐城(今陜西省韓城市東南)。同年,秦獻公去世。由此,在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中,秦國擊敗了魏國,并攻占了部分河西之地的城池。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魏國當時正在韓國、趙國作戰(zhàn)。

根據(jù)《戰(zhàn)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62年,魏國大將公叔痤在澮水北岸大勝韓趙聯(lián)軍,生擒趙國大將樂祚。魏惠王賞他百萬畝田,公叔痤推辭,說過去是吳起的教導,現(xiàn)在是部下巴寧、爨襄之功。于是巴寧、爨襄獲賞十萬畝,吳起的后代獲賞二十萬畝,公叔痤獲賞四十萬畝。
三
在戰(zhàn)國時期,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都出自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因為這一關系,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經常聯(lián)合行動。不過,因為利益上的沖突,這三個諸侯國也曾多次互相攻伐。在公元前362年的時候,魏國既然要和韓國、趙國作戰(zhàn),這意味著魏國大軍的主力,需要放到中原之地。在此基礎上,魏國在河西之地的兵力自然相對較少了。而這,無疑是秦獻公派遣大軍進攻魏國河西之地的重要原因。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是在魏國與韓趙兩國澮之戰(zhàn)同年,而且有理由相信秦國此次對魏國河西發(fā)起的總攻是與韓趙對魏國的進攻相契合的,至少是一次“趁人之?!钡囊u擊。雖然戰(zhàn)局上取得了勝利,逼迫魏國割讓繁龐等城池,俘虜魏相公叔痤和魏太子,但因為澮北之戰(zhàn)魏國取得勝利,韓趙重新對魏國屈服,并且?guī)椭簢鴮η貒垂?,秦國不得不停下了腳步。當然,更為關鍵的原因是秦獻公在公元前362年去世了。
根據(jù)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62年,因為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秦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將公叔痤放回魏國。也是在這一年,秦獻公去世,沒能實現(xiàn)奪回河西之地的目標。在秦獻公去世后,秦孝公還比較年輕,缺乏經驗。對此,在筆者看來,秦孝公剛剛即位,當務之急顯然不會是擴大戰(zhàn)果,而是穩(wěn)固自己的君主之位,避免君主更替所引發(fā)的內亂。在此基礎上,秦國和魏國暫時握手言和,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
最后,在筆者看來,在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中,雖然秦國沒能進一步擴大戰(zhàn)果,但是,秦國至少保住了勝利果實。后來,魏國在河西修筑長城,少梁、繁龐都在長城之,這意味著少梁、繁龐等城池,已經被秦國大軍牢牢占據(jù)了。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并立。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山東六國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戰(zhàn)國六雄中,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占有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地區(qū),從鄭縣(今陜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筑長城。楚國自漢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因此,不管是魏國還是楚國,都對秦國造成了比較直接的威脅。在此基礎上,秦孝公求賢若渴,啟用商鞅推行了變法。

綜上,在第三次河西之戰(zhàn)后,秦孝公開始變法,無暇對外征戰(zhàn),給了魏國鞏固河西的時間,魏國趁機在河西修筑長城,使得秦孝公初期秦國一直沒有辦法再對河西全面進攻,一直到再一次河西之戰(zhàn),商鞅通過詐取公子卬才攻破魏國的河西防線。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閱讀更多文章,請關注首發(fā)公眾號:【鑒史悟道】
和20萬歷史愛好者共同研讀《資治通鑒》,學點通鑒智慧,少走十年彎路!
資治通鑒:河西之戰(zhàn)秦國擊敗魏國,為何沒能擴大戰(zhàn)果?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