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之高山仰止
按:《詩說中國》是首部以古詩及注論形式總結(jié)和致敬中華民族眾多圣賢豪杰的著作,是為了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xùn),用古詩概括、歌詠中華民族歷代圣賢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風貌,融文史哲于一體,顯精氣神于一言,唯愿廣大青少年通過誦讀后烙印于心,得圣賢精神滋養(yǎng)、貫通中華文脈、鼓舞華夏兒女大步前行,慎終追遠以繼往開來,與古今賢哲一道,為推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貢獻力量。此詩由國畫家孫持雄繪制《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正襟危坐》詩意圖。本文選自廖彬宇先生《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義三百圖》,由著名文化學(xué)者張紅星教授注解。全書365篇內(nèi)容將陸續(xù)發(fā)布,每幅圖之命名均為相關(guān)成語。
癸巳歲尊經(jīng)征圣集古瞻孔子像吟
龍馬圖猶在,宋·章云心
周游布典墳。唐·蘇拯
游遍七十國,唐·蘇拯
不令遇一君。唐·蘇拯
奇文雖可貴,宋·陸游
長嘆何足云。南北朝·沈約
誰為堯舜徒,宋·王安石
兩楹夢奠殷。清·弘歷
蕩蕩東家丘,宋·薛季宣
歿世議方存,唐·張詁
萬古長不滅,宋·魏了翁
天豈喪斯文。宋·陳師道
十五志于學(xué),宋·朱熹
昭事極精純。宋·胡宿
禮樂湮淪久,宋·周紫
幽獨自傷神。宋·左緯
丈夫志四海,魏晉·曹植
昂藏九尺身。宋·劉克莊
端居事探討,明·蔡叆
匡扶系國鈞。明·曾仕鑒
道濟三千子,宋·蘇軾
正意敘彝倫。唐·李中
君子秉大道,明·楊起元
絕糧誠苦辛。明·黃省曾
樂天知有命,明·歐大任
憂道不憂貧。魏晉·陶潛
行行向不惑,魏晉·陶潛
勢屈道則伸。宋·劉敞
立德而立言, 清·魏裔介
適中乃彬彬。明·宋濂
五十以學(xué)易,先秦·孔子
風云氣象新。元·耶律鑄
孔子固大圣,宋·呂本中
不止能親民。清·毛奇齡
六經(jīng)如日月,宋·丘葵
群星拱北辰。清·弘歷
惟君當厥任,元·楊翮
大地免沉淪。宋·朱翌
杏壇花正落,唐·王績
文字日生塵。唐·劉長卿
竟失帝王師,明·鄭善夫
千歲無麒麟。宋·王安石
稽首瞻遺像,明·鄧雅
潸然淚滿巾。宋·李廌
舉頭天外望,宋·陸九淵
無我這般人。宋·陸九淵
韓天佳教授賞析:
這首詩集中了幾十位古人的詩句,本來是在不同場合描述不同對象的。經(jīng)過作者匠心獨運,竟然珠聯(lián)璧合,嚴絲合縫,令人懷疑是用西方最新發(fā)明的作文機器或考試機器ChatGPT合成的。
但是本詩作于十年前,當時還沒有眼下這種馬斯克式的先進武器。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作者是靠博覽群書、博聞強記的功夫,才能搜尋古今佳句,合成一首“神作”。
“龍馬圖猶在(宋·章云心)周游布典墳。(唐·蘇拯)”首聯(lián)概括了孔子的歷史功績??鬃幼畲蟮墓冢褪菍⑾纳讨艿奈幕蟪?,創(chuàng)立了儒家文化。雖然生當亂世,眼見優(yōu)秀遺產(chǎn)散失,他自強不息,胸懷大志,為后人保存了珍貴的精神財富。我想作者本人,生長于泥沙俱下的“文化熱”浪潮之中,冷眼旁觀一場場文化鬧劇,也會動心忍性,立志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游遍七十國,(唐·蘇拯)不令遇一君。(唐·蘇拯)”繼續(xù)描寫孔子艱辛的一生??鬃又苡瘟袊紫仍从谠隰攪牟坏弥?。齊人饋女樂,魯國君臣玩物喪志,不理朝政,有司荒疏,漏發(fā)酢肉,可以看作孔子出游的直接動因。而魯國三桓專權(quán),政治混亂,則是孔子出游的基本原因。本詩到此為止只有四句,卻已經(jīng)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三句詩。說明蘇拯的原詩甚得彬宇先生之意,足以表達對于孔子身世的同情與敬仰。而“不令遇一君”的慘痛現(xiàn)實,也說明了列國君主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現(xiàn)狀。
“奇文雖可貴,(宋·陸游)長嘆何足云。(南北朝·沈約)”孔子不同于今之教授,首先出版教材,然后照本宣科。以今逆古,編排校對、印刷裝訂,發(fā)行之日,事過境遷。西人曾云:“理論灰色,生活常青?!笨鬃訋ьI(lǐng)弟子周游列國,針對現(xiàn)實進行教學(xué),使得弟子學(xué)到運用儒家理論觀察分析處理現(xiàn)實問題的實操能力。而弟子現(xiàn)場記錄的《論語》,則是將理論與人生有機結(jié)合的千古奇文。當然,由于“不令遇一君”,《論語》中也幾次記載了夫子的喟然長嘆。這不是屈大夫“長太息以掩涕兮,愛民生之多艱”和杜子美“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的嘆息。文學(xué)家的悲天憫人,主要是憐憫生民之苦。而圣人的嘆息,又包含了對文脈斷絕、國運衰微的深刻思考。
“誰為堯舜徒,(宋·王安石)兩楹夢奠殷。(清·弘歷)”上聯(lián)中的沈約,本聯(lián)中的王安石,都曾擔任宰輔,而本聯(lián)中的弘歷更是帝王天子。這些身在最高層的君主和宰輔,對于孔子的遭遇也是無限感慨。儒家言必稱堯舜,而當時得勢的卻是五霸。弟子們往往徘徊在先生動情描繪的王道樂土和舉目可見的滿眼瘡痍的社會現(xiàn)實之間。孔子教學(xué)中頻繁出現(xiàn)的是古代的禮儀之邦,而難過于人心不古。
《禮記.檀弓上》記載:“‘予(孔子)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余殆將死也?!w寢疾七日而沒?!痹瓉砜鬃釉谂R死前七日,曾夢見自己坐于兩楹之間受祭奠,自知有生之日不長,因而對生不被任用表現(xiàn)出極大的哀傷。圣人創(chuàng)造經(jīng)典,豐富語言。從此之后,漢語中的“兩楹”一詞,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含義。
“兩楹”的本義是指房屋正廳當中的兩根柱子。兩楹之間是房屋正中所在,為舉行重大儀式和重要活動的地方?!抖Y記·投壺》記載:“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賔就筵。”?漢·劉向《九嘆·愍命》:“戚宋萬於兩楹兮,廢周邵於遐夷?!?唐·顧況《酬本部韋左司詩》:“?況與二三子,列坐分兩楹?!薄抖Y記·檀弓上》:“?殷人殯於兩楹之間?!焙笠嘁浴皟砷骸苯柚竿7殴阻?、舉行祭奠之所?!豆騻鳌ざü辍罚骸罢嘴秲砷褐g,然后祭祀之?!?/p>
從此之后,歷代詩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關(guān)詞語,如唐·李隆基《經(jīng)鄒魯祭孔子而嘆之》詩:“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唐·王起《貢舉人謁先師聞雅樂》詩:“兩楹凄已合,九仞杳難分?!边€有清代康熙大帝寫的“兩楹夢奠殷”等等。中國歷史上,像孔子這樣對于漢語詞匯造成巨大影響者,真是不多見的。
“蕩蕩東家丘,(宋·薛季宣)歿世議方存。(唐·張祜)”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現(xiàn)在的山東曲阜,就是他的故鄉(xiāng)。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成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因為我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多尊孔,不但稱他為“孔子”,還把他當作“圣人”。兩千四百多年來,幾乎人人都知道他。
然而他在世的時候,倒不一定有這么大的名氣。據(jù)《孔子家語》說:當時,孔子的西鄰,住著的一個人,卻并不知道他這位東鄰是個什么人物,他每次提到孔子的時候,總是毫不客氣地直呼孔子的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到了東漢時候,有一位以學(xué)識和品格著稱一世的學(xué)者:邴原,字根矩。年輕時,曾經(jīng)出遠門打算找一位極有學(xué)問的老師,他投奔名師孫崧門下。孫崧對他說:“不是我不收下你,是因為我實在不能勝任與你,離你家不遠的康成先生,不就是很有學(xué)問的好老師嗎?他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是當今學(xué)子的楷模,你何必舍近求遠呢!”
原來這位康成先生,姓鄭名玄,是當時的儒學(xué)家,以“博通諸經(jīng)”聞名,從遠地前往求學(xué)的弟子,前后有幾千人。他原籍山東高密。邴原家在山東臨朐,和高密當時同屬青州。后來邴原就拜鄭玄為師,而且也成了有名的儒學(xué)家,兩人曾被并稱為“青州邴鄭”。但是,邴原起初卻不知道家鄉(xiāng)有這么一位名儒。所以當時有人說:邴原把鄭玄當作“東家之丘”了。比喻不認識近在身邊的著名人物,就往往用“東家之丘”這個成語。
孔子為天下學(xué)子編撰了《六經(jīng)》,后來逐步發(fā)展為“七經(jīng)”“九經(jīng)”“十一經(jīng)”“十三經(jīng)”。而大儒鄭玄,竟然為其中的十部經(jīng)書做了注解。圣人軼事也可以成為典故?!笆幨帠|家丘”也成了“有眼不識泰山”的另一表達方式?!皻{世議方存”是許多重要人物的共同命運??鬃邮攀乐?,列國君相和諸子百家對他的爭議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更加激烈。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個地域、哪個民族的人做了皇帝,幾乎一致尊崇孔子,陸續(xù)來到曲阜三跪九叩,樹碑立傳,乃至在闕里形成壯觀的碑林。
“萬古長不滅,(宋·魏了翁)天豈喪斯文。(宋·陳師道)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笨鬃拥木窕鹁妫樟亮怂枷氲穆L夜??鬃又苡瘟袊陂g,多次遇到危險,不比唐僧遇到的災(zāi)厄更少。但是他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天不喪斯文。正是這種信念鼓舞著他,完成文化的萬里長征。當有的弟子在困難面前困惑乃至退縮,夫子都能及時排除他們的恐懼。
“十五志于學(xué),(宋·朱熹)昭事極精純。(宋·胡宿)”這是夫子自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通又,這是古漢語中的數(shù)字表述方式。十又五就是十五歲。志于學(xué)不是開始學(xué)習,而是鉆研學(xué)問。
“三十而立”這句話,人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以此作為自己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早在幾千年前孔子提出了這些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時隔至今我們還依舊掛在嘴邊,可你真的懂它們的意思嗎?
“三十而立”是否就如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三十歲要有車、有房、有事業(yè)才算而立?四十歲不困惑、不迷惑、不被誘惑就是四十不惑?五十歲生命過去一半,感嘆時間飛逝歲月愈短就是知天命?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三十而立”指的并非你物質(zhì)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你的精神是否獨立!在這個魚龍混雜,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確的堅持!當別人為名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守住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本真!是否還辨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什么好,什么是壞!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則讓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動搖!是否能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
我們身邊有的人,三十歲,已經(jīng)買了房,買了車,當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也有自己奮斗所得,我們在努力過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災(zāi)人禍,悲歡離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過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只是物質(zhì)而立?
“四十而不惑”,簡單而言,只有兩個字,選擇!你再也不像年輕的時候,有各種選擇恐懼癥,你有自己清晰的判斷,有對事物透徹的看法,即使選擇再多,再復(fù)雜,你也能明白自己要選擇的是什么,什么是適合你的,沒有疑惑,沒有迷惑,這才算不惑!我們知道,四十歲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時候,父母已經(jīng)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們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業(yè),房子的貸款,工作的壓力,有了小積蓄,身邊各種的誘惑和盤算,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到不惑談何容易?多少人,四十歲,風華正盛,或者貪污落馬,或者眷戀女色,毀了婚姻家庭,貪圖名利,損失了財富!四十歲,你真的能做到不惑嗎?
“五十而知天命”更簡單了,一句話就可概括:“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歲的人,經(jīng)歷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這時候已經(jīng)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難控,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我們期望的發(fā)展,順其自然才是天命所歸,這時候的我們學(xué)著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的過日子!但這順天命并非隨天意,自己無作為,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盡人事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強,學(xué)會順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這句話也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可以說是非常的難!耳順,什么話都能聽進去,那需要多大的心胸和多廣的知識面!年輕的時候,我們閱歷少,血氣方剛,總有很多事看不下去,接受不了,總有很多人很喜歡或很討厭,我們很容易開心或者難過,失戀了喝酒喝到斷片,難過了可以痛哭一場,開心了可以嗨一整晚,可是,六十歲的人,見慣了太多人事,經(jīng)歷了各種場面,心里眼里沒有不能容忍的人事,心情再沒有那么大的起落!一切的人事,一切的合理不合理,我們都能坦然的接受!這才是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币驗椤叭松呤艁硐 ?,所以在古代就是人生的最高階段。這個階段已經(jīng)超級成熟,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因為道德觀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即使隨心所欲,也不會逾越道德界限,更不用說法律界限了。
當然,懂了這些生命階段的意思,并非只是文字,只是理論,是要我們明白,我們?nèi)畾q,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都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可能你發(fā)現(xiàn)了,你的心態(tài),你的心里強大程度才是你人生的重要目標!人,所要面對的任何,都是心靈在支撐,如果你沒有強大的內(nèi)心,如果走完這漫漫長路,如果面對這一路發(fā)生的種種呢?每到一個十年,你都只能變得更強,否則接下來的路你將更難前行,我們身邊多的是遇事扛不起事情的人,不是這樣嗎?
“昭事極精純”,描寫做事精細純粹。詩句出自《禮畢慶成》一詩:“路寢凝中宇,星文直大辰。總章裁往范,齋駕奉明禋。惟圣能嚴父,于皇重饗親。永懷深肅僾,昭事極精純。鐘律咸韶古,衣冠黼黻新。九金徠貢職,萬玉儼朝倫。夷夏觀殊禮,干祗享至仁。參祠七世廟,再降六天神。萬寶成秋野,千祥擁禁宸。睿恩覃四海,壽域躋斯民?!痹娭忻鑼懬f嚴肅穆的祭祀典禮,與本詩歌頌孔子的氛圍相合。作者也是一位耿直忠臣。
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兩浙轉(zhuǎn)運使、修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xué)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師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銘》)。他在北宋仁宗、英宗兩朝為官,位居樞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寬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稱,死后謚文恭。
宋仁宗時,一名衛(wèi)士夜晚進宮禁偷盜,驚動了皇帝,案子牽連到都知楊懷敏。楊因此案被貶到知州任都監(jiān)。楊懷敏在宮內(nèi)任職時問很長,勢傾朝廷內(nèi)外,后疏通關(guān)節(jié)擬召還,官復(fù)原職。當時,胡宿為知制誥,掌管起草詔令。他退回皇帝召還楊懷敏的諭旨,拒不起草詔令。他說:“衛(wèi)士入宮禁偷盜一事,根據(jù)線索追查,牽連到楊懷敏,不徹底追究處以死罪就是萬幸,怎能讓他還待在皇帝身邊!”仁親于是不再召楊懷敏回朝。
朝廷曾有決定,禮部每四年應(yīng)向朝廷推薦一批才能卓著的讀書人。有人認為四年時間太長,應(yīng)當改為兩年舉薦一次。胡宿認為,兩年一次,間隔太短,會使讀書人四處奔走,沒有閑暇時間讀書而荒廢學(xué)業(yè)。他建議三年貢士一次。起初,大家不同意胡宿的意見,不接受他的建議。實行幾年之后,讀書人果然也覺得不便,于是采用胡宿的建議。
一次,信奉道教的仁宗皇帝命胡宿撰寫青詞,在祖先陵墓和名山大川之處祈禱,以求得皇儲。胡宿給仁宗皇帝上疏說:“太祖皇帝為昭憲太后臨終遺言所感動,舍棄兒子魏王德昭而立兄弟大宗為皇儲,他的英明神圣,遇事果斷,是開天辟地以來所沒有過的,陛下一定要等有了親生兒子后,才考慮立嗣的事,這不是居安思危的措施。請陛下考察宗室中賢明的人。立他為儲君,這事定下來,天下人心就安寧了?!苯诨实勐犃撕捱@番話很有感悟,于是不再祈禱。
“禮樂湮淪久,(宋·周紫)幽獨自傷神。(宋·左緯)”如果把儒家倡導(dǎo)的中華文化凝縮為兩個字,那就是“禮樂”。正因為具有“禮別尊卑,樂分貴賤”的重要功能,所以歷代思想家和帝王都把禮樂作為治國之本。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笨梢姟岸Y樂不興”是最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禮樂興隆之時,一定是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國泰民安之時。而禮崩樂壞之時,一定是綱紀廢弛、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之時。所以不僅儒家重視禮樂,歷朝歷代有識之士都知道:禮樂是治國之本??鬃由畹臅r代“禮樂湮淪久”,不僅是禮儀用具已經(jīng)“觚不觚”了,而且已經(jīng)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地步,所以孔子的心情常常是悲涼的?!坝莫氉詡瘛闭钦鎸嵉膶懻?。
“丈夫志四海,(魏晉·曹植)昂藏九尺身。(宋·劉克莊)”儒家以“修齊治平”教導(dǎo)子弟,“大丈夫志在四?!笔鞘孔悠毡榈睦硐???鬃硬粌H有四海之志,也有天下之行。我家先生張紅星教授曾經(jīng)撰文《四為、四觀與四海:讀【平心平天下】有感》:“喜讀廖彬宇先生的新書《平心平天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與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歡喜莫名。從關(guān)注他的博客至今,光陰一紀。從與他真實接觸至今,疏忽三載。其間他為中國文化秉筆直書乃至奔走呼號,猶然歷歷在目。對他本人淵博之學(xué)識、深邃之思想、卓然之見解深為折服。大有一種不問年齡而切欲追之隨之、景之仰之之感。對于我這位年過六旬、心境早已漸趨平淡的人而言實是不可思議之事。從他在“四為堂”里攻讀經(jīng)史子集構(gòu)筑學(xué)問根基,到他在“四觀書院”啟誨天下英才,再到他巡講海內(nèi)外弘揚國學(xué),全書涵蓋了他的“三級跳”或“三部曲”。杜詩堪稱詩史,此書則實為彬宇先生之心史?!闭f明彬宇先生也是志在四海。
古今形容魁偉鐵漢常說“昂藏七尺”。昂藏:儀表雄偉、氣度不凡的樣子;七尺:七尺高的身軀。明·汪廷訥《種玉記·奇術(shù)》:“天付昂藏七尺軀,尋章摘句懶攻儒?!鼻濉ぺw翼《放歌》:“徒負昂藏七尺身,實只太倉一稊米?!薄短教靽搿ぬ烨榈览頃罚骸吧桶翰仄叱呱?,刀環(huán)馬策掃胡塵?!眲⒖饲f筆下的“昂藏九尺身”,不是寫實,而是寫意??鬃硬皇俏娜鯐俏奈潆p全。所以才能橫絕四海,游走天下。
“端居事探討,(明·蔡叆)匡扶系國鈞。(明·曾仕鑒)”讀書人都熟悉《仲尼燕居》,君子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孔門弟子子貢的評價是: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說的就是子貢憑借他的口才改變魯國命運,使魯國轉(zhuǎn)危為安,一人影響了五國的命運。
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南征北戰(zhàn)。齊國欲攻打魯國,齊國強大想攻打誰就攻打誰。魯國是孔子的故鄉(xiāng),齊國攻打魯國,孔子不可能坐視不管,孔子要改變齊國不攻打魯國,或者使齊國攻打別國。
孔子召集弟子,讓大家討論怎么辦??鬃诱f魯國是我的故鄉(xiāng),如今故鄉(xiāng)危及,我不可能不管不顧,如果不出力相助,那就是愧對魯國,愧對人民,愧對百姓,你們誰能夠救救魯國?
孔子說了這么多,就是想讓一個人站出來為他效力,救魯國于水火之中。最后,經(jīng)過激烈爭辯之后,專業(yè)的事情交給專人的人士來辦,子貢肩負拯救魯國的使命。
子貢來到齊國,子貢不卑不亢對齊王說“你不應(yīng)該攻打魯國,這樣違背五行,違背天意,違背民情”,總之齊王你攻打魯國是不對的,你應(yīng)該攻打吳國。
子貢推出一個擋箭牌吳國,子貢跟齊王聊了很多,不管聊什么,子貢離不開一個問題,齊王你不應(yīng)該攻打魯國,吳國更好打。
最后,在子貢勸說下,齊王決定攜手魯國,共筑齊魯一家好,轉(zhuǎn)而攻打吳國,吳國心里一萬個曹尼瑪,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齊王大擺宴席感激子貢,交流感情,但子貢連忙擺手拒接,子貢跑到吳國。
子貢跑到吳國見到吳王說“吳王,齊國要來攻打你了,快做好準備?!眳峭醴虿顕樀米炖锏木茋姵鰜?。夫差也不是一個好惹的人,他本來打算先滅越國,再圖齊魯,如此霸業(yè)可成。子貢能說會道,能抓住一個人的想法,以此作為一個突破口,往往子貢的話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子貢的“蠱惑”下,夫差決定先攻打齊國,再打進攻,而勾踐被夫差忽視了,他覺得勾踐沒有膽量和自己斗,如果成功天下差不多都是他的了。
子貢接下來更絕了,他跑到勾踐那里,對勾踐說:吳王要攻打齊國,他放心不下你,可能要對你下手,不得不小心啊!子貢讓勾踐買了禮物送給吳王,吳王一看勾踐送禮物給他,吳王覺得勾踐不錯,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最后,子貢又來到晉國。子貢對晉王說:“齊國要和吳國打仗了,你得準備一下,如果齊國打敗吳國,那么勾踐會復(fù)仇攻打吳國,這樣一來齊國得不到多大的好處,晉國有準備的話,好處就是晉國的了,如果吳國戰(zhàn)勝,那么吳王一定會對晉國用兵,不可不防啊!”
不出子貢所料,吳國打敗齊國,吳國按照計劃攻打晉國,但晉國有準備,不怕吳國攻打,吳國打敗齊國兵力損失,再打晉國不敵,吳國敗。
吳國戰(zhàn)敗最開心的是勾踐,勾踐一鼓作氣滅了吳國,一雪前恥。
子貢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保全魯國,改變齊、吳的計劃,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步步為營,最后完成任務(wù),不愧司馬遷如此評價他。正是由于孔子率領(lǐng)眾弟子“端居事探討”于前,弟子端木賜才能不負眾望,“匡扶系國鈞。”
而孔子所倡導(dǎo)的儒家,本身就是有關(guān)經(jīng)世致用、內(nèi)圣外王最大的學(xué)問,這就是“匡扶系國鈞。”彬宇先生在2022年孔子誕辰紀念日發(fā)表一則短文,從這則短文中也可看到儒家“匡扶系國鈞”的精神:
“孔子集三皇五帝、文王周公之大成,刪述六經(jīng),承上啟下,立身垂范,十翼成而天道彰,詩書成而治道明,禮樂成而人道興,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中華民族幾千年國家沒有撕裂、文明沒有中斷,全是孔子之徒不絕于世代代發(fā)強之功!孔子的偉大是發(fā)揚了三皇五帝以來的偉大,既是承上啟下,也是光前裕后,更是震古爍今??鬃哟_實是萬世師表!批判孔子是無智,否定孔子是無道,污蔑孔子是無德。沒有孔子,則不知伏羲之偉大,是不孝!沒有孔子,則沒有司馬遷等儒家門徒,中華歷史及文明必成虛無及荒漠!孔子之偉大有此!故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豈虛言哉!”
另外彬宇先生還有“論”系列的文章,都值得關(guān)注探討,每一篇可以說都堪稱奇文雄文。這個系列迄今為止先后有《龍之傳人論》、《天論》、《論太極圖》、《論儒》、《論詩》、《九統(tǒng)理論》、《禮安天下論》等等。
從“道濟三千子”開始,此詩的后半段我請彬宇先生為大家簡單分享他的構(gòu)思,并簡要記錄如下:
“道濟三千子,正意敘彝倫?!边@一句是講孔子廣傳大道,有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說,這一說法源自《史記·孔子世家》所記:“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彼^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只是一個大概的數(shù)字。而《史記》中對這七十多位賢人也有記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了解。“正意敘彝倫”一句,是講儒家重視綱常倫理,用倫理構(gòu)建和諧社會。而“正意”就是《大學(xué)》八條目的根基,即“誠意正心”的合稱。
“君子秉大道,絕糧誠苦辛。”這一句是講孔子為了堅守及弘揚大道,一路披荊斬棘,他本可以高官厚祿不用那么辛苦,但是他卻堅持正道,絕不降志辱身,哪怕遇陳蔡之厄也毫不動搖自己的信念,在一個正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中砥柱中流,誓要扭轉(zhuǎn)乾坤,給中華民族一個長治久安的光明大道!孔子不僅有“仰之彌高”的天人高度,同時也用實際行動來踐行此高度,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內(nèi)外合一與性命合一。
“樂天知有命,憂道不憂貧?!笔浅薪由弦痪洌v孔子樂天知命,即便遇到再大的艱難險阻,他也深信“天不欺人”。他是將天視為知己的,“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歟!”他所憂慮的,不是自己的個人得失,而是大道能否得到傳承與弘揚。如果世間無人弘道,那么人們勢必會陷入瘋狂的追名逐利中從而無所不用其極,沒有底線,徹底淪陷,人心渙散的同時必定人心惶惶,那么亂世就會到來,中國則必將走向四分五裂,永遠不能走向大一統(tǒng)。而人生存于世的價值與意義也必將徹底喪失,要么淪為行尸走肉,要么淪為暴虐狂徒,絕非聳人聽聞和杞人憂天。這是“失道”以后的必然。而一個人內(nèi)心飽滿了,欲望必將降至最低,個人得失、貧窮與否,也就根本不會過分重視了。在天下大義面前,個人得失何其渺小。如何才能讓天下長治久安,才能讓天下人有一個幸福光明的人生體驗以及如何實現(xiàn)圓滿人生,這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但是他這樣的情懷與抱負,天下又有幾人能懂?不說別人,即便是自己的弟子子路,也屢屢發(fā)聲質(zhì)問!
彬宇先生曾經(jīng)發(fā)表過這么一段文字,是論文化修養(yǎng)的:“有知識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道德。有知識沒文化會自大,有文化沒道德會自負。唯有有道德能自尊自愛自強自重自在。自負會招罪,自大會招災(zāi)。有知識無文化之人之特征如是——
見識缺視線,欲望無上限,道德無底線,性格有缺陷,社會沒貢獻,做事好表現(xiàn),最后全露餡。
當今中國不缺知識分子,不缺文化人,缺的是對圣賢之道心懷敬畏!”
“行行向不惑,勢屈道則伸。立德而立言,?適中乃彬彬?!笨鬃釉诤霌P光明大道與天下大義的路上踽踽獨行,堅定不移,毫不動搖,這就是“行行向不惑”。道路是曲折的,但希望是光明的,他活著的時候,受盡磨難,飽經(jīng)風霜,倍受冷嘲熱諷······這些對于一個胸懷天下的人而言,根本無足輕重,他歷經(jīng)艱辛,其思想縱然終其一生都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認可與推行,但他思想的光芒卻照亮了未來中華民族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立德立言”的一生,是的,他出身微賤,但你卻找不出他人格卑劣、人品低下的事情(當然別有用心的扣帽子不算),這是他的立德,他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時常給弟子們答疑解惑,傳道授業(yè),都被《論語》記錄下來,他晚年深覺時間不夠用,發(fā)憤忘食,刪述六經(jīng),啟迪了無量無際后人的智慧,讓后人有所依循,紛紛走向生命的圓滿;也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歷史上永不斷流,國土上永不分裂,精神上永不枯竭??鬃樱纹鋫ゴ?這句詩里面沒有談孔子的立功,許多人也認為孔子的一生盡管是周游列國,游說天下,但最后都以無功而返告終,這貌似無功,卻證明了孔子思想的偉岸,不是急功好利之徒所能理解,他的功不在當世,而在萬世!“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五十以學(xué)易,風云氣象新。孔子固大圣,不止能親民。六經(jīng)如日月,群星拱北辰。惟君當厥任,大地免沉淪。”這幾句是講孔子的思想,是奠基于易學(xué),從易學(xué)上發(fā)端,演出千支巨派,氣象萬千。他永遠是心懷人民,與人民站在一起,造福人類。而他所推崇的政治與禮樂制度,不過都是為了給天下人類營建和諧的氛圍。他所刪述的六經(jīng),成為中華思想的精髓與核心,如同天上的北斗,指引人類走向光明。孔子的思想,不僅讓人類免于陷入墮落與沉淪,同時也讓中華民族免于陷入沉淪與覆亡。他的思想其實已與中華兒女血脈相連,深入靈魂,讓中國人自覺不自覺擁有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與天下觀。
“杏壇花正落,文字日生塵。竟失帝王師,千歲無麒麟?;渍斑z像,潸然淚滿巾。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边@最后幾句,其實是一段,表達了孔子走了,猶如杏壇花謝,天地同悲。時至今日,又到了一個“禮崩樂壞”“文字生塵”“見利忘義”的境地里,看著孔子圣像,潸然淚下。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十八大以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受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重視,二十大以后也勢必會更加發(fā)揚,如此,中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孔子亦可足慰在天之靈。
“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是陸九淵的名言,他所表達的,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孤芳自賞,而是令人感佩感動的擔當,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名來。這其中,又有幾個人如我這般,甘受窮苦,受人譏嘲甚至抹黑中傷而不改其志,要弘揚大道于天下,造福萬世蒼生?
作者所引用的幾十句古詩,與歌頌孔子的主題之間,少數(shù)有關(guān),多數(shù)無關(guān)。而經(jīng)過作者融合陶冶,竟然天衣無縫、親密無間,渾然天成。這是作者博覽群書、好學(xué)深思的結(jié)果。
其實對于孔子,作者衷心崇仰,再三詠嘆。我們賞析了一首五言集句之后,再看一首彬宇先生的七言律詩:
庚寅歲詠孔子七律
天地無私感至仁,太平有象賴經(jīng)綸。
一元復(fù)始敷皇極,萬物嘉亨屬圣人。
大道不隨時勢易,純誠可使世風淳。
斯文統(tǒng)緒從茲起,孔昊周行福兆民。
韓天佳教授賞析:
“天地無私感至仁”,首聯(lián)贊美孔子如同天地一樣無私。公正沒有偏心、毫不自私?!抖Y記?孔子閑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盡心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太平有象賴經(jīng)綸。”大象性情溫和,是仁獸??梢允苋蓑?qū)使,耕田作戰(zhàn),甚至做出各種動作,因而受人尊重。如泰國大象,可以承載游客觀光。城市機動車需要為大象讓路。漢·王充《論衡》說:“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鄙掏跷涠r期的卜辭說象從倉侯歸,以攻“葉”國?!栋谆⑼ā吩唬骸跋笳撸筇蕉?,示已太平?!贝笙笠苍诘弁踯嚰軆x仗之列。清·屈大均?《洗象行》:“曉披瓔珞朝皇極,秋駕鑾輿出喜峰?!彼跃鲗氉瓣愒O(shè)大象一雙,以示和平。
“賴經(jīng)綸”的賴字,是依靠、憑藉之意。《尚書》曰:“萬世永賴,時乃功?!笨追f達疏:“萬代長所恃賴,是汝之功也。”晉陶潛《贈羊長史》詩:“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苯?jīng)綸:整理經(jīng)緯、編絲成品。引申為擘畫治理國家與世界?!吨杏埂吩唬骸敖?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一元復(fù)始敷皇極”,繼續(xù)贊美孔子的開創(chuàng)之功。一元復(fù)始:一個時代紀年的開端?!豆騻?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被蕵O是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準則。即所謂大中至正之道?!渡袝ず榉丁罚骸拔?,皇極,皇建其有極?!?唐·孔穎達疏:“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一》:“昔在上圣,唯建皇極,經(jīng)緯天地?!彼濉ね跬?《中說·魏相》:“夫子六經(jīng),皇極之能事畢矣?!鼻濉り悏衾?《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昔先王建皇極以蒞萬方,化功侔於天地。”
晉·干寶?《晉紀總論》:“至於世祖?,遂享皇極?!彼巍に抉R光《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於是宣太后令,廢帝為?東海王?,以丞相録尚書事會稽王昱統(tǒng)承皇極?!薄杜f唐書·外戚傳·武承嗣》:“皇極者,域中之大寳,必順乎天命?!薄妒酚洝ばl(wèi)將軍驃騎列傳》司馬貞?述贊:“姊配皇極,身尚平陽?。”《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是晉無赤狄之土,?漢無皇極之尊,?秦不并西戎?,?齊不霸東海矣?!?/p>
“萬物嘉亨屬圣人”,贊美孔子博物。嘉亨出自《易經(jīng)·乾卦》:“亨者,嘉之會也。"孔穎達疏:“言天能通暢萬物,使物嘉美之會聚。”宋·寇準《應(yīng)制賞花釣魚》:“萬匯嘉亨日,皇心豫宴辰。華林新濯雨,靈沼正涵春。帝幄紛仙花,天鉤擲錦鱗。洋洋頒睿唱,賡頌浹簪紳?!笨鬃尤粘=虒W(xué)中,教導(dǎo)弟子“多識草木鳥獸之名”,樹立民胞物與的仁慈之心。魯國國君打獵,射死異獸,請孔子辨認,乃是麒麟。萬物嘉亨,本來是“言天能通暢萬物,使物嘉美之會聚”,卻不料慘死刀劍之下。《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倍蓬A(yù)注:“麟者仁獸,圣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yīng),故因《魯春秋》而脩中興之教。絕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倍硪环矫嫱瑫r也是歌頌孔子,天下太平,禮樂文明,中華歷史不中斷,其背后的底層邏輯和緣由到底是什么?是孔子!正是因為孔子的緣故,我們才有代代發(fā)強相繼不絕的圣賢豪杰,他們都是孔子大道的信仰者、繼承者與弘揚者,他們忠肝義膽,胸懷天下,舍生忘死,立己達人,造福蒼生。此刻我又想到了彬宇先生撰寫并掛在四觀書院和四知書屋的三副對聯(lián)足以表達此種精神:
1、四觀書院大殿楹聯(lián)
一堂聚四海名賢,氣節(jié)文章,光傳統(tǒng)以開先進;
孔子垂千秋風范,彌綸天地,導(dǎo)環(huán)球而趨大同。
2、四知書屋大門聯(lián)
和平仁厚與天地同意;
正大光明為生民軌模。
3、四知書屋中堂楹聯(lián)
學(xué)者當攬?zhí)煜聡矣诩喝?
丈夫必興圣賢事業(yè)以貞觀。
“大道不隨時勢易”,歌頌孔子不肯隨波逐流,“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肚f子·人間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而甘心承受??鬃臃浅G宄约旱臍v史使命,就是優(yōu)秀文化的偉大復(fù)興。
“純誠可使世風淳”,孔子生當亂世,但是他堅信“至誠可以通天”。他無論是教書育人,還是執(zhí)掌朝政,都努力于社會治理,世風淳厚。千年后的杜甫讀出了圣人的心聲,用如椽大筆寫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儒者誓言。
“斯文統(tǒng)緒從茲起”,繼續(xù)贊頌孔子中興文脈的功績。華人學(xué)者論述“至暗時代的至暗靈魂”,提出堯舜文武乃是“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的一致,而孔孟顏曾則只有“道統(tǒng)”而無“治統(tǒng)”。之后乃至昏君暴君竊踞治統(tǒng),遠離道統(tǒng),成為無道之君。而孔子開創(chuàng)的斯文之道,跨越了千年歷史和萬里疆域,與時空同在。
“孔昊周行福兆民”出自漢·班固《幽通賦》:“登孔昊而上下兮,緯群龍之所經(jīng)。朝貞觀而夕化兮,猶諠己而遺形。若胤彭而偕老兮,訴來哲而通情。亂曰:天造草昧,立性命兮。復(fù)心弘道,惟圣賢兮?!崩钌谱⒁龖?yīng)劭?曰:“?昊,?太昊也;?孔,?孔子也。”這里將孔子與伏羲(太昊)相提并論,可見孔子功勞之大。
周行是循環(huán)運行于大路之意?!独献印罚骸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薄俄n非子·解老》:“圣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詩經(jīng)·小雅·大東》:“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敝祆?集傳:“周行,大路也?!薄对娊?jīng)·周南·卷耳》:“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泵珎鳎骸靶?,列也。思君子,官賢人,置周之列位。”后用以泛指朝官。唐·王維《請施莊為寺表》:“元圣中興,羣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備周行?!鼻濉莻I(yè)《通元老人龍腹竹歌》:“京師公卿誰舊識?與君異國共周行?!薄对姟ば⊙拧ぢ锅Q》:“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傳:“周,至;行,道也。”馬瑞辰?通釋:“鄭注云:‘至,猶善也?!侵?xùn)‘周行’為‘至道’,即善道也。鄭注《鄉(xiāng)飲酒禮》引《詩》云:‘嘉賓示我以善道’,義與毛合?!睗h·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馀外傳》:“(?禹)即天子之位,三載考功,五年改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睗h·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周行數(shù)里,仰不見日?!彼巍り懹巍渡蠒蜢糨m述鄙懷》詩:“飄然去周行,湖海抱沉疾。”
綜觀上述五七言詩作,可以看出作者的遠大志向。媒體曾經(jīng)以“少年孔子”為題報道作者,被作者婉拒。而從彬宇先生創(chuàng)辦書院教導(dǎo)諸生、游走各市縣顧問文化的行動,卻也隱然有儒者之風。上述詩作,既是為讀者,也是為自己樹立起一個圣賢楷模!
另外彬宇先生2011年在他近1.5億點擊率的新浪博客中曾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孔子》,借《干支哲學(xué)》的原理詳細展開并探討了孔子的生平。文末作者自注為前夜夢到了孔子,翌日則在激動中作成此文。彬宇先生還說,此文發(fā)表時間為2011年10月11日,三個月后的1月11日,九米五高的孔子圣像搬上了天安門廣場,又過了三個月,孔子圣像被搬進了國博館。現(xiàn)特將該文附于后:
孔子
夫子晚年以春秋筆法編寫《春秋》,兩千五百年后,吾人卻欲以“春秋筆法”追憶圣人。
夫子以天命立意,圍繞此命題而展開了對人類命運終極關(guān)懷之思考,終其一生,以天地為準繩,構(gòu)架起人倫大統(tǒng),其功至偉而其德莫大焉。
彼時尚有西人柏拉圖氏,亦與夫子一般,開辦私學(xué),當時以其地址命名為“Academy”,叫做學(xué)園,當算得西方史上第一所高等教學(xué)機構(gòu),后來成為了中世紀所謂大學(xué)的前身。不過兩相比較,二人抑或不可同日而語。夫子較柏氏年長一百二十余歲有多,二十七歲始廣收門徒,柏氏四十開外方才興辦教學(xué)。夫子“有教無類”,而柏氏則是“不通數(shù)學(xué)者不得入內(nèi)”。柏氏之理想,便是作“哲人王”,孰料至死非但未曾實現(xiàn)宏愿,反而遭受整個中世紀之大加鄙薄,當其時不可不謂臭名昭著,其門徒亞里士多德之文論反被列作經(jīng)典,而其人之著作卻幾乎失傳,直至于文藝復(fù)興時代方才有所改觀。所以柏氏之“哲人王”未成,而夫子卻于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享以“素王”之稱數(shù)千余載。
后世歷來不乏學(xué)人對夫子做出評價。我不欲步人后塵,卻愿以天命的角度,觀夫子畢生。
北宋時候有位詩人,叫做唐庚,不知是在何處看到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后來被晚輩朱熹引用普及,愈發(fā)知名,以至于后人皆誤以為出自朱子之口。
《論語》第一章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最后一章又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生仲尼若何?夫子之天命若何?我們將以其生辰描繪,或者更能有所啟發(fā)。當然,有人必不贊同,以為事后諸葛之論,不足為信,不過,八卦甲子之學(xué),卻端的便是附會比類之用,何所謂耶。
數(shù)年之前,友人以乾造庚戌、乙酉、庚子、甲申與我,不告生年月日時,僅以命局而論,我嘗言:此命,局勢宏大,不過亦兇險異常,若不能克己尊人,恐無長壽。友人又言,若能長壽者何?我言:或有公卿之位,不得而知。
友乃告于余:此大成至圣先師命造也。如是恍然。
或又有人譏笑以謂:同一八字,同時代者亦必不可少,數(shù)千年來,則何其多耶?何以夫子唯其一人而已?
如是者,子知其一而實不知其二之故也。
《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實便是修為的講究。所以西漢時候董仲舒領(lǐng)悟出了“天人感應(yīng)”的內(nèi)涵。我姑且在此認作為:天賦之以命,人付之以行,天擇之于物競,人以其善為天地立心。所以《中庸》里說得明白:盡人事,以聽天命。
先前的條件,諸君也許已然忽略,我的話說得分明——此命,局勢宏大,不過亦兇險異常,若不能克己尊人,恐無長壽。
這里的克己尊人,便是前提了。而同時,這本身揭示了天道的原則,也即“順天應(yīng)命”以及“與時革命”,便涉及到了改革命運的問題。如何改革命運呢?東方文化三大教的教主都揭示了因果律之本質(zhì),期許眾人從因果律之認識中覺悟并覺醒,以不造因為因,則終成正果。所以有了諸多的修持方法示教于人。這個在《干支哲學(xué)·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guān)懷》一書中有詳細的探討。譬如老子所言,“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之類,此等內(nèi)涵,便與克己復(fù)禮有相似之處。此處暫不作細論。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夫子誕于公元前551年八月廿七日申時,清人袁樹珊在其著作《命譜》中布其格局為:
乾造:庚戌乙酉?庚子?甲申虛7歲起運
大運: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
古人云:人心直指天心,天心照盡人心??鬃佑终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說,天是如何向人們表達他呢?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就有了萬物的生成。天就是用自然萬物的生成規(guī)律來表達了他。這個時,其實便有時間的意蘊,時間能夠透露給人以信息。古時的人們,就是用天干地支來記錄時間并能形象表達或者揭示天的“意志”的。
且看此造:格局五行不缺,歸祿在時,金生麗水,傷官有情于坐下無傷,是為傷官傷盡之格,必知其人身懷異能。申酉戌子為其同類,上透甲乙二財,雖虛浮無根蓋因戴于頭上而不作虧損之論。其格有破害之象,在于酉戌之刑。酉為自黨,為羊刃,為提綱,見戌而受刑,其禍必甚焉。凡三會局,多能聚浩蕩之勢。而中有隔位,便為受阻,作三會局看的同時亦論其自身之作用。如寅卯辰見,寅卯中隔有別字而卯辰緊鄰,則同時亦以卯辰相害作論。羊刃有傷,必定兇險異常。庚戌為魁罡,傷刃,祖上有武人,且命主必定刑克孤惡。戌為火庫,又為偏印,刑酉,酉為庚金日元提綱,且為金類,可如己看,受傷則有克己尊人之象,若不此然,則命必不久長。若能以克己尊人而行于世,則如履薄冰而可待于時至也。戌刑酉,不僅有克己尊人之象,而同時戌為火庫,為文明之源,戌為偏印,為故有古老之學(xué),以故有之文明刑于自身,故能對應(yīng)出克己復(fù)禮之狀。
以夫子之話語評論夫子之格局,則可知矣:
其一: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局中正、偏財虛透于上,不以虛名虛利為追求);
其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申合子,酉生子,子水固若金湯,以得和為貴);
其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戌刑酉,傷羊刃,申酉戌成三會,故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其四: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仁也(戌制酉破刃而使人生敬,金主義,庚金透出而方外);
其五: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格局宏大而自能儼然,官殺庫有功;官庫制刃,溫和;傷官之人心直口快)……
若詳論起來,可以引出許多。在此只是提供一種思維,濃縮成一句話:格局即是人心,人心即是格局。所以,格局能有多大,人的心便有多大;人的心能有多大,格局便有多大;把心打開,便是把格局打開,古人所謂開心,便是語于此。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言不虛,古來皆然。
孔子三歲喪父叔梁紇,孤兒寡母為父親之正室施氏所不容,隨母親顏征在躲在闕里求生存。至于十五歲時,開始覺悟,于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甲子年,傷官到位,好學(xué)伊始);十七歲,魯國季氏家族宴請士一級貴族,仲尼以士者自居,前往,卻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于門外,當眾受辱,同一年,母親逝世(丙寅年,也是這一年,轉(zhuǎn)入丁亥大運,丙殺乘寅木旺而制庚,寅戌拱午而破子;關(guān)于陽虎,其人后來叛變造反,可謂“養(yǎng)虎”為患,名副其實,這是后話);十九歲,仲尼娶異國之妻亓官氏(戊辰年,申子辰相會于配偶宮,辰?jīng)_開戌庫,皆酉戌之刑而多喜);二十歲,生下兒子,碰巧得遇魯昭公贈送鯉魚,故賜子佳名曰孔鯉,字伯魚,以資紀念(己巳年,合動子女宮,不過斷子水之源,助戌庫之勢,此年受委任管理倉庫,第二年改作管理畜牧);二十七歲,開辦私學(xué)(丙子年,并轉(zhuǎn)入戊子大運,偏印傷官之運,七殺虛透,子水發(fā)動,大興講學(xué));三十四歲,攜貴族弟子——十余歲的小兒南宮敬適(音kuo)出國于周向老子問禮,向萇弘問樂;三十五歲,魯國內(nèi)亂,孔子奔往齊國(甲申年,見祿于地,滿地而走之象,畢竟戴財,很受齊景公待見);三十七歲,受齊國大夫暗害,險遭毒手,自齊國返魯,安心講學(xué)(丙戌年,轉(zhuǎn)入己丑運,丙火七殺坐庫制命,丑戌刑開,有逃生兇象);四十八歲,陽虎擅權(quán),孔子不恥與之為伍,不出仕,陽虎一直勸他出仕,孔子不允(此年丁酉,已步入庚寅運);五十一歲,受命中都宰,治理縣城,政績突出(庚子年,自坐傷官,傷官發(fā)力);五十二歲,因政績卓著而先后提升為小司空、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鬃邮孪葘R國邀魯君會于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yīng)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等土地(羊刃坐庫發(fā)力,刃庫與官庫刑開,故立下大功);六十歲,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鬃有廊恍υ唬骸叭辉?,然哉”(己酉年,印虛,刃動);六十三歲,厄于陳、蔡兩地之間,弟子中多人餓死,后為楚人營救(壬子年,牽動坐下傷官與大運辛卯刑動);六十七歲,孔子在衛(wèi)國,妻子在魯國逝世(丙辰年,入壬辰運);六十九歲,孔子已回國一年,仍有心政事,不為所用,同時兒子孔鯉逝世(戊午年,午戌合局破子破酉);七十三歲,孔子卒,葬于泗水之上(壬戌年,食神截腳)。
孔子一生,是以周公為典范的,也或者因之而將自己納入了周人之后的隊列。不料在去世前的第八天,夜里夢見自己死后停柩于庭院的兩柱間接受祭奠,而周人之禮卻并非如此,只有殷人才是殯于兩柱之間的,于是便對弟子子貢說:“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到臨終之前,終于知道了自己生命的淵源。后來《史記·孔子世家》里記載,孔子的祖先,便是殷商紂王一族。紂王為周武王所滅之后,武王封他的親哥哥微子啟于宋,微子啟逝世后,他的弟弟微仲繼位,而微仲,便是孔子的祖先。
孔子一生,是極為動蕩與復(fù)雜的。猶若中流之砥柱,以浩然之正氣充塞于當時之亂世。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句話,應(yīng)當是適于孔子的。大道崩潰了,才有了這位“鐵肩擔道義”的大師。而世俗一層一層地崩頹下去,便距離本真越來越遠,圣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旨在一步一步地挽回。
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韓愈則在《師說》中套用此句式,稱:圣人無常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仔細探討起孔子來,卻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詥枌W(xué)于剡子、老子、師襄子、萇弘。正因其無常師,故能以天地為師,如是則頂天立地,至圣大成。以老子的說法,便是能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曾參問學(xué),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這個一,便是本,便是真,便是大。物物一太極,太極又歸于太極。所以老子的道,也是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天為其一,地為其一,人為其一,三者若能合一,便可為圣人。老子又注解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之一,合于地之一,地之一,合于天之一,天之一,合于道之一,道之一,合于自然之一也。自然者,為真正也。真正必歸于根本,所以孔子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這個本,便是本原的本?;貧w到本原,便是回歸到天地日月雷風山澤。所以我們看真、正、本、原、大、成、至、圣,這哪一個字,不是以“一”開頭作為第一筆畫的呢?
回歸到了本原,也就知道何為正,也就知道以正安身、以正立命、以正行事、以正為人。正必定養(yǎng)德,必定有功,正者,必能胸懷博大,必能抱庸守中,必能無往不至,是故,大中至者,源于正也。是之謂大中至正。正者,即謂“得一而止,止之于一也”。“正”字其狀若于“王”,上頂天,下立地,中能達于人事。王通三才之道,正有五常之德,五常者:仁義禮智信。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老子同樣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所以孔子于衣食住行言各個方面,無不依正而行。此節(jié),簡以論之:
衣正——先從衣領(lǐng)邊緣的修飾開始談,“君子不以紺諏飾”,紺,為稍微帶紅的黑色;諏,為黑里帶紅的顏色;“紅紫不以為褻服”,也就是說紅紫色不能為內(nèi)衣。在古時,紅紫色,均非正色,非正,便是不正派,不正經(jīng)。及至今日,據(jù)物理學(xué)研究,顏色是由光波照射于物體,不同物理反射出不同波長的光波,便在眼內(nèi)形成不同的顏色。不管波長多長的光波在物體上得不到反射,其物體看起來便是黑的;不管波長多長的光波在物體上都反射,其物體看起來便是白的。紅光波長最長,比紅光波長更長的光波人眼看不到,是紅外線;紫光波長最短,比紫光波長更短的光波人眼也看不到,是紫外線。紅紫兩色在光譜的兩個極端,所以圣人不用;夏天時,不能多穿衣服,還有講究,“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袗是單衣,絺绤分別是細葛布和粗葛布,也就是里面穿好了單衣,外面再套上葛布做的外套,目的很簡單,不要把身體裸露出來,不過到了今日,大不同了,女孩子最甚,以前是露膀子,后來是露胸,然后是露背,然后是露大腿,后來又露肚臍……衣服還有諸多講解,難以一一說及,不過目的明確,皆是以正行事;
食正——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鬃釉诔苑矫?,大抵說來,有十二個原則。以至于后人研究孔子,疑其患有嚴重胃病,所以所列原則,均是以養(yǎng)身為要。從此亦可反知,孔子之食正,可致其以身安;
寢正——睡覺也當有睡覺的形象,不能裸睡,不能橫七豎八的睡,譬如,有人突然來訪,裸睡時將以為何?有人與君同榻而眠,君若橫豎亂睡,一只腳搭于別人頭顱,一只腳置于他人背脊,則情何以堪?
言正——言為心聲。音有五聲,皆能預(yù)國之禍福。聲正者,國清而興,音邪者,必使國昏而亂……
由是觀之,誠意故能正心,心正則表之于外,所以能夠漸入內(nèi)圣外王之佳境。而其言行所表,亦皆有昭然卦象也。行之不正,內(nèi)心亦然,不正何能有志,何能以當重任耳?欲正其行,必興禮樂,所以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手足尚不知所措,還想去做什么圣人?豈不貽笑大方。
孔子能夠與天地為一,所以能夠“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依據(jù)史書的記載,也很敬佩他在占卜預(yù)言方面的精確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當時有個學(xué)生商瞿,三十八歲了,婚后一直沒有子嗣,其母意欲讓他再娶一房媳婦,但夫子卻委以重任——命他長期到齊國出差。而商母心系孫子,自不能同意,便請求夫子換人。夫子說:“瞿過四十當有五丈夫子”。事后果然。
弟子們常至于野外游學(xué),詢問老師天氣若何,一次,夫子說:“今天天氣不好,要下大雨,大家都帶上雨具吧”,后亦果然。
所以孔子是知于天道的,不過知道天道又能若何,所以又行于天道。光是自己行于天道,得到天道,又未免過于自私了。既然誠意正心,自然能夠無私,所以又要己達而達人,于是便立下了“大同社會”的宏愿,以人文而化成天下。所以孔子縱然是離去了,卻有千秋萬代的賢者們也一樣懷著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的氣概前仆后繼地去完成他這一未竟的事業(yè)——天下太平,人人為圣。
孔子離去了,弟子們不舍,在眾弟子中找了一個跟師父貌似的弟子暫且替代師父,有事也可以去問問學(xué)。這個弟子叫做有若,字子有,比孔子小四十三歲,也就是三十歲的樣子,雖然貌似孔子,卻學(xué)問還未到家,所以眾人去問學(xué)時,他便“默然無以應(yīng)”,結(jié)果大家便齊聲趕他下臺——“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您快下來吧,這不是你該坐的位置。
說到子有三十歲,也不禁讓我想到孔子三十歲學(xué)琴的事跡,興許又可以予人以啟發(fā)。
說是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在樂隊擊罄??鬃忧皝韱枌W(xué),想要學(xué)琴。師襄子教了他一篇琴曲,孔子反復(fù)練習了幾日,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還不行,曲調(diào)倒是熟悉了,但是技巧還沒掌握;于是又反復(fù)練習了幾日,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還不行,技巧倒是掌握了,可是思想感情還沒能理解;于是又反復(fù)練了數(shù)日,師襄子說,可以了??鬃诱f,還不行,思想感情領(lǐng)會到了,但是作者的人格風范還沒能感受到啊。便又反復(fù)練習了數(shù)日,后來一會兒昂首自得,一會兒低頭沉思,最后說:老師啊,我領(lǐng)會到作者的人格風范了!您看面色黧黑,身形瘦長,目光深邃,志在天下,憂國憂民,除了周文王還能夠有誰有如此相貌、胸懷、境界啊?
師襄子一聽,了不得,趕緊下來給孔子鞠躬,說,能有如此修為、境界,您才是當世的圣人啊,這曲子就是《文王操》!
這一對便是古代的師生模范。試問今日可曾還有?恐是學(xué)生尚未學(xué)好,便急著給老師說,老師,我學(xué)好啦!孔子的學(xué)習,是“依于仁,游于藝”的,是透過藝術(shù)的氣質(zhì),索引到內(nèi)涵的本質(zhì)。這便是求真務(wù)本的境界。
所以今日尤其是學(xué)習《易經(jīng)》的朋友,若是沒有求真務(wù)本的精神,一定體悟不到圣人作易的情懷。作者權(quán)且以此典故,當做一種啟示罷。
張紅星教授注一:
龍馬圖:即龍馬出圖。古代傳說中龍頭馬身的神獸?!稌?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伏犧?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畫八卦,?謂之河圖?!?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一》:?“粵在伏羲?,受龍馬圖于河?,八卦是也?!?/p>
典墳:亦作“典賁”。三墳五典的省稱。指各種古代文籍?!痘茨献?齊俗訓(xùn)》:“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適行步?!?《隸續(xù)?漢郎中王政碑》:“研典賁?!?洪適?釋:“碑以‘賁’為‘墳’。”?晉潘岳《揚荊州誄》:“游目典墳,縱心儒術(shù)?!?/p>
兩楹:房屋正廳當中的兩根柱子。兩楹之間是房屋正中所在,為舉行重大儀式和重要活動的地方?!抖Y記?投壺》:“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間。?退反位,揖賓就筵?!?漢·劉向《九嘆?愍命》:?“戚宋萬于兩楹兮,廢周邵于遐夷?!薄抖Y記?檀弓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焙笠嘁浴皟砷骸苯柚竿7殴阻?、舉行祭奠之所?!豆騻?定公元年》:“正棺于兩楹之間,然后即位?!?《禮記?檀弓上》:“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因以“兩楹”。表示人之將終?!侗笔?薛辯傳》:“裕曰:‘近夢,恐有兩楹之憂。’”喻指預(yù)兆人即將亡故的夢。
歿世:終生;終其一生。《墨子?節(jié)用中》:?“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漢·徐干《中論?考偽》:“仲尼惡歿世而名不稱?!?代表去世,唐·元稹《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歿世于夏陽縣之私第?!?/p>
斯文:指禮樂教化、典章制度。典出《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薄稘h書?敘傳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xué),統(tǒng)一圣真?!?唐·韓愈《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銘》:“生人之治,本乎斯文?!?清·黃遵憲《石川鴻齋偕僧來謁》詩:“斯文一脈比傳燈,亦賴儒僧延不墜?!?/p>
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劭?”?!对?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懷多福。”?高亨注:?“昭,借為劭。《說文》:?‘劭,勉也?!司溲?文王勤勉侍奉上帝?!币徽f,光明正大地服事。?揆鄭《哀政聞社員》:?“昭事上帝,旁通科學(xué)。”
幽獨:靜寂孤獨。亦指靜寂孤獨的人?!冻o?九章?涉江》:?“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唐·杜甫?《久雨期王將軍不至》詩:“天雨蕭蕭滯茅屋,空山無以慰幽獨?!?唐·司空圖《秋思》詩:“勢利長草草,何人訪幽獨?”
國鈞:猶國柄。晉·王羲之《遺殷浩書》:“任國鈞者引咎責躬,深自貶降,以謝百姓?!?唐·白居易《去歲罷杭州今春領(lǐng)吳郡寄三相公》詩:“為問三丞相,如何秉國鈞?”
正意:純正的心志。漢·劉向《說苑?修文》:?“檢其邪心,守其正意?!?漢·應(yīng)劭?《風俗通?聲音?琴》:“夫以正雅之聲,動感正意,故善心勝,?邪惡禁?!?/p>
彝倫:常理;常道?!稌?洪范》:?“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xié)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蔡沈集傳:“彝,常也;倫,理也?!?晉·葛洪《抱樸子?名實》:“放斧斤而欲雙巧于班墨?,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敘,不亦難乎!”?宋·朱熹?《<大學(xué)章句>序》:“夫以學(xué)校之設(shè),其廣如此,教之之術(shù),其次第節(jié)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xué)。”清·顧炎武?《日知錄?彝倫》:“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之言人倫而已。能盡其性,以至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彝倫敘矣?!?/p>
適中:既不是太過,又不是不及。?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高臺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和也,故人弗為,適中而已矣?!?《北齊書?杜弼傳》:“奚取于適衷,何貴乎得一?!?宋·龔鼎臣《東原錄》:?“是知天下鉅細事,惟適中可以久而不廢。”
彬彬:文質(zhì)兼?zhèn)涿?、文物雙全。典出《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質(zhì)相半之貌。”?姚華《論文后編?源流》:“故一家一書,輒數(shù)千萬言,文質(zhì)間出,而不能相融也,?史野參半,而不能互調(diào)也。彬彬之選,惟《詩》《書》當之,下此則失?!?/p>
北辰:指北極星?!墩撜Z?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稜栄?釋天》:“北極謂之北辰?!?南朝·梁·何遜《閨怨》詩:“思君無轉(zhuǎn)易,何異北辰星?!?引申為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唐·李德?!恶R公神道碑銘》:“瘁精爽于北辰,播芳烈于來代?!?/p>
注二:
無私:公正沒有偏心、不自私?!抖Y記?孔子閑居》:?“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至仁:最大的仁德?!犊鬃蛹艺Z?屈節(jié)解》:?“躬敦厚,明親親,尚篤敬,施至仁,加懇誠,致忠信,百姓化之?!币仓缸钣腥实碌娜??!睹献?盡心下》:“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太平有象:太平有象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漢書·王莽傳》:“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的意思。瓶與平同音。故吉祥圖案常畫象馱寶瓶,瓶中還插有花卉作裝飾。中國古代先民亦有用象耕地的。漢代王充《論衡·書虛》說:“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唐代《蠻書》記載:“象大如水牛,土俗養(yǎng)象以耕田?!笨梢?,象在古代農(nóng)業(yè)耕種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象在古代還打過仗。最早的歷史記載見于安陽殷墟發(fā)掘的商王武丁時期的卜辭,卜辭的大意是說象從倉侯歸,以攻“葉”。《左傳·定公四年》載:“王使執(zhí)燧象,以奔吳師?!背淹趿铈P尹固拿著火把點燃大象的尾巴,迫使大象沖入?yún)擒婈嚨??!秴未呵铩す艠贰芬嘤浭稣f:“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服字《玉篇》解釋為“以鞍裝馬也”。因而“服象”可以理解為騎象兵或象車兵。東漢經(jīng)學(xué)著作《白虎通》曰:“象者,象太平而作,示已太平?!薄稘h書·禮樂志》道:“象來致富”。宋代陸游亦賦詩云,“太平有象天人識,南陌東阡搗麥香?!?/p>
賴:依靠、憑藉。《書?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孔穎達疏:“汝治水土,使地平天成,六府三事信皆治理,萬代長所恃賴,是汝之功也?!睍x陶潛《贈羊長史》詩:“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p>
經(jīng)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和編絲成繩,統(tǒng)稱經(jīng)綸。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兑?屯》:“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笨追f達疏:“經(jīng)謂經(jīng)緯,綸謂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jīng)綸天下,約束于物?!薄抖Y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p>
一元復(fù)始:《公羊傳?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焙笠浴耙辉獜?fù)始”為新的開始。
《詩說中國——中國精神之禮儀叁百圖》為廖彬宇先生古體詩集,《禮記》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彬宇先生匯集歷年吟詠往圣先賢及其事跡的古體詩365首,透過圣賢事跡來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發(fā)揚禮樂文明。該文獻簡單易記,大雅斯文,使圣賢精神能夠讓人口耳相傳,深入人心。是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頌古今賢哲,致敬圣賢,也是獻禮新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