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曹亮:實用力量Vol.1——我們的訓練理念

這是老曹朗讀的視頻稿。

2022-01-15 08:33:15

以下是文字稿。
曹亮和黃超,兩個互不相識的85后體育生,都是練武術的孩子,一個在武漢,一個在廣州。畢業(yè)后兜兜轉轉,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力量訓練作為自己的職業(yè)與生活方式。都練過CF、力量舉、舉重,走過很多彎路,總結了許多經(jīng)驗,教過很多人,幫助過很多人,也拒絕過很多人。
我們從2016年開始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的細化、簡化和優(yōu)化自己的訓練方式,在2017年夏天,把一套體系的雛形設計出來,又經(jīng)歷了4年的迭代,有了新的體會和感受。現(xiàn)在我們想把新的成果分享給大家。于是,有了這篇文章/視頻里的邏輯框架。
在2017年那時候的1.0版本,我們兩把它叫做“現(xiàn)代運動生活”,意思是,【符合現(xiàn)代人的運動鍛煉,將它融入生活】。到了今年的2.0版本,我們兩稱其為“實用力量”。
我們把這些經(jīng)驗整理、分享給各位,在交流討論的同時,也希望能夠一起進步。
一起,力就以欲。

一、什么是實用力量?它的邏輯框架是什么?
起名為實用力量,是想用一套訓練方法,讓力量訓練可以更好的服務于生活。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nèi)業(yè)余體育圈的力量項目正處于萌芽階段,也是以高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不斷進步。
力量項目主要有:健美、力量舉、舉重、力量體操(也叫街健)。
如果一個訓練者或者運動員,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成績和專項化的訓練系統(tǒng),那么他以具體的專項作為自己的訓練方式,以專項計劃來兌現(xiàn)成績,是很合理的事情。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并沒有明確的競技需求,僅僅是把力量訓練作為鍛煉的手段,那么,專項化的訓練方案就不那么適合了。
誠然,有不少的業(yè)余訓練者在專項化訓練方案中收獲了力量、體能,也改善了健康,但隨著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投入在訓練上的時間和體力也不自覺地成倍增加,生活方式朝著專項運動員的狀態(tài)發(fā)展,留給自己生活和陪伴家人的時間不斷被擠壓,這樣的情況數(shù)不勝數(shù),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所以,我們經(jīng)過五年的謹慎思考,也與眾多朋友一起探討,我們發(fā)現(xiàn)普通人的鍛煉圍繞著三個原則進行的:
健康第一性原則。
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作息,永遠是重頭戲。
吃好飯,睡好覺,比什么補劑都強,比練什么更重要。
生活方式大于訓練,生活方式包含訓練,生活方式引導訓練。
安全性高于有效性原則。
一定要警惕過度訓練和動作代償。過度訓練會導致體力的恢復速度跟不上訓練的消耗,而動作代償則會使關節(jié)產(chǎn)生不良應力,最終導致損傷的出現(xiàn)。
把所有的訓練安排,控制在能力范圍之內(nèi),使用力所能及的重量,改善自己的動作模式,我們必須先保證鍛煉的安全性,再考慮訓練安排的效果。
終身訓練原則。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覺得對體育鍛煉和力量訓練也是一樣,【活到老,練到老】。
既然是一直練下去,那就不急于一時的進步或進度。
我們用理性和耐心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身體,可以接受訓練不足,可以接受進步緩慢,也可以錯過一次訓練課。
身體的狀態(tài)是波動的,當出現(xiàn)情緒或身體低谷時,甚至討厭力量訓練,不想去鍛煉。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逼著自己去訓練,也不要因為身體出現(xiàn)體力的高峰,感覺今天狀態(tài)非常好,沖動的去嘗試沖擊不必要的難度或重量。
關于第3點我想展開來講一下。
我們在電視上、新聞報道看到的冠軍,是職業(yè)體育使用賽事機制,從眾多運動員之中,篩選出來的人類體能巔峰,那已經(jīng)不是萬億挑一了,簡直是億里挑一。
回歸到生活,我們作為普通人,不能、也不應該去照搬運動員的訓練方案。
原因非常簡單,能夠看到這個視頻的成年人,絕大部分都已經(jīng)錯過了身體素質(zhì)敏感期,天賦也不是很好,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精力、金錢來承受職業(yè)訓練。
沒錯,練好體育是很花錢的。富武窮文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退一步說,就算一個練的很好的業(yè)余愛好者,有時間、有精力、有預算來支撐他進行系統(tǒng)的職業(yè)體育訓練,那最好的結果,也只是他在訓練水平上能夠超過普通人,但面對有競爭力的年輕職業(yè)選手,是毫無競爭力可言。
不要用自己的愛好去調(diào)整別人的專業(yè),人家為了吃這碗飯有多努力,知道不?
在一定程度上,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克制住和別人攀比的沖動,是成熟的標致。把攀比成績這種事情留給運動員就好了,掌聲送給他們。
二、為什么采用實用力量的邏輯框架?好處是什么?
實用力量的邏輯框架是五個數(shù)字,“1、2、3、4、5”。
這五個數(shù)字分別代表了五件事情,五個含義。
“1”,一個人體的運動本質(zhì):在重力環(huán)境下做功產(chǎn)生移動。
在自然環(huán)境下,人體在承受著重力同時與環(huán)境進行交流互動,在此過程中與他人、物體發(fā)生接觸,并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目的,主要是克服阻力做功,或克服阻力完成工作目的。
克服阻力,力量素質(zhì)的意義。阻力越大,身體所需要產(chǎn)生的力量就越大。
抗阻力訓練,也是我們進行力量訓練的常規(guī)形式。阻力的來源有三種:重力、變形阻力(如彈力帶)、對手。
因為我們練力量的時候要把鐵質(zhì)的杠鈴啞鈴舉起來,所以大家會把健身叫做舉鐵。
“2”,兩個力量表達的形式:移動自己,或移動外物。
在上面提到的相互作用,我們要克服阻力來完成動作。大部分時候,阻力是來自于重力。
如果你從地上,通過攀爬、跳躍,到達樹上或山峰上,那么你克服的主要是自身重量,我們把這類動作成為徒手訓練,或者位移訓練。
移動人體自身的重心,這是第一種表達人體力量的形式。
如果你把放在地上的重物,以提、抱、扛、翻、抬、推等各種形式,舉起來,舉過頭頂,支撐。我們把這類動作成為廣義上的舉重,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力量訓練。
移動物體的重心,這是第二種表達人體力量的形式。
第二類力量形式,已經(jīng)被研究和傳播的很透徹了。但我想說的是,第一類力量形式,徒手和位移,才是我們更加需要關注的。有了解過物理治療和體能訓練的教練朋友,應該能夠明白我的意思。這是一個很大很深的話題,今天先不展開來講。
“3”,三個代表性力量動作:從地面到高處、從地面舉起重物、完整的挺舉動作。
第一個代表性動作是從地板上開始的波比跳+跳躍引體向上——大幅度、快速地移動自己的重心;
第二個代表性動作是對不規(guī)則物體的提、抱、扛——生活化的舉起重物;
第三個代表性動作是杠鈴高翻+上挺,或者是用啞鈴完成的硬拉彎舉+推舉——現(xiàn)代體育的經(jīng)典力量訓練手段。
“4”,四個概括性運動形式:廣義上的位移、體操、舉重、對抗。
位移:跑+跳——田徑中的短跑、中長跑、跳高、跳遠,以及跑酷
體操:在空間中完成騰挪翻轉等難度動作——體操、藝術體操、跳水。
舉重:舉+投——1)廣義上的舉重,Lifting,包括力量項目和生產(chǎn)勞動,尤其是重體力勞動,務工、務農(nóng)。2)田徑中的投擲項目,標槍、鉛球、鐵餅。3)冷兵器的使用,長桿武器、雙手武器、單手武器、盾牌、投射類武器。
對抗:對抗項目,人數(shù)上分為一對一(雙人),或者多對多,形式上分為隔網(wǎng)對抗,或者身體接觸。
“5”,五個基礎的動作模式:
1.蹲類動作:我們強調(diào)的是,體前負重的深蹲。
2.髖鉸鏈動作:如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硬拉,以及弓箭步。
3.翻抱跳動作:典型的爆發(fā)力輸出,彈射物體或舉起物體的重要技巧。
4.上舉:將重物舉過頭頂,是從古到今、中西方公認的檢驗力量、表達力量的終極形式。
5.攀爬:從地面到高處的核心能力。
說了那么多概念和定義,肯定有朋友會問,這套實用力量的邏輯框架有用嗎?我們?yōu)?/span>什么要用這種方式來指導自己的訓練?
這個“1、2、3、4、5”是我們對運動的推導過程,最終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要練蹲、硬拉、翻抱跳、舉、攀爬”這5種動作模式的底層邏輯。
如果不講論證過程,而是直接給結論的話,恐怕有些朋友會說一些xxx的話,那我們索性把為什么也發(fā)出來,供大家參考。
落實到日常訓練,我們一定要先把這五個動作練好——
體前蹲,髖鉸鏈,翻跳,主要是下肢主導的力量輸出動作;
抱、上舉、攀爬,是上肢主導、下肢積極參與的力量輸出動作。
只有練好了這五類動作,你才能是一個功能強大、體格強壯的人。
朋友,你可以練臥推,也可以練任何你想練習的動作模式,但如果你連最基本的體前蹲、硬拉、上舉都沒練好,那我覺得你可以先把基本力量練好了,把基本的運動能力提高上去,再去追求你想追求的目標,會更好、更穩(wěn)、更安全。
這篇文章我們先談到這里,主要是闡述了:實用力量的想法和它的邏輯框架,和它的目的(意義)。
我們會慢慢更新,將實用力量以及其他優(yōu)秀的理念、體系分享給各位。感謝大家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