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致9歲男孩抽動癥加重,心理干預后成功療愈!
抽動癥是臨床中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的一種兒童腦性疾病,患兒在緊張、焦慮、暴躁、疲勞、睡眠不足等情況下,會導致抽動病情加重,伴發(fā)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因此,強調(diào)對癥治療的同時,也要注重心理上的治療。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能有效減輕抽動癥狀,促進抽動病情改善。

小朱(化名)今年9歲,因出現(xiàn)眨眼、聳肩等抽動癥狀,找到了廣州天使兒童醫(yī)院石春雷主任診治,確診了抽動癥。
在診療過程中,石春雷主任發(fā)現(xiàn)小朱脾氣暴躁,易激惹,情緒起伏大,在學校里跟同學相處不好,不愛說話,回避社交。這些不良的情緒與心理嚴重困擾著小朱,致使抽動癥狀加重,病情反復。
針對小朱的實際情況,石春雷主任決定采取心理治療同步干預,宣泄暴躁情緒,穩(wěn)定情緒,整合心境,改善小朱人際交往狀況,提升溝通表達能力,提升精細情感的細膩度。促進人格成長,更好地輔助抽動障礙的治療。
對此,廣州天使兒童醫(yī)院心理治療師以認知-行為療法作為理論依據(jù),運用團體沙盤游戲、曼陀羅繪畫、邏輯游戲治療以及會談等心理干預手段對小朱進行綜合心理治療,幫助小朱克服心理障礙,促進人格成長。
根據(jù)病情,確立心理療法
目前小朱的心理和行為異常還沒有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還只是一般的心理問題,因此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是最具針對性和有效的干預手段。
認知-行為療法的整個治療過程是以消除錯誤的認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認知模式為核心,結(jié)合行為治療手段,循序漸進式地矯正不良行為,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并在新的認知模式的指導下,逐步內(nèi)化成為小朱的自然行為。
認知-行為治療需要在行動中識別不合理認知,在行動中替代不合理認知,在行動中改變核心信念。所以認知行為治療不是單純的改變認知,而是在行動中體會和修正認知。從而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
個性心理療法,逐一療愈
團體沙盤游戲心理療法,使小朱可以了解和明晰自己與同伴的關系,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人際交往的信心和適應能力。讓孩子充分享受在安全且受保護的環(huán)境下被陪伴玩游戲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解讀孩子的潛意識,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循序漸進地矯正小朱的不良行為,建立新的認知-行為模式。讓小朱的暴躁情緒能得以疏導,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人格進一步完善。
2、曼陀羅心理繪畫療法,目的是促發(fā)小朱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從而領悟自身價值,開發(fā)和完善潛能,提升情感細膩度和包容性。

3、邏輯游戲治療,目的是提升小朱專注力,邏輯能力,讓小朱在游戲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提升興趣,幫助自我療愈。
心理干預成功療愈
通過針對性、系統(tǒng)化的心理干預治療,小朱的暴躁情緒得以疏導,抽動癥狀療愈效果較好,心境整合效果明顯,人際溝通自然,情緒壓力得到有效疏解,情緒問題改善明顯,溝通能力提升明顯,不良認知得到糾正。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進一步完善。

家長對治療效果表示非常滿意,小朱也非常感謝心理治療師的陪伴與幫助,讓自己的身心都獲得了有效的康復。

石春雷主任提醒,抽動癥對兒童人格的不良影響十分常見,部分孩子在抽動癥狀控制后仍然無法適應社會,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孩子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咨詢、家庭治療等心理方面的治療,減緩或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緒與心理影響,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避免過度緊張、焦慮和疲勞,促進抽動癥狀的減少與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