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評測】兩萬塊全能音樂中心—山靈M30“巨無霸”播放器解析

散人按:
近兩年來,介于便攜和桌面系統(tǒng)之間的可移動式播放器產(chǎn)品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燒友們視野中。國內老牌HiFi廠商山靈近期上市的M30播放器,則將“可移動式”的形態(tài)進一步演化。憑借模塊化設計、齊全的音頻接口、內置的多種聲音風格選項,M30向燒友們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玩法,令人耳目一新。
-整體尺寸較大、重量偏重,更適合放在桌面使用;
-八大模塊設計,每個模塊均可拆卸更換,隨著官方迭代升級,未來在DAC、耳放等模塊位置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在18650電池模塊供電下,聲音保持了較高的純凈度;
-直通、晶體管、電子管三種模式聲音各具特色,適合不同種類的音樂聆聽。

【形態(tài):變革伊始】
HiFi播放器的形態(tài)變化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十幾年前,便攜播放器橫空出世,大而重的體態(tài)還帶著臺機前輩們的樣子。隨后幾年,各大品牌都致力于給播放器“減肥”,經(jīng)過不懈努力,終于讓播放器變得小巧易用。
但對于音頻器材而言,想要擁有更好的聲音,“堆料”總是不可避免的,這也讓有些中高端播放器走上了犧牲便攜性換取音質的路子;甚至,市面開始出現(xiàn)一些定位介乎于便攜與桌面系統(tǒng)之間的“移動式播放器”產(chǎn)品,比早期的播放器大且重得多。這類帶有探索性質的器材,不僅給燒友們帶來聲音上的升級,更是讓我們有機會跳脫出原來視界的小圈子,體驗更多的可能性。
只是我偶爾也在想,假如只是依靠增大體積來實現(xiàn)內部升級、最終輸出更好聽的聲音,那播放器的發(fā)展套路也實在粗獷、復古了些。畢竟,過往的發(fā)燒體驗中,在家聽臺機、出門帶隨身的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我會更希冀于在新形態(tài)的播放器上玩出更多的花樣來。
今年年初,山靈推出了一臺“大家伙”——M30模塊化流媒體播放器。模塊化、全接口、多功能,這些設計思路對一臺播放器而言顯得有些大膽而前衛(wèi)。許多燒友看到M30時就像發(fā)現(xiàn)了“新物種”,關注點不止在于聲音,更在于這臺機器能有多少玩法。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機器過于令人震撼,我當初在展會上見到M30工程機時,心里感到新奇之余也一直犯嘀咕:有多少燒友會接受并且認可這樣一臺機器呀?轉念一想,山靈也是成立三十余年的老牌廠商了,眾多傳統(tǒng)桌面系統(tǒng)用戶對于這樣的器材或許會玩得更加得心應手吧。
對于這樣一臺重量級器材,我自然不會放過蹭聽的機會。2021年初,趁著M30正式問世,我便蹭回來一臺M30詳細地進行試聽體驗。

【配置:一應俱全】
拆開快遞的瞬間,我感到有些吃驚——M30的外包裝,活脫脫就是個保險箱。打開保險箱扣子,翻開上蓋,M30的主要配置物品一目了然。除了機器本體之外,最重要的配件就是拆機專用的一套可換頭螺絲刀套組,以及兩個模塊拆機棒;另外,還有一根數(shù)據(jù)線、一個TF讀卡器、一個拉環(huán)吸盤、一塊鹿皮絨布、一對手套,以及兩份使用說明書。在保險箱之外,山靈為M30另配了專用的充電變壓器和立式腳架。不得不說,這個開箱體驗實在“硬核”了點。有些小遺憾的是,M30并未配備屏幕貼膜、皮套等保護性配件。一臺售價接近2萬的機器,沒有合適的保護措施,一旦劃花了,還是很令人心疼的。


M30重達3kg,搬動的時候總令人提心吊膽,生怕手滑發(fā)生意外……毫無疑問,除非用戶膂力驚人且不怕負重,否則M30是難以作為隨身器材使用的。這臺機器整體上看是一塊扁平的、兩側處理成弧形的長方體,“占地面積”接近一本半A5筆記本的大小。機身正反兩面均為兩塊玻璃面板。正面,上方的6英寸夏普顯示屏是系統(tǒng)操作交互的主要位置;下方開了兩個圓形的小天窗,可以看到機器內部的電路,其中左側天窗下赫然展示了兩片AK4497芯片實體。模塊的拆機螺絲口設置在了機器背面。機身兩側對稱性地配置了兩個電子管模塊以及兩個備用的模塊。我借用原配工具嘗試了一下拆機,整體而言并不難拆,只是電子管位置的排線需要小心處理。


機身前端是一字排開的平衡與單端耳機接口,從左到右依次是4芯卡農(nóng)、4.4平衡、3.5PRO平衡、2.5平衡、3.5單端、6.35單端,主流耳機插口配備得齊齊整整;中央有一個小液晶屏顯示著音量數(shù)字;靠右的是金色的圓形音量旋鈕,擰起來有分段感,每一小段即為一格音量,同時這枚旋鈕也作為電源開關按鍵使用。
后端的輸入與輸出接口,覆蓋了時下HiFi系統(tǒng)中常見的應用場景:
AUX模擬音頻輸入端口,使用俗稱“蓮花頭”的線材,如果燒友有外接的音源和解碼,可以通過這個接口將模擬信號輸入M30耳放模塊進一步處理并輸出到耳機;
USB AUDIO端口,將M30視為純數(shù)字轉盤,外接解碼耳放直接輸出音源數(shù)字信號;
雙RCA模擬輸出、雙XLR模擬輸出,燒友可以將經(jīng)過解碼模塊處理的音頻信號輸出到外接耳放上,或者在系統(tǒng)中將M30設置為前級輸出模式,通過模擬輸出端口對接后級放大器或有源音箱;
USB DAC、有線網(wǎng)絡、數(shù)字同軸、數(shù)字光纖輸入端口,支持燒友把PC、手機或播放器作為數(shù)字音源對接M30。
另外,背面還設置了電源輸出端口、數(shù)據(jù)線接口、USB外部儲存接口。
M30基本上已經(jīng)配備了我們組建HiFi系統(tǒng)所需要的耳機接口和輸入輸出端口。強大的外部延展能力,讓M30變得相當全能。


開機進入M30的操作系統(tǒng)。M30搭載的是半定制安卓系統(tǒng),主界面僅有掃描音樂、本地音樂、文件夾、網(wǎng)絡服務、音源切換、設置這些圖標,以及正在播放的曲目狀態(tài)欄。在從界面頂部下拉菜單中,可以看到安卓播放器常見的各項功能開關。安卓系統(tǒng)不僅代表著簡便的操作交互方式,也意味著M30可以便捷獲取流媒體音樂資源。目前M30支持包括QQ音樂、Spotify、Tidal等音樂平臺,不過并不支持開放安裝APP,需要等待后續(xù)固件拓展相關的平臺服務。
在系統(tǒng)操作交互方面,搭載高通驍龍430芯片的M30基本運行流暢,但時不時也會出現(xiàn)反應遲鈍的情況。當然,固件的優(yōu)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現(xiàn)在的水平來看也是瑕不掩瑜的。

【聲音:不止一面】
整體把玩了一遍機器的客觀部分后,我開始測試M30的聲音表現(xiàn)。
在M30身上八大模塊中,直接與聲音相關的是解碼模塊M30D、耳放模塊M30A,以及左右聲道各一塊電子管模塊M30T。M30D配備雙AK4497解碼芯片,搭配新設計的I/V轉換方案與CPAF低通濾波技術,確保模擬信號的純凈度。M30A采用經(jīng)典的ADA4610-2×2+BUF634×4結構,降低失真的同時提高輸出電流。M30T采用KORG 6P1電子管,這也是目前便攜領域中運用得較為成熟的一款膽管。從硬件配置來看,M30的幾個主要模塊都頗具誠意,但實際聲音表現(xiàn)還需要靠耳朵來驗證。
為了方便試玩M30的各種功能,我先將其作為一款一體式播放器,試聽各種模式下的聲音。M30預設了三種不同的音色可供選擇,分別是直通、晶體管、電子管模式;增益有低、中、高、超高四檔可選;單端模式下支持單/雙DAC切換。我首先用AKG K812 Pro作為測試耳機,接在單端口,增益打在超高檔,并打開雙DAC進行測試。

直通模式下,M30呈現(xiàn)出來的是較為中正直白的聲音。三頻方面,高頻具有不錯的延展性,并不一味增加光澤讓這個頻段亮得刺耳,卻也沒有犧牲信息量;中頻顯得自然而緩和,人聲的位置適中,口型清晰而又不糊一臉;低頻并不提供過多的彈性,量感也不算多,收斂得比較快。整體而言,直通模式下的M30三頻分布較為均衡,所打造的是一種不過度強調某一頻段的聲音。而這種直白均衡的聲音風格對音樂的演繹帶有一定的普適性,并相對更擅長于演繹器樂曲目,能夠良好地還原樂器的音色。
而晶體管模式的聲音,則與直通模式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晶體管的聲音在中正之余增添了一些潤澤度,無論是人聲還是樂器,在表達上都增加了幾分柔和。三頻方面,低頻明顯比直通模式加重了些,既能下潛到更深的空間,又將殘響往外泛出一層。中頻的密度有所增加,人聲更有厚度,且位置也略微靠前,表現(xiàn)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中低兩頻的作用下,樂曲的氛圍感更顯強烈,聲音也更為耐聽。如果把高頻單獨拿出來,會發(fā)現(xiàn)這個頻段依然保持著與直通模式相近的表現(xiàn)力,但放在樂曲中則更像是為中頻作點綴了??偟膩碚f,我傾向于以晶體管來演繹流行樂、爵士樂、搖滾樂等曲風。此外,從直通模式切換為晶體管模式時,耳機聲壓有些增大,需要提前將音量調小一些再進行切換。
在預熱了10秒之后,隨著模塊中LED燈亮起,M30就可以以電子管模式工作了。此時的M30聲音顯得十分醇厚,電子管獨特的味道讓音樂尤其是人聲曲目產(chǎn)生了厚重的音效,婉轉而迷人。電子管模式的三頻分布大體上和直通模式有些接近,中頻方面會比之稍厚一些,與濃郁的韻味相疊加,將人聲曲目演繹出更加獨特的效果。

無論是直通模式還是晶體管模式,M30在素質方面的表現(xiàn)都可圈可點:得益于18650電池供電電流的純凈性,M30的聲音背景足夠黑,聲音的演繹也相當穩(wěn)定。聲場開闊舒展,聲音坐落得十分規(guī)整,邊界遠而模糊。結像大小適中,形體清晰。解析纖毫畢現(xiàn),略微有一點銳化,放大了細節(jié)。動態(tài)雖不至于達到山呼海嘯的程度,但也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澎湃之感。稍顯不足的是,M30的瞬態(tài)響應速度不能算快,對樂曲的情緒強弱變化有時候會表現(xiàn)得過于溫和。
相對而言,電子管模式在解析上稍有些不如另外兩個模式,當然,這也是電子管器材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但在空間感的表現(xiàn)上,電子管模式還是站在了與另兩個模式相近的水平線。
在驅動力方面,超高增益下的M30完全可以撐起K812 Pro的聲音架構,并給予不錯的聲場、動態(tài)效果。非要挑出問題的話,我覺得如果聲音密度可以有所提升,那么整體的聲音表現(xiàn)會顯得更加扎實一些。而即使是驅動森海塞爾老旗艦HD800這樣不容易推好的耳機,M30也不會讓聲音垮掉,依然能維持住基礎的聲音結構,并帶來充實的內容表現(xiàn),只是在聲音層次感上有提升的空間。
大耳機驅動效果可圈可點,耳塞方面會怎么樣?我先將M30增益檔調至低增益,隨后插上了搭配DITA OSLO升級線的拜雅榭蘭圖。直通模式下的M30將榭蘭圖細膩、溫情的一面展現(xiàn)得頗為到位,對于榭蘭圖人聲偏遠的問題也沒有刻意藏著掖著,將榭蘭圖的特點重現(xiàn)于我耳邊。切換到晶體管模式時,人聲的位置并未提前很多,但聽感卻更加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將“榭蘭圖不擅演繹人聲”的短板予以彌補,并且晶體管的聲音特色與榭蘭圖本身的風格也頗為搭調,氛圍感豐裕且松弛,相當耐聽。

在將M30當作一體式播放器試過一輪以后,我開始圍繞機器背后那兩排接口來“折騰”:先是通過USB DAC口接上電腦重拾PC HiFi的玩法,播放電腦本地音樂或更多流媒體平臺資源時顯然更加便利,只是這時候輸出的數(shù)字信號多少有點不純凈,帶有些雜音,不如一體式播放器的效果;用同軸接入幾款隨身播放器作為音源,可以感受到音源級別越高時輸出的數(shù)字信號質量也更好;外接傳統(tǒng)的分立的解碼耳放系統(tǒng)時,可以對比出M30對頭戴大耳機的驅動飽滿程度是有些不如傳統(tǒng)分立系統(tǒng)的,但依然能夠讓大耳機發(fā)揮出規(guī)整、健康的聲音來。
總的來說,M30首發(fā)的模塊組合,我認為兼顧了耳塞和大耳機的驅動效果,并在其間取得了一定的平衡。盡管不一定能夠超越同價位分體的桌面系統(tǒng),但M30的實力也是朝著桌面系統(tǒng)靠攏的;如果對比大多數(shù)隨身設備對大耳機的驅動效果,則完全沒有因輸出壓擺不足而產(chǎn)生的“聲音打不開”之感。更何況,大多數(shù)桌面系統(tǒng)專精于驅動大耳,在驅動耳塞時常有過推的問題,而M30對耳塞良好的兼容性無疑給了燒友更多的玩賞空間。
【延伸:未來方向】
HiFi播放器形態(tài)變化的趨勢和電話的發(fā)展頗有相似之處——大哥大開啟移動通訊的格局,隨后手機越做越小巧,智能系統(tǒng)又賦予其更多樣化的功能,而后手機的屏幕又逐步增大,帶動了手機體積隨之變大。
作為一臺可移動式的播放器,從其功能玩法上看,M30是更接近于臺機的:它不僅可以作為一體式播放器,還可單獨作為轉盤、解碼、耳放、前級使用,連接傳統(tǒng)的桌面器材甚至是有源音箱,未來還可以對某個模塊進行升級。稱M30是“小臺機”,并不為過。聯(lián)想到當下折疊屏手機的出現(xiàn)完全模糊了“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界限,是否可以說,M30也模糊了移動播放器與臺機的界限?
在我看來,M30在某種層面上也對HiFi播放器未來的形態(tài)設下新的可能性。M30是一款獨立的產(chǎn)品,但“模塊化”“全接口”這兩大要素為其帶來了無限外延的可能性。通過自身新模塊實現(xiàn)升級,或者接入外部器材打造新系統(tǒng),M30的設計者希望為大家呈現(xiàn)出的是一套完備的HiFi解決方案。
往更深遠處講,還是以手機領域作為參照:作為移動智能終端,如今各品牌都在圍繞手機打造智能生態(tài),當下常見的智能家居就是比較成功的落地案例。對HiFi領域而言,以一個終端控制家用音響系統(tǒng)、桌面系統(tǒng)、隨身系統(tǒng)等等,打造成一個HiFi生態(tài),無疑將為擁有多種多樣發(fā)燒方式的燒友們帶來極大的便利。從M30身上,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這種場景出現(xiàn)的苗頭。
當然,那些遙遠的事情現(xiàn)在很難猜測出個所以然,但近的事情完全值得期待,比如新的DAC、耳放、電子管模塊,給燒友們帶來新的選擇;比如備用模塊的位置如何填充,拓展M30的可玩性;比如主控系統(tǒng)將如何升級,讓燒友們操作體驗更為便捷……每走出一步,都意味著“M30生態(tài)”會更為完善,擁有豐富接口、覆蓋大部分日常使用場景的M30可以更進一步發(fā)揮價值。

【漫想:常伴之侶】
試用M30一段時間之后,平心而論,M30給我的感觸頗深:這是一臺能夠常伴我們發(fā)燒之路的機器。
有別于常規(guī)的器材更新?lián)Q代相當于出一款新機器,M30的迭代發(fā)生在內部的模塊身上,換言之,M30可以像組裝PC電腦那樣實現(xiàn)單一硬件上的升級。因此,只要山靈持續(xù)投入新模塊研發(fā),M30就可以成為在燒友手上玩許多年也不會被淘汰掉的“長壽”機器,常玩常新。從這個角度來說,M30并不容易“落伍”。
我原先以為,M30是針對山靈傳統(tǒng)臺機產(chǎn)品用戶而設計的。試用M30的過程中,我猛然發(fā)現(xiàn)是自己狹隘了。M30提供了完備的輸入輸出接口,對于隨身耳塞玩家、大耳機燒友,甚至是玩有源音箱的燒友而言,M30都可以在手頭上發(fā)揮重要的價值。而把這么寬泛的適配性以縱向目光審視,我發(fā)現(xiàn)M30的適用面覆蓋了一個燒友發(fā)燒歷程中相當長的階段,從剛入燒到深入研究再到成為經(jīng)驗豐富的老燒,M30都可以持續(xù)完成循序漸進的引導。M30打破了燒齡的界限,以“全能旗艦”的姿態(tài),讓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燒友能夠長久而省心地享受發(fā)燒的樂趣。
結構的突破、玩法的突破、場景的突破、時空的突破……“破界”的M30,讓我感受到不尋常的樂趣。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yún)散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