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歷史小常識53——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全稱拉脫維亞共和國,位于東歐(前蘇聯(lián)、立窩尼亞),北面與愛沙尼亞接壤,南面與立陶宛接壤,東面與俄羅斯接壤,西面與丹麥、瑞典隔波羅的海相望。全境為東歐平原,屬溫帶海洋氣候。


拉脫維亞最早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建立了通向地中海的商路,成為了波羅的海重要的商業(yè)點,西羅馬帝國崩潰后,拉脫維亞一度被維京人控制。1204年,一支德國商人仿照巴勒斯坦的十字軍國家,建立起立窩尼亞騎士團,控制了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1232年,騎士團進攻芬蘭,但是被瑞典搶先,1236年,立窩尼亞騎士團被立陶宛擊敗,此后被條頓騎士團兼并。

1358年,里加作為重要的商業(yè)城邦,加入了漢薩同盟,因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與德國走得比較近。隨著荷蘭和英國的崛起,漢薩同盟逐漸衰落,1669年,漢薩同盟解體。

1656年,第四次俄瑞戰(zhàn)爭爆發(fā),沙俄與瑞典開始爭奪拉脫維亞,1768年,沙俄終于在第五次俄瑞戰(zhàn)爭中取得了拉脫維亞。1918年,一戰(zhàn)結(jié)束后的拉脫維亞獨立,1940年蘇聯(lián)再次吞并拉脫維亞。1980年,拉脫維亞已經(jīng)在蘇聯(lián)的框架內(nèi)開始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1991年獨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