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7):再組六卿,荀氏復興
觀前提醒:本文以敘述晉國六卿的變更與其中的矛盾和斗爭為主,主要從各卿之間發(fā)生的事件中展開,而對于晉國爭霸歷程以及國君為政舉措則不多討論。由于本人所掌握史料有限,其中所記可能有多處缺漏、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斧正。
公元前601年,趙盾死,謚趙宣子。郤缺繼任,六卿如下:

同年,郤缺就以胥克有蠱疾,命其罷官,并安排趙盾之子趙朔為下軍佐,胥氏衰落。于是:

公元前600年九月,晉成公在扈邑(今河南原陽縣原武鎮(zhèn)西北,此時晉成公正與楚莊王爭奪霸權(quán),和宋文公、衛(wèi)成公、鄭襄公、曹文公在此地會見)去世,其子公子據(jù)繼位,是為晉景公。
約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97年間,欒盾死去,其子欒書繼任。如下:

公元前597年初(也可能為公元前598年末),正卿郤缺去世,謚郤成子。其副手荀林父執(zhí)政,六卿的人員配備面臨重組。
貴族們又集聚朝堂,商討晉國目睹著趙同、趙括(二人皆為趙盾之弟)在朝中不可一世;郤克(郤缺之子)、步揚(郤缺堂弟)等待著優(yōu)惠政策的垂青;荀林父、荀首(荀林父之弟)得寵于先君(即晉成公);先榖在軍中統(tǒng)調(diào)大軍;士會、士渥濁(士會之侄)在高層出謀劃策。欒書,這位欒氏嗣卿似乎一直就被人不屑、無視。
荀林父為國家的最高執(zhí)政官,其意志也主導著此次人事大調(diào)整,此外,趙同、趙括及黨羽先榖則擁有最強的實力,這股勢力也左右國家機器的運作。
依傳統(tǒng),欒書為欒枝之孫,欒盾之子,欒枝、欒盾皆為卿。既無大過,欒書為卿順理成章,然而情形出現(xiàn)了些許變故。
趙同、趙括本就厭惡欒書,這時候,已經(jīng)別為邯鄲氏的趙旃(趙穿之子)也跳出來與本家人共語,申請為卿。這就讓荀林父犯難了。荀林父為執(zhí)政自不用說;先榖為趙氏死黨;士會才德兼?zhèn)?,人見人愛;郤克是郤缺嗣卿;趙朔則更是不可能。如此看來,趙旃若要擔任卿士,六卿當中他唯一可能取代的卿就是資歷尚淺且家底薄弱的欒書。
趙同、趙括皆提出要以趙旃為下軍佐,這樣就可以將晉國的下軍徹底變?yōu)橼w氏的財產(chǎn),同時亦可以排擠欒書,一石二鳥。欒氏的卿位面臨危機。
危難時刻,本著壓制趙氏,復興荀氏心理的荀林父頂住強壓,要求一切按部就班。最終在荀林父的關(guān)照下,欒書保住卿位,趙旃則只為大夫,悶悶不樂。這次六卿大夫如下:

這是荀林父所代表的荀氏家族崛起的開始,荀林父重組內(nèi)閣,也就是這套看似強大卻隱藏內(nèi)斗禍根的豪華陣容造就了晉國戰(zhàn)爭史上最恥辱的一場敗仗。
荀林父出道早,位居高位。然而在晉襄公死后,雖高居中軍佐一職卻飽受壓制。趙盾死前,依然憑借著自己的意志強拉郤缺為正卿,荀林父仍居中軍佐。如今郤缺亦亡,荀林父終于修成正果,長期受壓制的心境終于敞開。
荀林父執(zhí)政,先榖、士會得到慣性提升,郤克的受聘頗顯高調(diào),直接超越趙朔、欒書,位居上軍佐。一方面自然是郤缺身前處事的圓滑,但如果沒有趙朔、欒書的讓賢可能性不大。
總之,郤克、趙朔、欒書三人在這次諸卿重組中,表現(xiàn)出難得的團結(jié)。三個剛剛出道的政壇新星,都將以此作為政治生涯的起點,三人大有攜手共舉大業(yè),“風風火火闖九州”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