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這輩子“最要命”的年齡段:49歲和59歲這兩年

01
曾仕強教授說過,男人最怕“9”,特別是49歲和59歲這兩年,帶走了很多人。
跟“9”有關(guān)的年歲,之所以顯得如此可怕,就是因為它是年齡的交匯點。比如說,奔四到奔五,交匯點就是49歲,能不難過嗎?
就跟爬樓梯是一樣的道理,一共有10個臺階,爬第1個到第8個臺階,你不會感覺到累,爬到了第9個臺階,你會感覺到特別累。
臨近目的地,心態(tài)就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要么繃得緊緊的,要么出現(xiàn)了落差,要么心氣不夠,要么堅持不下去,所以你就會感覺到累。
同樣的道理,在40歲到48歲這段時間,你可能不會害怕什么。到了49歲,差不多到50歲了,那你就害怕了,整日擔憂。這個時候,禍患將至。
49歲的情況如此,那59歲的情況更是如此。

02
男人在49歲,第一次面臨“生死關(guān)”。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到中年,離人間有點遠,而離天堂有點近。
那溫暖祥和的人間,貌似跟中年人沒有什么關(guān)系,因為中年人一直處于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當中,除了吃苦,就是受罪,壓力比較大。
人到中年,不僅外部的事業(yè)出現(xiàn)問題,就連內(nèi)部的家庭也矛盾重重。這內(nèi)外夾擊,又有誰能輕松應(yīng)對呢?
如果身強體壯,那忍一忍,扛一扛就過去了,可并非每個中年人都身強體壯。尤其是中年的男人,精氣外泄,不斷衰退,整個人的感覺都不太好。
所謂“精為人本?!睕]有精氣,會造成三個問題。首先,運勢走下坡路,事業(yè)不進則退;其次,病痛頻發(fā);第三,生活的意外越來越多。
壓力山大的時候,如果人之精氣充足,還能逢兇化吉。可惜精氣不足,那小小的壓力和意外,就能輕松帶走一個人。人間距離天堂,只在一瞬間。

03
男人在59歲,需要面臨命中的“大劫”。
曾仕強教授說過,每一次過節(jié),比如說春節(jié)、端午、中秋,如果我們順利過了這些節(jié)日,就說明“過劫”了。過不了,就走了。
談到“過劫”,就不得不談到59歲的人生大劫。很多成功的人士,在59歲之前,就猝然離開了,所有的錢財和權(quán)勢,都成為了一場空。
東漢末年,劉備麾下的名將關(guān)羽,在59歲之前,一直很順。到了59歲,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后,關(guān)羽就被呂蒙背刺,敗走麥城,最終戰(zhàn)死沙場。
南北朝時期的劉裕,一代梟雄,不僅取代了東晉,還在五十多歲的時候進行北伐,差點就統(tǒng)一天下了。59歲那年還想北伐拓跋鮮卑,怎奈還未出兵,就因病身亡了。
這59歲,為什么就那么難過呢?因為59歲,象征了前半生的結(jié)束,以及后半生的開始。氣運、命數(shù)和福禍,都會進行大洗牌,那它就是一場大劫。
男人,越是上了年紀,氣數(shù)就越是衰弱。事與愿違,是一回事。而能不能長長久久,細水長流,又是另外一回事。

04
男人這輩子最要命的年齡段,就是49歲和59歲這兩年。
對于男人來說,最大的福報,到底是什么呢?毫無疑問,就是“大器晚成”。晚點成功,晚點取得成就,那離開的時間,就會比較晚。
我們可以對比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嬴政,一個是漢高祖劉邦。
這兩人,雖然說分屬不同的朝代,但他們只差了3歲。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出生。嬴政比劉邦年長3歲。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劉邦還只是小混混。秦始皇49歲離世的時候,劉邦也已經(jīng)46歲了。按道理說,這年紀的劉邦,半個身子入土了,也可以想退休的事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秦始皇死后,屬于劉邦的舞臺才出現(xiàn)。47歲,劉邦起兵,54歲,劉邦統(tǒng)一天下。到了61歲,劉邦才去世。
可以說,始皇帝比較早成,過不了49歲。劉邦比較晚成,不僅過了49歲,還過了59歲。這,就是“大器晚成”的好處。

05
寫到最后
人到中年,男人該如何過日子呢?只需要做到這3點。
首先,不急不躁,放寬心做人;第二,內(nèi)化情緒,收斂脾氣,順其自然過日子;第三,上善若水,動靜結(jié)合,半精明半糊涂渡余生。
不急不躁,是為了避免“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惡果。內(nèi)化情緒,是為了不再生氣,以平常心來過好每一天。上善若水,更不用說了,細水長流,乃是王道。
到了一定的年紀,該放下的事,要放下。該了結(jié)的事,要了結(jié)。如此,自然能夠活得長久。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