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每周最低跑量應該是多少?
有跑友問老王:經(jīng)常看你的跑步文章,我現(xiàn)在比較糾結的是:跑量過多,容易傷身。跑量過少,效果又低。我就是為了保持健康,不去參加什么跑步比賽或馬拉松,每周該跑多少合適呢?
先來明確一下什么是“身體健康”。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tài),即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狀態(tài)。也就是說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或虛弱,還包含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層面。
顯然,僅僅靠跑步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健康狀態(tài),跑步只能促進生理上的健康,以及一定的心里改善,對于社會適應和道德方面的狀態(tài)則是沒有效果。
所以,通過跑步我們能獲得的健康就是:免疫力好,少生病,保持體形,保持體能體力,調節(jié)心理,提高精神狀態(tài),。
那么健康跑的跑量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呢?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有益健康的身體活動建議》,不同年齡的人需要完成不同的運動建議:
(1)5至17歲的未成年人,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
(2)18至64歲的成年人,每周應至少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或每周累計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但WHO并沒有規(guī)定每周具體應該跑多少公里,而是給出了每周運動時長的建議。
對于18至64歲的成年人,一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果每次跑步30分鐘,每次運動可以跑完5公里,每周累計25公里,就可以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按照這個標準去跑?
老王覺得不能這么教條和刻板去硬搬生套這個跑量。
原因很簡單:不同水平的跑者,跑量各不相同,不會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值。
如果你剛開始跑步,別說一次性跑5公里,可能1-2公里都困難,更別說一周跑5次5公里,硬上的話只會受傷。
所以,跑步新手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來安排每次跑步的距離。如果跑不動了,則改為快走,以保持身體細微出汗。等能力提高了,跑量自然就上去了
而那些具備一定跑步能力的跑者可以每周跑5次,一周累計完成25公里跑量。
隨著能力的提高,可能每周25公里會慢慢無法滿足你奔跑的欲望,到時候25公里的跑量只是很多人的一個熱身跑量。
如何確定自己每周跑量?老王給出三點建議供參考:
1、最低跑量是效果的保證
跑步是健康的最佳選擇,但最低跑量是跑步效果的保證。老王認為如果每次能跑足半小時,對于健康來說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并不是說跑個10分鐘就沒效果,如果你有能力跑足半小時會是效率最高的跑法。
2、根據(jù)自身情況定跑量
每個人的體能狀態(tài)和運動基礎不一樣,有些人稍微練練很快就能跑下5公里,有些人跑2公里都要練很長時間,所以跑多少,加多少跑量,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年齡、能力來定,而不是盲目跟風跑。
比如對于體重超標的跑者,建議以快走為主,或者快走結合慢跑的方式進行鍛煉。而不是一上來就想著跑速度、跑距離。
3、能力范圍內,循序漸進提高
如果跑有余力,也不必拘泥于每次5公里、每周25公里的限制。比如能輕松完成一次跑半小時,那就可以加5分鐘,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再增加到40分鐘。
只有在合理的跑量范圍內,才能有效提高身體素質,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老王倒是認為,跑量這種東西,對于健康跑來說并不是很重要。
對于健康跑者來說,堅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開始跑步,并一直在堅持,這是值得珍視的。
對于健康跑者來說,跑步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追求健康,更是一個珍貴的機會,能夠讓我們在60歲、70歲的時候還能在跑步的路上見到身影。
因此,在慢跑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段和季節(jié),給自己設定合理的跑量和配速,以免受傷或引起身體不適,從而影響堅持跑步的動力。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些60、70歲的老人活躍在馬拉松的賽場上,他們的堅韌意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給了我們無限的動力。
最后,老王要說的是:跑步不貪量、不圖快、不逞強、不攀比,只要記住兩個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