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里散步的美學家

[ Aesthetic ]
美學
這幾天周圍的人都在談美學,
可那聽起來像維納斯遺失的手臂那樣,
觸不可及。
我有一對“愛美”的璧人朋友,生活在南京,羨煞旁人。太太負責貌美如花,先生負責賺錢美家,他謙虛,說笑正跟太太學美,簡稱“美學家”。我個人看,狗糧吃飽,美得不虛。
吳先生對給太太置宅是思前想后。南京有兩地最有美的神韻,一是中國畫壇心靈朝圣地“芥子園”,那是清初書畫\戲曲\美食大家李漁私宅,已經(jīng)消失在蕪草里。二是常有紫氣縈繞的“紫金山”,“美齡宮”這座遠東第一別墅所在,飛機上能看見的“海洋之心”項鏈的玉脖。而吳先生與太太的“新家”——紫金山院就在那里。

吳先生:鐘山就像太太,美在“氣自華”。
南京,一到秋天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金陵”。那位“愛美”的金陵太太,就是歌子。她收藏古董,自己設計民國衣服。
不過她愛骨相美,遠勝過皮相美,她最近剛開了書店,我說你完成了古今中外文藝青年的夢想,南京的美學大家李漁之前也是開書店的。

南京本來就是西洋與中國文化交融到恰到好處的地方。我還記得歌子曾告訴我,1919年莎士比亞書店在巴黎開張,那是喬伊斯的出版社,是海明威的圖書室,是菲茨杰拉德的咖啡館,也是艾略特的演講廳...轉(zhuǎn)眼間,南京有了家小小的“歌子書店”,愛書人有了坐地穿越世界的翅膀。
百年前李漁宴友、作劇、書畫的地方,也是他印刷與銷售圖書的地方,當年《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游記》、《金瓶梅》等當紅書籍全在他的推動下才真正成名。歌子與吳先生經(jīng)營的南京文化餐飲地標“紅公館”就是這種美學生活姿態(tài)“前世今生”的集合,你能想到的藝術美學生活,全在他們的領域內(nèi)。
吳先生如今已經(jīng)經(jīng)營八處歷史文化古建,以舊修舊,像博物館一樣保護,每多一處,都是歌子的多一份喜歡。吳先生只是說,太太的選擇一定支持。夫妻之間的經(jīng)營也是美學,方寸之間有乾坤。

說到那李漁畫譜里,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簡約中有婀娜,留白中有天地,當年的靈與秀,都被年輕時就習繪畫的吳先生在心里默默記下,才有了現(xiàn)在的紫金山院!
同樣,太太見到先生的大手筆,也是簡單兩字“支持”。進門,一只藍尾喜鵲剛在門口飲泉解渴,見人來,又倏然飛到牌匾上。那字是書法家吳振立寫的,樸拙,有大巧不工的親和力。這就像門口鑄造池子的“山西黑”,那是世界上最純最黑的花崗石,溫潤謙遜。
再走近,有編鐘清亮聲音繞梁,金屬、木材、水流、陶器、石頭...隨后傳遞。沒有節(jié)奏,但好聽極了。吳先生神秘告訴我,這曲子用了中國的五聲音階。名字就叫WU,可以理解為數(shù)字五,也可以理解為“無”。一種聽眾可以開放性地去解釋的感覺。
我對歌子說,難道不是你偷偷送給先生的嗎?她眨眼,這都是先生送我的,一個名字,就當我送他的吧。
就像這種天生默契,越往前走,就越別有洞天!

許靜老師的酒色墨寶“一香凝然”(以紅酒入字),掩映一塊金蟾石,窗外即視鐘山的花木樹林…陳可辛《武俠》的武俠二字,張藝謀《影》的影字,也都是許靜老師題寫,潑墨如江海。

我剛走進唐風宋韻的紫金山院門堂,中國傳統(tǒng)香道、茶道與花道就仿佛開始了。吳先生說,這就是他的設計初衷。
風塵仆仆者,看一眼,就洗塵了。
紫金山院的通與透,讓人沒有半點身處老式蘇州園林屋內(nèi)的壓抑感,與窗外精致一樣曠達。吳先生聊起:“我希望留白,鐘山的毓秀不允許我把屋子擺太滿,那不美。這得像我太太一樣胖瘦都有美的空間,主要氣自華!”

所以,歌子半抱怨吳先生的“苛刻”,又欽佩他的魄力:紅公館耗時2年打造的紫金山院,與其說是三千平的景觀餐廳,還不如說是三千平的園林護欄,人們在里面吃飯,野生動物也在外面享用森林野餐。

美鹿們也完全沒被這紫金山中的再建“自然”打擾,延入院中的長廊,山院一體,連我都覺得“紫金山院”背后就是個森林景觀位。牽望美齡宮,徑指中山陵,無論是蓬菜仙境,還是南山東籬,都與這里交集。

而吳先生,也與鹿一樣消失在森林中,清早去鐘山為太太歌子采茶與茶花,那是自然晨練。


歌子可以花整整一天時間看吳先生給她的空間,聞著陣陣花香,她才說漸漸明白,吳先生說的那種“自然與生活”的留白。

香院、鹿院、風院、星院、月院、松院…頓時一切自然的名字都代表這院子。院子也仿佛活了。

吳先生說,美不是高深莫測的東西,是每個人都能感知的。確實,到紫金山院里,每一雙普通的眼睛,都仿佛有了瞬間抓住美的能力,山瀾環(huán)抱、嶙峋怪石、盤屈老樹、茂密青竹、清澈溪水...都盡收自家庭院了。

夕陽西下的時候,就在太太最愛喝茶的長廊,走到盡頭,秋天這位低調(diào)的畫家,就在“紫金山院”的落地玻璃上畫畫。深山腹地,林瀾浸染!悄然無聲地將鐘山的金陵渲染成色彩斑斕的畫卷。
“最大限度的將建筑、院落、花園、山林融為一體,才是高級的表達?!眳窍壬f。灰黑的石象、金黃的銀杏、火紅的楓葉,儀態(tài)萬方的唐風宋韻,滲于每一點光影之間。
我才感到“美學家”的浪漫,直到把自家打造成城市美學“孤品”。這是吳先生給太太的禮物,也是給到整個南京的禮物。
百年桂花香下的秋香宴
講真,我不太喜歡艷俗的桂花香?!胺毙丘┰氯f點黃,半城桂樹滿城香”對南京紫金山這樣清幽的地方,是搶鏡的。紫金山的秋天,在吳先生與歌子家,是被舒舒服服“聞”到的。

邀請朋友們來紫金山院內(nèi),桂花樹下,體驗一場秋日盛宴,是這對璧人的待客之道。

吳先生點了一支歌子特別選的上等“奇楠”,清聞有花香,帶游絲涼氣,鼻子吸入口,竟泛香、麻、辣、甘、涼的味覺,還回甘生津。與歌子見,吃的海苔腰果脆餅,那是齒間香,桂花雨花茶是鼻尖香,香談甚歡。
真是還沒開席,口水就裹著香氣來了。整場宴席分為秋韻、秋嵐、秋華、秋思、秋實五部分。由紅公館·紫金山院聯(lián)合紅公館美食顧問·王勇、紅公館葡萄酒顧問·李美玉出品。
吳先生說,秋天的香氣,是五感的綜合體驗。前菜三道,構成了第一篇“秋韻”,也打開了秋季的食欲。


湯是蓮子雞頭米淮揚雞孚湯,叫“秋嵐”。“未夜青嵐入,先秋白露團”。當蓮子和雞頭米出現(xiàn)在餐桌,江南的秋天,也已稍然而至。

宴席的第三篇“秋華”,是綻放的時刻。蟹釀橙,一道耳熟能詳?shù)哪纤喂挪?,被賦予與眾不同的巧思,外皮是魚肉和帶子制作而成的“橙子”,其中釀入傳統(tǒng)蟹釀橙的蟹肉與橙肉。外面口感柔嫩,微微彈,里面酸甜鮮爽。


炒飯也是奇思妙想。板栗的甘甜是秋天的恩賜,用東海黃魚和蔥燒的花膠粒一拌,著實“秋思”!是吃完以后日思夜想的思。

宴席的第五篇“秋實”,小吊梨湯的溫潤,花生冰淇淋的綿軟,像秋日中的暖風。王勇大師的菜總是在舒緩細膩中體貼人。

紫金山院的燈是“黑珍珠”的形狀,剛好映襯著山上的“海洋之心”項鏈。美玉老師選了勃艮第的小田,悠悠花果與乳香,有古濁酒的靈性。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我那天有幸吃到“秋香”開的小灶。石斛螺頭西施舌,與蟹粉雞頭米鱘龍魚筋,糯里脆外,嘗起來有遞進的甘甜。我咀嚼著,之后送一口清醇湯汁入喉,整個人就解了乏。
沉香燃盡,酒也酣了。大宴主人這時候用合適的茶去運化賓客,是一種善解人意。
既然都到了桂花樹下,不妨就對香氣的明暗有些要求。我更欣賞木樨晚來疏淡,卻優(yōu)雅非凡,那意境的美,就在將殘未殘之間。這與中國古代用“窨”的工藝去做花茶的美類似,通過長時間熏蒸的辦法,把花的香氣滲透到茶葉的內(nèi)部。
這也是吳先生自然而然的美學講究。他說:做茶,從不以濃香為貴,哪怕杭州的九曲紅梅,只要看見紅茶間有桂花在,大致就可以判斷是供秋季游客捎回作為特產(chǎn)的商業(yè)茶。在寶島臺灣,人們喝桂花烏龍。懂行的當?shù)夭柁r(nóng),會將桂樹種植在茶園旁,以提升烏龍茶的香氣;烘焙過程中,更會加入干燥的桂花,進一步增添香氣層次。茶客并不用在泡開的茶水中,見到綻放的桂花。而在喝的那一刻,桂花的香氣緩慢綻放在鼻間,入口,吐氣如沐桂花雨。

后來我才知道,風干桂花放了之所以大俗,那是因為那尋常桂花的香氣不夠好。好的桂花香,也如同古畫的韻,淡而有味。民國時期一張老信箋,透露了晚木樨美的疏淡消息,文人審美的玄妙就在這里。

晚木樨,只要你愿意等,哪里都有??勺辖鹕皆旱南悛氁粺o二,來自那附近的百年桂花樹“金陵桂花王”,已有幾百年高齡,細聞,那香氣幽遠、靜謐又洋洋灑灑。香如耐看的素美人,久處不厭。

我特地去探訪了紫金山上那棵享譽南京的“金陵桂花王”,在靈谷寺內(nèi),樹齡達百余年,品種為波葉金桂,樹高7米,直徑1米,樹冠直徑8米。

現(xiàn)在它還樹枝繁葉盛,像是一把巨大的傘在大草坪上亭亭玉立。它花色金黃,香氣幽而厚,飄散蜜棗的綿長甜潤。

茶湯翻滾中,百年桂花隨茶葉徐徐劃開水波,桂香在雨霧中拂面而來。

和姐妹歌子、淮揚菜大師侯新慶,在紫金山院喝這頭泡百年桂花茶,一領略才知道珍貴,香氣真是優(yōu)雅多姿!
吳先生贊歌子,環(huán)肥燕瘦都好看,所以家里兩款桂花王茶取名“綠肥紅瘦”。桂花雨花茶,采用明前雨花茶,那雨花茶來自紫金山核心產(chǎn)區(qū)“雨花茶園”,是當年宋美齡栽下的。桂花紅茶用的是丹桂,香氣中帶絲絲焦糖味,配合紅茶底的濃郁持久。

雨露般潤喉,絕不肥膩齁香,這就是采用百年老桂花樹慢法制作的奧義。而用于窨桂花茶的花瓣,是吳先生與歌子親手上山采集的,地點就在紫金山院背后這片廣袤院子里。

在紫金山院,餐前一杯“紅瘦”,飯后一杯“綠肥”,遠眺群山,近觀流水,才知道最美不過半日清閑。

入夜后,暮秋仙境隱匿于鐘山林間的別院,伴著意猶未盡的香。

一切如眼前“東方園林盛宴”中一杯好香桂花,不爭不搶,人們卻隨清風自來嗅。

神 婆 問
秋天你喜歡吃什么?

“ 我于花之未開,
先享無窮逸致矣?!?/strong>
——李漁
Food Bless You!
中國國際美食博覽會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