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荀子,老子,莊子的名言
?
1.關(guān)于墨子的名言
天下兼相愛則治,相惡則亂?!都鎼凵稀?/p>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斗▋x》
志不強(qiáng)者智不達(dá),言不信者行不果。據(jù)財(cái)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修身》
廉,作非也。 ——《經(jīng)上》
勇,志之所以敢也?!督?jīng)上》
?
2.關(guān)于荀子的名言
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xué)》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xué)》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xué)》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荀子·勸學(xué)》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xué)》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天論》
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 ——《荀子·儒效》
君子務(wù)修其內(nèi)而讓之于外。 ——《荀子·儒效》
篤志而體,君子也。 ——《荀子·修身》
不知?jiǎng)t問,不能則學(xué),雖能必讓,然后為德。 ——《荀子·非十二子》
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多知而無親,博學(xué)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荀子·大略》
樸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 ——《荀子·榮辱》
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chéng)信生神,夸誕生惑。 ——《荀子·不茍》
小人錯(cuò)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荀子·天論》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故贈(zèng)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荀子·非相》
?
3.關(guān)于老子的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jīng)》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jīng)》第二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jīng)》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長(zhǎng)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zhǎng)生。 —— 《道德經(jīng)》第七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zhēng)。 —— 《道德經(jīng)》第八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jīng)》第九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guó)家昏亂,有正臣。(8月30日名言) —— 《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 ——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 ——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動(dòng)。弱者道之用。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 《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 《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guó),國(guó)之賊。不以智治國(guó),國(guó)之福。 ——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六章
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二章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道德經(jīng)》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jiān)強(qiáng)。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
鄰國(guó)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
5.關(guān)于莊子的名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 《逍遙游》
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齊物論》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齊物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養(yǎng)身主》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大宗師》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shí)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 《秋水》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 《至樂》
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nèi)變,不外從,事會(huì)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 —— 《達(dá)生》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山木》
學(xué)而不能行,謂之病。 —— 《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