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一部心靈成長史

讀書筆記No.1
一、書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
二、作者:[英] 羅伯特 ? 戴博德
三、經典語錄
1.“我想,真正讓人驚訝的是我們成年后有多少行為是從童年學來的。你只要想一想,就會發(fā)現這其實非常明顯。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后經常有的感覺”
2.“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fā)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3.“在咨詢過程中,我們不僅用頭腦去思考,也用情感去體驗。雖然你開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聯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能明白它們并非可有可無,也不會對它們不聞不問,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4.“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但也許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過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四、讀書感悟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向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最近突然心情低落、陷入抑郁,后去接受心理咨詢的故事。蛤蟆從小家境優(yōu)越,然而在成長的歷程中受到父母的嚴厲管教,形成了“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蛤蟆先生的父親以及其朋友“獾”則是“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
在第六章“探索童年”內容中,心理咨詢師“蒼鷺”與蛤蟆一同探索蛤蟆悲傷的童年往事,蛤蟆的父親總是以嚴厲的態(tài)度為各種事情訓斥蛤蟆,這也使蛤蟆形成了自卑、依賴以及討好的性格特征。人的童年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成年后的處事態(tài)度。
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心理咨詢后,蛤蟆和心理咨詢師蒼鷺共同成長,蒼鷺不斷引導蛤蟆自己去深層探究自己的內心,完成蛤蟆自身心理成長的過程。蒼鷺對蛤蟆說“最初來這里時,你對人非常依賴,正如你自己形容的那樣,像個孩子。你期望我來給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總像孩子尋求父母的認可”。而隨著心理咨詢的進行,蛤蟆逐漸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真正找到了力量和勇氣,表現得像個男人,而不再是個男孩。蛤蟆從依賴變成了對抗依賴,然后最終走入獨立的狀態(tài)。
在書籍內容的最后,蛤蟆與他的好朋友們,河鼠、鼴鼠、獾等,都各自對生活有了全新的規(guī)劃,大家各自踏上了新的旅途。蛤蟆對生活重新產生了熱情,開啟自己美好且充實的新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