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略讀 | 夏朝
????????目前只能從文獻記載了解夏朝,相關材料多為追述,一定程度上有傳說性質,但是夏朝的存在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
有關記載
????????夏的創(chuàng)始者是禹,以他為首的夏部族最初活動在黃土高原地區(qū),即如今的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禹的父親鯀在堯時期因為治水失敗被處死,禹接替父職,采用疏導的方法,治水十余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成功帶來威望,后來接受了舜的禪讓。
????????禹將首領之位傳給兒子啟,收到了其他部族抵制,東夷偃姓集團和西方的同姓部落起兵反抗啟的即位,啟將其消滅后,夏王朝得以鞏固。
????????《禮記》稱禹之前為“大同”之世,禹之后為“小康”之世,這種轉變是社會從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轉變,由軍事民主選舉制向君主世系制的轉變。這是歷史性的變化。
????????《左傳》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這是中國歷史記載最早的刑法,具體內容不詳?!睹献印酚涊d:夏后氏五十而貢。表明夏王朝有貢賦制度。夏王朝也有官吏、軍隊等權力要素,這些都是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
????????夏朝君主共十四世十七任,大致在公元前兩千零七十年建立,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滅亡,歷時約四百七十年。夏王朝在啟之子太康時期,因君主荒淫不理政務,統(tǒng)治力量薄弱,一度為東夷有窮氏首領羿所滅。有傳說稱,羿曾射落九日。之后,太康侄孫少康在有虞氏部落重新積聚力量,奪回王位,史稱“少康中興”。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為桀,他的統(tǒng)治暴虐無度,自稱為太陽,民怨四起。商的首領湯率領眾部族討伐夏部族,與桀戰(zhàn)于鳴條,桀戰(zhàn)敗逃走,夏朝就此滅亡。
考古探索
????????龍山文化中晚期部分遺址可能和夏文化有關,比較著名的是王城崗遺址(河南登封)。根據(jù)出土土木炭灰的碳十四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兩千零五十年,相當于夏朝初期,與古籍中的”禹陽都城“基本吻合。其中城墻和房屋都是夯土建筑,還發(fā)現(xiàn)了窖穴、城門和殉人的奠基坑遺址。很多學者認為這里即便不是夏王朝初期的都城,至少也是一座重要聚居區(qū)。
????????與夏王朝更接近的是二里頭文化(河南偃師)。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宮殿遺址,包括夯土臺基、殿堂、庭院、殿門等配套建筑,還發(fā)現(xiàn)了用于排水的管道。臺基面積約一萬平方米,高約一米,這樣大型的宮殿大概率是王權象征。宮殿周圍出土了陶器、骨器、銅器、銅渣、坩堝碎片等,說明這里已進入青銅時代。二里頭文化發(fā)掘的墓葬里有很多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中有大量的酒器,說明當時已大量釀酒,糧食產(chǎn)量或增量巨大。二里頭文化反映了夏朝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
????????山西夏縣東下馮村發(fā)現(xiàn)了和二里頭文化面貌、年代相近的古文化遺址,也可能是夏王朝遺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