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氨絲首次合成
瑞士人施魏策爾(Matthias Eduard Schweizer),鮮為人知,不過現在的高中化學課中的硫酸銅和氨水反應,最后加乙醇生成硫酸四氨合銅晶體,而加乙醇之前的銅氨溶液,在英文叫就被稱為施魏策爾試劑(Schweizer’s reagent)。也算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腳印。
有一些文章說他是德國人,不過我查了一下,他出生在蘇黎世,在蘇黎世大學拿得學位,在蘇黎世的多所學校(包括蘇黎世理工)找的教職工作。最后,死的時候還是在蘇黎世。所以應該算是瑞士人。也許應該說是母語為德語的瑞士人。
說個話外話,德語中還有一個姓,像后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施韋澤(Albert Schweitzer)。請注意盡管非常相似,但是這個 z 之前有一個 t 。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之前德國工商會的主席也姓施魏策爾。中德關系不錯的時候經常訪華。
這位瑞士人在 1857 年,發(fā)現銅氨溶液被發(fā)現可以溶解棉、麻、絲,得到如今被稱為"紡絲原液"的產物。而紡絲原液,遇酸即可析出再生纖維。之前有人已經通過制備硝化纖維的方式試圖生產人造纖維,但是硝化纖維實在是太危險了。畢竟不是生產軍火的利潤,不值得玩命。所以就有人就意識到這是制造人造纖維的另一條技術路徑。通過這種銅氨溶液法生成的再生纖維,今天在國內被稱為銅氨絲。
這個方法的工業(yè)化。這個直接涉及到近代史中國本土絲業(yè)的衰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