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原文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已下痿軟癱,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cè)。以清燥湯主之。
?
白話
夏歷六七月的時候,正是脾土所主的濕令季節(jié),濕氣郁結(jié)則化熱,從五行的生克方面來講,心火生脾土為子母關(guān)系,若濕郁化熱則是“子令母實”的表現(xiàn)。濕與熱交結(jié)在一-起,常損傷大腸的傳導(dǎo)功能,使熱結(jié)滯在腸間,因而要用寒涼藥物來清滌大腸的熱結(jié)。大腸有了病變,必會影響到其相表里的燥金肺臟,肺金受到濕熱之邪熏蒸,不能肅降下行,而肺金與腎水也是母子關(guān)系,母病及子,就會新絕腎水資生的源泉,上源絕則腎水虧虛,腎主骨生髓,骨不堅,髓不充,則痿軟厥逆病證發(fā)作,出現(xiàn)腰以下痿軟像癱瘓一樣不能行動;或者走起路來兩足不能正立,而是歪歪斜斜的,應(yīng)當(dāng)用清燥湯治療。
?
原文
清燥湯
黃連去須???????????????? 酒黃檗
柴胡已上各一分?????????? 麥門冬
當(dāng)歸身?????????????????? 生地黃
炙甘草?????????????????? 豬苓
曲已上各二分????????????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已上各三分
橘皮???????????????????? 白術(shù)
澤瀉已上各五分?????????? 蒼術(shù)一錢
黃芪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枚
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
?
白話
清燥湯是針對肺金病變而設(shè)。金者,水之母也;氣者,水之源也,今燥金受濕熱之邪侵害,故用黃芪補(bǔ)元氣而益肺金;二術(shù)、參、苓、甘、橘、神曲,健脾燥濕,理氣和胃,以運(yùn)動脾土,土者金之母也;麥冬、五味保肺以生津;當(dāng)歸、生地滋陰而養(yǎng)血;黃連、黃柏燥濕又清熱;再以升麻,柴胡升清,豬苓、澤瀉降濁,使?jié)駸釓男”愠龆谓鹎迕C。水出有源,腎水不絕,痿證自除。
?
原文
升陽湯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中鳴,小便黃。
柴胡??????????????????????????? 益智仁
當(dāng)歸身????????????????????????? 橘皮已上各三分
升麻六分??????????????????????? 甘草二錢
黃芪三錢??????????????????????? 紅花少許
上?咀,分作二服,每服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
白話
升陽湯治療大便一日三至四次,稀薄不成形,每次量不多,或有時瀉下稀水樣便,腹內(nèi)腸鳴,因水樣使排出多,所以見小便色黃而短少。升陽湯中重用黃芪合甘草補(bǔ)中益氣、鼓舞胃陽;佐柴胡、升麻使清陽上升;陳皮、益智仁導(dǎo)滯降濁,健胃止瀉;當(dāng)歸、紅花活血通滯,全方治腹瀉重在升清通滯,故名“升陽湯”。
?
原文
升陽除濕湯
【原文】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甘草??????????????????????? 大麥蘗面如胃寒腸鳴者加
陳皮??????????????????????? 豬苓已上各三分
澤瀉??????????????????????? 益智仁
半夏??????????????????????? 防風(fēng)
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已上各五分
蒼術(shù)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
?
白話
升陽除濕湯主治脾置虛弱,不想吃飯及喝水、腹賬腹痛,腸中時鳴,每日泄瀉無數(shù)次,小便短黃,四肢困乏無力。
方中用升麻、柴胡升發(fā)清陽、豬茶、澤瀉淡滲利尿使?jié)駨男”愠?,羌活、防風(fēng)、蒼術(shù)祛風(fēng)勝濕以取濕從汗出,陳皮、半夏理牌化濕,神曲、麥芽消滯和中;泄瀉無度,乃胃中陽氣下陷,不能固護(hù),故用益智仁固澀止瀉,姜、棗、甘草溫中和胃,共奏升陽除濕止瀉之功。
?
原文
益胃湯
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干不喜食冷。
黃芪??????????????????????? 甘草
半夏已上各二分????????????? 黃芩
柴胡??????????????????????? 人參
益智仁????????????????????? 白術(shù)已上各三分
當(dāng)歸梢????????????????????? 陳皮
升麻已上各五分????????????? 蒼術(shù)一錢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飲食失節(jié)、生冷、硬物,酒,濕面。
?
白話
益胃湯主治頭部昏悶,勞累活動后頭還感到微痛,不喜歡進(jìn)食,沒有食欲,四肢困倦,煩躁有熱,氣短唾液少,口中無味,腹內(nèi)腸鳴,大便稍稀而色黃,全身乏困嗜睡,口干但還不喜歡喝涼食冷的。
此方系補(bǔ)中益氣湯加味而來,方中參、芪、甘草甘溫以補(bǔ)中益氣,升麻、柴胡升清陽之氣,清升而濁陰下降。陳皮、半夏理氣和中降濁:蒼術(shù)、白術(shù)健脾燥濕;當(dāng)歸和血養(yǎng)陰,取其補(bǔ)陽而兼和陰之意,黃芩清上焦虛火,益智仁溫中止瀉。全方煎成于飯前熱服,服藥期中應(yīng)忌暴飲暴食及生冷硬滯難消化之物。
?
原文
生姜和中湯
治貪不下,口于虛渴,四肢困倦。
生甘草?????????????????? 炙甘草已上各一分
酒黃芩?????????????????? 柴胡
橘皮已上各二分?????????? 升麻三分
人參???????????????????? 葛根
藁本???????????????????? 白術(shù)已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蒼術(shù)一錢
生黃芩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生姜五片,棗二枚,劈開,同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
?
白話
生姜和中湯治療食欲不振,食物進(jìn)入口中但不愿咽下去,口雖然感到干也不想喝水,四肢沉重困倦,懶于活動。
方中人參、二術(shù)、炙甘草健脾燥濕,補(bǔ)中益氣為君;升麻、柴胡、葛根助清陽上行,使津液得以滋生輸布;橘皮、生黃芩導(dǎo)濕濁下降為臣;羌活、藁本以祛風(fēng)勝濕;酒黃芩、生甘草清上焦虛渴而為佐藥;后用姜、棗調(diào)營和衛(wèi),健脾和中。全方具健脾益氣,除濕和中之功效,故取名為“生姜和中湯”。
?
原文
強(qiáng)胃湯
治因飲食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口淡無味,遇夏雖熱而惡寒,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糪???????????????????????? 甘草已上各五分
升麻???????????????????????? 柴胡
當(dāng)歸身?????????????????????? 陳皮已上各一錢
生姜???????????????????????? 曲已上各一錢五分
草豆蔻二錢?????????????????? 半夏
人參已上各三錢?????????????? 黃芪一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
白話
強(qiáng)胃湯治療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無時及勞役過度而損傷脾胃,使脾胃功能減退,出現(xiàn)胸脅脹悶,胃腹痞滿,氣短懶言等癥。春生、夏長,皆從胃出,由于脾胃虛弱,到了春天,胃陽當(dāng)升不升,口中津少而口淡無味;到了夏天,胃中的陽氣當(dāng)長不長,時令雖熱,衛(wèi)陽之氣不足故反覺惡寒。脾陽不振,運(yùn)化無力,因此腹中經(jīng)常感覺飽脹不消,還不喜歡吃生冷食物,若勉強(qiáng)進(jìn)食,就會引起腹痛泄瀉等病變。
方中重用黃芪,配人參、甘草以補(bǔ)中益氣為首;升麻、柴胡升發(fā)清陽:半夏、生姜溫胃化濁以治胸腹?jié)M悶;神曲、草蔻健脾燥濕,溫中導(dǎo)滯:當(dāng)歸和血養(yǎng)陰,陳皮理氣開胃、方中諸藥偏溫,配黃柏少許以降陰火糾其偏,方名“強(qiáng)胃湯”,取其增強(qiáng)胃的功能作用為治本之意。
?
原文
溫胃湯
專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人參???????????????????????? 甘草
益智仁?????????????????????? 縮砂仁
厚補(bǔ)已上各二分?????????????? 白豆蔻
干生姜?????????????????????? 澤瀉
姜黃已上各三分?????????????? 黃芪
陳皮已上各七分
上件為極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食前。
?
白話
溫胃湯專治因患病后服寒涼藥過多,傷損了脾胃陽氣,導(dǎo)致脾胃虛弱,寒自中生,胃脘作痛。
方中人參、黃芪、甘草溫補(bǔ)中氣而扶正;干姜、厚樸、白蔻、砂仁溫胃散寒,化濕健脾;姜黃性溫氣香,行氣而止痛,益智仁、澤瀉、陳皮降濁以寬中。全方用藥均為溫胃散寒而設(shè)、藥研極細(xì),便于吸收,飯前服下,便胃中寒氣散,濕氣化,中氣生,清氣上而脾胃功能恢復(fù)。
?
原文
和中丸
人參????????????????????? 干生姜
橘紅已上各一錢??????????? 干木瓜二錢
炙甘草三錢
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不進(jìn)飲食,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服。
?
白話
和中丸的主治病證未列,但從方測證,當(dāng)為益氣健脾,和胃調(diào)中之劑,與古方“和胃飲”組成近似(陳皮、厚杯各一錢五分,干姜炮一二錢,炙甘草一錢)。方中用人參治脾倦不思食;干姜溫胃祛寒濕而止嘔;陳皮辛溫理氣,行痰而消痞滿;胃寒則嘔,濕盛則瀉,用木瓜和脾化濕,養(yǎng)胃生津而治療吐瀉轉(zhuǎn)筋;甘草為中州之主藥,能補(bǔ)能和,方名“和中”,蒸餅做成丸,實為治療脾胃有混,痰飲痞滿,嘔吐泄瀉,宿食不消的善后處方,以供較長時間服用。
?
原文
蕾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jìn)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已上各二錢五分??????????? 橘皮五錢
上件四味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
?
白話
藿香安胃散治療脾曾虛弱,外感風(fēng)寒,不想進(jìn)飲食,少進(jìn)一點食后,嘔吐出來仍是未消化的食物。
方中用霍香醒脾和胃,化濕治表;人參益氣補(bǔ)脾胃之虛,丁香合生姜溫中降逆,止嘔散胃寒;重用橘皮理氣和中消滯疏里。藥研極細(xì),每服二錢,便于吸收,煎成冷服,取《內(nèi)經(jīng)》的“寒因寒用”之法。
?
原文
異功散
治脾胃虛冷,腹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橘皮已上各五分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先用數(shù)服,以正其氣。
?
白話
異功散系宋代錢仲陽所制的方劑,用于調(diào)理小兒脾胃病證,東垣選用治療牌胃虛弱,胃內(nèi)寒涼,腹中腸鳴,陣陣作痛,大便泄瀉,不能自控,且不想吃東西。
方中參、術(shù)、苓、草為四君子湯,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加陳皮叫異功散,使補(bǔ)而不滯,且有助脾胃的健運(yùn)功能,研成粗末,無服五錢,美棗同用,既補(bǔ)脾胃,又和營衛(wèi),先用數(shù)劑補(bǔ)充正氣,氣足脾運(yùn)健旺則諸癥可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