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異事:既是剔牙專家又是吸血怪鳥?動物界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
在廣袤無垠的非洲大草原,除了兇猛的肉食動物外,素食動物占了對大多數(shù),這些動物在草原上形成了良好的生態(tài)食物鏈。大型食草動物因為自身的原因,行動較體型小的動物遲鈍笨重,機動性不高,我認為這種情況下就衍生出了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
我覺得牛椋鳥和絕大多數(shù)大型食草動物就是這樣一種互利共生關系,大型食草動物為牛椋鳥提供食物,而牛椋鳥負責放哨提前察覺食肉動物帶來的危險。

牛椋鳥,是南非大陸的一種食蟲鳥類,分為黃嘴和紅嘴牛椋鳥,它們是大型素食哺乳的動物的好伙伴兒。但凡有大型素食哺乳動物的地方,牛椋鳥就會出現(xiàn),它是黑犀牛、跳羚、非洲野牛、河馬、斑馬最忠實的鐵桿兒朋友 。
肯尼亞的邊緣腹地常見到很多紅嘴牛椋鳥停在當?shù)氐暮谙I砩?,啄食黑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昆蟲及蟲卵?。?所以澳大利亞的生物學家在當?shù)氐纳鷳B(tài)公園以黑犀牛和牛椋鳥為研究課題展開研究。從而得知這類鳥擔任著哨兵的作用?。
提示眼睛視力基上視力全盲的黑犀牛,風險即將到來。我認為這是出自于互利共贏挽救食材目的?。如果黑犀牛受到攻擊死去,牛椋鳥也就少了一張長期飯票。如果不是為了食物,誰也不會免費充當哨兵,無利不起早。


澳大利亞曼哈頓綜合大學行為表現(xiàn)生物學家普阿德里安娜以及其管理的團隊,為澳大利亞為當?shù)厣鷳B(tài)公園的一部分黑犀牛,安裝上便于工作人員觀測黑犀牛是不是發(fā)覺他們挨近的跟蹤器,開始了對它們長達近三年的觀查。
管理團隊開展了近百次的科學試驗?,統(tǒng)計分析出沒有紅嘴牛椋鳥為伴的黑犀牛僅有百分之二十的時間能發(fā)覺科學研究工作人員的逼近;而有紅嘴牛椋鳥放哨的黑犀牛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能夠察覺工作人員的到來,平均的范圍達89米,是沒有紅嘴牛椋鳥為伴犀牛的五倍距離。?


所以綜上所述,更加印證了我的觀點,牛椋鳥和各種大型食素哺乳動物之間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其實這類的關系在自然界也是不勝枚舉的。像螞蟻和蚜蟲之間的關系是屬于互利共生的,螞蟻把蚜蟲移動到食物充沛的地區(qū),蚜蟲進食后,會產(chǎn)生螞蟻最喜歡的蜜汁,這種關系就是互利共生。
但是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大型食素動物都喜歡它,因為牛椋鳥有時候會趁火打劫,每當動物受傷,牛椋鳥牛椋鳥總會第一時間啄開傷口吮吸傷口里的鮮血和組織液,導致動物們傷口康復非常慢,經(jīng)常是鮮血淋漓。有的剛出生的小動物不喜歡牛椋鳥站在身上,就有攝影師拍到受到驚嚇的小河馬害怕牛椋鳥,邊跑邊叫,嚇得趕緊去找媽媽。



我是天下十三洲獵奇,關于牛椋鳥和其他動物互利共生的奇聞,你有什么想法,歡迎留言討論,知無不言。
(原創(chuàng)不易,搬運抄襲洗稿必究,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聯(li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