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鄧寧克魯格效應的諷刺性【Vallis】

鄧寧-克魯格圖(達克效應)也被認為是查爾斯·布考斯基的名言:“這世界的問題在于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x充滿自信”的可視化。

對自己學識非常自信的人可能是非常淺薄的(圖中第一個巔峰,也被稱為愚昧之峰),而在此之上多學一點,他就可能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圖中第一個低谷,也被稱為絕望之谷)。再繼續(xù)學習,人的自信心也會逐步建立起來,但始終無法再達到愚昧之峰的高度。
這圖似乎能描述很多人學習的過程,并且成為一些人攻擊他人的有利素材。

本視頻作者以前也是如此的,但他越是去了解這張圖,越發(fā)現(xiàn)這張圖的不對勁:首先,這話查爾斯就沒說過。其次,這圖也沒描述鄧寧-克魯格效應。那這就很樂了。
鄧寧-克魯格效應由大衛(wèi)·鄧寧和賈斯丁·克魯格在1999年發(fā)布的論文《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他們寫這篇論文的動機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么有時人會說一些明顯錯誤的事,但卻相信自己是對的?”答案可以從對元認知(Metacognition,對認知的認知,對自身思考的理解)的定義中找到。在元認知中,“選擇一個答案”與“評估一個答案是否正確”所需的知識是一樣的,這才是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核心,也被論文作者稱為學識淺薄者的兩大重擔。
在論文中,作者給被測者提供測試幽默、邏輯和語法的題目,并在測試后詢問被測者預測得分,評估兩者間的差距。根據(jù)結(jié)果,繪制出了這樣的一個統(tǒng)計圖:X軸把被測者的得分分為四組(越靠左得分越低),Y軸則是得分相對于平均的百分比。圖中的虛線是根據(jù)被測者真實成績進行的分組,而實線是根據(jù)預測成績。

論文作者進行了多次實驗,結(jié)果與上圖基本一致。甚至后來的很多類似實驗,結(jié)果也都基本一致。
2018年,大衛(wèi)·鄧寧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初學者過度自信現(xiàn)象的論文《Overconfidence Among Begineers: Is a Little Learning a Dangerous Thing?》,這次的統(tǒng)計圖才更像鄧寧圖一點:

所以,視頻作者最終發(fā)現(xiàn)我們討論的那張圖的起源仍是未知的。也就是說,所有使用這張圖的人,或許都沒能正確理解鄧寧提出的這個“人自信地錯誤理解事物”的心理效應,他們都在自己認為存在,并已經(jīng)越過的愚昧之峰上。沒有比這更有意思的了。
評論區(qū)有人補充了這個謠言的可能起源,來自MBA智庫百科: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出處是Joseph Paris發(fā)布于2014年9月11日的個人博客,他從鄧寧&克魯格的論文中獲得啟發(fā),結(jié)合多個公司管理的案例,撰寫了一篇文章,并設計了這張圖的原型(下圖)。

我找到了原文,有時間會翻譯一下:https://josephparis.me/my-articles/lessons-from-mt-stu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