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史|蘇聯(lián)是當之無愧的擊敗納粹德國的主力(三)——不成熟的反攻(1941—1942冬)
1941年12月初的形勢
1941年12月初,法西斯德軍在蘇德戰(zhàn)場上各條戰(zhàn)線的進攻均陷于停頓:在西北方向,北方集團軍群在提赫文地域受阻,無法突向斯維爾河同芬蘭軍隊會合;在主要突擊方向——正西方向,12月5日,中央集團軍群在環(huán)繞莫斯科周圍200英里的半圓形陣地前完全停止;在西南方向上,由于紅軍的堅決反攻,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后退到米烏斯河西岸。?德軍的戰(zhàn)略預備隊已然消耗殆盡,無力繼續(xù)進攻。實施戰(zhàn)斗行動的主動權已經(jīng)掌握到了蘇聯(lián)紅軍手中。

在莫斯科方向,中央集團軍群損失尤其嚴重。朱可夫后來提到:
德軍最后一次進攻是在11月15—16日開始的。這次進攻開始前,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至納拉河的主要方向上的左翼,德軍有25—27個師,其中約有18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但在戰(zhàn)斗過程中,他們的力量已發(fā)揮到最大限度。當他們臨近運河,臨近克留科沃時就已經(jīng)清楚,他們沒有預料到,他們已經(jīng)精疲力竭,力量用盡了,但預備隊連一個師也沒有。到12月3—4日,每個師大約只剩下30—35輛坦克,而原有300輛坦克,即只剩下1/10。為了取得勝利,他們在主要突擊方向上的第二梯隊尚須有10—12個師,即一開始要有40個師,而不是27個師。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能突破莫斯科。但是他們沒有。他們已經(jīng)用盡了全部力量,因為他們沒估計我軍的抵抗力量。
后來從文件中了解到,就在我們發(fā)起進攻的那天夜間,布勞希奇已經(jīng)下達了退過納拉河的命令,這就是說,他已經(jīng)懂得,他們只能退卻,別的出路是沒有的。
轉引自【蘇】西蒙諾夫:《我這代人的見證——關于斯大林的思考》,1992年中文版,第270—271頁
1941年12月1日,由于歐洲其他戰(zhàn)場和非洲戰(zhàn)場并沒有發(fā)生重大戰(zhàn)事,分布在戰(zhàn)場上的納粹德軍大部分作戰(zhàn)力量仍然留駐蘇聯(lián):

另外,德國的仆從國仍有34.5個師在蘇聯(lián)作戰(zhàn):芬蘭20個師,羅馬尼亞5.5個師,匈牙利3個師,意大利3個師,斯洛伐克2個師,西班牙1個師,共71.6萬人(《巨人的碰撞》一書認為12月1日共有59.7萬人,其中芬蘭45萬,羅馬尼亞5.5萬,意大利5.8萬,西班牙1.8萬,斯洛伐克1.6萬);擁有6350門火炮和迫擊炮、290輛坦克、約790架作戰(zhàn)飛機。
與德軍相比,蘇聯(lián)紅軍雖然遭受了嚴重損失,但其力量遠遠沒有被摧毀,甚至還更加強大了。12月1日,蘇聯(lián)紅軍陸軍和空軍分布情況如下:

與垂頭喪氣的德軍官兵不同,紅軍指戰(zhàn)員們個個士氣高昂。他們厲兵秣馬,積極準備反攻。
反攻準備
早在1941年11月上旬,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就已經(jīng)著手準備反攻,在將新銳部隊投入前線的同時,盡力在莫斯科積累預備隊。最高統(tǒng)帥斯大林向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強調:這些兵力是我們“向前躍進”所必需的,把他們用于防御戰(zhàn)斗是不適當?shù)?。他要求預備隊的準備要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11月下半月,各預備隊集團軍開始進入即將進行作戰(zhàn)的地帶。
11月底,最高統(tǒng)帥部預定在西方方向上實施主要突擊,以粉碎中央集團軍群的基本兵力,堅決改變蘇軍的處境。同時還規(guī)定在提赫文和羅斯托夫附近繼續(xù)展開進攻。
即將參加反攻的部隊有:加里寧方面軍,西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右翼部隊,以及莫斯科防區(qū)的航空兵,防空軍殲擊航空兵第6軍,最高統(tǒng)帥部的兩個預備隊空軍大隊和遠程轟炸航空兵。
此次反攻的目的是:西方面軍與加里寧方面軍左翼部隊和西南方面軍右翼部隊協(xié)同動作,在同一時間實施突擊,以粉碎在莫斯科以北和以南作戰(zhàn)的敵突擊集團。以上任務主要由朱可夫指揮的西方面軍來擔負,為此,最高統(tǒng)帥部大力加強西方面軍:11月底至12月初,最高統(tǒng)帥部將其預備隊中的第10集團軍(8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突擊第1集團軍和第20集團軍(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1個步兵旅、2個坦克旅、4個坦克營和11個滑雪營)轉隸西方面軍。此外,西方面軍還得到9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8個步兵旅、6個坦克旅,以及大量的特種部隊。集中在莫斯科地域的全部航空兵有80%被派往西方面軍地帶。
加里寧方面軍(轄第22、29、31集團軍,司令員為科涅夫)的作戰(zhàn)任務是:至遲不超過12月5日作好準備,向米庫林諾—戈羅季謝和土爾吉諾沃方向的敵克林集團的后方實施突擊,并與西方面軍右翼部隊協(xié)同,殲滅克林集團。該方面軍的正面寬度為250公里,擁有1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旅、2個坦克營,共10萬人、980門火炮、67輛坦克、13架俯沖轟炸機、18架伊爾-2、52架戰(zhàn)斗機。
西方面軍(轄第30、突擊第1、20、16、5、33、43、49、50、10集團軍和別洛夫的快速集群,司令員為朱可夫)的作戰(zhàn)任務是:向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和伊斯特拉方向實施突擊,粉碎右翼的敵主要集團。向烏茲洛瓦亞和博戈羅季茨克實施突擊,楔入德軍古德里安集群的翼側和后方,粉碎方面軍左翼之敵。該方面軍的正面寬度為600公里,擁有48個步兵師(另有3個正在后方組建)、3個摩托化步兵師、3個坦克師(其中2個沒有坦克)、15個騎兵師(其中12個新組建的師每師只有3400人)、18個步兵旅、15個坦克旅和1個傘兵軍,共55.88萬人、4348門火炮、624輛坦克(其中439輛是舊式T-26坦克)、199架飛機。
西南方面軍右翼(轄第3、13集團軍和方面軍戰(zhàn)役集群,司令員為鐵木辛哥)的作戰(zhàn)任務是:粉碎葉列茨的德軍集團,在奧爾洛夫方向上發(fā)展進攻,協(xié)同西方面軍的左翼部隊完成其面臨的任務。該集團軍右翼擁有11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6個騎兵師、1個步兵旅、2個坦克旅、1個摩托車團,共6萬人、388門火炮、約30輛坦克、79架飛機。
為實施此次反攻,最高統(tǒng)帥部投入了預備隊和莫斯科方向上的全部航空兵。航空兵的任務是:以積極行動支援陸軍,保持已奪得的制空權,掩護莫斯科不受敵人的空襲,破壞敵人的鐵路運輸,進行不間斷地空中偵察。
此次反攻將在極其寬大的正面上進行:僅西方面軍的作戰(zhàn)地帶就長達600公里,各集團軍進攻地帶的寬度分別為20—80公里不等,甚至更寬。這樣一來,紅軍的戰(zhàn)役密度就顯得捉襟見肘:一個步兵師要占據(jù)5—14公里;炮兵的平均密度為每公里正面14—27門火炮和迫擊炮,僅在主要突擊地段的個別集團軍中(第16和第31集團軍)每公里才達到37—52門炮;坦克的平均密度每公里正面只有0.5—2輛,僅在第16集團軍的地帶才達到6輛多一點。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雙方的兵力兵器對比如下:


由此可見,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除少數(shù)地段以外,紅軍的兵力和兵器對德軍并不占很大優(yōu)勢,有的甚至還占劣勢。這一缺陷將通過出敵不意發(fā)動反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彌補。
為了實施這次反攻,紅軍集結了102.17萬兵力(蘇聯(lián)官史認為有110萬),擁有7652門火炮和迫擊炮,774輛坦克(其中222輛中、重型),1100架飛機(47.5%為新式)。而對面的中央集團軍群及其空軍仍有170.8萬人,擁有約1.3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在總的實力方面,莫斯科方向的紅軍并不占優(yōu)勢。不過,該方向德軍兵力中僅有24萬人可以參戰(zhàn),火炮和迫擊炮僅有5350門可用,坦克中僅有600輛可用;而對面紅軍兵力中則有38.8萬人可以作戰(zhàn),火炮和迫擊炮中有5635門可用,坦克中只有500輛可用。
在制定反擊計劃的過程中,最高統(tǒng)帥部注意到了敵中央集團軍群的致命弱點:其兵力部署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翼側各突擊集團相距200公里,甚至更遠,處境極為不利。敵北部集團的左翼和后方處于加里寧方面軍的威脅之下,而南部集團則處在西方面軍左翼和西南方面軍右翼各集團軍的包圍之中。根據(jù)這一情況,最高統(tǒng)帥部將突擊集團和基本技術兵器集中在中央集團軍群的翼側。
為準備此次反攻,最高統(tǒng)帥部十分重視機動彈藥、燃料、糧食的儲備。到轉入反攻時,炮彈和迫擊炮彈的儲備量達到2個彈藥基數(shù)以上。三個方面軍均有2.5個以上的油料基數(shù)(高辛烷值汽油不計)和平均5.5個日份的糧食。
在醫(yī)療保障方面,紅軍也進行了緊張的準備工作。反攻開始前,靠近前線的軍醫(yī)院騰出床位,把原有傷員撤往后方。僅莫斯科的一些醫(yī)院就準備了2.5萬個床位,以便接收傷員。在莫斯科防御戰(zhàn)開始前,西方面軍僅有4.49萬個編制床位,而截至12月4日,該方面軍已有10萬以上的床位。莫斯科近郊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給予軍隊不少幫助,它們拿出自己所有的物資來為傷員服務。
莫斯科人民大力支援紅軍的反攻作戰(zhàn),11月,國防委員會作出決定,組織首都一些工廠進行大規(guī)模的武器生產(chǎn)。截至11月底,670個當?shù)氐墓I(yè)企業(yè)中,有654個從事彈藥、武器和軍事裝備的生產(chǎn)。許多工廠都在修理坦克、火炮和汽車。莫斯科的縫紉工廠縫制了大約2.1萬件棉背心、1.6萬多條呢軍褲、39萬頂襯帽、32.6萬多條保暖腳布和26.4萬余副冬用手套。蘇聯(lián)人民為作戰(zhàn)軍隊籌集了數(shù)百萬件棉衣、呢褲、短皮襖和氈靴,使紅軍指戰(zhàn)員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的冬季有良好的裝備。

為鼓舞士氣,增強斗志,指揮部、政治機關和部隊的黨、團組織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聯(lián)共(布)提出了“敵人的毀滅應從莫斯科城下開始!”這一振奮人心的口號,《真理報》則在11月27日號召首都保衛(wèi)者:“再給一次狠狠的打擊,損兵折將的敵人就無法支持下去!經(jīng)過歷次戰(zhàn)斗,敵人已大大削弱,疲憊不堪。阻止它,最終殲滅它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闭喂ぷ髡邆儚V泛地利用蘇聯(lián)新聞局和反法西斯群眾大會的資料,描述希特勒匪徒在被占領的蘇聯(lián)國土上燒殺搶掠、兇惡殘暴的獸行,揭露了法西斯主義的反動實質。同時,對法西斯分子的造謠中傷進行了有力的回擊。軍隊中加強了黨和蘇聯(lián)人民的革命傳統(tǒng)和戰(zhàn)斗傳統(tǒng)的宣傳工作,召開各種座談會,舉行報告會,講述俄國和蘇聯(lián)的英雄歷史以及涅夫斯基、頓斯科依、米寧、波扎爾斯基、蘇沃洛夫、庫圖佐夫等許多杰出統(tǒng)帥的事跡。聯(lián)共(布)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紅軍指戰(zhàn)員們深刻地理解自己對祖國應盡的義務,他們胸中燃燒著向法西斯復仇的烈火,軍隊充滿了高昂的進攻精神。
莫斯科城下的反擊
12月5日拂曉,加里寧方面軍的左翼部隊對敵軍實施突擊。次日晨,西方面軍的突擊集群和西南方面軍右翼的突擊集群,隨之在航空兵團的協(xié)同下轉入反攻。在加里寧、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圖拉和葉列茨等方向上,即從加里寧到葉列茨約1000公里的地帶,展開了激戰(zhàn)。

反攻的炮聲首先在加里寧地帶打響了。
12月5日凌晨3時,加里寧方面軍首先進行了30—45分鐘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隨后,在氣溫低至-15℃,積雪深度超過1米的情況下,方面軍突擊集團發(fā)起了進攻。第29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在加里寧以西從冰上通過了伏爾加河,楔入敵人陣地1—1.5 公里,威脅敵第9集團軍的交通線。但未能繼續(xù)前進。也是在12月5日,第31集團軍由加里寧東南地域向圖爾吉諾沃實施突擊,進展較為順利。該集團軍強渡伏爾加河,突破了敵人防御,于12月9日日終前以先遣支隊切斷了加里寧—圖爾吉諾沃公路。敵加里寧守備部隊被三面包圍。為避免遭到合圍,敵人開始倉皇將部隊撤出加里寧。至12月15日,紅軍已從西南和東南兩面逼近加里寧市郊。16日11時,步兵第256師各部隊首先突入加里寧。13時許,該市德軍全被肅清。紅軍斃敵1萬余人,繳獲31輛坦克、9架飛機、約190門火炮、近1000輛汽車,以及其他軍事技術裝備。
隨后,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將大本營預備隊所屬的第39集團軍撥歸加里寧方面軍。12月22日,第39集團軍先遣部隊向西南發(fā)起進攻,第29、31集團軍也分別向西南和正西方向發(fā)起進攻。至25日,第39集團軍已楔入敵防線3—6公里,整個加里寧方面軍左翼部隊已前出到從維索科耶到洛托希諾以東8公里敵人預先構筑的防御地區(qū)。26日起,加里寧方面軍各部隊向勒熱夫方向發(fā)展進攻。在1942年1月2—7日戰(zhàn)斗中,方面軍在右翼前出到伏爾加河地區(qū),中央則在勒熱夫市西北突破了敵人防御,從北、東、西三面包圍了勒熱夫市。但前進到勒熱夫地域和洛托希諾以北時,由于敵人預先在這里構筑了防御陣地,紅軍被迫停止進攻。至此,加里寧方面軍在謝利扎羅沃—勒熱夫以北—斯捷普里諾以南形成綿亙戰(zhàn)線,從北面對敵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形成包圍之勢。

在加里寧進攻戰(zhàn)役中,加里寧方面軍在托爾若克—勒熱夫方向前進60—70公里,在加里寧—勒熱夫方向前進100—120公里。敵第9集團軍的主力遭重創(chuàng)。此次戰(zhàn)役使莫斯科以西和西北兩個戰(zhàn)略方向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得以恢復,加里寧方面軍、西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的協(xié)同有了保障。博洛哥耶—加里寧—莫斯科鐵路干線和公路上的敵軍被完全肅清。但是,由于兵力兵器不足和在進攻的組織上存在某些缺點,部隊傷亡較大(到12月底,方面軍只有4個人數(shù)過萬的師)。方面軍也未能全部完成粉碎當面之敵和攻占勒熱夫的任務。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第29集團軍,據(jù)科涅夫回憶:“在第一天就暴露了該集團軍戰(zhàn)斗編成不當和進攻本身組織得差的缺點。數(shù)量本來就少的炮兵沿正面分散配置,所以不能有效壓制敵軍火器。集團軍司令員沒有掌握任何預備隊,所以無法增強突擊力量和影響戰(zhàn)斗進程。結果,敵人擊退了步兵第246師各部隊;隨后又迫使集團軍把步兵第252師也撤回伏爾加河北岸。”

在主要突擊方向上,西方面軍各部隊于12月6日發(fā)起進攻。
在克林方向,12月6日,西方面軍右翼的第30集團軍從德米特羅夫西北,在幾乎沒有空中掩護和炮火掩護的情況下發(fā)動進攻,迅速突破了第3裝甲集群的中央陣地。同日,突擊第1集團軍從德米特羅夫以南發(fā)動進攻,向克林推進,但由于火力較弱,該集團軍每天僅能前進1公里,直到次日才解放亞赫羅馬,隨后從東南向克林展開進攻,在兩天內(nèi)推進8—20公里。第3裝甲集群司令萊因哈特深恐克林以東的主力裝甲兵團會被切斷后路,遂于6日命令該處部隊撤出一線陣地,向西撤往克林。7日中午,第30集團軍攻擊了敵第56摩托化軍司令部。至第3日日終前,第30集團軍已推進20公里,解放了羅加切沃、亞穆加等居民地,截斷了克林以北的加里寧—莫斯科公路。9日,第30集團軍追擊到克林城下,旋即遭到第56摩托化軍坦克防線的阻擊,第一次進攻遂告失敗。但德軍的坦克防線也損失慘重,其第6裝甲師的最后一輛坦克于10日被擊毀,3天后,該師僅剩350名步兵;第14摩托化師在16日也只有2個營可以作戰(zhàn)。第30集團軍和突擊第1集團軍分別從北、南繞過克林,力圖在克林以西封閉包圍圈。兩軍于13—14日在克林以西激戰(zhàn)。15日,克林解放,敵1.8萬人大部被殲。12月16日,紅軍解放維索科夫斯克。
在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和伊斯特拉方向,第20集團軍于12月6—7日發(fā)動進攻,解放了紅波利亞納、白拉斯特,并向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發(fā)展進攻,12日解放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第16集團軍則從西南方向迂回重要支撐點克留科沃,德軍于12月8日放棄克留科沃及其市郊的一些村莊并向西潰逃,第16集團軍各部繳獲了近60輛坦克、120輛汽車、許多火炮、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其中在卡緬卡村,敵人扔下了兩門用來炮擊莫斯科的300毫米大炮。隨后,第16集團軍向伊斯特拉方向進攻。集團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后來回憶:
我集團軍主力在伊斯特拉方向轉入進攻。所幸的是,法西斯分子還沒來得及組織防御。我軍對他們實施了突擊,粉碎了敵人的頑強抵抗,開始追擊。厚厚的積雪和嚴寒使我們難以在道路的兩旁實施機動,以切斷敵人的退路。因此,德國的將軍們應當好好感謝老天爺,嚴冬使他們少受些損失便從莫斯科退走了。他們大約不會再借口說,俄羅斯的冬天是他們失敗的原因了。
德軍在退卻中千方百計地阻撓我軍進攻,在道路上布滿地雷,并安裝了地雷防拆裝置。集團軍司令部力求更加靠近先頭部隊,經(jīng)常走在部隊的前面。在我們的工兵還來不及拆除地雷障礙物的道路上推進,那種提心吊膽的感覺是無法令人愉快的……情況不允許我們等到所有道路都安全通行時再向前推進:不能讓敵人逃脫我軍的跟蹤追擊和建立穩(wěn)固的防御。
希特勒匪徒一路上焚燒村莊,如果什么地方還保存有沒有被燒毀的房子,那就一定要布上地雷。我至今還記得,有一次我同洛巴切夫、馬利寧以及還有幾名同志在一座保存下來的小木屋里取暖,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并為各部隊草擬第二天的戰(zhàn)斗行動號令。小木屋里德軍埋下的地雷當然已經(jīng)排除,已經(jīng)失效的地雷堆在一旁。我們剛要著手工作,就有幾名新聞記者闖了進來,接著又進來了幾個扛著電影攝影機的人,屋子里擠滿了人,使我們無法開展工作。這時我只好開玩笑說,屋里有地雷,嚇唬嚇唬他們。這一招還真靈,屋子里一下子就空蕩蕩的了。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2003年中文版,第81—82頁
與此同時,第16集團軍左翼的第5集團軍也發(fā)起了進攻,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牽制敵人兵力,以阻止敵人加強西方面軍主力進攻方向上的敵軍部隊。

12月9日深夜,敵第3、4裝甲集群丟下技術裝備,向伊斯特拉水庫一線倉皇退卻。第16集團軍一路追擊到了伊斯特拉河。羅科索夫斯基下令各兵團迅速向前推進并強渡伊斯特拉河,同時事先準備了一些部隊,一旦敵人炸掉水庫閘門時,便從南北兩面迂回伊斯特拉水庫。
敵人果然炸毀了水庫。羅科索夫斯基事先組建的快速集群在這時發(fā)揮了作用:列米佐夫的右翼集群從北面和庫圖科夫的左翼集群從南面迂回水庫,減輕了正面進攻的各部隊的壓力。別洛博羅多夫率領的西伯利亞人利用了圓木、柵欄、門板、多麥秸編的筏子、橡皮艇等所有能利用的渡河工具,在火炮和迫擊炮的掩護下,冒著炮火和嚴寒強渡洶涌的冰河。12月11日,伊斯特拉解放了。12月15日,紅軍在伊斯特拉水庫地區(qū)突破了敵軍的防御,并迂回過敵人的翼側,從而使紅軍得以向沃洛科拉姆斯克發(fā)展進攻。與此同時,第5集團軍也突破了茲韋尼哥羅德西南的敵軍防線,并向西北對防守在伊斯特拉和茲韋尼哥羅德以西的敵軍后方展開進攻。
航空兵于12月6—11日在克林、羅加切沃地域共出動飛機700余架次,積極支援了地面軍隊,擊潰了大居民地內(nèi)和退卻道路上的敵軍。
由于敵人撤退時炸毀了橋梁,在道路上埋設了地雷,設置了障礙物,燒毀了居民地,再加上嚴寒的冬季等因素,紅軍的進攻大大減緩。12月13日,西方面軍軍事委員會下令停止采用正面攻擊的錯誤戰(zhàn)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12月16日,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給各集團軍下達了不停頓地追擊敵人的任務,要求更積極地使用快速先遣支隊奪取道路樞紐、橋梁、重要戰(zhàn)術地區(qū),并在沒有人走過的雪地上使用滑雪支隊對敵實施平行追擊。
12月17日晨,紅軍繼續(xù)追擊潰逃的敵軍。多瓦托爾、卡圖科夫、列米佐夫和昌奇巴則指揮的各快速騎兵和坦克集群、支隊勇敢堅決地消滅敵人后衛(wèi)部隊,廣泛采取了迂回機動。第16、20集團軍于12月20日共同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西方面軍右翼各部隊也于21日抵達拉馬河—魯扎河一線,但由于敵人在此處進行了有組織地抵抗,紅軍未能突破該地區(qū)的防御。12月25日,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進攻戰(zhàn)役勝利結束。

在這次戰(zhàn)役中,西方面軍右翼各部隊擊潰敵第3、4裝甲集群(7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和6個步兵師),將其向西擊退了90—110公里,繳獲了大量戰(zhàn)利品并消除了敵人從北面迂回莫斯科的威脅。紅軍各部隊亦損失慘重,第16集團軍每個師只剩下1200—1500人,平均每個營只有不到12人。友鄰各部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在戰(zhàn)斗中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近衛(wèi)騎兵第2軍軍長多瓦托爾和騎兵第20師師長塔夫利耶夫于12月19日在帕拉什基諾村地區(qū)不幸犧牲。

在圖拉方向,西方面軍左翼的第10集團軍于12月6日晚20時直接從距戰(zhàn)線25一30公里的集中地域沿數(shù)個單獨方向發(fā)起進攻,并從行進間進入交戰(zhàn)。12月7日凌晨,卡希拉—帕韋列茨鐵路線上的謝列布里亞內(nèi)耶普魯?shù)率泻兔坠谅宸蚴薪夥?,在米哈伊洛夫,敵?0摩托化步兵師遭到重大傷亡,敵人在倉皇撤退時丟下了550輛汽車和30門火炮。隨后,第10集團軍繼續(xù)向韋尼奧夫、斯大林諾戈爾斯克、葉皮凡發(fā)展進攻。
12月7日,第50集團軍左翼的1個師和近衛(wèi)騎兵第1軍也從北面進攻敵第2裝甲集團軍,進展順利。12月9日,近衛(wèi)騎兵第1軍解放了韋尼奧夫,第50集團軍主力部隊也于8日轉入進攻,其右翼師也向西南方向實施突擊。紅軍于12月10日前在敵第24裝甲軍和第43軍陣地之間的地域撕開了一個寬達40公里的缺口。為堵住這個缺口,古德里安不得不向北面克盧格的第4集團軍求援,后者將其第137步兵師轉交古德里安指揮。但是,由于路程太遠,加之天氣惡劣,該師未能及時到達,師長貝格曼亦陣亡。更為嚴重的是,克盧格只答應抽調該師的4個營前來支援。結果,古德里安不得不于12月12日將其所有的機動兵力去支援告急的右鄰,該缺口直到14日也沒有封閉。古德里安與克盧格自此結怨。
12月14日,第49集團軍左翼軍隊參加了進攻。這一天,第50集團軍由于兵力不足,且在圖拉以南遇到了敵人的頑抗,未能及時進至曉基諾。近衛(wèi)騎兵第1軍和第10集團軍左翼各兵團同樣進展不力。這樣,敵第2裝甲集團軍趁機將被擊潰的部隊撤出突出部。直至12月17日,第50集團軍才解放了曉基諾。第49集團軍也在這一天解放了阿列克辛市。至12月17日前,第50集團軍右翼各兵團進至季托沃—杜布納一線,而近衛(wèi)騎兵第1軍和第10集團軍從行進間強渡了烏帕河。
經(jīng)過圖拉一戰(zhàn),西方面軍左翼部隊重創(chuàng)了敵第2裝甲集團軍,并將其殘部擊退130公里,消除了敵人從南面迂回莫斯科的威脅,并解除了圖拉之圍。

由于在圖拉戰(zhàn)役中失敗,敵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4集團軍之間產(chǎn)生了寬達30公里的缺口。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決心利用這個缺口,向利赫溫、蘇希尼奇兩市發(fā)展進攻。
12月17日晨,第50集團軍快速集群率先發(fā)起了進攻,在多雪的嚴冬條件下3晝夜內(nèi)前進約90公里,進抵卡盧加南郊。12月21日,第50集團軍先頭部隊突入卡盧加。敵人迅速調集其預備隊(警衛(wèi)團和步兵第31、131師),以及第20裝甲師和步兵第137師加強抵抗。率先突入卡盧加城內(nèi)的紅軍分隊同主力部隊失去了聯(lián)系,被迫在敵人的包圍中進行艱苦的巷戰(zhàn)。直到12月30日,第50集團軍快速集群和開到的兵團與第49集團軍左翼各兵團密切協(xié)同,才完全解放了卡盧加。第50集團軍殲敵5000余人,繳獲了38個火車頭、300節(jié)車廂、28輛坦克、282輛卡車和52輛小轎車、20輛牽引車、4輛裝甲汽車、29輛拖車、70輛摩托車、500輛自行車、39門炮、4門迫擊炮、58挺機槍、90支沖鋒槍、270支步槍、7830發(fā)炮彈、200只箱子和1866顆地雷、60箱手榴彈、512.52萬發(fā)子彈、2倉庫糧食,等等。在沃羅藤斯克車站,第413步兵師繳獲了25節(jié)車廂、運輸?shù)膹椝?、工兵器材和燃料?輛坦克、6輛汽車、3門炮和100部電話機。

在卡盧加戰(zhàn)場其他地段,至12月30日前,近衛(wèi)騎兵第1軍和第10集團軍與游擊隊密切協(xié)同,在寬大正面強渡了奧卡河,12月31日,第10集團軍解放別廖夫。1月3日,第10集團軍包圍蘇希尼奇城,在城市入口處進行了頑強的戰(zhàn)斗,遭到敵人地猛烈反抗。至1942年1月5日前,西方面軍左翼各部進抵洛巴諾沃—普列捷涅夫卡—祖博沃—蘇希尼奇以東一線,解放了奧多耶沃、利赫溫、別廖夫、科澤利斯克等市。1月6—7日,西方面軍左翼部隊在寬大地段強渡了奧卡河,解放了數(shù)百個居民點。
經(jīng)過卡盧加一戰(zhàn),西方面軍左翼部隊推進了120—130公里,牽制了敵重兵戰(zhàn)役預備隊,從而減輕了完成莫斯科反攻總任務的困難。
與卡盧加戰(zhàn)役同時,西方面軍的中央集團(第33、43集團軍)也展開了進攻,于12月26日解放了納羅福明斯克,1月2日解放小雅羅斯拉韋茨,4日解放博羅夫斯克。

在南部的敵第2集團軍防御地帶,西南方面軍右翼部隊發(fā)起了葉列茨進攻戰(zhàn)役。
12月6日,負責輔助突擊的第13集團軍突擊集群首先從西北對葉列茨實施迂回突擊,以沖擊牽制敵人,并將敵注意力從主要突擊方向吸引過來。12月7日,西南方面軍戰(zhàn)役集群發(fā)動進攻,在克服敵人抵抗后,開始向葉列茨集團后方發(fā)展進攻。第13集團軍也在這一天開始直接奪取葉列茨。兩天后,步兵第148師部隊在航空兵支援下經(jīng)頑強戰(zhàn)斗奪回了葉列茨。在葉列茨爭奪戰(zhàn)中,紅軍斃傷敵1.2萬余人。敵殘余部隊倉皇向西逃竄。方面軍戰(zhàn)役集群通過積極的進攻,推進了40—50公里,于10日切斷了利夫內(nèi)—葉列茨道路,堵塞了敵人西逃的去路。12月12日后,在利夫內(nèi)地域,敵第95師在激戰(zhàn)后損失了半數(shù),全師的6個步兵營平均每營僅剩328人。與此同時,紅軍第3集團軍和第40集團軍之一部也在主力部隊進展的成果之上轉入進攻。至13日,在奧雷姆河北岸,紅軍合圍了敵第34軍2個師的基本兵力。但是,由于紅軍指揮混亂,加之在進攻中實力遭到削弱,使得多數(shù)被圍德軍突圍逃走,余部于12月16日被消滅。
葉列茨一戰(zhàn),西南方面軍右翼挺進了80—100公里,進至柳博夫沙以西—巴甫洛夫卡—利夫內(nèi),直至克申河以西10—20公里一線。紅軍在10天內(nèi)殲敵1.6萬人,繳獲火炮150門、機槍250挺、汽車700余輛及其他許多技術裝備。此役,西南方面軍右翼部隊雖未能全殲被圍德軍,但消除了葉列茨突出部,重創(chuàng)敵第2集團軍,而且將第2裝甲集團軍部分兵力吸引到自己方面,從而給在莫斯科反攻中遂行主要任務的西方面軍左翼以極大支援。紅軍在戰(zhàn)役期間從敵人手中解放了8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400個居民地,其中就包括葉列茨和葉夫列莫夫兩市。
12月下半月,西南方面軍的第61、3兩集團軍(自1941年12月18日起轉隸布良斯克方面軍)趁西方面軍勝利進攻之際,向奧廖爾方向進攻,并推進了30—110公里。到12月底,他們被敵軍有組織的抵抗和反沖擊所阻,部隊也損失嚴重(其中第3集團軍的5個步兵師僅剩16028人和138門火炮),從而不得不轉入防御。與此同時,轉隸布良斯克方面軍的第13集團軍由于兵力兵器不足(至1942年元旦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總共只有82門,其5個步兵師的人數(shù)總共不過11833人,還不到一個步兵師的編制人數(shù)),進展緩慢。至1月初,布良斯克方面軍已進至別廖夫以南—姆岑斯克—韋爾霍維耶一線,并沿索斯納河展開了戰(zhàn)斗。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積極作戰(zhàn),紅軍于1942年1月初勝利完成了西方方向的戰(zhàn)略反攻。敵陸軍在紅軍進攻的一個月內(nèi)傷亡16.8萬人以上,例如:1942年1月5日,敵第4裝甲集團軍每個師的戰(zhàn)斗編成只等于1個加強營;1941年12月28日,敵第2裝甲集團軍的第3裝甲師只剩了2個裝甲連(共24輛坦克)、2個摩托化營(每營只有100—200人)、1個步兵營和12門火炮。
敵人的技術裝備也受到嚴重損失:裝甲車輛方面,在12月的前3個星期內(nèi),東線德軍有424輛坦克被毀,而1月頭10天內(nèi),242輛坦克被毀。12月和1月,東線德軍共損失974輛坦克和突擊炮,而從蘇德開戰(zhàn)到1942年1月底,東線損失的裝甲車共計4241輛,同期,東線只獲得了873輛增援坦克。而在1941年6月至1942年1月,德國總共只生產(chǎn)了2842輛坦克和突擊炮?;鹋诜矫?,東線德軍12月有452門輕型野戰(zhàn)榴彈炮損毀,200門重型野戰(zhàn)榴彈炮損毀,但生產(chǎn)出的輕型和重型榴彈炮大炮只有21門和10門。1月,輕型榴彈炮的生產(chǎn)全面停止了。敵第4集團軍直屬炮兵部隊原有48門重型榴彈炮,36門迫擊炮,48門100毫米火炮,9門150毫米火炮,還有84門突擊炮和252輛重型和輕型的牽引車,到1942年1月只剩下5門重型榴彈炮,8門迫擊炮,17門100毫米火炮,2門150毫米火炮,12門可用的突擊炮和22輛牽引車。
紅軍在反攻過程中擊潰了敵人11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和23個步兵師,從侵略者手中解放了1.1萬多個居民地,前出到勒熱夫—拉馬河—魯扎河—博羅夫斯克—莫薩利斯克—別廖夫—韋爾霍維耶一線,將敵打退100—250公里。莫斯科的危險從此被解除了!
紅軍巧妙地選擇了反擊的時間和地點,給敵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聯(lián)邦德國軍事歷史學家賴因哈特在《莫斯科城下的轉折》一書中寫道:
反攻的時機選擇得非常恰當?!爸醒搿奔瘓F軍群所屬集團軍和坦克集群剛剛停止進攻,尚未來得及占領防御陣地……博克再也沒有預備隊了,因此該集團軍群占領的是一個不利于防御的地區(qū),使它大大地突出在友鄰集團軍群的前面,從而暴露了自己的翼側……德國統(tǒng)帥部當時被弄得措手不及,這證明俄國人成功地展開了自己的兵力,正確地選擇了反攻的時機。
轉引自【蘇】安德羅尼科夫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1939—1945)》第4卷,第492頁
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作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戰(zhàn)斗英雄。西方面軍政治部在1942年1月1日給紅軍總政治部的報告中指出:
12月27—29日,43集團軍53步兵師部隊殲滅了500多名法西斯官兵。在這兩天戰(zhàn)斗中,該師舍夫佐夫同志率領的團戰(zhàn)績尤為突出。該團官兵殲滅350名德國兵,殲滅一個德軍獨立營司令部,繳獲了法西斯司令部文件。
共產(chǎn)黨員和共青團員們在同法西斯主義的戰(zhàn)斗中樹立了英雄勇敢的榜樣。43集團軍第12步兵團2連黨小組長卡申同志消滅3個德軍士兵,副政治指導員阿納尼耶夫消滅4個德軍士兵。
上尉巴拉耶夫同志指揮的營英勇善戰(zhàn),全營官兵僅在突襲格拉喬夫村時就消滅100名法西斯官兵。
上尉帕爾謝戈夫同志指揮的連表現(xiàn)出很好的戰(zhàn)斗素質。在巴拉巴諾沃車站巷戰(zhàn)中全連指戰(zhàn)員消滅了50多名法西斯官兵。12步兵團戰(zhàn)士科爾琴科在最近一次戰(zhàn)斗中消滅5名法西斯匪徒。
在奪取洛科特尼亞村的戰(zhàn)斗中,上尉共青團員克里申同志指揮的障礙設置隊表現(xiàn)尤為突出??死锷晖疽蝗讼麥?3名德國兵和2名軍官。該隊屬第19步兵師。
第5集團軍32步兵團團委書記卡采京同志在一次戰(zhàn)斗中消滅4名法西斯。第36步兵旅(屬16集團軍)部隊奮不顧身地進行戰(zhàn)斗。該旅僅在最近一次戰(zhàn)斗中就消滅70名法西斯匪徒和7個敵人火力點。
第9山地步兵師上等兵迫擊炮手薩韋利耶夫同志以準確的火力用機槍消滅了敵人3個火力點,打燃一座彈藥庫。
《西方面軍政治部給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的政治報告》(1942年1月1日),載《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第265頁
1月4日的報告中指出:
55步兵旅指戰(zhàn)員(旅長拉特舍夫上校)兩天來同盤踞在拉特尼諾村的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戰(zhàn)斗。敵人在受到重創(chuàng)后撤退了。55步兵旅在這次戰(zhàn)斗中繳獲:1門遠射程炮、3門反坦克炮、4門迫擊炮、12挺重機槍、18支突擊步槍和50支步槍。打死打傷700多名德軍官兵。
敵人以近一連的兵力轉入反擊。12步兵團突擊步槍連在連長沙雷金同志指揮下,放敵人進入到30米遠的地方,然后直射法西斯匪徒。這時共產(chǎn)黨員通科諾戈夫同志指揮的連從側翼向敵人發(fā)起沖擊,在短暫的戰(zhàn)斗中以刺刀和槍托消滅60名法西斯德軍士兵。
475步兵團戰(zhàn)士特列古博夫和阿布拉莫夫在同法西斯分子的肉搏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特殊的英勇獻身精神。在這次戰(zhàn)斗中,特列古博夫同志用刺刀戳死了4個德國兵,阿布拉莫夫刺死3個。第3機槍連黨小組長盧寧中士用機槍消滅了敵人3個火力點和30名敵人。
681步兵團戰(zhàn)士薩拉根和巴比尤什科夫悄悄爬近敵火力點,突然發(fā)起進攻,消滅了敵機槍班3個人,繳獲了1挺重機槍。
154步兵師473步兵團戰(zhàn)士索羅金用步槍和手榴彈消滅了敵人的一個反坦克炮班,并繳獲了該炮。
475步兵團9連班長謝苗諾夫幾次率班沖鋒,重創(chuàng)敵人。他在腿部受傷后繼續(xù)指揮戰(zhàn)斗,直到第二次受重傷后才被抬下戰(zhàn)場。
《西方面軍政治部給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的政治報告》(1942年1月4日),載《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第270—271頁
在莫斯科附近的戰(zhàn)斗中,年輕的舍夫利亞科夫少尉、瓦西里科夫斯基中士、帕杰林和索斯諾夫斯基列兵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敵碉堡的射孔。殲擊機駕駛員先后25次撞毀敵機,其中最先撞擊敵機的是塔拉利欣、卡特里奇、羅季奧諾夫。
1941年12月17日,國防人民委員部發(fā)布了《關于授權方面軍和艦隊軍事委員會取消在同德國侵略者戰(zhàn)斗中立功的軍事人員的前科》的命令(第358號),該命令在這次進攻戰(zhàn)役中開始執(zhí)行。例如,第5集團軍第82步兵師撤消了5人的前科,第19步兵師——4人,第50步兵師——5人,第146步兵師——4人。突擊第1集團軍撤消了3人的前科,第49集團軍——2人,第33集團軍——14人。又如,第10空降兵部隊戰(zhàn)士薩梅爾哈諾夫曾被判8年徒刑,他在奪取莫斯科沃居民點的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異常英勇。薩梅爾哈諾夫悄悄接近并突然闖入敵人戰(zhàn)壕,打傷一個上等兵并繳獲其武器,抓獲了2名機槍手并把他們押回部隊。薩梅爾哈諾夫在1月4日前已被呈請授予政府獎,同時申請撤消他的前科。當然,在這次戰(zhàn)役中,這項命令還是剛剛開始執(zhí)行,工作效果并不大。
衛(wèi)生工作者在這次反攻作戰(zhàn)中也充分表現(xiàn)出了英雄主義:
1088步兵團衛(wèi)生指導員П.И.特卡喬夫同志在戰(zhàn)場上救護了27名傷員,把他們和他們的武器背下戰(zhàn)場。已呈請給特卡喬夫同志以政府獎。
第55步兵旅3營衛(wèi)生指導員巴什科夫同志最近幾天從戰(zhàn)場救回15名重傷員和37名輕傷員,把他們的武器也背了回來。已呈請給巴什科夫同志頒發(fā)政府獎。
第55步兵旅衛(wèi)生指導員拉希莫夫同志把30名傷員及他們的武器救出戰(zhàn)場。在一次執(zhí)行自己的職責時,英勇的衛(wèi)生指導員犧牲了(當時在救一名受重傷的戰(zhàn)士下戰(zhàn)場)。
最近幾天在許多部隊中一次也未發(fā)現(xiàn)把傷員留在戰(zhàn)場上的事。
第16集團軍各部隊,從12月20日起,未再發(fā)現(xiàn)把傷員留在戰(zhàn)場上的事。為輸送傷員,集團軍各部隊都配備了畜力車,每支部隊10—12輛。這大大方便了師衛(wèi)生營的工作,它們晝夜可運送300—400名傷員。
有幾十名衛(wèi)生指導員和衛(wèi)生工作者,勇敢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每人從戰(zhàn)場上救下的傷員(連同他們的武器)都在15名以上,但他們未被呈請授予政府獎。如,55步兵旅衛(wèi)生指導員克留科夫從戰(zhàn)場上救回47名傷員(連同他們的武器),而衛(wèi)生員季托連科救回24名傷員,但他倆都沒有被呈請授予政府獎。
這是因為許多部隊還未接到國防人民委員第281號命令(原注:指國防人民委員1941年12月17日頒布的《關于獎衛(wèi)生員和擔架員的辦法》),因此也未執(zhí)行(第20集團軍)。
《西方面軍政治部給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的政治報告》(1942年1月1日),載《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第266頁
在莫斯科附近數(shù)個月的作戰(zhàn)中,有10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步兵師、5個騎兵師、2個騎兵軍、2個步兵旅、2個海軍陸戰(zhàn)旅、4個坦克旅、2個摩托車團、9個炮兵團、4個反坦克炮兵團、2個殲擊航空兵團、1個強擊航空兵團和1個通信團因模范地完成戰(zhàn)斗任務和英勇善戰(zhàn)而被授予近衛(wèi)軍稱號,100多萬名城市保衛(wèi)者被授予1944年頒發(fā)的“保衛(wèi)莫斯科”獎章,3.6萬名軍人被授予勛章和獎章,110名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軍人榮獲了蘇聯(lián)英雄稱號,其中有近衛(wèi)步兵第8師的28名軍人,飛行員E.M.戈爾巴丘克、B.A.扎伊采夫、A.H. 卡特里奇、B.E.科瓦廖夫、И.H.卡拉布什金、H.Г.列斯科諾任科、B.B.塔拉利欣、И.M.霍洛多夫,坦克兵B.A.格里戈里耶夫。1965年5月,為紀念蘇聯(lián)人民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20周年,莫斯科被授予“英雄城市”的榮譽稱號。
經(jīng)過6個多月的艱苦作戰(zhàn),紅軍終于渡過了難關,改變了對自身不利的戰(zhàn)爭態(tài)勢。當時在紅軍總參謀部工作的什捷緬科后來恰如其分地總結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前6個月的偉大意義:
第一,紅軍經(jīng)受住了資本主義世界最強大軍隊的猛烈進攻。
第二,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事實證明,敵人是可以打敗的,而且終究是要被徹底殲滅的。
第三,打破了希特勒妄圖靠閃擊戰(zhàn)取勝的美夢;在戰(zhàn)爭過程中出現(xiàn)了有利于我方的轉變;戰(zhàn)爭是長期的、艱苦的,但戰(zhàn)爭的前景對敵人是不利的。
第四,我國的情況目前還是困難的:敵人占領了幾百座城市,幾千個村莊,許多經(jīng)濟要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烏克蘭和頓巴斯的大部分——落在占領者的鐵蹄下;德軍占領了克里木,封鎖了列寧格勒,圍困著塞瓦斯托波爾;敵人進行戰(zhàn)爭的潛力還很大。
第五,我國進行戰(zhàn)爭的能力遠未用盡,相反,正在日益增長;撤至東部的工業(yè)生產(chǎn),基礎愈來愈鞏固,在內(nèi)地組建了越來越多的預備隊,在敵后開展了日益廣泛的游擊行動。
第六,我軍得到了鍛煉,取得了一定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行動更有組織,更有信心;建立了可靠的軍隊指揮。
第七,減輕了我軍兩線作戰(zhàn)的威脅。德軍在莫斯科附近的被殲,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氣焰。
頭六個月的戰(zhàn)爭,特別是莫斯科附近的會戰(zhàn),再一次生動地證明了,共產(chǎn)黨具有巨大的組織力量和鼓舞力量,她能夠在嚴峻的時刻動員全體人民保衛(wèi)我們的祖國。
《什捷緬科大將戰(zhàn)爭回憶錄》,2003年中文版,第37頁
這次反攻作戰(zhàn),是在紅軍的武器、技術裝備、彈藥和汽車等保障方面仍有很大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最高統(tǒng)帥部出于當時的情況需要,不得不把沒有足夠武器的軍隊投入戰(zhàn)斗和交戰(zhàn)。例如突擊第1集團軍在莫斯科附近進入交戰(zhàn)時,總共只有125門45—76毫米的火炮,整個集團軍沒有一門口徑大于76毫米的火炮。
在這次反攻作戰(zhàn)中,紅軍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死亡、失蹤和被俘139586人,負傷和患病231369人,合計370955人。紅軍損失了429輛坦克,13350門火炮和迫擊炮,140架作戰(zhàn)飛機。
紅軍在這次反攻中也有不少慘痛的教訓,主要有:炮兵沿正面平均分配;炮兵火力只用于炮火準備期間;坦克兵團和部隊兵力分散,它們同步兵和炮兵的協(xié)同動作不密切;沒有很好地偵察敵人的對坦克防御;把工兵部隊當作步兵部隊使用等。為此,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于1月發(fā)出命令,要求將炮兵密集使用于突破地段、并將炮火準備改為炮兵進攻,以求在敵人整個防御縱深內(nèi)能不停頓地支援步兵和坦克的戰(zhàn)斗;坦克兵團和部隊必需集中使用,并與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密切協(xié)同動作,未經(jīng)周密的對敵偵察不得將坦克兵團和部隊投入戰(zhàn)斗;而工兵部隊只應按照其本身用途來使用。
此外,一些部隊的醫(yī)療保障工作也做得很差:
遠不是所有部隊都及時從戰(zhàn)場上救下傷員并把他們輸送到后方。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戰(zhàn)士和指揮員受了傷,在戰(zhàn)場上一連躺幾小時得不到任何救護。
第338步兵師和第201拉脫維亞師各部隊傷員后送工作搞得不好。出現(xiàn)過傷員在戰(zhàn)場上躺20—30個小時的情況。部隊指揮部對此解釋說,抬走傷員不可能,因為敵人炮火很兇。后送狀況不好。110和113步兵師衛(wèi)生營因不會使用機動交通工具,致使300多名受傷的戰(zhàn)士和指揮員沒有后送。傷員被安置在農(nóng)村農(nóng)民家里和樓道里,沒有應有的照顧和治療。因此,傷員死亡的人數(shù)在增多。如,113步兵師衛(wèi)生營里,從12月15日到20日,死了14名受傷的戰(zhàn)士和指揮員,第110步兵師衛(wèi)生營死了20名。
第49集團軍各部隊傷員戰(zhàn)地救護和后送工作做得很差。30步兵旅野戰(zhàn)移動衛(wèi)生所在伊斯岡斯科耶村有130名傷員等待向后方輸送。418步兵團3營在戈羅霍夫斯科耶村有35名傷員沒有得到醫(yī)救。集團軍衛(wèi)生處沒有采取任何傷員后送措施。
第20集團軍部隊僅有一個200張床位的野戰(zhàn)醫(yī)院(編制有4所野戰(zhàn)醫(yī)院),因此傷員人滿為患。通常野戰(zhàn)醫(yī)院里住500—600名傷員。由于沒有床鋪,一些傷員安置在農(nóng)民家里,不少躺在臟地上。集團軍部隊里衛(wèi)生工作者極缺。傷員得不到及時救護,增多的傷員甚至得不到衛(wèi)生處理。由于衛(wèi)生車數(shù)量不足,傷員后送經(jīng)常被耽擱。為此派出的第12后送站也完不成任務。集團軍僅有17臺衛(wèi)生車,編制上有79臺。第35步兵旅有200名傷員呆在條件很差的旅衛(wèi)生救護站里,一連3—5天了,等待后送。12月26日這一天,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努德爾和丹科沃,等待后送野戰(zhàn)醫(yī)院的傷員有750人之多。許多輕傷員被打發(fā)步行去野戰(zhàn)醫(yī)院。
第1突擊集團軍部隊傷員后送工作組織得不好。受傷的紅軍戰(zhàn)士和指揮員經(jīng)常被安置在農(nóng)村,留在那里沒有任何照看和飲食。在扎哈羅沃村,63名第47、55和71步兵旅的傷員被安置在好多所房子里。僅留下1名衛(wèi)生員照顧傷員,這么多傷員他根本照顧不過來。沒有安排飲食。第641反坦克炮兵團團長彼得羅夫少校偶然發(fā)現(xiàn)了此事,立即采取措施把傷員后送到了野戰(zhàn)醫(yī)院。在伊爾因斯科耶村,戰(zhàn)斗過后留下了21名55、56步兵旅的重傷員,無人護理醫(yī)救,無人供應飲食。作家謝韋爾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此事,報告了彼得羅夫少校。彼得羅夫給傷員們搞了吃的,把他們送到野戰(zhàn)醫(yī)院。
鑒于此種情況,第1突擊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召開了旅衛(wèi)生處處長會議。會上警告各旅衛(wèi)生處處長,以后再有對人漠不關心的事將采取嚴厲的措施直到撤職和提交軍事法庭處理。會上揭露了一件令人氣憤的事:在季利亞耶夫鎮(zhèn),253名受傷的紅軍戰(zhàn)士和指揮員在房子里躺了3天3夜,無救護和供給飲食。
方面軍政治部人員現(xiàn)場檢查了戰(zhàn)場傷員救護(把傷員從戰(zhàn)場救走)和后撤的情況,采取了杜絕上述現(xiàn)象的措施。
在許多部隊里召開了指揮員、政委和部隊衛(wèi)生勤務部門負責人會議,傳達了國防人民委員部281號命令,下達了關于把傷員救離戰(zhàn)場和后送的指示。部隊指揮員和政委已經(jīng)得到警告,以后再把傷員留在戰(zhàn)場,不采取措施供給飲食和給予救治和后送,責任者將被撤消現(xiàn)有職務并送交軍事法庭。
《西方面軍政治部給工農(nóng)紅軍總政治部的政治報告》(1942年1月1日),載《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第266—268頁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紅軍在這次反攻作戰(zhàn)中暴露出了不少缺點,許多工作還有待改進。然而,當時的最高統(tǒng)帥部并沒有從這些缺點錯誤充分地吸取教訓,相反,卻被這并不那么徹底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過高估計了自身實力,過低估計了敵方實力,從而制定了不切實際的宏大目標。
南北兩翼的反擊
在莫斯科附近進行反攻作戰(zhàn)的同時,蘇德戰(zhàn)場其他地段也進行了對德軍的反攻。
在列寧格勒附近,紅軍于12月初在沃伊鮑卡洛、提赫文(季赫溫)、小維謝拉等方向上猛烈進攻。在沃伊鮑卡洛,紅軍斃敵5500余人,繳獲了大量的技術兵器、武器和軍用器材。12月9日,紅軍解放提赫文,隨后向沃爾霍夫河追擊敵軍,并于12月底進至沃爾霍夫河,重創(chuàng)敵人10個師。
在蘇聯(lián)南部的克里木(克里米亞)半島,紅軍在12月下半月?lián)敉肆说铝_聯(lián)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的12月攻勢。

在蘇聯(lián)南部的刻赤半島,外高加索方面軍(1941年12月30日起改稱高加索方面軍)、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qū)艦隊于1941年12月25日到1942年1月2日發(fā)動了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zhàn)役,力圖解放刻赤半島,消除敵軍對塞瓦斯托波爾地域的封鎖,最終完全解放克里木。主要突擊預定由第44集團軍在費奧多西亞地域實施,輔助突擊由第51集團軍在刻赤地域實施。參加登陸戰(zhàn)役的紅軍編有6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山地步兵團,共41930人、43輛坦克、198門火炮、256門迫擊炮,參加戰(zhàn)役的還有250余艘艦船,其中有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52艘護衛(wèi)艇和魚雷艇,還有方面軍航空兵約500架飛機和黑海艦隊航空兵161架飛機。敵人有德第11集團軍步兵第46師、1個羅馬尼亞騎兵旅、2個裝甲營、2個野戰(zhàn)炮兵團和5個高射炮兵營組成,隨后于12月底又得到了步兵第73師的加強,以上共計2.5萬人。2個航空兵大隊對軍隊進行空中掩護。
12月26日晨,第51集團軍登陸兵開始在刻赤半島東北海岸上陸。在這一天,該集團軍先遣部隊在刻赤地域占領了幾個登陸場。但是,暴風雨卻阻礙了登陸兵進一步加強兵力。12月27日夜暴風雨停息后,才重新開始緊張的調遣援兵行動。在費奧多西亞港,第44集團軍登陸兵乘戰(zhàn)斗艦只(其中包括“紅色克里木”號、“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和運輸船只于12月29日凌晨4時開始上陸。紅軍分別在刻赤半島東北海岸和費奧多西亞地域奪取了登陸場。第44集團軍于12月29日解放費奧多西亞,并威脅到了德第42步兵軍右翼,該軍軍長漢斯·馮·施波內(nèi)克于當日令步兵第46師自行撤退,施波內(nèi)克因此被撤職并被送上軍事法庭。隨后,第44集團軍開始向北發(fā)展進攻。次日,第51集團軍解放刻赤,并向西發(fā)動進攻。至1942年1月2日日終前,高加索方面軍推進了100—110公里,肅清了刻赤半島的敵人。這就牽制了敵塞瓦斯托波爾的部分兵力,使敵人被迫中止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并從該地抽調兩個步兵師增援刻赤集團。此役還消除了敵人利用刻赤半島入侵高加索的可能。

希特勒嚴令死守
紅軍勇敢而又堅決的反擊使敵人受到很大的震蕩。敵第4集團軍參謀長布盧門特里特在西德1954年第3期的《國防科學評論》雜志撰文指出:
……對自己命運的恐懼不僅籠罩著一部分軍隊,而且也籠罩著指揮部的許多成員。到處都產(chǎn)生了對軍政領導人員才干的懷疑……部隊的軍心瓦解和指揮官的意志沮喪交織在一起。大家都懷疑在幾乎沒有預備隊、沒有鞏固防御地區(qū)的條件下,是否能夠用日益削弱的兵力守住寬廣的戰(zhàn)線。
轉引自【蘇】普拉托諾夫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9—1945戰(zhàn)史概要》,1980年中文版,第314頁

德軍防線到處被突破,軍隊也到處向西潰退,這在“第三帝國”誕生以來還是第一次。由于路面積雪甚厚,德軍在公路上通行十分艱難,離開公路后則更是無法運動。結果,德軍一次僅能撤退幾英里,為此不得不丟棄大量的裝備。而紅軍在這種條件下卻仍然保持著比敵人大得多的機動優(yōu)勢。他們常常死死咬住德軍的后衛(wèi)部隊,讓步兵部隊穿著雪鞋趕上潰退的德軍,并從側翼襲擊他們,使其始終疲于作戰(zhàn),得不到急需的喘息時機。
12月8日,希特勒親自簽發(fā)了第39號指令,命令東線德軍轉入防御,以達到堅守在作戰(zhàn)或國防經(jīng)濟方面對敵人具有重大意義的地區(qū)、使國防軍在東線作戰(zhàn)的兵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休息和補充,以及為1942年重新實施較大規(guī)模的進攻作戰(zhàn)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這三個目的。
12月13日,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在斯摩棱斯克會見了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博克向布勞希奇指出,他的部隊已無力扼守陣地了,如果還想堅守,就是自取滅亡。而此時的中央集團軍群只有67個筋疲力盡、兵員不足的師,其防御的正面卻有600英里寬,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暴露的突出陣地。東線德軍已經(jīng)沒有預備隊了,而交通線則只有4個保安師保護。而在此前的12月6日,德軍情報機構估計,中央集團軍群當面的紅軍兵力有12個集團軍,計88個步兵師、15個騎兵師和24個坦克旅。因此,布勞希奇認為,撤退勢在必行,德軍應撤至庫爾斯克—奧廖爾—梅登—勒熱夫一線這一“冬季陣地”。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公路,距前方約90英里。公路剛好在維亞濟馬以東,穿過祖布佐夫、格扎茨克和尤赫諾夫。為了便于協(xié)調和控制這條延長了的戰(zhàn)線,第3裝甲集群改由第4裝甲集群指揮,第2集團軍由第2裝甲集團軍指揮。

希特勒對德軍的大規(guī)模潰退極為惱火。12月16日,他命令戰(zhàn)場上的士兵對紅軍進行“頑強的抵抗”。17日,他對博克和古德里安說,已經(jīng)奪取的領土要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住。同日,他下令:“不能進行大規(guī)模撤退。這只會給重武器裝備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指揮官和軍官要不惜冒生命危險,強制士兵進行頑強抵抗,不管敵人是否突入我軍翼側或后方。正如我已下令的,只有采取這種作戰(zhàn)方式,方可贏得從本國和西線調遣增援部隊的必要時間。只有預備隊到達后方陣地,才能想象撤退到這些陣地上來?!彼饝o受到嚴重削弱的師派遣補充營——部分用空運。他還答應:在1月份向維捷布斯克前線派遣5個師;到1月中旬,另有2個師和2個補充師在德國東部邊境待命。同時他指示戈林派遣4個轟炸機聯(lián)隊、1個雙引擎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和6個運輸機聯(lián)隊以加強第8航空軍。
希特勒對主張撤退的將軍們重拳出擊。早在南方集團軍群于羅斯托夫違令撤退后,其司令龍德施泰特就被撤職,其職由第6集團軍司令賴歇瑙接任;12月18日,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被解職,其職由第4集團軍司令克盧格接任;12月19日,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被撤職,希特勒親自執(zhí)掌了陸軍大印,而在此前,布勞希奇就已經(jīng)兩次向希特勒遞交了辭呈;12月25日,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古德里安被撤職;1月8日,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霍普納被撤職,并被開除軍籍。希特勒一共罷免了35名高級將領。而在整個冬季戰(zhàn)局中,有6.2萬名德軍官兵被其軍事法庭以臨陣脫逃、擅自退卻、違抗軍令等罪名判刑。
12月20日,希特勒向哈爾德下令,“要采取一切措施,甚至最嚴厲的措施”向部隊灌輸“堅定的戰(zhàn)斗意志”。每一名士兵,甚至后勤兵,都要“保衛(wèi)自己的地盤”。希特勒還說:“每一次撤軍都會產(chǎn)生威脅,會令領導層的信心發(fā)生動搖。”重要的一點是,每次撤出領土都要附帶實施最為殘酷的焦土政策,從而保護堅定的意志,同時視敵人于無物,“被拋棄的農(nóng)場要徹底燒光,要毫不留情地從戰(zhàn)俘和平民那里奪取御寒衣物?!毕L乩招迹骸皼]有任何理由令軍隊失去優(yōu)越感……要讓他們感到自己比敵人強大?!?/p>
12月28日,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發(fā)布了關于組織防御的命令,要求竭盡全力寸土必爭,最大限度地提高防御能力,“其方法是將所有的居民點和村莊構筑成支撐點,以及將軍隊作最大限度的縱深梯次配置。所有的部隊和分隊,不論屬何兵種,甚至包括補給分隊在內(nèi),務必守住用上述方式構筑起來的陣地,直至最后一人……”“在東戰(zhàn)場的中段,應即著手構筑后方陣地……這一陣地的設置要做到能大大縮短正面的長度……”
盡管希特勒禁止撤退,中央集團軍群在接下來的5周里仍然被迫后退了100—200英里。
敵第4集團軍地段內(nèi)納拉河一線的第98弗朗哥蘇臺德步兵師于12月13日接到了布勞希奇下達的西撤的命令。但是第二天,希特勒就以第4集團軍有被紅軍迂回包圍的危險為由,命令他們停止撤退,該師一部遂被派往普羅特瓦河對岸構筑新的陣地。12月17日,這些部隊又返回原地。工兵在一天之內(nèi)3次接到命令要他們放好炸藥準備炸橋,而又3次接到命令要他們撤出現(xiàn)場。直到12月19日晚,該師才接到最后一道堅守陣地、不準撤退的命令。官兵們被上級反復無常的指示搞得苦不堪言,對高級指揮機關的信心也第一次發(fā)生了動搖,而接到最后一道堅守的命令后他們才放下心來。但是,紅軍坦克在該師北部突破德軍防線6英里,越過了莫斯科公路干線,紅軍2—3個師也突入了其右鄰部隊防線,該師被迫于23日再次開始撤退。12月24日,該師到達了已經(jīng)結冰的伊斯特拉河畔的博羅季諾地區(qū),但這里既沒有障礙物,也沒有防守陣地,于是當晚7時該師又一次后撤。
同在納拉河一線的敵第292步兵師,本來由于無力進行遠距離后撤而堅決執(zhí)行希特勒堅守的命令。但由于該師僅憑著一些不到30人的步兵連守著8英里長的正面,所以他們在新年夜仍然被迫后撤。
敵第4裝甲集群第5軍忍著-30℃的酷寒,連續(xù)3個星期不睡覺從莫斯科后撤,一天行走7—15英里。他們的人員一天天減少。從圣誕節(jié)到新年夜,軍長和參謀人員只能用幾個人再加一門火炮去堵塞缺口;對軍官們則使用哄騙、威脅和軍法審判等手段使他們服從。一個營的兵力僅剩50人,沒有任何反坦克武器,只有少數(shù)幾門榴彈炮可以抵擋一下紅軍T-34型坦克的進攻。那些只有一門野炮的營,為了給整個軍多贏得幾天時間,被迫與紅軍進行苦戰(zhàn),直至被消滅。由于害怕被殲,官兵們寧愿在野外露營,在睡覺時被凍死。該軍第35步兵師在希特勒下達死守的命令后的6個星期內(nèi),損失2500多人,全師僅剩2門50毫米反坦克炮和6門野戰(zhàn)榴彈炮。第23波茨坦師被迫將原來的9個營縮編為3個營,還不到1000人,就連師長也病倒了。曾經(jīng)是一流師的第106威斯特伐利亞—萊茵師,原來的指揮官已所剩無幾,步兵只剩500人。
原配置在加里寧西南斯塔里察地區(qū)季馬河一線的第6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師,在向西南撤退時,由于沒有牽引的馬匹,被迫丟下了重榴彈炮。第18步兵團第3營的每個連只剩下5挺機槍、1門迫擊炮和7支步槍。他們撤退到難以防守的森林灌木區(qū)地帶時,紅軍的每一次進攻都有火炮和迫擊炮強大火力的支援,而德軍所剩的火炮卻因缺少彈藥而無法還擊。他們連圣誕節(jié)也未能慶祝,只在瓦西里耶夫斯科耶附近緊靠師部的地方擊退了紅軍的一次進攻。
對希特勒禁止撤退的做法,親歷者和后來人往往給予負面評價,認為這是在拿前線士兵的生命來做賭注。但是,也有一些人對此給予正面評價。例如第4集團軍參謀長布盧門特里特:
希特勒執(zhí)意命令部隊要不顧一切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堅守所有的陣地,這無疑是正確的。他本能地意識到,在這冰天雪地里不管如何撤退,幾天內(nèi)就會導致前線的土崩瓦解,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德國武裝部隊將會遭到和拿破侖大軍同樣的命運。在當時的情況下,部隊一夜最多只能后撤三到六英里。對現(xiàn)已筋疲力盡的部隊和馬匹也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了。由于所有的道路都被大雪封住,撤退只有通過空曠的田野。這樣,用不了幾夜,部隊就會支持不住,他們只好就地躺倒等死。而且,后方既沒有可以退入的現(xiàn)成的陣地,也沒有任何他們可以守得住的防線。
【德】京特·布盧門特里特:《莫斯科戰(zhàn)役》,載《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第73頁
曾參加過侵蘇戰(zhàn)爭的德軍將領蒂佩爾斯基希也持同樣看法:
二戰(zhàn)時的陣地防守甚至比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還要堅固。雖然蘇軍繞到我方的側翼,卻總是沒法攻破我軍的前沿陣地,他們沒有能力來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而且也沒法保證足夠的供給。在那些位居交通要道的城鎮(zhèn),我軍集中兵力嚴防死守,按照希特勒的主意,像剌猬一樣將其團團圍住,牢牢地守住了那些城鎮(zhèn)。局勢轉危為安。
這是希特勒的一大成就,在危急時刻,我軍不禁想起拿破侖兵敗莫斯科的往事,重蹈覆轍的陰云揮之不去。一旦陣腳松動,開始后撤,很可能形成倉皇出逃的局面。
轉引自【英】李德·哈特:《山的那一邊:被俘德國將領談二戰(zhàn)》,2011年中文版,第182—183頁
希特勒罷免了一大批陸軍將領以后,其權力空前膨脹,他在陸軍中也成了不容質疑的“權威”。朱可夫后來一針見血地指出希特勒這一行為給德軍帶來的嚴重惡果:
談到德軍是如何戰(zhàn)敗時,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重復說,問題不在于希特勒的錯誤,而在于德軍總參謀部的錯誤。但是必須補充說明,希特勒以自己的錯誤幫助德軍總參謀部犯錯誤,希特勒常常妨礙總參謀部定下更加深思熟慮的,更正確的決心。1941年,德軍在莫斯科附近被殲滅后,他免去了布勞希奇、博克和一批司令官的職務,并親自領導德國陸軍。毫無疑問,他的這些做法給了我們很大幫助。在這之后,不論是德軍總參謀部,還是德軍集團軍集群的司令官都比過去受到更多的約束。他們的主動性受到了制約?,F(xiàn)在,希特勒以陸軍總司令身分下達的訓令更是不容爭議了,它比事業(yè)的要求更重要。德軍以往獨立解決作戰(zhàn)問題的水平下降了,開創(chuàng)這一切的布勞希奇被免職當然對我們是有利的。
轉引自【蘇】西蒙諾夫:《我這代人的見證——關于斯大林的思考》,1992年中文版,第277頁
不切實際的目標
截至1941年12月底,納粹盟國及其仆從國在蘇德戰(zhàn)場的陸軍總共為390.9萬人,擁有3.5萬門左右的火炮和迫擊炮,以及1500輛坦克。而紅軍對德作戰(zhàn)的武裝力量共有419.9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77萬門,坦克1784輛(其中重型和中型坦克506輛)。雙方總的力量對比大致相等。
莫斯科城下的反攻勝利結束后,紅軍在莫薩利斯克—蘇希尼奇、勒熱夫—拉馬河形成南北兩個突出部,敵第4、第9集團軍及第3、第4裝甲集團軍(從1942年1月2日起第3、第4裝甲集群改編為第3、第4裝甲集團軍)態(tài)勢突出,很容易被紅軍合圍,切斷退路。與此同時,紅軍在提赫文和羅斯托夫的反攻也取得一定戰(zhàn)果,敵提赫文集團被趕過沃爾霍夫河,列寧格勒同內(nèi)地鐵路交通以及拉多加湖的聯(lián)系都得以恢復,其防御能力大大提高。南方面軍解放羅斯托夫,粉碎了敵向高加索突破的計劃。在克里木,紅軍發(fā)起了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zhàn)役,解放了刻赤半島和費奧多西亞,迫使德軍暫時中止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從總的態(tài)勢看,敵中央集團軍群較為孤立,易于紅軍發(fā)展進攻,擴大戰(zhàn)果。
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也注意到了這一態(tài)勢。根據(jù)12月28日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的命令,北方集團軍群必須在沃爾霍夫河一線和沃爾霍夫車站通往西北的鐵路線上設防固守,繼續(xù)對列寧格勒實行圍困。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守住勒熱夫、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構成的三角地帶和勒熱夫—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格扎茨克兩條十字形鐵路交通線。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堅守占領區(qū),攻下塞瓦斯托波爾。
面對紅軍的強大攻勢,德軍采取了“刺猬”和“木箱”戰(zhàn)術:他們將前沿一些團級、師級部隊在可御寒取暖的村鎮(zhèn)集中起來,構成一個環(huán)形防御圈,這些據(jù)點被稱為“刺猬”和“木箱”,主要依靠容克-52輕型運輸機進行補給。紅軍因火炮和坦克不足,又缺乏彈藥,雖經(jīng)常以步兵在德軍的“刺猬”之間達成突破,卻難以消滅這些據(jù)點。
此時,紅軍面臨著一項重大抉擇:是繼續(xù)進攻呢?還是轉入防御呢?斯大林受到此前一系列勝利的影響,樂觀地認為德軍在其他戰(zhàn)線上也將抵擋不住紅軍的突擊,只需組織對其防御的突破就行了,因此產(chǎn)生了在全線(從拉多加湖至黑海)盡快開始總攻的思想。他指出:“德軍由于在莫斯科附近的失敗而驚慌失措,而且他們過冬的準備很差?,F(xiàn)在正是轉入總攻的最好時機。敵人企圖把我們的進攻拖遲到明年春季,以便他春季集中力量再轉入積極行動。他想贏得時間,獲得喘息的機會。我們的任務是,不給德寇喘息的機會,不停頓地把它向西驅趕,迫使它在春季以前就消耗盡自己的預備隊……到那時,我們將有新的預備隊,而德國人將不會有更多的預備隊了……”
朱可夫則認為:“在西線,這里條件比較有利,敵人還未來得及恢復部隊的戰(zhàn)斗力,應當繼續(xù)進攻。但是,為了取得進攻的勝利,必須補充人員和技術兵器,增加預備隊首先是坦克部隊。如果得不到補充和加強,進攻就不可能勝利。至于談到我軍在列寧格勒附近和西南方向上的進攻,我軍將遇到敵人頑強的防御。沒有強大的炮兵支援,他們不可能突破敵人防線,而本身會弄得疲憊不堪,遭受不應有的重大損失。我主張加強西線各方面軍,在這里實施強大的進攻?!?/p>
當時負責經(jīng)濟工作的沃茲涅先斯基也說:“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掌握足以保障各個方面軍同時進攻用的物資。”
斯大林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全線總攻的決策仍然作出了。這一計劃的內(nèi)容大體如下:
在西方方向上實施主要突擊,以圍殲中央集團軍群的基本兵力。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有西北方面軍左翼各集團軍、加里寧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
在西北方向上對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預定由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右翼軍隊,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協(xié)助下實施。
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任務是,擊潰南方集團軍群,解放頓巴斯。高加索方面軍和黑海艦隊的任務是解放克里木。
為了盡快地利用有利形勢,總攻預定在反攻之后不作間歇立即展開,因而要在最短期間內(nèi)作好總攻準備。
后來的事實表明,這一宏大的計劃是不切實際的。
勒熱夫—維亞濟馬的失利

為在西方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最高統(tǒng)帥部指令由加里寧方面軍(第22、第39、第29、第31、第30集團軍,騎兵第11軍,方面軍空軍;司令員為科涅夫)右翼部隊從勒熱夫西北向瑟喬夫卡、維亞濟馬實施包圍突擊,由西方面軍(突擊第1集團軍,第20、第16、第5、第33、第43、第49、第50、第10集團軍,近衛(wèi)騎兵第1、第2軍,方面軍空軍;司令員為朱可夫)左翼部隊從卡盧加地域向尤赫諾夫、維亞濟馬方向實施包圍突擊;同時以西方面軍其余兵力向瑟喬夫卡和格扎茨克進攻,合圍、分割、殲滅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
為配合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員為庫羅奇金)應以左翼各集團軍由奧斯塔什科夫地域向托羅佩茨、韋利日、魯?shù)履醽喎较驅嵤┻M攻。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員為切列維琴科)應在布良斯克、奧廖爾兩方向積極行動,牽制該處敵軍,以此從南面保障西方面軍的進攻。
為完成對敵合圍,擬以空降第4軍在維亞濟馬西南地域實施機降,任務是切斷維亞濟馬—斯摩棱斯克鐵路和公路。
在整個西方方向上,按1942年1月1日統(tǒng)計,加里寧方面軍、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人數(shù)共計124.5萬人,約有8700門火炮和迫擊炮,571輛坦克(其中198輛重型和中型坦克)。而與之對峙的敵中央集團軍群則有156.9萬人,約1.3萬門火炮和迫擊炮,1100輛坦克。在勒熱夫—維亞濟馬戰(zhàn)場,紅軍一共集結了105.92萬人。

1月8日,加里寧方面軍未經(jīng)戰(zhàn)役間歇,就倉促轉入了進攻。第39集團軍于8日在勒熱夫以西15公里地段上突破敵人防御,向南疾速前進。12日,騎兵第11軍穿過了第39集團軍撕開的缺口,向南沖往維亞濟馬以西的高速公路。15日,第22集團軍也由謝利扎羅沃地域轉入進攻。
勒熱夫是第39集團軍側翼的嚴重威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盡快拔除之。因此,最高統(tǒng)帥部命令科涅夫用第39集團軍的2—3個步兵師和整個第29集團軍在1月11日奪取勒熱夫,最遲不能超過12日??颇蛩煜铝畹?9集團軍轉向瑟喬夫卡,同時從西面進攻勒熱夫,第29集團軍也奉命于12日向西南進攻勒熱夫。維亞濟馬—瑟喬夫卡—勒熱夫鐵路線受到嚴重威脅,該線如被完全切斷,敵第9集團軍將受到致命威脅。為此,敵人不得不在勒熱夫和瑟喬夫卡進行頑強抵抗。由于勒熱夫久攻不下,科涅夫不得不將第39集團軍側翼的騎兵第11軍留了一個星期。第29、39兩集團軍傷亡慘重,至1月的第二個周末,第29集團軍每團僅剩50—100人,急需后撤重組。至17日,勒熱夫和瑟喬夫卡仍然沒有拿下,為此,科涅夫不得不調整策略。
敵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決定利用紅軍戰(zhàn)斗隊形過長的弱點向紅軍發(fā)起反沖擊。1月22日上午10時,敵第6軍以兩個團在勒熱夫以西轉入進攻,被切斷在奧列尼諾的敵第23軍也突出重圍,向東進攻。23日,敵東西對進的兩個軍封閉了第39集團軍撕開的突破口。加里寧方面軍被一分為二:一部在伏爾加河北岸、勒熱夫北部接近地附近;另一部在勒熱夫西部和南部、切爾利諾與瑟喬夫卡之間。這樣一來,突入敵后的紅軍就處于極為嚴重的境地,他們被迫通過別累伊和涅利多沃兩地之間的孔道同加里寧方面軍主力保持聯(lián)系??颇蛩煜铝畹?9、30兩集團軍清除敵人兩個軍所開辟的走廊,恢復原態(tài)勢,但未獲成功。
1月22日,第39集團軍試圖奪取奧蘇加和瑟喬夫卡,但遭到敵人頑強抵抗,鐵路仍然在德軍手中。騎兵第11軍于1月20日再次南進,并于26日切斷了維亞濟馬以西12公里處的高速公路干線(至斯摩棱斯克)。但是,由于該軍實力太弱,所屬的4個師總共只有不到6000人、5000匹馬、2門122毫米榴彈炮、47門野戰(zhàn)炮、35門迫擊炮和27具反坦克武器,且遭到敵人東西夾擊,遂不得不轉向公路西北。
至1月26日前,第22、第29集團軍完成了對奧列尼諾地域德軍約7個師的合圍,加里寧方面軍右翼從西北深遠包圍了中央集團軍群并前出到其深遠后方,進至維捷布斯克、斯摩棱斯克、亞爾采沃等市接近地。
但是到了1月底,敵人在加里寧方面軍進攻地帶的抵抗顯著加強:第22集團軍不得不為奪取別累伊市而進行激烈的戰(zhàn)斗;第39集團軍在亞爾策沃地域向維亞濟馬—斯摩棱斯克鐵路線前進時,遇到敵軍的頑強抵抗;從北面突向維亞濟馬的騎兵第11軍,未能占領該城;負責切斷敵奧列尼諾集團同敵第9集團軍主力聯(lián)系的第29集團軍,不斷受到敵人的強力猛攻;從北面和東北面向勒熱夫進攻的加里寧方面軍左翼各部,也無法摧毀敵人的防御。
在加里寧方面軍向勒熱夫—維亞濟馬方向進攻的同時,西方面軍右翼各部隊進行了突破拉馬河和魯扎河敵堅強防御地帶的準備工作,方面軍左翼各部隊則繼續(xù)在尤赫諾夫—維亞濟馬方向發(fā)展進攻。
在西方面軍右翼的第20集團軍長達20公里的地段上,建立了一個突擊集團。在預定實施主要突擊的8公里的地段上,每公里正面的兵力兵器密度為3.5個營、37門火炮、39門迫擊炮和12輛坦克,從而使該地段紅軍對敵占有了必要的優(yōu)勢。
1月10日,第20集團軍由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向沙霍夫斯卡亞實施突擊,經(jīng)過兩天的戰(zhàn)斗,突破了敵拉馬河防御。與此同時,突擊第1集團軍轉入了進攻,1月20日調入最高統(tǒng)帥部預備隊。1月13日,近衛(wèi)騎兵第2軍進入突破口。第16、5兩集團軍利用第20集團軍戰(zhàn)果,于1月14日先后轉入進攻。敵第3、4裝甲集群在紅軍的突擊下,被迫向預有準備的防御地區(qū)——波哥烈洛耶哥羅迪舍、杜累基諾、珊斯基工廠退卻。1月16日,紅軍解放了洛托希諾,17日解放了沙霍夫斯卡亞和魯扎,并切斷了莫斯科—勒熱夫鐵路,1月20日攻克了敵重要抵抗樞紐莫扎伊斯克。但是,由于該方向的紅軍力量太弱,加之天氣情況惡劣,他們只能緩慢地向格扎茨克推進。1月底,當?shù)?0和第5集團軍各兵團前出到波哥烈洛耶戈羅吉什—杜雷金諾—珊斯基扎沃德一線時,在整個正面都遇到敵人有組織的抵抗。
在西方面軍左翼,1月10日前,第50集團軍和近衛(wèi)騎兵第1軍進逼尤赫諾夫,從南面和西南面迂回了敵第4集團軍約9個師組成的尤赫諾夫集團。與此同時,第43、49集團軍從小雅羅斯拉韋茨和塔魯薩地域發(fā)起進攻,并于1月19日前進抵謝洛基—達曼諾沃—普柳斯科沃一線。第33集團軍在第43、49兩集團軍以北向維亞濟馬進攻,經(jīng)過三天的頑強戰(zhàn)斗,于1月19日解放韋列亞,并繼續(xù)順利地向西和西南方向推進。與此同時,第10集團軍在1月10日前軍在合圍蘇希尼奇的守敵并解放莫薩利斯克后,已進抵通往基洛夫、柳季諾沃、日茲德拉等市的接近地。
1月15日,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守住尤赫諾夫和格扎茨克以東到勒熱夫以北之間的交通線。此后,敵人對西方面軍左翼的抵抗驟然加強,紅軍未能從行進間攻占敵軍在尤赫諾夫和維亞濟馬兩地域的強固抵抗樞紐部,僅有第33集團軍突入了敵人后方,最終到達維亞濟馬郊區(qū),然而該集團軍半數(shù)的師被敵人在1月23日發(fā)動的反突擊所切斷。在第10集團軍進攻地帶,敵軍以摩托化第24軍的從日茲德拉向東北方向實施反突擊,壓縮第10集團軍左翼兵團,并前出到蘇希尼奇地域。1月24日,敵援軍先頭部隊步兵第338團已經(jīng)和在蘇希尼奇防御的敵步兵第216師取得聯(lián)系,并救出了1000多名傷員。這樣一來,西方面軍的整個左翼都被撼動了。為封鎖西方面軍與布良斯克方面軍之間的缺口,朱可夫從第10集團軍抽調了5個步兵師,在左翼新組建一個第16集團軍。這個新的第16集團軍對敵軍的突圍集團組織有力突擊,并于1月29日解放蘇希尼奇。其后開始追擊退卻的殘敵,后因遇到敵人早已準備好的防御而無法繼續(xù)向前推進。至2月初,在第10集團軍、第16集團軍以及布良斯克方面軍撥給西方面軍的第61集團軍的地帶內(nèi),進攻行動實際上已經(jīng)停止。
為截斷敵尤赫諾夫集團的交通線和支援紅軍在尤赫諾夫—維亞濟馬方向的進攻,從1月18日至1月22日,紅軍空降第201旅和步兵第250團在熱拉尼耶地域(尤赫諾夫以西50公里)空降。步兵第250團向西南推進,于1月30日幫助近衛(wèi)騎兵第1軍突破了敵人為控制道路而設立的流動巡邏隊和筑壘村莊體系,越過了尤赫諾夫公路。但是,敵人在近衛(wèi)騎兵第1軍背后封鎖了包圍圈,將該軍與配屬的步兵、坦克以及絕大部分的炮兵割裂開來。
為從東南攻占維亞濟馬,1月20日,第33集團軍進入尤赫諾夫以北的突破口,近衛(wèi)騎兵第1軍也從西南向維亞濟馬推進。為在維亞濟馬以西截斷維亞濟馬—斯摩棱斯克鐵路和公路干線,1月27日到2月1日,空降第8旅在奧澤列奇尼亞地域(維亞濟馬西南35公里)實施空降。至1月底,共空投第8旅的2497人和34.4噸物資。該旅主力由于惡劣的天氣和不準確的導航,丟棄了大量的裝備、補給和無線電。2月1—7日,他們使斯摩棱斯克一維亞濟馬的鐵路和公路干線陷于癱瘓,但未能進一步取得戰(zhàn)果。
2月1日,第33集團軍展開了奪取維亞濟馬的戰(zhàn)斗。由于敵軍負隅頑抗,且紅軍炮兵落在步兵后面,既無足夠的火力支援,又無航空兵的掩護,因而未能攻克該城。近衛(wèi)騎兵第1軍與空降兵會合后,于2月2日從尤赫諾夫以西40—50公里處突向維亞濟馬,但未能從行進間攻克該城。
總的來說,在1月份的進攻中,西方面軍經(jīng)過激戰(zhàn),突破了敵軍沿拉馬河、魯扎河的堅固筑壘防御,向西推進了40—100公里。

為挽救中央集團軍群,德軍統(tǒng)帥部從西歐調來了12個師另2個旅前來增援。敵人使用這些援軍,于1月30日在柳德科沃地域,2月2日—3日在尤赫諾夫以北實施了反突擊,切斷了西方面軍第33集團軍和近衛(wèi)騎兵第1軍在尤赫諾夫以北及其以南的交通線。西方面軍深入維亞濟馬附近的作戰(zhàn)的集團被切斷,脫離了主力。該集團在敵人的后方同為數(shù)眾多的游擊隊一起,在維亞濟馬西南的森林地帶繼續(xù)作戰(zhàn)。第43、第49、第50集團軍與第33集團軍恢復聯(lián)系的企圖未獲成功。2月間,西方面軍作戰(zhàn)地帶的態(tài)勢嚴重惡化。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沒有改變這種情況,未能提供粉碎中央集團軍群所必需的兵力,特別是缺少坦克兵團。
與此同時,在加里寧方面軍作戰(zhàn)地帶,敵第9集團軍于2月5日從東面勒熱夫地域,從西面奧列尼諾地域,突然對第29集團軍實施了強大的反突擊,切斷了第39集團軍和騎兵第11軍的主要交通線并孤立了第29集團軍,該集團軍處于被半合圍狀態(tài),爾后即遭合圍。騎兵第11軍僅有2個輕騎兵師、1個摩步營和少量的滑雪營,根本無力切斷敵交通線。2月17日,敵人封閉了對第29集團軍的合圍圈,該集團軍不得不進行苦戰(zhàn),并以重大傷亡的代價突出重圍與第39集團軍會合。
西方方向紅軍的態(tài)勢急劇惡化,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斗使其戰(zhàn)斗力越來越弱,逐漸喪失進攻能力。因此,最高統(tǒng)帥部從其預備隊中撥出1個近衛(wèi)步兵軍、7個步兵師和4個航空兵團給加里寧方面軍;調給西方面軍1個近衛(wèi)步兵軍、3個步兵師、2個空降兵旅、200輛坦克、40架飛機和6萬名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2月16日,最高統(tǒng)帥部命令:加里寧方面軍應消滅敵人在勒熱夫、維亞濟馬、尤赫諾夫地域作戰(zhàn)的集團,并在3月5日前進抵奧列尼諾—第聶伯河—葉利尼亞一線,然后,沿杰斯納河前出到斯諾波季河;西方面軍左翼各集團軍應肅清博爾霍夫—日茲德拉—布良斯克地域的敵軍集團,并解放布良斯克。
為了支援西方面軍粉碎尤赫諾夫集團,根據(jù)最高統(tǒng)帥部的命令,2月18日到24日,紅軍空降第4軍主力(空降第9、第214旅)在熱拉尼耶地域實施空降,前后共出動612架次,空投了7373人和1525包彈藥、武器、糧食和各種器材。但在一周內(nèi),空降人員只有不到70%的人到達了集結地點,該軍軍長和司令部大部分成員所乘坐的飛機被敵人的一架夜間戰(zhàn)斗機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該軍參謀長接替了軍長職務。

西方面軍左翼第43、第49和第50集團軍繼續(xù)與敵尤赫諾夫集團進行激戰(zhàn)。直到3月初,才消滅掉尤赫諾夫突出部的敵人,解放了尤赫諾夫。但是,他們無法再向前推進與第33集團軍會合。
深入敵后的空降第8旅在3月間多次試圖攻占維亞濟馬,但未成功。遵照大本營命令,第8旅于3月30日進逼烏格拉車站,并于4月6日與空降第4軍主力會合。3月7日,空降于熱拉尼耶地域的軍隊順利協(xié)助攻占了尤赫諾夫市。但是,由于得到重兵增援的敵人進行了頑抗,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未能發(fā)展進攻,遂于4月底轉入了防御,而空降第4軍部隊則繼續(xù)在敵后行動。他們會同近衛(wèi)騎兵第1軍和各游擊隊攻占了維亞濟馬以南廣大地區(qū),一直堅守到5月25日,牽制了敵軍約5個師。5月25日夜間,空降第4軍部隊突破了合圍正面,開始對敵后實施奇襲。6月24日,他們與近衛(wèi)騎兵第1軍部隊一起在基洛夫以北(卡盧加州)與西方面軍第10集團軍會合。
在整個戰(zhàn)役期間,紅軍在敵航空兵積極對抗、氣候嚴寒、運輸機不足、地面積雪很深、無通行道路的情況下,向維亞濟馬以南及西南地區(qū)空降了1萬余人、320門迫擊炮、541挺機槍、300支反坦克槍。在敵后6個月的戰(zhàn)斗行動中,空降兵解放了約200個居民點,轉戰(zhàn)敵后600余公里,殲敵近1.5萬人,擊毀大量敵軍事技術裝備。
3—4月,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力圖攻破敵軍的抵抗,數(shù)次沖擊其陣地,但均未奏效。鑒于西方方向上諸軍的進攻能力已經(jīng)嚴重削弱,春季的泥濘時期也已經(jīng)開始,最高統(tǒng)帥部于4月20日決定讓這兩個方面軍就地轉入防御,并下令在戰(zhàn)線另一面進行戰(zhàn)斗的部隊前來同主力會合。但是,敵人已經(jīng)到處建立起嚴密的、有組織的防御,其空軍也重新奪得制空權。于是,突圍部隊被迫與敵人進行激烈的戰(zhàn)斗。第33集團軍司令員葉夫列莫夫于4月18日在突圍途中身負重傷。為了不落入敵人手中,葉夫列莫夫自殺殉國。沒有突圍出來的部隊則與游擊隊員們一起在敵人后方展開積極的斗爭。

在勒熱夫—維亞濟馬之戰(zhàn)中,紅軍雖將敵人向西擊退了80—250公里,解放了莫斯科州、圖拉州,并解放了加里寧州和斯摩棱斯克州很多地區(qū),卻遠未能達到粉碎敵中央集團軍群的戰(zhàn)役目的。紅軍犧牲、被俘和失蹤272320人,負傷和患病504569人,合計776889人,僅殺傷不到20萬敵軍。這是紅軍在冬季總攻過程中最大的失利。朱可夫后來談到這次戰(zhàn)役時說:“現(xiàn)在在批判地評價1942年的這些事件時,我認為我們當時在估計維亞茲馬地區(qū)的情況上犯了錯誤。我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軍隊的能力,而過低地估計了敵人。這個‘胡桃’比我們事先設想的要堅硬……”“1942年2月和3月,最高統(tǒng)帥部要求在西部方向上加強進攻行動,但這時各方面軍的兵力兵器已大大地消耗了?!?br>
其他地段的進攻
在西方方向的其他地段上,西方面軍左翼部隊和布良斯克方面軍也進行的進攻戰(zhàn)役。

為粉碎敵軍奧斯塔什科夫集團,從西面深遠迂回敵中央集團軍群,配合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發(fā)起的勒熱夫—維亞濟馬戰(zhàn)役,紅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員為庫羅奇金)左翼部隊發(fā)起了托羅佩茨—霍爾姆戰(zhàn)役。
為發(fā)起這次戰(zhàn)役,紅軍集結了突擊第3、4集團軍共8個師、10個旅、12個滑雪營、4個坦克營,計12.21萬人。在這兩個集團軍正對面,敵人在約100公里的正面上僅有北方集團軍群第16集團軍的3個步兵師另1個騎兵旅。
1月9日凌晨,突擊第3、4集團軍在100公里寬的地帶內(nèi)突然發(fā)起了進攻。普爾卡耶夫的第3突擊集團軍從謝利格爾湖地域向霍爾姆、大盧基方向實施突擊,而葉廖緬科將軍指揮的第4突擊集團軍則由奧斯塔什科夫地域向托羅佩茨、韋利日展開進攻。這次進攻是在給養(yǎng)奇缺的情況下發(fā)起的:他們只有一點面包皮,僅在進攻第一天晚上可以得到面包,只有奪取托羅佩茨的德軍大型倉庫后,部隊才可以吃上飯。至1月12日前,兩個集團軍突破了敵人防御戰(zhàn)術地幅,推進了25—30公里。
突擊第4集團軍進展迅速,該集團軍的中央集團的步兵第249、332師在齊胸深的積雪中迅猛前進,擊退了敵黨衛(wèi)軍騎兵,于9日13時前直接沖入敵人機槍掩護下的佩諾市。該集團軍右翼步兵第360師正在完全無道路的異常艱難條件下通過了森林地帶。為了鋪設急造軍路,該師只好在1公里內(nèi)砍掉約1000棵樹,一米深的松軟積雪也嚴重妨礙了技術兵器的移動。1月16日,該集團軍攻占安德烈亞波爾市。1月21日,在游擊隊協(xié)同下,攻占了托羅佩茨市,以先遣部隊切斷大盧基—勒熱夫鐵路,配合此時正進行瑟喬夫卡—維亞濟馬戰(zhàn)役的加里寧方面軍右翼前進。步兵第249師在托羅佩茨繳獲了德軍倉庫中的6輛坦克、數(shù)百件步兵武器、723輛卡車、45萬發(fā)炮彈、數(shù)百萬發(fā)子彈、1000桶燃料和40座裝滿糧食的糧庫。
突擊第3集團軍起初進展緩慢,至1月22日前,合圍了霍爾姆市敵軍守備部隊,從南面迂回法西斯德軍第16集團軍杰米揚斯克集團。此時,這兩個集團軍已經(jīng)前進了90—120公里,向維捷布斯克方向敵中央集團軍群深遠后方發(fā)展進攻。22日這一天,最高統(tǒng)帥部將這兩個集團軍轉隸加里寧方面軍。
在包圍霍爾姆以后,突擊第4集團軍一部繼續(xù)留在霍爾姆,另一部分繼續(xù)向西南攻打大盧基,先頭部隊切斷了霍爾姆—托羅佩茨公路。
為阻止紅軍突入中央集團軍群深遠后方,將從西歐調來的4個步兵師調到突擊第3、4集團軍當面。1月22—30日,突擊第4集團軍在戰(zhàn)斗中推進了100—115公里,前出到韋利日地區(qū),殲敵數(shù)千人,繳獲大量戰(zhàn)利品。但是,該集團軍遇到了敵人有組織的抵抗:敵人在一些居民地建立了抵抗樞紐,各抵抗樞紐之間的地區(qū)以火力和戰(zhàn)斗保障勤務(警戒和偵察)掩護。突擊第4集團軍損失嚴重:步兵第249師剩下的員額不超過1400人;步兵第48旅只剩下1500人;裝甲戰(zhàn)車方面,僅剩兩個坦克營,共61輛坦克。
突擊第3集團軍也受到嚴重損失,在大盧基面前幾乎停滯。在進攻的過程中,兩個突擊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也越來越大,至1月底,突擊第4集團軍與右側友軍相距50英里,與左側友軍相距近60英里。至2月6日,兩個突擊集團軍的進攻被完全阻止。展開在約300公里正面的紅軍未能粉碎敵已增強的抵抗,遂在所到地區(qū)轉入防御。
托羅佩茨—霍爾姆戰(zhàn)役結果,突擊第3、第4集團軍以損失29210人為代價,前進約250公里,深遠楔入敵北方、中央集團軍群接合部的防御,破壞了他們之間的戰(zhàn)役協(xié)同,并從西面迂回敵軍勒熱夫—維亞濟馬集團,配合了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的作戰(zhàn)行動。
在莫斯科西南,布良斯克方面軍于1月8日以第61、3、13集團軍共210103人、54輛坦克,發(fā)起了博爾霍夫戰(zhàn)役。當面德軍有15萬人,145輛坦克。至4月20日,進展甚微。布良斯克方面軍陣亡、被俘和失蹤21319人,負傷和患病39807人,共計61126人。其中第3集團軍步兵第287師在9天的戰(zhàn)斗中損失了82%的兵力。
在西北方向,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于1942年1—4月實施了一系列艱苦的進攻戰(zhàn)斗(包括柳班進攻戰(zhàn)役和杰米揚斯克進攻戰(zhàn)役),力圖擊潰北方集團軍群和解除列寧格勒之圍。但這兩個方面軍未能完成主要任務,列寧格勒仍然處于被封鎖之中。
2月20日,西北方面軍主力將敵軍7個師合圍于杰米揚斯克地域。但是,在4月下半月敵人打通了一條狹窄走廊,與其主力會合并使戰(zhàn)線穩(wěn)定了下來。

在西南方向,截至1942年1月1日,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共有86.84萬人,3430門火炮和迫擊炮,187輛坦克(其中53輛是重型和中型坦克)。當面的敵南方集團軍群,自1月中旬起由馮·博克指揮,共有116.9萬人、9000余門火炮和迫擊炮、240輛坦克。
最高統(tǒng)帥部計劃在西南方向展開一次旨在粉碎敵南方集團和使蘇聯(lián)軍隊前出到第聶伯河下游一線的進攻,企圖是:由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兩支相鄰翼側的軍隊實施突擊,突破敵人在巴拉克列亞和阿爾喬莫夫斯克之間敵第6、17集團軍的接合部的防御,并向扎波羅熱總方向發(fā)展進攻,前出到敵頓巴斯—塔甘羅格集團的后方,切斷該集團西退之路,以便爾后將其基本兵力壓迫到亞速海的沿岸地帶,再與南方面軍左翼部隊協(xié)同動作將其殲滅。
由科斯堅科指揮的西南方面軍的任務是:以左翼的兩個集團軍(第38、第6集團軍)和騎兵第6軍進攻博戈杜霍夫和克拉斯諾格勒,以便占領哈爾科夫,并從西北面保障南方面軍實施戰(zhàn)役。
由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南方面軍應以右翼的第57和第37集團軍、騎兵第1軍和第5軍,向巴甫洛格勒實施主要突擊。該方面軍突擊集團的行動由第12集團軍向捷爾任斯克實施進攻來保障。第18和第56集團軍擔負的任務是:切實地掩護卡緬斯克和羅斯托夫方向。為了在主要突擊方向上擴大戰(zhàn)果,擬將作為西南方向總指揮部預備隊的第9集團軍和騎兵第2軍投入交戰(zhàn)。
兩方面軍參戰(zhàn)部隊共有361690人的兵力,其步兵和坦克的數(shù)量大致與敵相當,只有航空兵比敵人多0.4倍。但是,紅軍航空兵有50%的飛機是舊式的。敵軍的火炮和迫擊炮比紅軍多0.2倍,反坦克炮兵比紅軍多3.5倍。

1月18日,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在巴拉克列亞—斯拉維揚斯克地段并肩轉入進攻。第6集團軍和第57集團軍進攻較為順利,至22日前在各自的主要突擊方向上推進了約25公里。騎兵第1、5、6軍也沖入了兩集團軍撕開的突破口。騎兵第5軍先頭部隊以巧妙的機動迂回敵人的支撐點,并與步兵兵團協(xié)同動作,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于1月24日攻占重要的交通樞紐——巴爾文科沃。在巴爾文科沃,敵人丟下了400多具尸體,紅軍則繳獲了汽車261輛,火炮19門,坦克2輛,背囊式噴火器8件,高射炮4門,炮彈3萬發(fā),給養(yǎng)、彈藥、航空炸彈倉庫若干座,裝滿軍用物資的火車車廂160節(jié)。
其他地段的紅軍則進展緩慢:第37、第38集團軍在丘古耶夫、克拉馬托爾斯克兩方向僅楔入了敵人防御,但未能繼續(xù)前進:第37集團軍僅楔入斯拉維揚斯克以東的敵軍防線,第38集團軍僅占領了丘古耶夫東北的幾個居民點,向前推進了5—10公里。第12集團軍向紅軍城方向的進攻亦未奏效。
敵人死守巴拉克列亞和斯拉維揚斯克地域,竭力不讓突破口繼續(xù)向兩側擴大。而西南方面軍也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應對。在紅軍進攻的頭幾天,敵人還只是盡力用被擊潰的部隊組成戰(zhàn)斗集群來封閉缺口。但隨后,敵人便開始把正面南段的一些師和深遠后方的預備隊調往被突破的地域和兩翼,敵人在巴拉克列亞和斯拉維揚斯克的防御兵力加強了。
鑒于這一情況,西南方向總司令鐵木辛哥于1月24日決定以第57、37集團軍、騎兵第1和第5軍向克臘斯諾阿爾美伊斯科耶總方向發(fā)展突擊。預定1月26日在第57、37集團軍的接合部把第9集團軍投入交戰(zhàn)。第38和第6集團軍的任務是:從南面和西南面迂回哈爾科夫,然后攻克該城。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于26日批準了這一計劃,并下達了新任務:切斷敵軍主要集團在斯拉維揚斯克、奇斯佳科沃地域的主要交通線,隨后以一個突擊集群在第聶伯河西岸奪占一個登陸場,而以另一突擊集群向南挺進,占領馬里烏波爾以西或梅利托波爾以西地域。為此,大本營將315輛坦克、4個步兵旅和2個裝備Пe-2型飛機的航空兵團調歸(于2月1日前)鐵木辛哥指揮。

在該戰(zhàn)場北翼,第6集團軍各兵團和騎兵第6軍各兵團,于1月27日前切斷了哈爾科夫—扎波羅熱鐵路線,解放了洛佐瓦亞??墒堑?集團軍隨后向縱深發(fā)展進攻和殲滅巴拉克列亞突出部之敵的行動卻未獲成功,而負責向敵巴拉克列亞集團后方實施突擊的騎兵第6軍在1月25日至28日的一系列戰(zhàn)斗中,幾乎消耗了全部彈藥,并且遭到了相當大的損失。與此同時,第6集團軍的軍隊試圖向北朝哈爾科夫推進,以便爾后協(xié)同第38集團軍截斷敵巴拉克列亞突出部,但陷入了爭奪個別居民點的持久戰(zhàn)斗,難以前進。
在該戰(zhàn)場南翼,第57集團軍左翼各兵團于1月下旬推進到巴爾文科沃以南30公里一線,并指向紅軍城。但是,敵人把第3裝甲軍的基本兵力從南面調到克拉馬托爾斯克地域,建立了一個馬肯森戰(zhàn)役集群,并進入了紅軍城地區(qū)。第57集團軍在該地進攻受阻。南方面軍首長還試圖以第9集團軍和一些騎兵軍的兵力與第37集團軍協(xié)同動作,粉碎敵人在斯拉維揚斯克、阿爾喬莫夫斯克地域的集團,但并沒有多大進展:第9集團軍在迂回斯拉維揚斯克時,被迫與敵人在加固過的房屋和村落組成的防御陣地惡戰(zhàn)多日;第37集團軍也無法克服敵人在南肩角的抵抗。此外,第12集團軍也沒有什么進展。而在這3個集團軍當面,敵人將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合并為克萊斯特集群。第57集團軍右翼和第6集團軍左翼雖然一度沖到洛佐瓦亞西南地域很遠,但是敵人的反沖擊迫使他們不得不后撤。
至1月底,紅軍的進攻基本停止。隨后,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曾在別爾哥羅德和哈爾科夫方向上以及在頓巴斯發(fā)動了數(shù)次進攻戰(zhàn),但未能取得進展。敵人也不斷地向南方集團軍群增兵,其中頓巴斯集團在1月得到5個師,2月得到3個師,3月得到4個師的增援。到冬季戰(zhàn)局結束前,這里的戰(zhàn)線基本穩(wěn)定下來,第6、57、9集團軍與騎兵軍一起在巴拉克列亞—洛佐瓦亞—斯拉維揚斯克之間的突出部固守下來,其縱深約90公里,正面寬度達110公里,西南方向上諸軍可以從這里對敵哈爾科夫和頓巴斯集團的翼側和后方實施突擊。

此次戰(zhàn)役,紅軍以陣亡和失蹤11095人、負傷和患病29786人為代價,在100公里正面上突破了敵軍防御,向西和西南前進90—100公里,使敵軍頓巴斯集團的交通線受到威脅,并在該方向牽制敵人大量兵力,使其不能調往其他方向。敵各步兵師殘存兵力僅達原建制30—50%。但是,兩個方面軍卻未能完成全部任務,這是因為他們突破緩慢未能及時向兩翼擴大突破口,致使敵人得以加強突破口兵力,并在此組織抵抗,威脅紅軍各突擊集團的側翼;各騎兵軍缺少加強兵器(特別是坦克和火炮),且沒有統(tǒng)一的指揮,各在一方獨立行動,以致兵力分散,削弱了突擊力量;此次進攻是在冬季嚴寒的條件下進行的:坦克和其他車輛的發(fā)動機必須不停地轉動,所以燃料的消耗特別大,因此給汽車運輸糧食、彈藥和燃料造成了困難,而各集團軍司令員以及各部隊指揮員沒有很好地組織保障技術裝備前送以及保障后方部隊運輸?shù)那趧?,結果炮兵總是落在后面,軍隊的糧食、彈藥和燃料的保障也不及時。
在克里木半島,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zhàn)役結束之后,最高統(tǒng)帥部計劃發(fā)動一次攻勢,旨在打破敵人對塞瓦斯托波爾防御地域的圍困并完全解放克里木,并于1942年1月2日批準了高加索方面軍首長提出的關于方面軍下一步行動的計劃,并指示這一任務應由占科伊—彼列科普—瓊加爾方向上的主力來完成;用一個集團軍向辛菲羅波爾進攻,使登陸兵在阿盧什塔、雅爾塔、彼列科普和葉夫帕托里亞地域進行兩棲登陸。與此同時,最高統(tǒng)帥部要求將部隊加速在刻赤半島集中,為此可以充分使用黑海艦隊的艦艇和民用船只。
但是,敵人卻捷足先登:1月15日,曼施泰因指揮的敵第11集團軍在刻赤半島登陸,重新侵占了費奧多西亞,在這里防守的紅軍第44集團軍的司令部也被敵人炸彈擊中。第44和51集團軍被迫后撤30—35公里,退向阿克—莫納伊斯克陣地。斯大林也被迫調整計劃。
1月28日,根據(jù)最高統(tǒng)帥部的決定,將高加索方面軍分成克里木方面軍和南高加索軍區(qū)。駐扎在刻赤半島、塔曼半島和克拉斯諾達爾地域的軍隊屬于新建的克里木方面軍的編成,塞瓦斯托波爾防御地域的兵力,黑海艦隊,亞速海區(qū)艦隊和刻赤海軍基地都歸克里木方面軍領導。這一天,克里木方面軍接到向卡拉蘇集市實施主要突擊以支援塞瓦斯托波爾防御地域的任務。進攻預定在2月13日開始。該方面軍接收了3個步兵師的加強,包括多個T-34坦克分隊。但是,克里木方面軍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在2月13日出擊,于是進攻時間被迫推遲到2月27日。盡管如此,戰(zhàn)役的準備仍然不夠充分,未獲得預期的戰(zhàn)果。部隊向前推進不遠就被迫轉入防御。3月份和4月上半月,該方面軍再一次試圖突破敵軍陣地,也未成功。至4月12日,登陸計劃被迫終止。紅軍在近3個月的時間里陣亡和失蹤43248人,負傷和患病67091人,合計110339人。

紅軍在1942年1—4月的冬季總攻,使敵人受到了重大損失:從1941年12月到翌年4月,東線德軍共損失了832350人,約相當于50個師的人數(shù)。而補充只有50.83萬人:

其中,敵中央集團軍群損失最重。其第4集團軍在1—3月?lián)p失了9.7萬人,相當于總兵力21.4萬人的45%。
1942年3月30日,德國陸軍的一份報告指出了東線德軍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東線全部162個作戰(zhàn)師中,只有8個師還有進攻的能力,3個師需要短暫休整、需要獲得補給,另外47個師進攻能力有限,而大部分部隊只能進行防御。16個裝甲師中,只剩下140輛坦克可供使用,比1個師的正常數(shù)字還要少。下面兩個例子可以證明報告中的嚴重情況:1942年2月底,第2裝甲集團軍只有45輛可以作戰(zhàn)的坦克,另外44輛還在修理中;3月底,第16裝甲師只有140輛作戰(zhàn)坦克。對于自身裝甲部隊的嚴重損失,德軍的一份報告諷刺地記錄道:“只有9到15輛有戰(zhàn)斗力坦克的裝甲師還能叫裝甲師嗎?”4月21日,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報告,列出了東線德軍冬季作戰(zhàn)的損失及補充情況:

哈爾德還指出:從11月30日至4月1日,每日平均戰(zhàn)斗傷亡人數(shù)大體一致,約在2800—3500人之間,而在1941年12月31日—1942年1月10日期間,損失略大一些(為3700人)。這些數(shù)字表明,德軍在冬季撤退期間,戰(zhàn)斗傷亡率并不甚高。然而在冬季期間,除37.6萬名戰(zhàn)斗傷亡外,還有50余萬人患病或病死,其中22.8萬人是凍傷,這樣總計傷亡人數(shù)約為90萬人。此外,根據(jù)冷戰(zhàn)時期聯(lián)邦德國米勒—希勒布蘭德所著的《1939—1945年的德國陸軍》一書第3卷記載,從12—2月的3個月期間,東線陸軍和黨衛(wèi)軍損失人員總數(shù)為12.7萬人死亡、2.4萬人失蹤。
那么,這能否說明,德軍是被所謂的“冬將軍”打敗的呢?我想不能這么簡單化地下結論。德軍之所以會出現(xiàn)如此大量的凍傷人員,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他們驕傲輕敵,進而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蘇聯(lián)在冬天到來以前就會垮臺,因此沒有準備足夠的冬季物資。然而,事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蘇聯(lián)不但沒有任何垮臺的跡象,相反,卻愈挫愈勇,給了他們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德軍卻不得不把本來就有限的人力物力大量地用來與紅軍苦戰(zhàn),結果后備力量越打越少。直到冬天到來之后,納粹領袖們才充分意識到,蘇聯(lián)的抵抗力量是幾乎是不可摧毀的,這才手忙腳亂地從國內(nèi)大量搜刮過冬物資送往前線。由于德軍的后勤工作過于差勁,再加上天氣惡劣,過了幾個月后才把冬季物資送到前線。據(jù)哈爾德記載,截至1941年2月28日,東線德軍的凍傷人數(shù)為112627人,而不到兩個月后卻增加到了22.8萬人,整整翻了一倍!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德軍的后勤運輸效率是多么的低。我們知道,后勤工作本來就是戰(zhàn)爭的一部分,沒有充足的物資,任何軍事天才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正像朱可夫所指出的:“短皮大衣、氈靴、棉背心、防寒襯衣,所有這一切也都是武器!”從這個意義上講,德軍在1941—1942年冬季的失敗絕不能被形容成“非戰(zhàn)之罪”。此外,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東線德軍,特別是中央集團軍群,在整個冬季被迫連續(xù)不斷地與同紅軍苦戰(zhàn),幾乎沒有任何休整。再加上刺骨的嚴寒和奇缺的冬季物資,德軍的病號就必然會大量增加,直至超過戰(zhàn)斗損失。
希特勒們犯這樣的錯誤不是偶然的,這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觀本來就是極端唯心主義的,他們研究事物不是從具體的事實出發(fā),而是從抽象的原則出發(fā)。比如,他們信奉極端的種族主義,認為他們?nèi)斩耸恰皟?yōu)等種族”,而斯拉夫人則是“劣等種族”。在蘇德開戰(zhàn)前,一位德軍軍官著文指出,按照他的“有條理的日耳曼人思想”來看,共產(chǎn)主義是所謂“腐朽透頂”的,而在共產(chǎn)主義制度下生活的蘇聯(lián)人甚至連日常文書工作都做不好。布盧門特里特在1940年就紅軍的戰(zhàn)斗力進行了一項評估,認為俄國軍人的力量在于他們“亞細亞式的冷酷的頑強精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一個德國步兵師必須對付2—3個俄國步兵師。希特勒完全贊同他的看法,并說:“俄國人就是低劣?!钡萝娗閳髾C構也受到這種樂觀情緒的影響,大家都認為沒有必要去搜集蘇聯(lián)的情報。1941年2月3日,凱特爾在最高統(tǒng)帥部作戰(zhàn)會議上指出:蘇軍在西部有100個步兵師,25個騎兵師和相當于30個機械化師的裝甲兵力。德軍的數(shù)量沒有這么大,但素質比蘇軍優(yōu)越。蘇德開戰(zhàn)后,他們雖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并驚嘆于紅軍指戰(zhàn)員頑強的戰(zhàn)斗意志。但他們?nèi)匀粵]有(也不可能)摒棄原來的唯心主義世界觀,以至于在取得新的勝利后,他們又開始盲目樂觀,忘記了先前的挫折;而遇到新的挫折后,他們又開始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但仍然不肯放下身段,老老實實地研究對手。實際上,戰(zhàn)后那些被包庇下來的德國將軍們?nèi)匀凰辣е鴺O端種族主義的教條不放,例如布盧門特里特就說:“西歐人的文明程度高,在很多方面敵不過生活在大自然當中更為強悍的東方人?!庇羞@樣頑固的思維定式在他們頭腦里存在著,那他們也就永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對手。而他們之所以在戰(zhàn)爭初期取得那么大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瞎貓撞上了死耗子,而不是因為德軍士兵真的就是什么“日耳曼超人”。
由于兵員損失嚴重,希特勒不得不在1941年12月到翌年4月把39個師、6個旅和80萬左右的補充兵員,從德國本土和歐洲占領國增調到蘇德戰(zhàn)場上來。
彈藥的消耗也十分嚴重。在整個1941年,德國只生產(chǎn)了54萬噸彈藥,而東線德軍在整個1941年卻消耗了58.3萬噸以上的彈藥,而在1942年1—4月,又消耗了34.5萬余噸:

對于這樣的結果,曾參加侵蘇作戰(zhàn)的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后來哀嘆道:“1941年末,德國打贏這場戰(zhàn)爭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不過,利用外交手腕和靈活的戰(zhàn)略還可以把這場戰(zhàn)爭打成平局。到了1942年,‘閃擊戰(zhàn)’已經(jīng)是時過境遷,機不再來……”
但是,蘇聯(lián)紅軍在冬季攻勢中也受到了慘重的損失。在整個1942年第一季度,共陣亡413681人,因傷死于醫(yī)院45651人,非戰(zhàn)斗死亡34328人,失蹤和被俘181655人,合計675315人;負傷1011040人,患病117007人,凍傷51410人,合計1179457人。以上共計1854772人。

紅軍未能實現(xiàn)預定的戰(zhàn)略目標:西方向的主要突擊未能圍殲敵中央集團軍群的基本兵力;西北方向的進攻雖然給敵人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造成頗大損失,但未能做到粉碎敵北方集團軍群和解除敵人對列寧格勒的圍困;西南方向擊潰敵南方集團軍群,解放頓巴斯、克里木的企圖也沒有實現(xiàn)。
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是因為:
(一)經(jīng)過長期連續(xù)不斷的作戰(zhàn),紅軍的人力物力遭受重大損失,急需休整和補充。蘇德戰(zhàn)場的力量對比尚未發(fā)生根本變化,敵人的實力仍然雄厚。而斯大林卻想要“畢其功于一役”地徹底擊潰德軍,完全取得戰(zhàn)場主動權,這無疑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這樣必然導致兵力的分散(當時,紅軍9個方面軍在近2000公里的正面上發(fā)起總攻)。而且,斯大林起初只是想要殲滅中央集團軍群,而到了1月中下旬,卻又升級到了想要殲滅北方和中央兩個集團軍群,這樣一來,兵力就更加分散了。而到了3月,部隊已然筋疲力竭且大大削弱了,最高統(tǒng)帥部卻仍然要求部隊竭力去完成先前交給的任務。直到4月20日,最高統(tǒng)帥部才決定轉入防御。
?。ǘ┎筷爣乐厝狈ξ淦鲝椝?。以西方面軍為例,1月上旬,同計劃的彈藥供應量相比較,實際得到的供應量卻只有:82毫米迫擊炮彈為1%,炮彈為20—30%。而在整個1月份,50毫米迫擊炮彈為2.7%,120毫米迫擊炮彈為36%,82毫米迫擊炮彈為55%,炮彈為44%。2月份的供應計劃一點也沒有完成。2月上旬原計劃提供316節(jié)車皮作戰(zhàn)物資,結果一節(jié)車皮的物資也沒有得到。由于火箭炮兵缺乏彈藥,因此不得不把部分火箭炮兵撤往后方。結果,方面軍不得不規(guī)定彈藥的消耗標準是:每門炮一晝夜為1—2發(fā)。西方面軍2月14日向最高統(tǒng)帥部報告說:“正如戰(zhàn)斗的經(jīng)驗表明,缺乏炮彈就不可能實施炮兵進攻。結果敵人的火力配系沒有被消滅,而我軍在向未被很好壓制的敵人防御陣地沖擊時就受到很大損失,不能取得應有的戰(zhàn)果?!?/p>
?。ㄈ┘t軍的坦克和機械化兵團無法勝任如此龐大的任務,正如朱可夫所指出的:“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反攻是在復雜的條件下進行的,特別是在兵力上不占優(yōu)勢的條件下進行的。此外,各方面軍都沒有掌握真正有力的坦克和機械化兵團,而戰(zhàn)爭的實踐證明,沒有它們,要想實施堅決和規(guī)模巨大的進攻戰(zhàn)役是不可能的。要超過敵人的機動能力,迅速迂回到敵人翼側,切斷其后勤補給線,包圍和割裂敵軍集團,這些都只能借助于強大的坦克和機械化兵團。”
?。ㄋ模┘t軍的指揮人員和司令部仍然缺乏組織和實施大規(guī)模進攻戰(zhàn)役和戰(zhàn)斗的足夠經(jīng)驗:在取得初期勝利需要及時增強突擊時,沒能及時投入兵力,在發(fā)展進攻時,速度緩慢,并且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在兩翼擴大突破口,從而使敵人能夠封閉突破口,并使進攻的紅軍陷于孤立。

主要參考文獻
1、【蘇】普拉托諾夫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9—1945戰(zhàn)史概要》
2、【蘇】安德羅尼科夫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1939—1945)》第4卷
3、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第2卷
4、【西德】漢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決定性戰(zhàn)役(德國觀點)》
5、【蘇】格列奇科等主編:《蘇聯(lián)軍事百科全書》第5卷
6、【蘇】洛托茨基等:《戰(zhàn)爭史和軍事學術史》
7、【英】艾伯特·西頓:《蘇德戰(zhàn)爭》
8、【美】戴維·格蘭此等:《巨人的碰撞》
9、【美】戴維·格蘭茨:《巨人重生》
10、【英】約翰·埃里克森:《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11、朱世?。骸稏|線:1941年的冬天》
12、徐焰:《鐵血蘇德》
13、【美】史蒂芬·G.弗里茨:《東線戰(zhàn)事》
14、【蘇】西蒙諾夫:《我這代人的見證——關于斯大林的思考》
15、【德】維爾納·克賴佩、京特·布盧門特里特等:《納粹將領的自述——命運攸關的決定》
16、【德】古德里安:《閃擊英雄》
17、《朱可夫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
18、《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
19、《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
20、《巴格拉米揚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下冊
21、《科涅夫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
22、《葉廖緬科元帥戰(zhàn)爭回憶錄》
23、《什捷緬科大將戰(zhàn)爭回憶錄》
24、《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6卷
25、【蘇】帕諾夫主編:《戰(zhàn)爭藝術史》
26、【德】馮·梅林津:《坦克戰(zhàn)(1939—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