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個預防針
我們經常能聽到一種批判:觀眾很容易將作品與作者劃等號??匆徊孔髌酚X得好,就造神;看了他的另一部作品,不滿意,就把他從神壇上摔下來。
這是對的,至少在我看來這種批評是對的。
我們觀眾并非全知全能,而看待觀點的態(tài)度也隨著時代而變化。十年之前,我們的大多數(shù)還在因弱小而自卑;二十年之前,我們的大多數(shù)還在把二五當作人生目標;三十年之前,我們的大多數(shù)還在否定偉人們留下的一切思想,有些人甚至想要推碑立像來抹消先烈在歷史上的存在。
換一個角度去看,我們只是獲取了足夠的信息,也提升了足夠的鑒賞能力:
原來這些作者從一開始就這么爛的。
并不是作者們改變了,是我們成長了;并不是我們過于偏激,只是鑒賞能力提高了而已。
這些作品中有亮點也有缺點,也許它們并不只是由傲慢與偏見構成。但我們通過在這些作品上吐上一口唾沫來回應作者的偏見也很公平。

動畫片,游戲,音樂,電影,電視劇,明星,小說,日本的很多文化載體伴隨著我們八十年代到今天的年輕人成長,可以說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娛樂構成。
2015年之后快抖B這些視頻流媒體巨頭的出現(xiàn)讓我們更多的人能更簡單的看到更多的視頻作品。而為了提供更多的內容,除了內容生產之外,內容進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個人買一部手機連上網(wǎng),打開應用商店下幾個熱門APP一刷:嘿,動畫片小人兒,看看。
雖然大量進口動畫的同時也帶動了國漫大潮。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產動漫還在發(fā)展期,一方面很多國漫還在模仿日本作品的敘事結構,變成了“國產日漫”。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動漫用戶并不局限于一二線城市,普及性很高。全國各地下沉的用戶分布和集中的產業(yè)分布,產生了眾口難調的問題:是做各地區(qū)各民族都能欣賞的古代文化題材?還是繼續(xù)做老用戶喜歡的“國產日漫”?而有著我們自己風格的現(xiàn)代題材動畫,還前路漫漫。
所以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需要和美國日本的動漫作品打交道,尤其是日本動畫。這是個現(xiàn)實。雖然我們可以對著他們吐唾沫,吼著全面禁止撒撒氣。但吐完這口唾沫,發(fā)泄完心中的忿恨之后,還是需要想一個問題的:
我們該如何宏觀的去看待這些和我們有著國仇甚至家恨的國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

該看看,該罵罵,該抵制抵制,該夸獎夸獎。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結論我們早在九年義務教育的時候就知道了,還用誰來教嗎?
但我們這口唾沫可以啐的理直氣壯,沒人能拿著“你罵的這么狠怎么還在看日本動畫”這種理由來陰陽怪氣,因為你們的作品充滿了傲慢、卑鄙與不知悔改。
我們也可以對手冢、円谷、宮崎駿這些老爺子的作品公私分明的夸,也沒人能說著“都是日本的東西,這會怎么不罵了?”來嘲諷。U型鎖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我們不會再非黑即白的看待事物。
回懟的預備資料就寫到這里,那段好用用哪段,大家可勁懟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