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今還是合資車銷售的天堂嗎?

"
每到七月中,自然是收集各種半年銷量數(shù)據(jù)的時候,今年行情詭譎,于是又多拉了一些數(shù)據(jù)指望互相佐證。在一堆全國銷售數(shù)據(jù)分析中,偶然看到一個上海上半年的車市報告,打開第一眼,就顛覆了過往認知。
"

撰稿|周展
編輯|周展
視覺|慢慢
首先是這張圖:

要不是再三確認打開的確是上海數(shù)據(jù),這個自主與合資的懸殊比例我是無法相信的。于是,這個來自上海汽車銷售行業(yè)協(xié)會的半年度報告成功吸引了我,放棄糾結新勢力那幾家幼稚的銷量數(shù)據(jù)游戲,來看看這個我生活的城市,它的汽車市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看完文字,才發(fā)現(xiàn)這個餅圖代表的,是進入上海市場的汽車品牌分布,也就是說自主陣營已經有90個品牌在上海開張落戶,而過去最熟悉的合資品牌,卻只有24家了……好吧,我大驚小怪了,本來自主品牌這幾年就增量驚人,單單吉利比亞迪長城,一家都能生出十幾個子品牌,再加上春筍般的新勢力,90個品牌都在上海賣車,不夸張。畢竟還要看銷量。
于是,銷量呢?
我直接跳到了銷量部份,結果是這樣的:
?

看上去,在上半年的銷量上合資品牌最終還是守住了自己的地位,以41,037臺僅次于高端品牌,而自主品牌僅有4,272臺,差距懸殊。這似乎才是我認知里上海汽車市場常態(tài)的銷量分布,畢竟這里有國內兩大頭部合資企業(yè)通用和大眾,替合資品牌撐個基本盤還是可以的,然而,合資在上海還真的穩(wěn)嗎?
繼續(xù)看這張表就能看出問題,作為上半年的同比,高端和自主較之2022年都有超過40%的增幅,然而,合資品牌還不到20%。要知道,2022年上海的汽車市場可缺失了整整三個月。如果把那三個月的基本數(shù)補足,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只有高端和自主品牌還在正常增長,而合資品牌這19.8%的增幅簡直就是下滑了。
而這份報告關于經銷商的部份也在佐證著合資品牌在上海的窘境。同樣還是一張餅圖:
?

可以看到,這個數(shù)據(jù)完美印證了之前品牌滲透率的數(shù)據(jù),從經銷商的數(shù)量分布上,自主品牌繼續(xù)呈現(xiàn)碾壓之勢,772家,甚至是合資品牌的三倍。這個數(shù)據(jù)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僅僅也就在五六年前,雖然自主品牌進入上海市場的不少,但真正賣車的卻不多,很多都是基于上海經濟中心的地位,擺個門店立形象而已,壓根不認為自己在高端合資大本營的魔都會有啥建樹,所以往往是品牌占比高,經銷商卻占比少,所謂雷聲大雨點小。
但如今不一樣了,這個經銷商數(shù)量和品牌數(shù)量保持一致的態(tài)勢,能看出凡是進入上海的自主品牌似乎都想認真賣車了。我想這應該也是比亞迪和蔚小理帶來了示范效應,畢竟在如今的上海街頭,感覺除了特斯拉,就都是他們了。
??

? 2023上海車展比亞迪站臺上大受歡迎的海豹
應該說,這個經銷商數(shù)量的分布圖,更能代表上海車市未來的格局,畢竟這每一個數(shù)字背后,都代表了一個品牌或投資人真金白銀在上海的投入,至少他們看到了在上海市場賣車賺錢的可能,而這個58%和20%的比例,已經是自主和合資用錢投票的結果了。
當然,盡管這份報告里沒有明確,但我們也能看出在上海市場突飛猛進的自主品牌大部份應該和新能源是重合的??梢哉f,上海本土上綠牌的寬松政策,在扶持新能源的同時其實也扶持了自主品牌進入上海的機會。別的不說,只要看看如今上海滿大街的混動比亞迪,就能明白政策對自主品牌入滬的支持力度。
盡管從今年2月份開始,插電混動已經無法掛綠牌,但這個市場對自主新能源的接受度卻已經徹底打開了。在這份報告中,是這樣總結自主品牌在上海的增長:
“自主品牌的汽車經銷商數(shù)量迅速增長,其規(guī)模要大于高端和合資汽車品牌的合計總量,其增量主要來自于新能源品牌,也體現(xiàn)了中國品牌在汽車市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入市而不斷走強?!?/p>

記得十幾年前,合資品牌風頭正勁的時候,有一次我和一個自主品牌的朋友聊天,問他們?yōu)樯恫粊砩虾Yu車,結果人家一陣數(shù)落,無非是上海消費有地域歧視,看不上自主品牌云云,我當時反駁說上海人消費其實是最精明,最沒有地域概念的,只買對的好的,不買差的貴的。
果然,2014年比亞迪初代秦在上海結實刷了一波存在感,成為年度爆款。而現(xiàn)在上海街頭隨處可見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其實已經充分證明了上海這個市場的開放,地域歧視應該也從每家自主品牌營銷人的腦子里消失了吧,在新能源政策和自主品牌設計在線、超高性價比的雙重疊加下,合資車哪怕頂著全球品牌,壓力也可想而知,如果上海不買單,那只是你不夠好,而已。
由此最終我也想到了一個話題,不遠的將來,上海的新車應該哪個陣營占主流?如果放眼世界,在擁有自主造車能力的市場里,美國、歐洲、日本、韓國都是本土車型占主導,那我想在上海,大概最后也應該是這樣吧。